回覆列表
  • 1 # 小白史觀

    第一點,韓信是位感恩的人,他雖然岀身貧寒,給人們的印象是短韓信,他的短有這麼幾個,傳說算卦的說他應活七十一,背是帝王之相,後因九里山前活埋母,與兄弟雞毛分井,錯殺陳樵夫,烏江逼死霸王各減了八歲。

    加起來三十二歲,這些短足以說明韓信剛毅果敢,睚眥必報,但另一方面韓信很懷舊,在乞食時贈與他的人如範懷、漂母等人都得到了回報,由此看,在難中有恩於他的人他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於劉邦蕭何來說是他的伯樂,因此他不會反劉邦的。

    其二韓信恃才功高,目中無人,人緣關係差,從這點看他只忠於皇帝,對其他人不屑一顧,如果有反心,他就會象司馬昭之心一樣路人皆知,他並沒有絡籠人心,這就說明他沒有謀反之心。

  • 2 # 孤獨守夜人

    韓信反叛劉邦會不會改寫歷史,這個問題要分幾個層面來看:

    第一個問題:韓信反叛劉邦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最關鍵,如果韓信反叛劉邦都不能成功,自然不會有改寫歷史的機會。那麼就首選來看看韓信能不能成功脫離劉邦獨立呢?答案是不能。和韓信有相同遭遇的是朱元璋,兩人都是白身投軍。但朱元璋憑藉自己的才幹很快上位成為郭子興的左右手,而且很快在軍中有了徐達、湯和、花雲等自己的鐵桿。瞅準機會,請命帶著自己的二十四人班底去打滁州擴大地盤。實際上,已經事實上脫離了郭子興單獨創業了。反觀韓信,從項羽轉投到劉邦賬下還是低階軍官,自始至終沒什麼機會。為什麼韓信冒不了頭兒呢?因為劉邦賬下已經有了一幫鐵桿班底,曹參、樊噲等早已是戰功赫赫,成為劉邦集團的中層領導。韓信這時候想要展現出自己的能力是不容易的,不僅需要時間,更重要的還需要機遇。而從劉邦的認知來講,就算有領兵打仗的機會,斷不會輕易把指揮權交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這也就是韓信只能透過蕭何的舉薦走上層路線上位的原因,只有這一條路可走,沒有其他的路可走。

    走上層路線雖然是捷徑,但不可避免的存著很多弊端。最明顯的弊端就是這會造成韓信的基礎不牢,而且大多數中層武將內心不服。而且劉邦這時候已經是一個屢經陣仗,管理經驗非常豐富的統帥了,在用韓信的同時,防範他做大的措施當然也同時到位。比如韓信單獨統軍去攻趙滅齊時,跟隨著他的是曹參等人,曹參是誰?曹參是劉邦集團裡惟一能文能武的大將,是事實上的二號人物。這種配置基本上決定著曹參掌握著軍隊架構的控制權,曹參也在時刻監視著韓信。劉邦在彭城大敗後,星夜馳入韓信軍營輕鬆把主力部隊帶走,也基本證明劉邦牢牢的控制著韓信軍隊。

    不權如此,韓信在掃平齊國後,派使者向劉邦求封假齊王,這一事件本身也說明韓信沒有完全掌控軍隊。否則,何須向劉邦求封,直接稱王后通知劉邦就可以了。甚至韓信連自立的信心都沒有,因為要自立,首先要清理掉曹參等人。而蒯通勸他自立時,他連猶豫都沒敢猶豫,以韓信的用兵風格來說,他可能自己都認為毫無勝算。

    第二個問題:假如韓信孤注一擲脫離劉邦稱王成功,能不能影響勝利的天平偏向項羽一方。這個問題就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優劣了。當時的歷史大勢是人心盼望統一,項王自己也說,天下紛紛,皆因為他二人分爭,不如單挑一場定勝負。但是項羽大肆分封諸王,恢復至秦統一之前的狀況,這就是違背歷史潮流的。而韓信討封齊王,顯然也是走項羽路線的。這種分裂路線基本上都是逆當時的歷史大勢而行,是不得人心的。

    再來看劉邦、韓信、項羽三人的優劣。韓、項二人基本上都是軍事才能突出,政治才能則極其低下。在政治經驗豐富手腕老練的劉邦面前,光有軍事是沒什麼用的。善用人者,無敵於天下。而用人是政治裡最重要的一項能力,而劉邦是當時惟一的高手。

