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在中國歷史上,太監干政外戚攬權常常被作為政治文化上的貶義說法來理解,但是,並非所有的太監都是陰險惡毒之人,比如“三保太監”鄭和就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也並非所有的外戚都是佞臣賊子,比如竇嬰就是一個對漢王朝有重大貢獻的人。竇嬰是歷史上很典型的外戚功臣因朝中的政治鬥爭而冤死的事例。

    竇嬰(?—公元前131年)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侄子。竇嬰雖也有靠姑姑竇皇后而上位的便利,但他卻是很有能力的。吳、楚七國之亂時,他被景帝任命為大將軍,他鎮守滎陽,監督齊、趙兩路軍隊之,為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作出重要貢獻,他因此而被封為魏其侯。在漢武帝主政初期,他被任命為丞相,為武帝朝初期推行“獨尊儒術”,吸收儒生人才入朝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可是,他卻因為與後來成為丞相的田蚡在朝中的鬥爭,因為平息七國之亂的功臣灌夫申訴報不平而被逮捕下獄,且由於王太后的干政,最後蒙冤被處死,他的親族也被滅了。

    竇嬰(劇照)

    第一,竇嬰平七國之亂,建功封侯

    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后堂兄的兒子,從文帝朝起,他便是皇親國戚了。竇嬰從年輕時起就喜歡結交賓客,是一個活躍、豁達和好交往的人。漢文帝時,竇嬰曾任吳國國相,後來,因生病而離職。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入朝擔任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但是他很有主見,敢堅持自己的正確看法,所以,他並不那麼受竇太后的喜歡。比如,在漢景帝和竇太后的面前,竇嬰的一次很直率的舉動就惹得竇太后很不高興。當時,竇太后的兒子、梁孝王劉武入宮,漢景帝親切地以兄弟的身份設宴招待他的這位弟弟,兄弟兩喝得酒興正濃時,漢景帝一激動,便很親切地對梁王劉武說:“待朕死之後便將帝位傳給梁王。”竇太后聽了非常高興,因為竇太后特別疼愛他的兒子梁王劉武。可是,竇嬰一管敢於闡述自己正確的看法,他認為景帝酒後之言非常不妥,他恭敬地端起一杯酒,敬漢景帝喝酒,並說:“天下乃高祖打下,帝位應由父傳子,此乃漢朝之規制,陛下輕言傳位於梁王,不妥!”(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后對景帝說要傳位給梁王,正為這事高興著,而經竇嬰一說,她非常氣憤,她因此而憎恨竇嬰。竇嬰也感到這次冒犯了太后了,同時,他也感到他當詹事這樣的小官意思,於是,便藉口生病,提出辭職,竇太后更生了氣,她開除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並且不允許他節日進宮朝見。竇嬰從此不招竇太后喜歡。

    竇嬰(劇照)

    可是,後來景帝朝出現一件驚天地的大事,不僅讓竇嬰有機會再次入朝,而且還讓他當上了大將,並被封為魏其侯。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出現了吳、楚等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起兵,他自己領兵二十餘萬,而且還兼領楚國之兵。劉濞在淮南的東陽置糧倉,並派遣間諜和遊軍深入餚澠地區偵察朝廷軍隊的動向。吳楚聯軍隨後渡過淮水,向西進發,成了諸侯王反叛的主力軍。膠西諸侯國的叛軍也積極響應,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而趙國卻約匈奴聯兵進犯漢地。一時讓景帝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漢景帝遇到了危機,諸侯王不可信任了,他在朝中皇族成員和竇姓家族中找能力能的人出來幫政,結果發現,只有竇嬰是既賢又能之人,於是,景帝召見竇嬰。竇嬰入宮覲見時,得知景帝讓他上朝,他藉口有病,婉言推辭了。竇太后知道後心裡清楚,竇嬰是在怪她,她心裡有些愧疚。漢景帝對竇嬰表示,現在天下危急,大難將至,勸竇嬰不可推辭。竇嬰不敢抗旨。於是,景帝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一批黃金。

    為了平亂,竇嬰向景帝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讓閒居在家的袁盎、欒布有名賢士入朝為官,景帝照準了。他還下旨將黃金放在入朝的走廊裡上,讓剛任用的官員酌情自己取,結果,沒有人取走黃金;二是奏請景帝召見曾在吳國當過丞相的袁盎,武帝也準了。結果,袁盎向景帝建議,吳楚等諸侯王造反,目的是“清君側”,只要殺了提出削藩的晁錯,就可以讓七國之亂平息。竇嬰也贊同以晁錯的死來換取七國罷兵。在危急之際,武帝雖然有些捨不得讓他的信任的近臣晁錯去死,但已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準了袁盎的建議,下旨腰斬了晁錯。可憐的晁錯,忠心報國,竭力主張削藩,卻死在了削藩的政策推行中。

    事不宜遲,景帝開始採取平叛行動,首先,他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領大軍前去抗擊吳楚聯軍,派老將酈寄領兵去抗擊趙國,派欒布帶兵去抗擊齊地諸叛國;其次,他令大將軍竇嬰率兵駐屯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

    可是,景帝殺了晁錯,卻沒有能換來叛軍撤軍,吳王劉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優勢,已有成為“東帝”的勢力,於是,他拒詔不罷兵。

