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的全世界675
-
2 # 約定9521
擔當生前事,何計死後名
曹操就是曹操,任何人也無法替代。曹操渾厚偉大。也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中國的歷史何其有幸。誕生了曹操這樣一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偉大人物,中國的歷史又何其不幸,英雄被無良文人口誅筆伐,成為人們婦孺皆知的亂世奸雄。不過曹操根本不在乎後人給他畫得花臉。奸雄也罷英雄也罷。反正把一生要做得事情都已經做好了。任他們去說吧。
曹操絕對是三國巨頭中。唯一一位√漢室忠心耿耿的人,如果沒有曹操,哪有漢獻帝穩坐二十幾年江山,曹操事軍事奇才。用計變化多端。忽而聲東擊西、忽而挑撥離間、忽而誘敵深入、忽而避實就虛等等。曹操還創造性的提處了屯田制。寶寶再政治上更是高瞻遠矚搶佔先機,當別人還在猶豫劉協這個燙手的山芋該不該利用時。曹操劉聽從謀士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劉協就是傀儡。是名義上得國家元首。猶如後來劉禪所說的。政葛氏。祭則寡人。劉協就是這樣。政曹氏。祭則寡人。所不同的事劉協並不甘心。曾經反抗過但是沒用後來曹操為了保護劉協。一口氣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劉協。曹操的胸禁後人學不來的。
曹操一生不稱帝。這是他的人生底線和原則。所以說曹操是奸臣。那是胡扯淡,曹操是奸臣的話那麼劉備孫權則更是野心家。正是由於曹操震著他們。所以曹操才是漢室唯一忠臣。
-
3 # 豫薦你
歷史上的曹操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揹負罵名,完全是自找的。
有人認為曹操是一代梟雄面對董卓的殘暴,曹操第一個舉起了義旗,但討伐董卓的聯軍卻各懷鬼胎,不願出力,只有曹操,是不遺餘力的在和董卓鬥爭,不過那時候的他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招募的幾千人馬所剩無幾。失敗歸來的途中,曹操面對著路邊皚皚白骨,寫下了感人的《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詩中的曹操,是位壯士,他心念社稷,胸懷天下,面對蒼生,他忍不住肝腸寸斷。
曹操透過十幾年的征戰,基本上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在赤壁,他以為天下很快盡收囊中,於是他心情大好,寫下了《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中的曹操,一方面感嘆人生苦短,另一方面抒發了自己希望天下統一的遠大抱負,詩中,他強調自己想做周公那樣的人。
從這些詩中,曹操固然是一代梟雄。但是詩並不是人真實的反映,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於謙那樣詩如其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生活極其奢侈,寫“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後來成了賣國賊。
曹操揹負罵名是他自找的文學作品中的曹操,和現實中的曹操,根本就是兩個人。現實中的曹操,更符合《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才是他真正的座右銘。
詩中的曹操,關心百姓疾苦。看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他“念之斷人腸”。而實際上,他自己是個屠城的惡魔。僅僅因為他父親曹騰死在了陶謙的地盤上,整個徐州百姓都要為他爹陪葬。
據《後漢書》記載: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其實曹操不止一次屠城,破張邈,屠了雍城。徵呂布,屠了彭城。官渡之戰,坑殺袁紹降兵數萬。攻袁尚,屠了鄴城。徵烏丸,屠了柳城。他的部下夏侯淵、曹仁也有過屠城的記錄,還不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詩中的曹操,“心在咸陽”,“周公吐脯”,把自己比作周公。而實際上,他除了征討有功外,哪點兒比得了周公?
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姬發死後,周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他聯合姜子牙幫侄子周平王平定叛亂,周成王成年後,他還政於成王,自己回家研究學術,據說就是此時完成了《周公解夢》。周成王感激周公,在周公死時,以君王之禮厚葬。周公是歷代人臣的楷模,曹操也配?
曹操是怎麼對待漢獻帝的?
表面上對漢獻帝不錯,實際上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懷孕的董貴妃,伏皇后,都死在他手裡。曹操美其名曰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實為監視漢獻帝的舉動。
曹操要是周公,倒是還政給劉協啊?劉協30多歲還都是個無實權的皇帝,擱誰誰不想奪權?
