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敬之
-
2 # 迪湫
什麼是文化?
這涉及到文化的定義了,我個人覺得餘秋雨老師對文化的定義是很好的: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他不僅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講解,同時對中國文化的脈絡進行了梳理,讓我們可以進一步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想知道具體的闡述可百度一下,我在這裡就不搬磚了。)
文化不能簡單以深或淺去評價,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作為文化的特質,只是在人的理解或深或淺之區別吧。所以針對問題,我更願意將“淺”用在具體的個例上去解讀,也就是說個人對文化的認識是否膚淺,停於字面甚至是誤解等等。
如何更好解讀中國傳統文化?
靜心為什麼首先我要提出“靜心”,只有做到內心平靜,才能更好的將心思關注到學習上去,同時讀書也是一種心靜的一個表現吧,這兩都是相輔相成的。關於如何靜心,我個人的經驗是去學習一下一行禪師“正念”,參考書籍《正念的力量》、《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也可以去了解美國卡巴金大師的“正念療法”。將這些知識運用於生活工作中,會有很好的收穫。
讀書讀什麼書,這是一大問題。建議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入手,比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書,是國學較好的入門課程。但國學方面從漢代以來存在很多解讀版本,有深奧的,有淺顯易懂的,看個人的喜好吧。我推薦的是南懷瑾(南師)的版本,很通俗易懂。
感悟讀書是吸取知識的過程,感悟是進一步加深瞭解,將所學知識較好的融入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比如,很多人都感覺到讀書很重要,也有買書,但讀兩天就放下了,很累、很難堅持,我也有過這種感覺,這時候我就會想到《論語》第一句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每當遇到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會想到: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自己的名字沒有上牆而感到煩惱,而孔夫子告訴你說: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踐行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去刻意練習自己,《論語》寫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想這就是刻意練習吧!這就是知行合一吧!
-
3 # 一瑤讀書
‘淺‘’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們如何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曾經講過一個小故事:他認識的一位國家教委的領導,在新德里親耳聽到印度總統引用中國【管子】關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話,中國古典文學的智慧已經深入到世界人民的知識層面,這應該是我們作為華人的驕傲。
今天流行的‘’淺‘’文化,只是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不代表文化的取向或者華人文化的主流方向,傳統文化產生於中國的過去,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今天,將來也必然會受到影響,中華民族也必將更加繁榮昌盛,這將是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智慧帶給我們的結果。
包括我們的低年齡段的孩子在內,更多的人喜歡讀經典的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這已經是一種潮流,你若不信可以到孩子們的校園走以走,校園裡傳出的讀書聲既有古典詩詞,又有【論語】這樣的大智慧的書。
那我們該如何學習傳統文化呢?
先由簡入繁,無論你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先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學起,比如你可以閱讀一些基本的傳統文化的普及書籍如《三字經》《唐詩宋詞》或者《成語故事》等等。比如我們可以先想一些特別的辦法背誦唐詩,創設多種情境,拉近古詩與生活的距離,更好的理解古詩,易於朗讀樂於背誦。
我們可以音樂伴讀: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源,有時古詩的意境,確實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我們適當地運用音樂,往往會引起我們的共鳴,也更容易融入詩的意境,便於記憶,比如,在《出塞》、《送別》、等送別詩中,我們配上《送別》、《知音》等輕音樂,加上聲情並茂的古詩範讀,一下子就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動人的情境之中,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透過想象達到了“觸景生情”的效果,深深的記住了古詩詞。
瞭解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國傳統文化引文多為文言文,讀起來有些晦澀難懂,我們可以結合歷史文化背景來理解傳統文化的認知。讀經典之前,我們可以找一些與之相關的電視劇,電影或者紀錄片來看以看,有了淺顯的瞭解後再回頭讀原著,就比較容易多了,我自己初中時讀【西遊記】之前是看完電視劇才買的原著看的,有電視劇的精彩的打鬥畫面先入為主的記在了腦海裡,看書就不會覺得枯燥難懂了,也比較容易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
多聽一些傳統文學的音訊,學習基本的國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學傳統文化和禮儀有什麼關係,人只有在邊學邊記的狀態中才能記住要學的知識點。學習傳統文化的禮儀,可以讓我們理解古人的思想,為人處世的方法,提升我們自己的人格魅力,比如拜見長輩的禮儀,喝茶的禮儀等等。
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人喜歡的元素學習中央電視臺有一檔特別火的節目【經典用流傳】,將古詩詞請一些音樂人譜上曲子演繹出來,好聽的曲子,柔美的畫面,知名音樂人的影響力,這些都讓年輕人特別喜歡,樂於接受學習傳統文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
法國著名的傳記作家莫洛亞說的一樣:“閱讀所有的優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準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
中華文明至少有五千年曆史,每一個人的一生與之相較,只能是滄海一粟,人生短暫,文明卻可以透過典籍薪火相傳。國學經典中蘊含了無數人的心血智慧,學習國學,就是在將自己的成長時間縮短、將自己的成熟時間延長。
與聖人為伍,汲取他們經過歷史薰陶和歲月沉澱的經驗,我們也就能看清眼前的迷霧,漸漸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向。
思想改變行為,學習傳統經典文化改變人生;我自己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由於身體的殘疾從小自卑,可是我喜歡讀書,讀經典,慢慢的自己找到了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找回自信,從而內心滿滿的幸福感悠然而生,再也不會因為外界的干擾過得焦慮而自卑。
我是喜歡傳統文化,愛讀經典的跛腳的貓,願結交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學習。
-
4 # 微雨聽瀾
看到這個題目,忽然想起以前曾經拜讀過的一篇文章,給“淺文化”下了一個定義:何謂“淺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種極端淺薄並缺乏深刻內涵的文化。“淺文化”的突出特徵就是把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放大出來給人看,從而贏得一種廉價的歡笑或快樂。就我個人來說,並不萬全認同這種觀點。
