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說史
-
2 # 折緣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公元前334年開始,率領馬其頓軍團進行了大約十年的遠征,建立起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大帝國,那麼,他為什麼要遠征?
關於亞歷山大遠征的目的,亞歷山大曾在他給大流士的一封信中有所表露:“雖然中國從來都未曾侵略過你的祖先,但你的祖先卻侵略過馬其頓和希臘其他地區。你還曾指使陰謀家刺殺我父親,我已經正式被任命為全希臘總司令,並已率軍進入亞洲,目的是攻打波斯,報仇雪恥。”
遠征表面上看是家仇國恨積聚已久的結果,實際上是希臘世界客觀形勢的要求和亞歷山大主觀願望的歷史性結合。
首先,進攻波斯是希臘世界客觀形勢的要求。公元前337年,科林斯會議的召開,標誌著馬其頓在希臘確立了統治地位。從此,希臘的許多奴隸主貴族都寄希望於馬其頓,妄想借助其勢力去攻打波斯帝國。這樣做,對希臘世界有三大好處:
首先,能夠洗刷波斯曾侵略希臘的恥辱,畢竟,波斯曾在馬拉松、薩拉米斯灣等戰役中取得了輝煌戰役,這讓希臘人世世代代永誌不忘。
其次,進攻波斯可以將矛盾外引,轉移希臘內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產生的社會危機。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和平的希臘半島陷入了持久的城邦混戰之中,希臘的大多數奴隸主認為遠征波斯將會轉移希臘社會內部奴隸與奴隸主及城邦之間的矛盾,擺脫城邦的危機。
最後,遠征的直接目的就是能給希臘人帶來金錢、奴隸,滿足他們貪婪的物質需求,這是最現實的因素。
從波斯來看,此時的波斯帝國已經江河日下,它正處於深重的內部危機之中,已瀕臨崩潰的前夕,首先被波斯征服的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都 對其統治政策感到不滿,想要擺脫波斯的統治。再次,波斯軍隊雖然數量上極為龐大,但這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軍隊其士氣和戰鬥力卻十分低落,最後,帝國當時的統治者大流士三世是一個不善於管理國家,缺乏軍事指揮才能的人。
作為科林斯同盟之主的亞歷山大,他必須把希臘人的利益和要求放在首位,否則同盟的命運將岌岌可危,遠征波斯也是亞歷山大實現其個人理想的重要步驟之一。從13歲開始就被亞里士多德灌輸了“一切外族人或野蠻人(希臘人對非希臘人的稱謂)生來就是奴隸,尤其是亞細亞的野蠻人”信念的亞歷山大,qui個人理想就是企圖統治整個野蠻人世界,讓野蠻人統統做希臘文明人的奴隸。
說到底,一切戰爭的緣由,都是利益之爭。
起初,亞歷山大的目標只是征服波斯帝國,但在不斷跟波斯交戰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那就是波斯的海軍優勢對他的後勤補給產生了嚴重困擾,而當時的希臘又沒有足夠強大的艦隊來挑戰波斯的制海權,因此,他決定採用一個笨辦法,那就是從陸地上攻佔所有東地中海的港口和基地。他從現在的土耳其地區出發,一路征戰南下敘利亞、巴拉斯坦,直至滅亡埃及,以這些區域作為後勤補給地,再反攻波斯,最終徹底滅亡之。
征服了整個波斯,本來應該回家跟貴族們分贓,但他的征服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一鼓作氣繼續揮軍進入印度,進軍到了印度河以東的達斯佩斯河,在這裡他跟印度國王波拉斯打了他人生四大會戰的最後一戰,即海達斯佩斯河會戰,徹底擊潰了波拉斯的軍隊。
或許是因為波拉斯的勇敢,又或許是為了贏得當地人的使用者,亞歷山大在戰後釋放了波拉斯,並仍然讓他作印度國王。儘管波拉斯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在這次戰爭中陣亡,但波拉斯本人此後仍然對亞歷山大死心塌地地效忠。
打完這場戰爭後,亞歷山大的軍隊以及開始厭戰,於是他不得不停止了遠征,開始西歸,並一路擊敗了不服從他的部落。