曹操為了加九錫,竟然誣陷周公加九錫,“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從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再到後來加九錫,如果曹操多活20年,他不行篡逆之事有人信嗎?曹丕其實是曹操分攤了很多罵名了,不然現在曹操被噴得更慘。
荀彧反對曹操加九錫,就是不想曹操名聲最後毀於一旦,可惜曹操沒聽。
總結“屠龍少年成了龍”,說的就是曹操,年輕時的他反對董卓,後來,他成了下一個董卓。
而蜀國的諸葛亮,到死都只是個丞相,沒有越雷池一步,即沒稱公,更沒稱王,李嚴慫恿他加九錫更是被他懟了回去。
所以說諸葛亮的結局是美名傳千年,而曹操只能是千年落罵名,怪不得別人。
-
4 # 安邱城小拿賈貴
因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管是什麼人,對相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像曹操這樣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稍微一點都會有很多的認識。
-
5 # 影視劉先森
關於三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東漢末年分三國,劉備賢德,關羽忠義,張飛豪爽,孔明神算,還有就是曹操奸詐。自北宋以來,民間對曹操的評價大多數都是十分差的。褒劉備貶曹操,已經成為人們對三國的基本認識趨向。為什麼人們對曹操的印象就那麼差呢?歸結起來不外就是五個方面的原因:(1)為人奸詐;(2)圖謀篡漢;(3)曹操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4)《三國演義》的誤導;(5)封建尊卑、貴賤思想的影響。 人們習慣了喜看《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賢德,憎恨曹操的奸詐。可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其實不是這樣的,他是被冤屈的。曹操一生都在致力於統一全國。他唯才是舉,知人善用,寬以待人。這樣一個出色的政治家難道就是奸雄?斷章取義,管中窺豹,門縫看人,就是公正?我想我們應該還原曹操歷史上的真實面貌,還曹操一個公道。奸雄之路,曹操揹負得太多了。他就算不是個大英雄,至少也算個小英雄。 一、曹操是坦誠和直爽的。 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成就”了曹操的疑心太重,“為人奸詐”的嫌疑。由正史可知,當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被通緝,逃跑途中路過父親的好友呂伯奢的家,呂伯奢不在。半夜聽見呂伯奢家人在忙活,“疑其圖己”,把他們都殺了。後來發現是誤殺,曹操“悽愴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曹操當時正處於被通緝的情況下,擔憂和驚怕讓他疑心變重,是人的一種正常的應激反應和條件反射。況且錯則錯已,還要裝模作樣地傷心,那是偽君子的做法。至於“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恰好說明了曹操敢於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坦然面對既成的事實。而且在正史當中,曹操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而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況且要是換了其它人,肯定會說:“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但是他們乾的,事實上是和曹操一樣的勾當。這是虛偽造作! 如果要評判清楚的話,“曹操就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在當時人心浮動,地方勢力和各方諸侯割據混戰,缺乏誠信和信任的東漢末年,曹操是寧做真小人,毋做偽君子。可見他這樣的“誠實”的真小人還要比當時那些“裝模作樣”的偽君子更來得坦誠和直爽。 二、曹操本是忠誠和英明的。 當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他“首倡義軍”,後來關東盟軍畏縮不前,人人各懷鬼胎的時候,只有曹操率領自己的軍隊去攻打董卓,雖然打敗了,但是可見當時曹操是忠誠的,本意是維護漢朝統一的。至於後來隨著實力的越來越壯大,曹操有沒有慾望膨脹,有了“自立”的野心,那就難說了。 在對待漢皇帝的這個問題上,曹操採納了謀士荀彧的“尊奉天子”,“禮節周全”的策略,對天子的禮數還是十分到位的。 