01.“淺文化”有其存在的土壤。有一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存在即是道理”。現在比較流行的“快餐文化”,我認為其實只是一種傳播形式。雖然很多的內容都沒有什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但是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享受,一種文字或者故事情節,亦或是感同身受的情感衝擊,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02.在“淺文化”包圍中,同樣可以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傳承,在這種“淺文化”大行其道的環境中,也可以用形式的“隨波逐流”等方法進行學習。並且現在很多人在做,在用這種方法傳播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做出努力。
比如:在“喜馬拉雅聽”中,很多研究古詩詞、古典文學的專家,一直在分享傳統文化的課程,也有很多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有識之士,註冊了各種自媒體賬號,透過文章和影片等方式,分享古典文學、傳統文化。這些渠道都是透過“淺文化”的傳播形式來弘揚傳統文化,也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擴充了渠道。
03.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有很多。學習傳統文化,重要的是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在什麼環境中都不會去學習。所以,想學習傳統文化,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自己的興趣。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會去尋找更多的方法去學習。
而有興趣的人,現在快捷迅速的資訊傳播方式,恰恰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弘揚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有很多,兼顧了趣味性、競技性;可以學習傳統文化的自媒體也很多,顯示了快餐文化的便捷性和即時性。這些都是弘揚傳統文化非常好的平臺,如果你有興趣,你的愛好在這裡,就可以找到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04.結語。所謂的“淺文化”,是為了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為生活增加一些文化氣息的方式。而透過這種方式,推廣傳統文化,是有識之士應該考慮的問題,也是有興趣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更好更便捷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挑選你適合的、喜歡的買單,是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也成為首要任務,近年來,“快餐文化”已經成為快節奏生活的體現,人們也變得越來越浮躁,那麼什麼能讓我們靜下心來,重新認識自己。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好,也是我們所有人應該反思的問題。以下談下個人拙見。
"淺文化"是一種淺薄並缺乏深刻內涵的文化。其突出特徵就是把一些價值很低的東西透過低俗的手段放大,從而引起別人的關注,滿足自己廉價的歡樂。
傳統文化的輝煌歷史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
諸子百家,爭鳴齊放,古代先賢留下了數不清的學術著作和各種以術入道的學習方式。
以前的四大文明古國,現在文化遺產最多最豐富的就是我們中國。
當今社會現狀改革開放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引進了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也引來了各種外來文化的入侵,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壓制,多數年輕一代,已經放棄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改投西方文化。
而文化的入侵,生活壓力的增大,淺文化,快餐文化相對比較符合現代人類快節奏的生活,但歸根結底,是精神的懶惰和不作為,是一種浮躁的體現。
而作為瀏覽影片的年輕一代,尤其是青少年,在價值觀還沒有明確形成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誘惑,產生了想成為網紅的想法,學習並模仿各種非主流文化、標新立異的行為藝術等,為了出名,放棄了學業,放棄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追求。
如何改變現狀為了讓青少年走入正規的學習軌道,我有以下改進建議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參考和探討。
從小朋友開始,在家由父母引導孩子生成正確的三觀系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受到影響最大的人,如果是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影印件。在學校,老師除了教授課本知識外,也要向孩子傳授一些社會知識,人生經驗,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明白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周恩來總理在國外目睹華人受洋人欺負,敢怒不敢言,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點不僅父母老師要學習,更要灌輸給子女、朋友,從根本上明白,家國天下的情懷,提升孩子的格局和高度。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大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
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要齊頭並進,正所謂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身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加強自身修養,修習傳統文化,從改變自身開始,從而影響周邊人。
萬物皆可入道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作為古代文人八大雅事,用來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交際會友,成為感情交流的必需品。
古代有以琴入道,以茶入道等等方法,既能提升我們生活的樂趣,又能將生命、生活的層次提高。
為什麼萬物皆能入道,又什麼是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萬物的至高規則,是自然皆萬物生長寂滅的規律法則,是形而上學。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
我們五千年的文化,一脈相承,從河圖、洛書,到易經、諸子百家理論,都是以一個文化系統而衍生出來的,殊途同歸,所以不管是修行傳統文化的那一方面,最終都會研究到其他學術,最終達到萬法歸一 的境界。
示例比如,學習茶道:
從茶葉的認識、茶產地、茶器具、茶藝等學習中,我們會學習到地理、自然科學,明白萬物生長需要的條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瞭解生命科學,太陽系各大天體對地球的影響,進而延伸到天體物理學、古代天文學、氣象學等,理解中國高階的干支曆法,陰陽五行哲學思想,體會道、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學習老莊文化,悟通釋道儒各家文化,再到《易經》,最後明白宇宙的奧秘……
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可能需要我們一輩子時間來踐行,但正因為有華夏先輩的不放棄,才有了傳承到我們現在的機會,而我們也應該堅持,具備匠人精神,繼承傳統,將中華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