事實上,亞歷山大打到的印度地區,主要是之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大流士一世所征服的印度河平原一帶。這一時期的印度,還處於部落時代,沒有一個帝國式的政權,印度河以南的區域,亞歷山大的軍隊完全都沒有辦法搞清楚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等到亞歷山大撤出印度後,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這才建立起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印度實際上一直是一個飽受侵略的國家,從波斯的大流士一世開始,亞歷山大來過,突厥人的後裔來過,穆斯林們來過,後來的臥莫爾帝國的統治者們,已經不算是印度人。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亞歷山大遠征東方,用文藝點的話來說是“他想找到世界的盡頭並征服”,現實點來說是統治者的擴張本能,想要佔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打到印度又回去的原因很簡單:一時打不下來。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師從亞里士多德,先後佔領了希臘、中東地區、埃及、波斯,之後一路向東,打到了印度河流域。
然後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打不過印度的象軍。並不是馬其頓方陣不行了,主要是此次東征計程車兵大部分不是訓練有素的馬其頓老兵,而是打下波斯之後在本地找的新兵,大多數還是僱傭兵的性質。
打入印度之後,初期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印度的抵抗非常激烈,象兵殺傷力很強,超乎亞歷山大的意料,軍隊損失很大。
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1、馬其頓老兵不想打了
馬其頓王國可不像同一時期的東方戰國,它的政體是比較民主的,有“公民大會”,每個人都是公民,擁有相應的權利,士兵們也是,在國內擁有固定財產和社會地位,是王國政治力量的底層和社會中堅,具有一定發言權。
這些人跟著亞歷山大連年征戰,一開始是雄心勃勃,後來發現亞歷山大的腳步彷彿沒有停止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厭戰情緒。在印度受到打擊之後就想趁機退軍,還上演了“罷兵”的戲碼。
亞歷山大不能無視他們的訴求,因為他們是自己的支持者。
2、波斯僱傭兵打不過
波斯人是亞歷山大用來制衡國內老貴族的新興力量,他們是想打的,畢竟新加入一個集體,想好好表現一番。可是經驗不足打不過象軍,勉強打的話損失會很大。
亞歷山大也不想看著新培育起來的勢力就此瓦解。
因為存在這兩個問題,所以亞歷山大也就收兵回國了。
當然,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他出來得太遠太久了,對國內的掌控力度下降,擔心國內出事,想趕緊回去整頓後方。
馬其頓內部可不是鐵板一塊,亞歷山大太強勢了,想把所有權力集中在手上,這在中國是很正常的君主集權制,但馬其頓當時還是聯合形式,手握大權的老貴族們對此很反感,多次進行過暗殺他的活動。
亞歷山大對此也不是沒有辦法,他打算扶持勢波斯勢力與之對抗,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然後就死了,年僅33歲。
很多學者懷疑他的死是老貴族們下毒成功。
-
4 # 史海泛讀
亞歷山大大帝,作為一個神話般的傳奇人物,其短暫的一生征服了亞洲絕大部分土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對一個英雄人物最好的評價是另一個英雄人物的讚美。作為亞歷山大大帝的絕對粉絲,後來的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曾這樣評價亞歷山大:“如果我不是拿破崙,我願意做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對於這樣一個連拿破崙都非常崇敬的人物,確實值得好好寫一寫。
▲亞歷山大東征及亞歷山大帝國示意圖
歷史背景公元前359年,年僅23歲的腓力,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在戰勝了自己哥哥和堂哥之後,順利的登上了馬其頓王國的王位,稱為腓力二世。而這位腓力二世國王,就是日後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亞歷山大遠征東方,與其父親的影響密不可分。腓力二世為亞歷山大征服東方,奠定了基礎。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參加自己女兒婚禮途中遭到了刺客的暗殺,其準備許久的與波斯的戰爭也不得不暫時停止。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馬其頓王國的王位。從此便開啟了其征服東方的偉大征程。那麼亞歷山大大帝為什麼要遠征東方?