易中天先生認為,“為什麼天下只能是姓劉的,就不能姓曹呢?”,我覺得是非常在理的。東漢到漢獻帝的時候,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漢王朝已經沒有力量去維護它的統治,各方勢力都是爾虞我詐,欲“取而代之”,袁術有之,袁紹有之,孫權有之,劉備亦有之,為何就曹操不能有?況且後來曹操至死都不曾稱帝,“以漢相自居”至終。所以說,曹操是忠誠的,至少本來是忠誠的。 曹操一世英明,雖有過錯,卻能“錯則責怪自己,對則歸功於他人”,所以有“犯律割發”這樣一個嚴於律己,為人稱道的故事流傳至今。他對人才坦誠相見,知人善任,虛心納諫,調兵遣將時能夠做到各有所用,各盡所能。他有個愛將就曾經多次反叛他,多次被擒獲,曹操最後都寬恕了他。後來這些人都死命效忠曹操。在寬以待人方面,曹操不可以說不英明啊! 三、曹操是被冤屈的。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書,更不是正史,作者是明代的小說家羅貫中。它是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既是小說,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藝術加工和創造的過程,其中不能表現小說主題和人物形象的地方,作者會改造和刪除。 從《三國演義》以劉備集團的興衰為線索貫穿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帶有非常明顯的“褒劉貶曹”的痕跡。若再加上民間評書者的加工,曹操就更加一文不值,奸詐無比了。所以大多數的人們的眼中,劉備賢明德高,曹操就變得奸詐歹毒。 歷史上的曹操不是這樣的,奸詐歹毒的評價對曹操也是不公平的,是被冤屈的。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曹操,說他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那在魯迅先生的眼裡,曹操至少是“雄”。但是不是奸雄呢?我覺得不是的。亂世之中,刀光劍影,兵不厭詐,沒有一些手段和狡猾,恐怕早就變成“鬼雄”了。曹操如果沒有一些政治和軍事手腕,那隻會是人家的案上肉,任人宰割了。同樣的,這些手段,“賢德”的劉備和“忠心”的孫權也是會有的。 四、曹操的罵名是封建尊卑和貴賤思想影響造成的結果。 曹操手中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張王牌不知羨煞了多少諸侯和地方豪強。政治上處於這一高地的曹操,在軍事戰爭中就擁有了十分有利和有理的優勢。因此,其它如劉備集團,孫權集團等,失去了這一優勢,政治上就處在了被動失理的局面。為了挽回政治上的這一劣勢,劉備和孫權集團必須拿出一個正當的言正名順的理由來抨擊和動搖曹操這一優勢。所以周瑜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劉備也說他是“竊國奸賊”。可是,我們忘了考究一下孫權和劉備究竟真是正義之師還是徒有空語了。 劉備說他是漢朝宗室,流落民間,可是這空口無憑,沒有實證,也沒有人追究他是不是真的就是漢朝宗室。因為他姓劉,所以就成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漢朝宗室了,至少他是這麼認為。孫權的父親孫堅本是漢朝臣子,不應該是恪守臣道嗎,怎麼也割據一方了?還不也是一句“討曹興漢”嗎?後來呢?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全都不打自招—稱帝了。那他們之前的一番正言就變成了一堆掩人耳目的謊言。其實,說白了,那只是為了“師出有名”而運用的一種手段。若說曹操是奸雄,那劉備和孫權也不會是英雄! 封建時代是講究尊卑的,就是所謂的等級制度。所以老百姓都有貴賤有別的自卑思想,認為做農民的就只能世代為農,是世族大家的就永遠是世族大家。劉備之所以被人認為是正義的,就是因為他抓住人們這點缺點,稱自己是漢朝宗室,理當“匡扶漢室”了。 曹操的養祖父是宦官,家庭出身低賤,造成了大家的認識偏向:出身如此不好的人,這個人也好不到哪裡去,不是市井小人就是地痞流氓。劉備就不同,是漢朝皇室,金枝玉葉,理應擔當“興漢”重任。況且大家都喜歡看小說《三國演義》,很少人有興趣去看一下正史《三國志》。而《三國演義》其中明顯帶有作者自己的政治期待和理想寄託,更起到了推波助瀾,點火扇風的後果。 曹操的奸雄之路是被冤屈的,英雄之路是他自己走的。 曹操不僅是一個出色政治家,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曹操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是何等氣勢磅礴,壯志豪情的詩句,豈是出自奸雄之流的手?我想,沒有英雄豪邁的氣魄怕也寫不出這等氣勢的詩句來。可是,曹操卻至今揹負著奸雄這個千古罵名,這就是我們的過錯了。但願曹操的冤屈有日終會昭雪,讓更多的人知道曹操的英雄本色!