    在吳楚聯軍西向進攻洛陽的路上,有景帝的弟弟劉武的封地梁國橫亙於其中。吳楚聯軍破梁軍於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圍攻梁都。此時,劉濞以為周亞夫會率漢軍來救梁國。可是,周亞夫卻不救梁國,而是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口岸(在今江蘇洪澤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吳楚聯軍因缺糧而陷入困境。周亞夫還根據吳楚軍隊多是步兵利於險地作戰,而漢軍多是車騎利於平地作戰的特點,選擇在淮北平地與吳楚聯軍對陣,吳楚聯軍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而梁軍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楚聯軍無法越過。結果,吳楚聯軍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向周亞夫挑戰,周亞夫領兵出擊,吳楚聯軍潰敗,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劉濞帶著千餘人逃走,退至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軍派人策動劉濞軍中的東越人倒戈,策動成功,東越人殺了劉濞。楚王劉戊也因兵敗而自殺。吳楚之亂持續三個月便被朝廷的軍隊擊潰了。

    竇嬰因出謀劃策有功,且鎮守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保證了周亞夫能順利擊敗吳楚聯軍,因而有戰功,漢景帝賜封竇嬰為魏其侯。此時,在朝中,條侯周亞夫和魏其侯竇嬰的地位最高,其他列侯皆不敢與他們倆平起平坐。竇嬰成了景帝最信任的大臣。

    第二,竇嬰曾貴為太子太傅、丞相,卻崇尚儒學,得罪太皇太后而被免職

    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劉榮被立為太子,景帝認為竇嬰博學又忠賢,便令其為太子的太傅。可惜,漢景帝七年(前150年),劉榮的太子之位被廢了。對此,竇嬰曾多次為劉榮辯護,但都沒有能說服漢景帝改變主意。竇嬰覺得對不起劉榮,於是,他再一次推說有病,到了藍田縣南山隱居,不上朝了。幾個月過去了,他還不想上朝,他的賓客、辯士都勸他儘快入朝,但都沒有說服他。此時,有一個梁地人叫高遂的,去勸說竇嬰,他對竇嬰說:“給您富貴的乃是皇上,使您成為朝廷親貴的是太后,您任太子太傅,太子被廢黜,您力爭而不能成功,又沒能殉職。而您卻託病隱居,擁抱歌姬美女,閒居而不參與朝會。請您深思,您此舉是否要張揚皇帝的過失?倘若皇上和太后要加害於您,不只是您會遭禍,連您的妻子兒女皆會被殺。”(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嬰仔細一想,感到高遂說的有理,於是,他便結束隱居,上朝去了,在朝中見到漢景,表現的很謙恭。

    可是,景帝雖然很信任竇嬰,但他深知竇嬰是不適合於當丞相的。當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時,竇太后多次推薦竇嬰任丞相。可是,漢景帝對太后說:“太后別誤解,並非兒子吝嗇一丞相之位,不讓魏其侯任相,而是魏其侯此人驕傲自滿,處事草率,自以為是,不堪大用,不適合任丞相之職。”(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終於,景帝任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之後,魏其侯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這人成了他的剋星,這就是武安侯田蚡。田蚡是漢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這是一個能屈能伸、不擇手段,一旦得志便張狂霸道的陰險政客。

    竇嬰已是大將軍時,田蚡還只是個郎官,當時,他田蚡常來往於魏其侯家中,表現得極為卑微,侍候陪飲,跪拜得如孫輩一般恭敬。可是,在景帝晚年,在王皇后的庇護下,田蚡當上了太中大夫,他能言善辯,善於觀言察色,精於巴結奉承;他研讀《盤盂》(記銘言或功績的書),深諳官場交際之道,所以,王皇后認為他很有才能。

    田蚡(劇照)

    田蚡的機會來了,漢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繼位,當時劉徹還年少,王娡成了皇太后,她臨朝稱制,對田蚡非常重視,他多次採用田蚡的賓客的計謀,搞了不少全國性的鎮壓或安撫的大動作,以此來打擊異己,並收買人心。田蚡被封為武安侯。

    建元元年(年140年),丞相衛綰因病免職,漢武帝拿不定注意,不知道該讓誰來當丞相和太尉,其最重要人選就是田蚡和竇嬰。田蚡當然很想當丞相。此時,深諳縱橫之道的門客籍福勸田蚡說:“魏其侯居顯貴之位已很久,天下有才之人皆歸附於他,今您剛發跡,豈能與魏其侯相比?便是皇上命您為丞相,您亦應讓位於魏其侯,若魏其侯任丞相,您定能當太尉。太尉與丞相地位同等尊貴,而您讓出相位,必能博個好名聲。”(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田蚡是個很有謀略的人,他覺得籍福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他先說服王太后,而後讓王太后替他把不想當丞相的資訊傳達給漢武帝。漢武帝正拿不定的主意讓誰當宰相,聽王太后一說,他便任命竇嬰為丞相,讓田蚡當了太尉。

    籍福是個為多人服務的門客,他離開田蚡之後,立即跑去找竇嬰,祝賀竇嬰當丞相。他善於地提醒竇嬰:“您天性爽直,愛憎分明,今有賢者讚譽您,您才能當上丞相,而您素來痛恨不賢之人,而不賢者很多,他們必會暗中毀謗您。而若您能容納賢者與不賢者,必能長久任相,否則,您必因受毀謗失去丞相之職。”(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可惜,竇嬰不聽籍福的勸告,最後招來了禍害。

    說來也怪,竇嬰與田蚡雖然性格、為人大為不相同,但他們兩人有一點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愛崇尚儒家學說。

    當時,武帝正積極地推行董仲舒關於“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建議,此外,並開始招來一些儒生入朝為官。此時,竇嬰和田蚡也支援漢武帝的革新政策,他們推薦趙綰當了御史大夫,推薦王臧擔任郎中令。而趙綰向武帝建議,把魯國大儒申培迎到長安,這申培是一位經學家,是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的開創者,武帝任命申培為太中大夫,參與研究有關興建明堂的事,此外,釐定天子出巡規章,以及改變曆法及服裝顏色等。趙綰等書生意氣,敢作敢為,他們還檢舉譴責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正之人,要求開除他們的族籍。

