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位女士讀了錢鍾書的書,十分敬佩,要登門拜訪。錢鍾書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你認為歷史上和生活中是否存在“看雞吃蛋”的現象?如有,有哪些表現?
7
回覆列表
  • 1 # 海哥919

    很多呀,中國古人不也講“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如果不是依照錢鍾書的掌故去尋找看雞吃蛋的現象,這種情況生活中很多呢,現在的“溯原始碼”,不就是看雞吃蛋嗎?很多商品都要追溯到生產源頭。

  • 2 # 時間邊角

    錢鍾書先生將作品比作雞蛋,將作家比作下蛋的雞。人們讀書主要看書的內容,無須看作家長什麼樣,正如吃雞蛋時無須知道下蛋的是黃雞還是黑雞。

    然而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論,“看雞吃蛋”的事在歷史上還真有。唐末五代羅隱,詩名滿天下,而其貌不揚。由於他長於詠史又多所譏諷,所以為公卿所惡,而屢試不第;獨受唐宰相鄭畋、李蔚賞識。鄭畋有個女兒,從小就有文性,她曾手捧羅隱的詩卷諷誦不已,以致其父以為她有慕才之意。一天,羅隱來到鄭畋府上,鄭女隔簾看到了他,從此便絕不再讀他的詩。鄭女讀羅隱詩屬於正常愛好,而不讀他的詩則是因為看到他“貌古而陋”,這就好比因為不喜歡下蛋的雞,就不吃其所下之蛋,也就是“看雞吃蛋”。

    現代傳媒一方面把作家變成公眾人物,另一方面也把明星變成作家,這就使人們在閱讀內容的同時或前後,很容易見到內容的創作者。特別是明星,人們往往是先熟悉他本人,包括他的形象和長相,然後才選擇是否看他的書,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看雞吃蛋”了。現代傳媒創造了明星,也助長了人們“看雞吃蛋”的文化消費心理;而明星及其包裝者利用人們這種心理,紛紛推出明星書,一方面以人促書,另一方面又以書炒人,使人與書相得益彰。明星本來就以形象示人,又活躍在大眾娛樂領域,有“大眾情人”之稱,所以明星一旦做起作家來,就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陪伴孩子成長,還是多掙一點錢,很糾結,有什麼見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