    綜上所述,韓信無論怎麼折騰,都是無濟於事的,當然也就改變不了歷史。最多隻能在歷史上翻起一個小浪花,然後仍然歸於平靜。而韓信求封假齊王,已是他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歷史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

  • 3 # 祖國的大好山河

    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還得感謝項羽不重用韓信,才讓韓信投靠劉邦,輔佐劉邦征討四方。如果韓信反了劉邦,歷史肯定會改寫

  • 4 # 從歷史中學管理

    不會的,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韓信的性格問題,韓信是超一流的將領,但是在政治上卻是個小學生,優柔寡斷是他的致命傷。

    二是因為當時的實際情況,韓信軍中的高階將領絕大部分都是劉邦的鐵粉,像曹參,灌嬰都不會跟韓信造反的。

    三是地緣因素,齊國的地形易攻難守,以韓信初立的實力想要和有五分之四天下的劉邦和項羽扳手腕還是處於下風的,三國鼎立的態勢最多隻能維持一陣子絕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韓信遲早還得挑邊站。鑑於以往項羽對待韓信的歷史,韓信沒有理由不挺劉邦。

    綜上所述,即使韓信反了劉邦,大機率事件還是劉邦統一天下,只是老百姓多受了幾年罪。

  • 5 # 木火燊輝

    韓信當初反了劉邦,歷史不會改寫,原因是,凡成大事者,勢局己定,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韓信雖勇,位至三齊王,但從以下三個方面挈肘他是反不起來的。

    第一點,韓信是位感恩的人,他雖然岀身貧寒,給人們的印象是短韓信,他的短有這麼幾個,傳說算卦的說他應活七十一,背是帝王之相,後因九里山前活埋母,與兄弟雞毛分井,錯殺陳樵夫,烏江逼死霸王各減了八歲,加起來三十二歲,這些短足以說明韓信剛毅果敢,睚眥必報,但另一方面韓信很懷舊,在乞食時贈與他的人如範懷、漂母等人都得到了回報,由此看,在難中有恩於他的人他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於劉邦蕭何來說是他的伯樂,因此他不會反劉邦的。

    其二韓信恃才功高,目中無人,人緣關係差,從這點看他只忠於皇帝,對其他人不屑一顧,如果有反心,他就會象司馬昭之心一樣路人皆知,他並沒有絡籠人心,這就說明他沒有謀反之心。

    再一方面劉邦也會提防他,封淮陰侯後解除了兵權,他心知肚明,但也沒有一點異常反應,足以說明韓信是不想反的,直到他後來被人常說有謀反的可能時,他也不在乎,認為身正不怕影子斜,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如果有反心的話,他早就預防打算了。再說他的恩相蕭何隨時都在掌握著他的動態。

    直到最後要殺他的時候,才找岀個陳豨與他合謀反叛的罪名來,陳豨何許人也,名不見經傳,韓信怎會與他合謀,可能是統治者要除他拉的墊背的藉口罷了。因此韓信不可能反了劉邦,即使反了也會身敗名裂不會成功的,就是前期韓信所建功勳,也是藉助劉邦這方平臺而建立的,就是他跟了項羽,也不一定消除劉邦,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些事真的是大勢所趨,非一人之力而定也!以至於韓信到死時還唸叨著一句話"那把刀能殺我?我這一背是帝王之相"但背始終是背,不會成面的,即使反過來還是背,因此韓信反不了,反了也改變不了歷史。

  • 6 # 夢野豔齊

    當然會改寫。起碼在短期內不會出現項羽敗走垓下之事,而韓信與劉邦的天下之爭會更有好戲可看。可嘆的是,韓信為了一時的滿足,他沒反。

    為什麼在這裡我要用可嘆這兩個字,是因為他韓信有機會甩開劉邦,自己贏得整個天下。也就是說,老天爺給過他機會,他沒去抓。他若是去抓了,劉邦和項羽都會被他個個擊破,而他有一百個可能能自己成就大業,而不再屈身於地痞出身的劉邦的名下。