    趙綰的建議和漢武帝的行動使諸外戚、列侯難以忍受,而趙綰是魏其侯推薦的,於是,侯門中很多人開始毀謗魏其侯,有的就告到太皇太后竇氏那裡去。竇太后經歷“文景之治”,長期崇尚黃老之學,而此時漢武帝正獨尊儒術,排斥黃老學說,這讓竇氏很難接受。竇太后聽說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等人正大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並以堅持儒家德行為由檢舉到列侯家族了,竇氏忍耐不了了。她年紀大,經歷多,資格老、影響力仍在,她準備行動了。

    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趙綰大膽地勸漢武帝擺脫太皇太后的控制,於是,他建議漢武帝今後不必把朝中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竇氏得知趙綰的建議後,勃然大怒,這促使她立即行動。

    竇太后與王夫人(劇照)

    太皇太后竇氏逼迫漢武帝按她的旨意行事,於是,趙綰、王臧儒生官員被罷了職並逐出都城,可是,因而受其牽連,竇嬰和田蚡也分別被罷免了丞相和太尉之職。依竇氏之意,武帝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任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於是,竇嬰、田蚡從此以列侯身份閒居於家中。田蚡因為有他的姐姐王太后的幫助,仍然受到漢武帝的寵信,仍可參與議政,而朝中官吏皆知田蚡的能量,都依附於田蚡。而魏其侯卻孤零零的,沒有朝臣來登門了。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竇氏去世,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對竇氏的喪事辦得不好,皆被免官,田蚡被任命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天下郡守和諸侯王都依附於田蚡了。田蚡開始狂妄、霸權、盛氣凌人。

    第三,與田蚡朝中角逐,竇嬰最終落敗蒙冤被斬殺

    失勢的竇嬰和豪爽的灌夫成了交情極深的摯友,而田蚡卻成了竇嬰和灌夫的可恨對手。

    竇太后去世後,竇嬰逐漸被漢武帝疏遠,他失去了權勢,而趨勢逐利的大臣們也不再依附於他,甚至連賓客也都離他而去,甚至有些朝臣還他表現出懈怠傲慢。此時,而只有灌夫依然他很好,竇嬰常常向灌夫傾訴孤獨和苦悶心情。

    灌夫(劇照)

    灌夫屬於比較豪爽直率的將軍,他與竇嬰在性格上比較合拍,同時,他也透過竇嬰去結交列侯,提高聲望,而竇嬰卻想借助於灌夫的力量來懲罰那些對他不敬的小人,兩人交往越來越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漸漸成了交情深厚的摯友。

    相反,田蚡自從當上了丞相,越來越不把朝臣放在眼裡,當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田蚡有時也會裝著說漂亮的話。有一次,灌夫在服喪期內遇到了田蚡,田蚡假意表示,他想和灌夫一起去拜訪魏其侯,只是,灌夫在服喪期間,不太方便。灌夫說:“您肯屈屈尊訪魏其侯,灌夫即便在服喪時,也當奉陪!讓灌夫先告知魏其侯,備好酒宴,恭候您光臨。”田蚡應允。於是,灌夫告知了竇嬰,竇嬰讓他夫人吩咐下人做好準備,非常認真地清掃府邸,佈置帷帳,準備酒宴。第二天,從早晨等到中午,灌夫不見田蚡影子。竇嬰對灌夫表示,可能丞相忘了來訪的事了。灌夫很生氣,他喪服在身,還應了田蚡之約,而田蚡卻不來了。於是,他親自駕車去接田蚡。到了田蚡家,丞相府的人說田丞相還在休息,灌夫闖進去,讓人叫醒田蚡,對田蚡說:“灌夫昨日蒙您答應,同去拜訪魏其侯,魏其侯家早已備好酒食,一直等著丞相,而丞相竟還在睡覺,這是為何?”田蚡故作驚訝地表示道歉,說他昨日喝醉了,忘了昨天約定了。其實,田蚡只是隨意說的,他根本沒想去魏府。在灌夫的要求下,田蚡才慢吞吞地跟著灌夫走。在魏府,灌夫喝多了,起身舞劍,舞畢,很禮貌地請田蚡喝酒,而田蚡很傲慢,根本就不起身回禮,他還諷刺灌夫,竇嬰知道田蚡是故意激怒灌夫,便扶灌夫去休息,竇嬰忍住氣,替灌夫向田蚡表示歉意。這一次,田蚡讓灌夫在心裡埋下了怨恨。

    田蚡權力越大越是目空一切,後來竟欺壓到竇嬰頭上了。

    田蚡見竇嬰在朝中大勢已去,於是,他開始欺壓他,他派門客籍福去向魏其侯索取在城南的田地,竇嬰大為惱火,他對籍福表示,他雖然被皇帝棄而不用,但依然顯貴,田蚡如何能仗勢硬奪他的田地呢?他向籍福表示拒絕。灌夫知道此事後,極為生氣,大罵籍福,籍福不想讓魏、田兩人結仇,便編了好話向田蚡表示歉意,他對田蚡說,魏其侯年事已高,將不久於人世,讓田蚡等等再說。而田蚡得知竇嬰和灌夫是因憤怒而不肯讓出田地的,他很非常生氣,認為當時魏其侯的兒子殺人,是他施救的,現在魏其侯竟捨不得幾頃田地,還有,灌夫憑什麼干預呢?至此,田蚡與灌夫、竇嬰結仇了。

    接下來,田蚡向漢武帝報告,說灌夫住在潁川,橫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請求漢武帝查辦。漢武帝表示,這是丞相職責範圍的事,不必上奏。而灌夫探知了田蚡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和受賄的事。

