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國際關係中,所謂的“正義”,那都是相對而言,最終說了算的還是各國的既得利益和國家實力。

    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起,瑞士就成了“永久中立國”,再未捲入到任何的戰爭之中,加上其完善而發達的銀行體系,瑞士成了公認的“世界保險箱”。此外,瑞士銀行還允許客戶匿名存款,無論什麼來路的資金,都可以“安全”地存入瑞士的各家銀行。顯然,這就成了納粹德國洗錢、存錢的“理想之地”。

    地球人都知道,雖說二戰中,瑞士也號稱“中立”,但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暗中也曾經歷了非常不光彩的過往。

    那麼,咱們先看看,什麼才叫“中立”。

    根據20世紀初的國際法規定,中立國的權力和義務主要有下面這幾個方面:

    不參加戰爭;可以武裝保證本國國家防禦安全;軍備和資源貿易方面對所有參戰國一視同仁;不為參戰國提供士兵;不為參戰國提供自身領土,比如過境服務等等。

    很明顯,二戰中的瑞士,除了“可以武裝保證本國國家防禦安全”這點,算是超額完成任務外(尤其是防空,無論盟軍還是軸心國的戰機,只要飛過瑞士空域,一定都會被毫不留情的打下來,號稱防空界的NO.1),其他的幾乎都沒做到位。

    比如,“不為參戰國提供士兵”這點,納粹武裝黨衛隊中,可是不乏來自瑞士德語區的志願軍,他們中的一部分,甚至同德軍一起撤退到了德國本土,參加了柏林戰役。至今,聯邦德國政府還在給仍然建在的武裝黨衛隊外籍士兵定期發“養老金”。

    再看“不為參戰國提供自身領土”,1944年前,瑞士對德國和義大利之間,藉助阿爾卑斯山脈瑞士一側的運輸活動,向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條線路,和平時期檢查的非常嚴厲,在戰時,反倒“形同虛設”。德意兩國法西斯軸心國,就在瑞士的眼皮子低下,大大方方的互相支援了4年多,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更有,當年各佔領區被納粹瘋狂掠奪的財富,尤其是至今都沒算清楚的鉅額黃金,絕大多數,也都被藏匿在了瑞士的各大銀行和金融信託機構之中。

    跟現在大家都用美金當硬通貨幣不同,二戰時,國際結算一般是透過黃金來完成的。而“中立”的瑞士,自然就是國際黃金的首要交易地了。

    具體操作是,貿易的雙方國際,需要先向瑞士中央銀行買賣黃金,來換取戰時的硬通貨——瑞士法郎,進而再購買所需物資。

    這種操作最為頻繁的,當屬納粹德國的“帝國馬克”與瑞士中央銀行的黃金交易了。據統計,納粹德國政府90%的黃金交易,都是透過瑞士中央銀行進行的。納粹三分之二的海外資產,也都以各種形式,存在了瑞士。

    顯然,正是瑞士銀行的運作,納粹德國才能把掠奪來的財富“洗白”成黃金,再轉化成充足的外匯,繼續戰爭。納粹經濟部長馮克所曾經講過:“如果失去瑞士這個外匯渠道,德國沒辦法把戰爭支撐到兩個月以上。”

    對此,當年有個笑話說的很形象——“每個星期中,瑞士有六天為德國工作,第七天為了盟軍的勝利而祈禱”。

    畢竟,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除了瑞士,比利時、挪威也都是中立國,但對後面的二位,納粹德國可是眼都沒眨一下,照打不誤。

    有人說瑞士多山地,不適合德軍的裝甲兵團推進,國防做的也太猛,德軍不一定能打得過。

    當然,這也能算是個重要因素。但想當年,德軍連馬奇諾防線都繞了過去,蘇聯的冬天都能發起強攻,瑞士那點山地,貌似也算不上特別大的難題。

    只是,戰爭中,無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都非需要瑞士這樣的一個第三方平臺......

    在納粹德國的最後兩年,不少第三帝國的高層,都選擇了以匿名的形式,把搜刮來的不義之財轉移到瑞士境內的銀行,妄圖在戰後逃脫盟國的追繳。比如,空軍元帥戈林、經濟部長馮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蓋世太保總管希姆萊,都在瑞士銀行開有匿名賬戶,旗下存入了以黃金為主的大量資產。