    可他就是沒去抓。

    對於他韓信來講,最大的一次機會的背景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是劉邦在滎陽時,被項羽幾十萬大軍圍困,又無計可施。當時,劉邦已無力與項羽正面交鋒,只能堅守。相持間,又被項羽一箭射中胸部,弄得軍心惶惶,更是雪上加霜。而這個時候,項羽派出的由龍且率領的20萬大軍,在濰水被韓信一舉擊潰。韓信由此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地全部平定。如果在這個時候,韓信反了,不再聽令於劉邦,那劉邦必敗無疑,而項羽這隻猛虎也必有重傷。

    當時的時局,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極其有利於正遇兩虎相爭的韓信。因為在這個時候,從軍事實力來講,韓信已不比楚漢任何一方差。項羽在這個時候就清醒地看出了這一點,他看出如果這個時候,韓信獨樹一幟,天下起碼可以出現三分的局面。於是,出於滅漢的需要,項羽派人遊說韓信,希望韓信在這個時候甩開劉邦單幹。

    這對於一個人的自我實現,不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嗎?

    韓信如果在這個時候單幹,真的是再走兩步,即可到位,先坐視項羽痛擊劉邦,然後,不等項羽喘息,再征伐項羽,一舉,天下必得。

    在這個時候,齊人蒯通與項羽一樣,也看出了這個天下大勢,他登門勸說韓信不要滿足於劉邦給他的齊王封號,說那不怎麼值錢,更值錢的東西實質就在你伸手即得的地方呢,你得看明白嘍;說你韓信雖居臣下之位,卻有震主之功,這很容易引來殺人之禍,不如立刻脫離劉邦,以求保全。

    但韓信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韓信卻傻呵呵地認為劉邦將來不可能殺他。他對蒯通說:我跟隨項羽時,不過是個執戟之郎中,沒有人肯給我提供用武之地。而漢王劉邦卻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萬眾之師,脫下他的衣服給我穿,把最好的食物分給我吃,我的話他是言聽計從。沒有他發現我,重用我,信任我,我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他是不忍心背叛劉邦。

    而就是這個不忍心,使他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在那之後,他倒是也猶豫了一陣子,觀望了一陣子。公元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從齊地山東與另一個叫彭越的人率兵合圍楚軍於固陵。但韓信沒有行動。他的沒有行動,致使劉邦大敗,致使劉邦幾乎把家底輸了一半。本來從兵力上是佔優勢的處於追擊狀態的漢軍,卻被撤退中的楚軍反擊得一敗塗地,虧了蕭和很快又給他湊了一批人馬,才使他得以復振。在這個時候,當說是韓信的又一個可奪取整個天下的絕好機會。他只要再沉一沉,項羽擊垮劉邦之日就有可能到來。因為這個時候的劉邦已是又迴歸退守,到了不敢再戰的地步。但他韓信把這次機會又放棄了。這放棄的原因是,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策,把淮陽以東至海邊的土地全送給了他韓信。韓信這個當年受過胯下之辱的勞苦孩子由此一下子成了一地真正的名副其實的齊國之王,他更有點暈了,他滿足於這一高位了。他覺得劉邦把這片廣大的土地給他了,就永遠也不會再要回去了。驚喜之下,他立刻率兵響應劉邦的指令,從齊地南下,先奪取了彭城,又再佔蘇皖豫大部,然後與劉邦、彭越、英布等大軍合圍項羽於垓下,以40萬人對10萬人的力量對比,將項羽打了個命喪烏江。

    一見天下平定了,劉邦立刻玩起了消藩這種後代帝王競相仿效的手腕,先是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讓韓信移都下邳,接著,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再削韓信的官職為淮陰侯,緊跟著,又授意自己的老婆殺韓信一個措手不及。

    故此,我有理由說他韓信當年不反,可悲亦可嘆!一個完全可以改寫的歷史,由於韓信的婦人之見和所謂的知恩圖報思想變成了一場空夢。而陰狠毒辣的呂后在劉邦死後卻一手遮天地更得意於肆無忌憚。

  • 7 # hwl何文龍

    歷史改寫是肯定的,因為歷史的小局關,大局關是不一致的,從小的一面看劉項之爭會充滿複雜多變的因素,這就是變的成分。從大局觀看韓信,項羽都沒有劉邦的高遠,不能因為韓信改變整個歷史走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乘法和除法的不同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