    再後來,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王太后下詔令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竇嬰請灌夫同他一道去,灌夫認為他因喝酒多次得罪丞相,不去了。竇嬰認為暫時也和解,該去的。於是,他們一同去慶賀。

    宴席上,田蚡起身敬酒,賓客們都離席伏地表示不敢當;過了一會兒,竇嬰起身敬酒,卻只有竇嬰的老朋友起身回敬,其他的都坐在席上表示迴應。灌夫起身依次敬各位賓客,而當他敬武安侯田蚡時,田蚡坐在席上,不起身,表示喝多了,不能喝滿杯了。

    灌夫本來已經一肚子氣,便表示,武安侯是貴人,此杯請喝了吧!田蚡不喝。灌夫只好忍住氣離開。灌夫又去敬臨汝侯灌賢,灌賢正在跟程不識說話,不起身回敬,這一下灌夫忍不住了,他朝著灌賢大發怒氣,罵灌賢平時常常詆譭程不識,而今日灌夫這個長輩向竇賢這個晚輩敬酒,竇賢卻假裝著跟程不識交頭接耳,不起身回敬。

    田蚡從主人的身份站出來說話,他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東西兩官的衛尉,你現在當眾侮辱程將軍,你難道不給你所尊敬的李將軍留點餘地嗎?”灌夫正在氣頭上,他氣憤地迴應:“今天你就是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也不在乎,還顧什麼程將軍、李將軍!”竇嬰揮手示意讓灌夫離開。田蚡發火說:“都是我寵慣灌夫造成的錯。”於是,他命令武士扣留了灌夫。籍福替灌夫道歉,並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道歉。灌夫越發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令武士們把灌夫捆放在客房中,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參加宴會,是按太后詔令辦事。”於是,他彈劾灌夫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特別監獄裡。之後,又派人追查,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親屬,皆判以殺頭示眾之罪。

    竇嬰很後悔帶灌夫出席宴會,如今惹出亂子了,他出錢讓賓客向田蚡求情,田蚡不答應。最後,竇嬰只好自己挺身而出救灌夫。他的夫人勸他說灌將軍得罪了丞相,和太后的人作對,是救不了的,竇嬰說丟了爵位也要救,不能讓灌夫獨自去死。於是,他上書給漢武帝,漢武帝召見他,他說了灌夫酒宴上喝醉的行為,認為灌夫不足以判死刑。漢武帝表示贊同,賞賜竇嬰一同進餐,讓他明日到東朝去公開辯論此事。

    竇嬰、田蚡等都到了東朝,展開辯論,竇嬰極力誇讚灌夫的長處,說他酗酒獲罪乃誤判;而田蚡卻以別的罪來誣陷灌夫。強調灌夫驕橫放縱,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竇嬰轉而攻擊田蚡的各種短處。田蚡辯解說,天下太平無事,他如今得皇上賞識,只是愛好音樂、狗馬和田宅,只是喜歡歌伎藝人、巧匠等,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樣,招集天下豪傑壯士,不分白天黑夜議論朝政,腹誹心謗深懷對朝廷的不滿,他不明白魏其侯想幹嗎?

    兩人爭辯不休,漢武帝問大臣的意見,御史大夫韓安國先是為灌夫說話,他認為,魏其侯說灌夫的父親為國而死,灌夫手持戈戟衝入到強大的吳軍中,身受創傷幾十處,名聲在全軍數第一,他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別大的罪惡,而只是因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爭,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狀來判處他死刑的。他贊同魏其侯的話。可是,之後韓安國又認為:丞相說灌夫同大奸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產數萬萬,橫行潁川,凌辱侵犯皇族,這是所謂‘樹枝比樹幹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後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丞相的話也不錯。他希望漢武帝能自行聖裁。

    主爵都尉汲黯認為竇嬰說的是對的,內史鄭起先也認為竇嬰是對的,但後來又不敢堅持自己的意了。漢武帝怒斥鄭起說:“你平日多言魏其侯、武安侯之是非,而今天當廷辯論,你畏首畏尾,如車轅下之馬駒,朕一併將你們殺了。”於是,武帝起身罷朝,進入宮內侍俸王太后進餐去了。

    王太后早已經派人在東朝上探聽訊息,當她得知廷辯的訊息後,大發光火,不與武帝吃飯了,她:“哀家還活著,竟有人敢如此欺負我弟弟,若是哀家死了,便會割他如魚肉。皇帝怎能如石人一般,沒有自己主張呢?今皇帝尚在,大臣隨聲附和,若是皇帝死了,這幫大臣還可信賴嗎?”漢武帝道歉說:“皆是皇室外家,因而在朝上辯論,否則,用一獄吏足矣!”

    武帝令御史記述的灌夫罪行進行追查,發現事實與竇嬰所說的多有不符,認為竇嬰犯了欺君之罪,便令將其拘禁在都司空監獄裡。

    第四,遺詔之謎,竇嬰的慘死半是蒙冤半是咎由自取

    其實,漢景帝還在世時,竇嬰曾接收過他臨終前的詔書,詔書曰:“若魏其侯遇處境不利,可隨機應變,將意見呈報皇帝。”原本竇嬰是不想說出景帝遺詔的,可是,他自己被拘禁,而灌夫已面臨被定死罪滅全族的危急之際,竇嬰就只能讓其侄子上書,向皇帝奏報遺詔之事,希望武帝能再次召見他。漢武帝接到遺詔之後,便令人在尚書府檔案室查詢另一份保留的遺詔,可是,卻沒有相同的景帝臨終留下的遺詔。而竇嬰所報的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中,是由竇嬰的家臣蓋印加封。漢朝規定,遺詔需一式兩份,一份保留在檔案室,如今卻找不到,這等於魏其侯欺君,於是,魏其侯被該判斬首示眾,他的家屬也全被處死。魏其侯是有大功與漢王朝的,他的死確實是有冤情的。