原因一:垂涎東方的財富,解決馬其頓王國的財政危機馬其頓王國地處希臘北部,王國內部大多都是山地丘陵,除了下馬其頓地區有部分土地可以耕作以外,其他地區都無法種植經濟作物。這就導致了馬其頓地區的經濟水平遠遠低於希臘中部和南部。長期以來馬其頓地區都被希臘人當做半個蠻族地區對待,雖然馬其頓人也被允許參加希臘地區的奧林匹克運動競賽,但希臘人從心理上還是沒有將馬其頓人當做希臘人對待。因為馬其頓地區的貧窮,所以馬其頓一直都沒有物質實力去統一希臘。腓力二世繼位之後,對馬其頓王國的政治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將馬其頓的貨幣改成金銀本位制,同時採用金本位制和銀本位制,這樣可以同時和希臘與波斯進行貿易。同時在馬其頓地區又發現了一個金礦,這樣就提升了馬其頓王國的經濟實力,為其在希臘地區擴張,統一希臘各城邦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和馬其頓軍隊在凱洛尼亞城進行了一次大決戰,此戰中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初出茅廬,指揮軍隊幫助其父親戰勝了希臘聯軍,希臘的反馬其頓同盟徹底瓦解。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邀請所有希臘城邦在希臘中部的科林斯開會,稱之為“泛希臘會議”。腓力在此次會議上與各個希臘城邦達成了和解,希臘所有的城邦組成一個希臘同盟,馬其頓王國為同盟的盟主。馬其頓作為希臘世界的霸主地位從此被徹底確立下來。馬其頓作為希臘聯盟的盟主,要為聯盟的其他城邦提供保護,同時需要承擔聯盟絕大部分的軍費開支。但馬其頓王國自己的經濟實力還是不夠,為了維持馬其頓王國在希臘地區的霸主地位,腓力二世急需要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來獲取財富,緩解馬其頓王國的財政危機。而波斯帝國作為一個古老的帝國,擁有龐大的財富,如果能征服波斯帝國不但能緩解馬其頓王國的財政危機,更能擴大馬其頓的影響力,穩固其在希臘地區的霸主地位。▲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雕塑
原因二:完成其父腓力二世的遺願,進攻波斯為希臘和馬其頓復仇公元前336年,就在腓力二世準備出兵波斯之前,他在參加自己女兒的婚禮中,被人給刺殺了。隨即亞歷山大在眾多將領的擁戴下,成為了馬其頓王國的新國王。對於腓力二世的死亡,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波斯派人刺殺了腓力二世。亞歷山大是比他父親有更大的野心,他曾經擔心父親戰功卓著,把世界都征服完了,沒有自己的份了。腓力二世的突然死亡,讓亞歷山大有了親自去征服世界的機會,征服波斯也是他父親的願望,亞歷山大繼承了他父親的遺願。同時波斯從公元前五世紀起,就不斷髮動對希臘地區的入侵,這場持續近50年的戰爭就是著名的波希戰爭,著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扼守溫泉關的戰鬥就是在波希戰爭中發生的。雖然波希戰爭最後以希臘城邦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波斯的入侵給希臘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使得希臘地區的人民對波斯的入侵念念不忘,時時刻刻都想對波斯進行復仇。亞歷山大對波斯的征服正好符合了希臘地區人民的願望,因此得到了希臘各城邦的支援。▲亞歷山大的主要對手波斯帝國
原因三:對東方世界充滿好奇,渴望瞭解東方世界的地理人文不得不說亞里士多德對亞歷山大的影響是巨大的,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接受腓力二世的邀請,擔任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時期偉大的學者,在眾多的領域都有建樹,哲學、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等等,都是亞里士多德研究的領域。而神秘的東方世界尚未被完全發現,探索未知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也是作為學者的亞里士多德所希望瞭解的。而亞歷山大作為亞里士多德的學生自然知道老師的興趣愛好所在,同時也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對於東方的神秘世界也想多去了解一番。亞里士多德無止境的探索精神深深影響了亞歷山大,懷著對東方世界的無比好奇,亞歷山大率領自己的大軍,踏上了東方的土地。在東征期間凡是碰到新的人文地理植物動物,亞歷山大都會準備一份標本或者樣本給老師亞里士多德,讓返回馬其頓計程車兵帶去。▲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形象