-
6 # 榮富
我們都知道,在亂世三國中英雄輩出。不同的人心裡也會有不同喜歡的英雄,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久經沙場的關羽。
我們有很多人都會覺得正派都是好人,反派都是壞人,其實並非如此,一代梟雄曹操,可以算得上是很冤枉的一個,明明是英雄,卻揹負了千古罵名。
有一次,劉備的好兄弟關羽被曹操抓住了,本想讓關羽歸屬於自己,為他做事,結果沒想到被關羽拒絕了,說我只為我的兄弟效力,然而曹操就非常看重這樣的人才,非常賞識他。後來關於被殺了,將人頭送到了曹營,曹操得知後,將關羽厚葬,如此看來曹操能夠對將領如此的有待,由此看不出他是卑鄙小人。
自古都以成敗論英雄,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但是還沒來得及統一天下,就已經駕鶴西去了,把他的一切繼承給了他的兒子曹丕,曹丕在曹家中還算是有點能力,但是他的後代一代不如一代,再加上身邊還有司馬懿這種心狠手辣的人,所以曹家的天下就斷送在了他的子孫後代手裡,也正是因此,一代梟雄曹操被稱為無惡不作的小人離開這個世上。
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還是一名出色的詩人,曾經有這樣一句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是多麼具有詩意,多麼豪情壯志的詩句。這種有氣魄的詩怎麼會出自奸雄之手呢?
一生征戰的曹操,泉下有知,但願他的冤屈能夠早日化解,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英雄本色,不在揹負千古罵名。
-
7 # 雅澤米斯特張
因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取天下稱王,這違背中國古代的君臣倫理,後世之君自然不會宣揚這種做法,故而將曹操黑化以防止後人效法
-
8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曹操,大家興許都能想起三國時期那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竊走天下的梟雄。曹操計策奸詐、工於謀略,在三國的歷史上劃下了既遺憾又不可或缺的一筆。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許多人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仁德、張飛的忠義、關羽的武勇,這些英雄好漢也都各自留名千古,被世人所傳唱。但是一到曹操這兒,人們對他的評價就不盡相同了,有人說他是梟雄,也有人稱他“曹賊”,雖說曹操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小,但為什麼人們都這樣牴觸他呢?
首先“梟雄”嚴格說來也不是什麼好詞,在中國歷史與文化領域,梟雄這個詞彷彿就被曹操綁定了一般。梟雄與英雄不同,梟雄在霸業的實施上顯得更加蠻橫和霸氣,而梟雄的野心也是生機勃勃的,只要梟雄有心,就沒人能阻擋梟雄前進的步伐。
但其實,很多人對曹操“梟雄”的印象也是由於一種固定思維,現在許多人們瞭解歷史,都會選擇讀一些書籍或者觀看影視劇。但也正正好,書籍和影視劇中,各個都將曹操塑造得奸詐蠻橫、野心蓬勃。這最關鍵的就是與劉備的對比了,許多讀者正因為體會過劉備的仁德,在對比之下,曹操就顯得狡猾無比,沒有仁德之心。而誰知道,“對比”的手法在小說作者看來,只是一種塑造人物形象的辦法,給觀眾帶來戲劇化的觀賞體驗。
曹操究竟是不是以“奸”著稱?這在後世看來,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曹操這一人物形象上所加的詞彙,彷彿一張刻滿字的無形標籤張貼在上面。雖說曹操的所作所為人盡皆知,但每個人不免都要聯想到那麼幾個形容詞,而非讓他揹負罵名。
說到曹操是奸雄,可能會因為他所說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吧,但其實,後世對曹操的刻板印象還是出自羅貫中之手,正史中的曹操不僅不想著篡權漢室,還一直忠心耿耿。人們或許都認為,曹操是三國裡最想做皇帝的那個,但其實並非如此,最好的例子就要說到,董卓上位專權之後,關東方面聯軍集結,當時反對董卓的發起者有很多,按理來說應該由最先發起人曹操擔任領袖。但曹操卻並沒有身居上位,而是推舉了袁紹領導盟軍。
其實,曹操其人也十分尊重漢獻帝,並非是一心想要篡權的存在。這具體表現在曹操見獻帝時該有的禮節上,曹操對獻帝的禮節到位,而獻帝對曹操也有著一番由衷地信任。所以綜合而言,曹操揹負罵名,只是因為《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對世人影響太深刻,但其實,任何人都有著兩面而是多面,曹操的形象也不止“梟雄”一詞而已。
回覆列表
眾人:曹賊,我定當食汝肉,寢汝皮!
曹操:世人昨天看錯了我,今天也看錯了,恐怕明天還會看錯我,但我不怕!我曹操從來就不怕別人看錯我,我還是我曹操!
又曰:世人都說我是奸雄,可都又拿我這個奸雄無可奈何,你們這些自詡為君子的人,也都敗在了我這個奸雄手裡,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凌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能夠實現自己報負的奸雄,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能從表面就能看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看錯了我曹操,現在又看錯了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錯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