    其實,憑魏其侯的性格和為人,他是不會也不敢偽造景帝的遺詔的,他手中的那一份遺詔一定是真的,而且,從景帝晚年對魏其侯的瞭解和信任來看,景帝給魏其侯留下那樣的詔書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詔書真實性是可信的。但是,當時之所以沒有能找到藏在檔案室的詔書,最大的可能是田蚡早已知道詔書的事,他事先派人將檔案室儲存的那份詔書偷偷取走了。當時田蚡是丞相,他派人進入檔案室是職權範圍內的事,要想從中取出一份詔書,這並非難事,而且田蚡是幹得出來的。田蚡偷了詔書,這是最大的可能。

    還有一種可能,是太皇太后竇氏在世時毀了詔書。遺詔是漢景帝給竇嬰的殺手鐧,意在輔佐年幼的漢武帝,以防皇權旁落,而竇太后崇信黃老,與漢武帝推崇儒術是不合拍的,竇氏一直對漢武帝不太喜歡,與竇嬰也常常不和,於是,他為了能控制漢武帝,駕馭竇嬰,毀了詔書是完全可能的。竇老太太是政治老手,為了維護她的權力,毀詔書的事她是幹得出來的。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王太后派親信毀了詔書。景帝去世後,王太后的勢力逐漸膨脹,她是很有野心的人,她一直想學竇太后臨朝稱制,對於年少的劉徹(登基時十六歲)她一直想控制,後來,田蚡已經當上太尉,之後又當了丞相,在這兩個時期,王太后在朝中的影響力很大,她想進入皇家檔案館毀了詔書是完全做得到的。

    漢武帝(劇照)

    最後一種可能,是漢武帝將詔書毀了。漢武帝是有雄心壯志,想有大作為的帝王,在他執掌皇權之後,他再也不想像年少時那樣被人掌控了,若是有朝臣向漢武帝彙報關於遺詔的事,漢武帝一定會先看遺詔的內容,而景帝留下的遺詔既有利於竇嬰輔佐武帝,但同時也讓竇嬰對武帝有所制約,於是,面對竇家與王家兩股勢力的爭鬥,武帝沒有辦法調和,他必須採取辦法抑制甚至消除這兩股勢力,所以,他極有可能將遺詔備份銷燬,借田蚡之手除掉了竇嬰,消除竇氏的最後力量,因而,他以“欺君罔上”之罪處死了竇嬰,並以此來滿足他母親王太后的要求。竇嬰是三朝元老,若有遺詔在手,要想消除他是比較困難的,而竇氏實力不存在了,王氏勢力就比較好對付,畢竟王氏的根基較淺,後來,田蚡很快被漢武帝打壓,鬱鬱而終,而王太后失去朝中田蚡的勢力,便成了孤零零的宮中老女人,也就掀不起波瀾。

    看來,魏其侯的慘敗是大局所致,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他也是很冤的。

    其實,竇嬰的死與他的個性和做事風格是有密切關係的,他率直、自傲,不願遷就別人;他屢次裝病怠政,不尊重皇帝;他不善於與朝臣搞好關係,大臣們對他也很冷淡;之前他得罪了他的姑姑太皇太后,後來又得罪了王太后;而且,他在漢武帝面前,也有一些傲氣。更嚴重的是,他後來與田蚡幾乎是勢不兩立,他反對田蚡是明著來的,而田蚡對付他卻是以陰毒的手段乾的。所有這些,導致了竇嬰的慘敗,所以,竇嬰的死,部分原因也是他咎由自取。

    司馬遷分析說:“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杯酒責望,陷彼兩賢。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眾庶不載,竟被惡言。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蔡東藩說得更清楚:“竇嬰既免相職,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猶溷跡都中,流連不去,果胡為者!且灌夫好酒使性,引與為友,益少損多,無端而親田蚡,無端而忤田蚡,又無端而仇田蚡,卒至招尤取辱,同歸於盡,天下之剛愎自用者,皆可作灌夫觀!天下之遊移無主者,亦何不可作竇嬰觀也?田蚡不足責,竇嬰、灌夫,其亦自貽伊戚乎!”(轉引自《執國法王恢受誅,罵座客灌夫得罪》文獻網[2014-02-04])

    司馬遷和蔡東藩的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竇嬰之死,悲哉,亦惜哉!

  • 2 # 剛日讀史

    筆者研究歷史越久,越覺得有些事冥冥之中已經被註定了的,被啥註定呢?不是命運,不是迷信,而是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註定了每個人的命運。

    歷史上每個人都是被註定了的,每個歷史事件也是被註定了的,西漢的竇嬰就是死於社會發展規律這個磨盤下。

    自周朝王室利用血緣關係確定了分封制,分封天下後,以為天下都是姬姓血脈,可以統治萬世而不倒,卻不知幾百年後的東周,天下各地姬姓王室血脈淡薄,又由於主家王室衰弱不堪,對天下的控制力形同虛設。因此,東周後期的春秋戰國的社會動盪,就是姬姓分封制的崩潰。

    (周朝分封)

    姬姓分封制的崩潰,引發了先哲們的思考,於是一個代替分封制的中央集權制,由商鞅帶給了秦國,筆者需要指出,集權制必定會出現,不管是商鞅、李鞅、還是張鞅,它必定在某個人的頭腦中出現,因為經過春秋戰國的戰亂,周朝建立的秩序分崩離析,它必須由新的秩序來領導社會。