亞歷山大為何沒有繼續進攻印度?首先是原先征服的地區統治不穩定,漫長的補給線威脅了馬其頓人的後方。亞歷山大的東征,懾於亞歷山大的威名,絕大部分地區都是直接投降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在當地主要還是依靠當地的部落長老和酋長的勢力來進行統治。馬其頓人的統治其實非常的脆弱。特別是在和粟特人的較量中。這些民族採取游擊戰術,騷擾馬其頓軍隊的後方。使得馬其頓軍隊漫長的補給線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馬其頓已經無法再繼續維持東征所需要的給養了,同時維持被征服地區的穩定也同樣重要。其次是馬其頓士兵歸鄉心切,繼續作戰的意志衰減。東征到達印度時,士兵們出征的時間已經長達10年,士兵們實在無法再繼續忍受繼續進攻所帶來的煎熬,馬其頓軍營裡甚至出現了士兵拒不奉命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進攻印度可能會導致軍隊譁變。總結:亞歷山大的東征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同時也讓西方世界開始瞭解東方世界,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當然亞歷山大東征也是一場征服戰爭,戰爭中自然包含著血腥與殺戮。但從長遠來看,亞歷山大的東征對人類文明的交流和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雖然在他死後分裂了,但他所建立的功業在世界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5 # 孔雀三公子
厚因很多 但比較重要的是軍糧與水,印度人吃的都是恆河的屎、尿、死屍水或牛尿,吃的是牛屎麵包…你叫亞歷山大怎吃喝
-
6 # 曹自理
亞歷山大,就是壓力山大!中山國滅亡後逃至敦煌的鮮虞族人,其首領鮮虞志,史稱大月氏,被匈奴攻擊,從敦煌遷至新疆伊犁,一路上被匈奴追著吊打,所以才壓力山大!一直新疆伊寧縣才站穩腳跟,喘了一口氣。列印度,一是印度當時沒什麼人,二是當時比他們狠的中國史稱大宛、西方史稱羅馬帝國的大夏國在霍爾果斯擋著,山歷山大是臣服大夏國的所謂的貴霜五歙侯之一的貴霜!西方國家偽造歷史時把大夏國偽造成羅馬帝國、貴霜帝國,把中山國偽造成塞爾柱帝國、馬其頓王國、泰爾王國。西方偽史稱鮮虞志為圖格魯克伯克、亞歷山大三世、迦膩色伽一世、漢尼拔。
回覆列表
如果說在古代中國是一個雄踞東方的強大帝國以外,那麼當時世界上各國的發展中,亞歷山大帝應該說是那一顆最為璀璨的星星,他憑藉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征服了大片國土,使得馬其頓王國成為古代疆域最廣闊的國家,甚至比起同時代戰國七雄所有的國土加起來還要大,只可惜亞歷山大帝最終33歲的時候英年早逝。
亞歷山大帝在征服波斯以後,並未停止腳步,雖然他發現波斯的海上力量比他強,但是他並未選擇加強自己海軍的建設,而是採用了另外一種陸地上進攻的方式,逐步蠶食,亞歷山大帝從今天土耳其地區出發,一路征服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並將埃及打下來,直到此時亞歷山大帝才回軍將波斯滅掉,實際上這時候馬其頓王國已經在亞歷山大帝的帶領下空前強大。
但是他卻並未滿足,因為他直到遠在東方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事實上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他指的其實就是中國,當時的中國裂成七塊,彼此征戰不休,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也是一次絕無僅有的機會,但是很顯然他並未到達中國,而是滅了印度以後,就停止了自己的腳步,並最終病逝在哪裡?
很多人分析為何滅掉印度以後,亞歷山大就停止了自己的腳步,其實原因也多種多樣。
有人認為亞歷山大實際上是走錯了路,因為按照地圖上的情況分析來看,當時亞歷山大已經進軍到了帕米爾高原,也就是中國古代被稱為“蔥嶺”的地方,雖然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就是沿著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地區,但這段路並不算得上有多好走,而且南下的過程中,亞歷山大還發現了,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尤其是還有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因此亞歷山大認為自己已經走到了世界的盡頭。
因為被地勢所阻擋,亞歷山大並未率軍進入中國,他停止了自己的腳步卻率軍直接南下,滅掉了印度,很有可能就是,當時亞歷山大誤認為自己滅掉的印度就是東方的國家,所以他誤以為自己已經征服了全世界,因此停下了腳步。
不過也很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亞歷山大帝原本想的就是先滅掉印度,然後在整頓軍隊,從他後來行為來看,他確實是有將歐亞非三洲的民眾都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或許他認為東方這個古老的帝國並不好惹,因此決心整頓一段時間,畢竟這時候他才三十來歲,完全有時間,也等得起,但沒想到的就是,亞歷山大的壽命也就止步於33歲,他死以後,由於並未指定繼承人,導致這個龐大的帝國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