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根據你對世界瞭解,你認為那種養老方式更適合於全體國民,包括工人,農民,商人在內。
6
回覆列表
  • 1 # 科幻一一聖林

    中國傳統模式養老,

    從農村看,農民沒有退休金。

    六七十歲的老人撐著老命到城市打工,乞討,撿垃圾。自己種著小菜,家禽副業,到集鎮兌換幾個錢補貼自己養老。侄女有出息的去補一部分資金給自己的老人養老。

    農民國家養老金,100元,一年交完15年,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拿960塊錢。

    農田出租,加農田保護費,大約1000元左右一年。

    目前農民傳統養老所有的資源清單。

    孤寡老人養老,政府實行五包。

    還有一部分經濟條件好一點的,進行群居養老,三到5萬塊錢一年。

    中國傳統式養老就這幾種方式。

    借鑑國外的養老模式

    不同特點的家庭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結構。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的“養生”公式就不一樣。中國的公式是:F11PF21PF3,叫做反饋模式,也可以叫做反哺模式。上面的雙向箭頭表示父母養育了自己的孩子,待到自己老了,孩子反過來贍養父母。這種模式是複合的,可以超過世代,如兒子死了,孫子接著贍養,這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養兒防老”的意識是顯而易見的。與此同時,子女成年後,父母的責任也沒有完。俗話說,兒女再大,在父母眼裡總是孩子,只要父母在,你到老都要受到管教,儘管你也在管教自己的孩子。而西方的公式是:F1→F2→F3,叫做接力模式。失去了一個反箭頭,表示子女無需贍養父母。我生育子女,子女又各自生育自己的子女,每一代只管下一代,而且只管一段時間,子女一成年,父母的責任也就完了[3]( )。從上述的兩個公式,我們不難看出,中西的親子關係是大大不同的,西方文化中沒有“孝”,孝與友愛是中西方文化在處理親子關係之道上的重要差異。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親子之間缺乏骨肉親情,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庭和家族觀念淡漠,而且,養老從來就不是家庭的必然責任。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自由與平等的。他們認為,友愛責任乃是由友愛雙方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孝與友愛不同之處在於孝仍含有上下等級的差別,而非友愛所強調的平等。在中國的孝文化中,孝被強化了,而西方人的友愛則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差異,原因有三:一是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的差異所致。正如陳獨秀所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4]中國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宗法社會的基本特徵就是家國同構,只有齊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個人本位的思想成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則,這個原則倡導人的自由與平等,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與子女也不例外。二是老年至上與少年至上的差異所致。在代際價值觀上,中國是老年至上,西方則是少年至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尊重過去與老人經驗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一種重視未來與青年創造性的青年文化。三是代際整合與代際斷裂的差異所致。在代際關係上,中國孝道要維護家族的延續、發展與團結,必須強調代際整合,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緊密聯絡和相互負責的;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為最高價值,必然強調代際斷裂,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是培養獨立性格的基礎。對於這些差異,不能用好壞來加以定義,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也有相互借鑑的意義。我們應該取長補短,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未來世界將是一個多元化並存且相互溝通、交流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鄔思道要走,雍正會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