    恰巧,商鞅給秦國注入了新秩序,而這個新秩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證明是真的無比有效,但是它又有副作用,軍功制封死了社會民眾上升的天花板,在南征嶺南,北築長城後,再無戰事之時,就是軍功制崩之日。

    因此,秦朝二世而亡。

    底層出身的劉邦很雞賊,也很幸運的做了大漢國的開國皇帝,他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覺得中央集權制是天下滅亡的元兇,在沒有更好的制度代替時,他又重拾了項羽定下的周朝分封制基調——把劉姓血脈封為王,以駐守各地。

    項羽是封異姓為王,他封劉氏為王,與周朝的姬姓血脈分封一模一樣。惡果不用等到幾百年後,就在劉邦死後幾十年,即發生了七國之亂。

    叛亂總有人要去平息的,在平叛之中,竇嬰脫穎而出,他是竇太后堂兄的兒子,背景又雄厚,很快就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令無數遊士賓客紛紛爭相歸附。

    咱們先來跳回社會發展規律上,當劉邦定下的劉姓分封制,因七國之亂被打得粉碎時,就會被當權者丟棄,而漢景帝壽命不長,沒有時間弄個新制度出來,接班的漢武帝,卻有時間又有精力去折騰,於是中央集權制被他重新撿起。

    注意,這個中央集權是歷史大勢所趨,是必定會出現的,不管當皇帝的人是不是漢武帝,它必定出現,等到它再次崩潰後,又會出現類似的分封制——西晉時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最好的驗證。

    所以,咱們一眼就看出漢武帝推行中央集權時,竇嬰的死,正是因為他在阻礙漢武帝的中央集權行動,才會被歷史大勢碾壓而死,這是他致死的根本原因!

    好了,得出了根本他致死的原因,現在推本逐末,看看他做了哪些阻礙歷史大勢的事吧。

    (劇照)

    竇嬰,西漢初期的觀津人(今河北武邑縣東二十五里觀津村),系皇族外戚,他姑姑是竇太后,漢文帝時起,竇嬰就是吳國國相,後來因為有病被免職了。

    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他被漢景帝封為大將軍,與太尉周亞夫一起帶兵平叛。名將周亞夫壓陣,輕而易舉就平定了叛亂,回朝論功行賞時,竇嬰被封為魏其侯。

    從此,他與條侯周亞夫權傾朝野,威風凜凜,朝議時,無人敢與他倆爭鋒。因此,吸引大量遊士賓客爭相歸附竇嬰門下。

    “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史記》

    養士之風,古已有之,盛行於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後期的四大公子最有名——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這四大公子廣招賓客,蓄養奇人異士無數,秦國集權制度摧毀了這種養士的土壤,但是接任的大漢初期,政治寬鬆,社會穩定,養士之風又開始出現,竇嬰就是其中的代表。

    秦始皇時期,法家韓非子就提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指出社會上讀書人可以利用文字、作品操弄輿論,製造社會混亂,違法亂紀;同時練習武藝的民間俠客,總是好勇鬥狠,經常用暴力觸犯法律。

    很明顯,竇嬰門下養的就是俠客之類的人,不但他養計程車,就連他這種養士行為,都是對漢武帝中央集權行為的阻礙。這是他的死因之一。

    漢武帝集權路上,就把這些民間的俠客一一剪除,《史記》上有記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尤其是郭解,更是漢武帝親自點名要幹掉的俠客。

    有朋友說,竇嬰死因大概分為三點:

    1,他自身性格原因。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竇嬰失去在宮中的最強支援力量,更加被漢武帝疏遠,同為皇族外戚的田蚡卻接過他的影響力,如日中天,大量賓客、官員紛紛脫離竇嬰而轉投田蚡門下,在此消彼長的際遇下,竇嬰心態不夠平衡而被殺,這個觀點最早是史家大佬司馬遷提出的,如下:

    “武安(田蚡)之貴在日月之際。然魏其(竇嬰)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史記》司馬遷)

    大佬司馬遷還提出了有灌夫的原因在內。

    2,灌夫的拖累

    灌夫這個傢伙,是個豬隊友,酒品差,喜歡飲酒又容易酒後發瘋,本來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功做了官的,並且做過淮陽太守,後來因為犯法被罷了官,但他與魏其候竇嬰有相同的養士愛好。

    公元前131年,灌夫在田蚡的喜宴上,強行勸酒不成,使酒罵座,令田蚡大怒,隨即把灌夫殺了,並誅滅全族。其間,竇嬰並無眼力勁,還一個勁的給好友灌夫求情,惹得田蚡的姐姐王太后大怒,一氣之下,連竇嬰也被拉去菜市場砍了頭。

    “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遂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灌氏之屬,皆得棄市罪……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復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史記》

    (田蚡要殺灌夫)

    3,田蚡的陷害

    田蚡生性陰險,又曾與竇嬰有過沖突,因此借灌夫之事,牽連上竇嬰,把其殺死。

    筆者想說,這三個觀點都沒問題,都是對的,但屬於微觀原因。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時代,權力最大的是皇帝,處置大臣時,只有皇帝有決斷權,那麼竇嬰之所以會死,是在漢武帝的允許下發生的,所以根本原因除了三個上述的微觀原因外,最主要的宏觀原因是他阻礙了漢武帝的中央集權行動,再宏觀一點說,就是他違背了歷史規律而被殺。

    而阻礙漢武帝中央集權行動的,不止是灌夫、竇嬰,就連田蚡也是,他也愛好養士,也是個集權阻礙,如果他不是得病早死,肯定也要被漢武帝幹掉。

    “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特為太后故耳。及聞淮南王金事,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記》

    (漢武大帝劇照)