    納粹這邊以為自己運作的神不知鬼不覺,而其實,那邊,盟軍的間諜正緊盯著呢。

    1944年,盟國成立了一個名為“安全港計劃”的情報共享組織,主要針對的,就是德國的洗錢物件——瑞士,要從它下手,搞到這筆納粹秘密財富。

    畢竟,盟國這邊跟德國納粹廝殺了這麼多年,付出了巨大代價,怎麼會容得幾乎沒怎麼下本兒的瑞士,在一旁樂呵呵的數錢,發戰爭財。

    於是,在美國的威脅和盟軍的壓力下,一番爭執之後,瑞士同意清查來自德國的各種資產。具體查出來多少,至今都沒有定論,據後人推測,其中包括了當年價值 2 億到 3.98 億美元的黃金。

    戰後,瑞士開始是拒絕交出來自德國的財富的。但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瑞士和以美國為首的戰勝國達成了協議,德國寄存於瑞士的資產,瑞士和戰勝國五五分成,瑞士先向盟國出資 2.5 億瑞士法郎(5810萬美元)的“首款”,用以解決盟國追著不放的無主資產、德國資產、德國掠獲物問題。

    作為交換,瑞士政府和瑞士銀行跟納粹掠奪物再無關聯,盟國不再追究瑞士在二戰中的責任,繼續保持瑞士在國際上的“良好口碑”。這樣,雙方在戰爭問題上就“兩清”了。

    很顯然,上述的2.5億瑞士法郎,就是給盟國的“封口費”。

    之後的十年,在各種壓力和誘導下,瑞士政府又陸放了幾次“血”,先後拿出總計超過 1.87 億美元,以基金形式投向了馬歇爾計劃,算是“封口費”相關的“後續”費用。當然,這些投資隨著戰後西歐經濟的崛起,回報相當可觀,算是換回了一個“雙贏”的局面。既然大家都是利益的既得方,那段不光彩的過往,也就不了了之了。

  • 2 # 下雨啦16

    二戰期間的瑞士是個特殊的存在,受益於中立國家性質,辦了許多不正義的事情。

    一是特殊的中立存在國。自上個十八世紀被承認永久中立以來,瑞士明面上躲過了紛亂歐洲的困擾,也躲過了一戰二戰紛飛的戰火。在地緣政治頗為複雜的歐洲下,瑞士這樣的小國能安然躲過糾紛與戰火,不能不說有奇蹟在裡面。因為即使諸如荷蘭等歐洲七個小中立國,在二戰期間都被德國征服過。德國也制定了詳細的入侵瑞士的“聖誕樹行動”計劃。佔瑞士60%人口的德語區的居民具有日耳曼血統,瑞士被德國領袖納入日耳曼的一系,與德國同源。

    二是納粹特殊需要成就二戰中瑞士中立國的安全。不是瑞士能打,也不是僱傭兵彪悍,更不是地形複雜緣故。瑞士之所以能逃脫戰爭,是因為它實際上扮演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幫兇。1940~1945年間,瑞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被納入了德國的經濟空間。瑞士的發家使就是替納粹洗錢的歷史。陷入戰爭泥潭的納粹,急需各種諸如鋼鐵、石油、貴重金屬等戰略物資,除了在戰敗國掠奪,就是在國際市場買賣。是瑞士把納粹的非法所得給洗乾淨,再投入到了國際市場。貌似中立的瑞士的蘇黎世、巴勒和伯爾尼金融界一些貪婪冷酷的人為此積極出手,收益頗豐。

    三是與德貿易獲益匪淺。瑞士所做的不僅是替德國洗錢,還充當支付渠道。二戰期間德國所主要進口物資及與他國貿易往來幾乎大部中轉過名義中立的瑞士。1941年至1942年間,瑞士軍火工業的60%、光學工業的50%、機械產量的40%是換取了德國大量黃金。包括日耳曼帝國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儲存在瑞士的黃金相當於16.38億瑞士法郎。還有在德猶太人、德國各級官員、富人,存入瑞士的錢款至少數十億美元。

    四是見風使舵保全了戰後瑞士。納粹德國從未放棄入侵瑞士計劃,但推遲了推遲了1940年6月入侵瑞士的計劃。隨著戰場變化,瑞士當局意識到與德國走太近是不明智的。於是1945年2月16日,瑞士當局決定凍結德國的所有財產,下令在瑞士銀行的一些納粹財產進行調查,進而又於1945年3月2日決定禁止一切外幣交換。在1945年3月8日,瑞士政府與盟軍簽訂了一份協定,承諾將採取一切措施鑑定德國的財產,並答應不再購買德國的黃金。從此瑞士安全著陸,從納粹德國的變相支持者變為納粹財產的終結者。

    即便如此,二戰後,瑞士當局就被國際上懷疑和厭惡。在1946年的“華盛頓協議”中更被要求捐贈2.5億瑞士法郎,作為“自願”為歐洲戰後重建工作出的一份力。如今,部分當時德國的個人特別是猶太人還在向瑞士追繳當初的存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為什麼要分東西部?為什麼不直接一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