    只要順著歷史規律去摸,漢武帝集權的動作去找,就會發現竇嬰死於集權路上的微觀原因是不止三點的,還有第四點他的外戚身份,也是致死原因之一。

    漢武帝時期,外戚勢力茂盛,嚴重阻礙了他的集權行為,早期有竇太后外戚勢力,代表人是竇嬰;竇嬰被除後,到王太后外戚勢力,代表人是田蚡;田蚡死後又到衛皇后衛子夫家族,代表人物是衛青、霍去病。

    從歷史可以看到漢武帝對外戚勢力是先用再殺原則,(衛氏一族是漢武帝借巫蠱之禍剷除的)都是為了集權。

    天下權力規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希特勒高度集權制的第三帝國,被分權制國家打敗,又重新被洗牌成分權制國家,就是此道理,掌握此中道理,可透過去,明未來。

    文:梁生

  • 3 # 漲知事

    竇嬰(?—公元前131年),西漢大臣,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氏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被處死。竇嬰是一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漢武帝為了有所作為而採納了董仲舒尊儒的建議,漢武帝重用竇嬰,因為在政治觀念上是一致的。

    竇嬰有沒有偽造過遺詔?竇嬰之死的根本原因

      其實竇嬰之死是漢武帝時期比較大的案子,這件事情的起因很簡單,不過是灌夫酒後失德大罵田蚡,但是後果卻很嚴重,灌夫被株族,竇嬰被處死,第二年田蚡就暴斃了。那麼竇嬰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不是想表明看到的那麼簡單呢?竇嬰真的偽造了遺詔嗎?

      竇嬰是非死不可的,因為他是一個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漢武帝初當皇帝的時候,大部分的權力還是在竇太后手裡的,可以說竇太后壓制了漢武帝的帝權,所以當竇太后死後,漢武帝肯定要大量清除竇太后時期的官僚,而竇嬰就是竇太后的侄子,是當時竇氏集團最核心的人物。正是因為竇嬰是竇氏集團的最核心的人物,漢武帝就藉助了王太后的王氏外戚的勢力壓倒了竇氏,這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過錯不僅都到了王氏的身上,反而王氏還要感謝漢武帝的英明。還有漢武帝肯定是不喜歡竇嬰的,當時漢武帝劉徹還不是太子,竇嬰是太子劉榮的太傅,關係可想而知。竇嬰曾勸李夫人和長公主搞好關係,不過最後王夫人和長公主聯姻,長公主在竇太后面前經常吹耳旁風,最後在漢景帝和竇太后的壓迫下劉榮自殺立,劉徹為太子。

      歷史上,竇嬰在東廷辯論後本來是佔上風的,但是因為王太后的原因,漢武帝最後讓竇嬰下獄了,竇嬰便讓家人將先帝的遺詔呈獻給漢武帝后,可是漢武帝在尚書那裡找不到存檔,最後當然沒有找到,竇嬰因此背上矯詔的罪名,最終被腰斬。現在史學界對此事有很多說法:一是竇嬰確實偽造了遺詔,為了保命;而是漢景帝確實給了遺詔,但是被王太后和田蚡銷燬了;三是漢武帝借竇、王之爭,銷燬了遺詔,瓦解竇氏團體。

  • 4 # 烏拉出品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太后在世竇家人呼風喚雨,漢武帝的媽媽王氏、漢武帝的舅舅田紛兩家都不敢扎刺兒,在朝中能形成勢力的就是老劉家和老竇家啦。

    竇嬰平定七國之亂對漢室有大功自不必說,有漢景帝和姑姑罩著也是高官厚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隨著漢武帝即位,母壯子幼,不得不依靠劉家和田家,但是竇家的靠山竇太后去世前還能相安無事。太皇太后竇氏去世後,制約皇太后和田紛的外部勢力很容易被壓制住了。

    竇嬰授人以柄得罪了王田,加上此時漢武帝認為還不到跟母親舅舅翻臉,犧牲的只能是自己的竇姓遠親了。

    不過,漢武帝也是借竇王田三家的爭鬥,為他和他的劉姓天下借力打力,強化中央集權。

  • 5 # 閒話讀史

    漢朝與其他朝代不同的地方在於從前漢到後漢一直襬脫不了外戚擅權的問題,也因此,漢朝朝堂內鬥也大多圍繞著一波又一波的外戚進行。

    竇嬰的死也正是漢武帝一朝初期外戚爭權的結果。

    1、竇嬰其人。

    竇嬰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侄兒。

    竇嬰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能力,一個是有原則。

    有能力體現在他是平定漢文帝時期“七國之亂”的功臣,因為有功,還被封為了魏其侯。漢武帝剛繼位的時候,還被任命為了丞相。

    可以說是權勢富貴集於一身。

    有原則體現在幫理不幫親。竇太后非常寵愛小兒子梁孝王,屢屢表露出兄終弟及的想法,竇嬰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不符合禮法。

    竇太后心想,你竇嬰有今時今日的地位和榮耀全都是因我而得,如今卻違逆我的意願,豎子豈敢耶?因此,之後就一直很厭惡竇嬰,並且還不再允許竇嬰出入宮禁。

    竇嬰也因此沉寂了下去。

    一直到“七國之亂”爆發,竇嬰才依靠自己的才能重新崛起。

    再來就是竇嬰本來是廢太子的太傅,並且在漢景帝廢掉太子後,屢次為廢太子上書申辯,可以說是恪盡了一個太傅的職責。

    然而,正因為恪盡職守,又得罪了後來被立為太子的漢武帝以及王皇后。

    所以,竇嬰可以說是三重的悲劇:一方面因為竇這個姓氏被劃歸到了竇太后外戚這一支,另一方面其本身又不得竇太后的喜愛,再一方面又因為舊主的緣故為武帝和王太后厭惡。

    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活靶子。

    2、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權力之爭。

    竇皇后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35年,也就是她的孫兒漢武帝繼位6年後,此時漢武帝已經21歲。

    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是漢景帝第二任皇后,當年漢武帝之所以能從眾兄弟中脫穎而出得到帝位至少有一部分靠的是竇太后的支援。

    而竇太后之所以支援他,也是因為他娶了竇太后的外孫女兒陳阿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屋藏嬌”典故的由來。

    漢武帝繼位後,還沒有到親政的年紀,所以政事都是由兩位太后暗中把持。

    此時王太后開始扶持自己這邊外戚的勢力。

    主要是靠自己的兩個異母弟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其中又以田蚡能力更為出眾,所以主要還是扶持田蚡。

    經過兩朝的經營(漢文帝和漢景帝),竇太后一支的外戚勢力已經樹大根深。但是王太后本身並不是一個甘於平淡的人,她和她身後的家族對於權勢極其熱衷。

    一山不容二虎,由此,兩宮太后的之間就有些水火不容,權勢鬥爭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班固的《漢書·竇田灌韓傳》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

    “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列侯莫敢與亢禮。”

    在漢景帝一朝,每當朝堂上商議大事的時候,有魏其侯竇嬰和條侯周亞夫在,其他的諸侯百官都不敢和他們用同等的禮節對待。

    僅此一條,就可以窺見漢景帝時,竇氏外戚的權勢之盛。

    到了漢武帝時,皇帝尚幼,更是權勢滔天。

    當時就有天下的人才盡歸於魏其侯竇嬰門下的傳言。

    分別為竇氏外戚代表的竇嬰,和以王氏外戚為代表的田蚡,在朝堂上開始了長期的對峙。

    而因為竇嬰不為竇太后喜愛,且又屢屢做出令竇太后不快的事,比如竇太后信奉黃老之說,而竇嬰則公開提倡儒家學說,更是讓竇太后不滿,因此竇嬰雖然是竇氏外戚的一員,竇太后卻並不重用他。

    當竇嬰在與田蚡的權勢之爭中慢慢地處於劣勢的時候,被竇太后免除了丞相的職位,離開了權勢中心。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太皇太后竇氏去世。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外戚來說,也是“一朝後宮之主一朝臣”,竇氏的鎮海神針沒了,一場針對竇氏外戚的蓄謀已久的陰謀開始了。

    起初是針對竇嬰身邊的人,友人灌夫僅僅因為對田蚡出言不遜就抓捕,即便竇嬰全力搭救甚至不惜在朝堂上與田蚡撕破臉也無濟於事,灌夫還是被判了族誅,其後,竇嬰也以偽造漢景帝詔書的罪名被處死。

    3、竇嬰之必死與漢武帝一朝的外戚清洗。

    漢武帝在位期間,其實多次對外戚進行清洗,從竇太皇太后扶持起來的竇氏外戚,到倚靠衛子夫皇后起來的衛氏外戚,最後甚至為了防範太后擅權外戚把持朝政的可能而把年幼太子的母親殺死。

    可以說是玩弄權術於鼓掌間。

    竇嬰的死一方面對於朝堂上已經有跋扈跡象的王太后一支的外戚有震懾作用,一方面也是拔除竇太皇太后在朝堂上的影響,可以說一舉多得。

    也可以把竇嬰的一生看做是舉漢一朝外戚的一個縮影罷。

  • 6 # 若水陽明

    竇嬰是個有義氣的人,在大是大非上是堅持原則的,總的來說是個好人,他死於非命,還是因為他太驕傲,放不下以前的地位和榮耀。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也就是竇漪房,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是個挺護短的人,但是對他這個侄子,她卻是很討厭。主要是他確實太正直了,還什麼都敢說。漢景帝和梁王都是太后的兒子,有一次喝酒時,景帝說等我死後要把皇位傳給梁王。竇嬰卻說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應當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立下的制度規定,陛下憑什麼要擅自傳給梁王。從那以後太后就再也不願意見這個親戚了。

    七國叛亂時,景帝沒有可用之人,想起了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消滅叛亂後,被封為魏其侯。

    後來,竇太后去世,竇氏一族失去了依靠,權勢衰弱。賓客此時都不願意再跟隨他。只有一個人灌夫還是跟以前一樣,所以竇嬰對灌夫十分好。王皇后的弟弟田蚡當了丞相,灌夫在好幾次聚會中跟田蚡鬧了矛盾。後來在田蚡娶妻時,再次胡說八道,惹怒田蚡,將他抓起來,準備處死。

    竇嬰寧可不要侯爵之位,也要救出灌夫。東朝廷辯後,他被囚禁起來。到這個時候應該消停才對,他卻對漢武帝說有一份景帝的詔書,最後發現宮內沒有副本,被判偽造詔書。灌夫被處死之後,沒過多久他也被處死了。

    竇嬰的死亡主要是他看不清局勢和自己的位置,竇太后去世後,他已經失勢,按說應該低調起來,他卻放不下當時的地位,非得爭個高低。灌夫這件事本事件好事,但是他的義氣和正直沒有用對地方,最終將自己也搭了進去。主要原因是,權力階層的轉換,他已經失去了地位。

  • 7 # 聰明的小龍女

    竇嬰西漢外戚重臣、三朝元老,在七王叛亂肘與名將周亞夫共同平定七王之亂功在當朝。可惜這位元老重臣,最後還是捲入了西漢皇權鬥爭中,最後被以篡改遺詔、貪贓枉法、結黨亂政的罪名被腰斬而死、還被滅了滿門滿,落得死於非命的悲慘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化交易大本營:曬曬你的量化交易工具價值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