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斑鳳

    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諸葛亮確實厲害,但是司馬懿也不簡單。縱觀孔明和仲達的交手,幾乎是兩個人都沒有趕盡殺絕,有點消除異己,抓住權力的味道。司馬懿則更明顯,沒有徹底消滅蜀漢,主要是沒有大權獨攬,他需要用蜀漢來保住自己,使自己獲得更大權力。

  • 2 # 耀強不是小強

    毫不誇張的說卻有此事,史書有記載,《漢晉春秋》楊儀等整裝而行,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 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日,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日,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我給大家講講事情的來龍去脈

    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功魏國,並派遣使節前往吳國相約一起出兵。魏軍一直拒不出戰,蜀軍與魏軍對峙了100多天,諸葛亮病逝。享年54歲。 諸葛亮病逝後,蜀國軍隊準備撤回國,此時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死了的訊息,便派兵追擊,由於諸葛亮死前料到司馬懿有這一招,便早早命人做了一個自己模樣的木雕像,坐在他的四輪車上。

    等到司馬懿和追兵一到,突然間,蜀軍吶喊著揚起大旗,姜維就把那個諸葛亮木雕的四輪車推出來,司馬懿見狀以為諸葛亮沒死,以為又中計了,嚇得馬上逃走了。

    於是楊儀成功退走了,進入山谷為諸葛亮發喪, 至此老百姓們就編了一句諺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 3 # TonyDeng

    諸葛亮身死五丈原,楊儀等燒營而退,魏兵奔走相告,司馬懿起兵追之,楊儀等把軍旗回揮,又大鳴鼓,擺出要戰鬥的樣子,司馬懿認為對方窮寇不宜追逼,放其離去。第二日,司馬懿去到蜀軍扎營的地方視察,看見遺棄的圖書、糧草甚多,遂斷定諸葛亮已死,急起兵直追,然而蜀軍已走遠了。“死諸葛走生仲達”,那個民謠即因此而來。楊儀的舉動,大概是諸葛亮生前教的,或者是姜維所為。

    歷來說陳壽不敢記錄司馬懿這件事,然而唐人寫的《晉書》裡有,仔細看,司馬懿又沒怎麼丟臉,犯不上忌諱。陳壽迴避,唐人不需要,記載中又沒有諸葛木偶之事,研究歷史的,替文學家吹這種牛幹什麼,民間如何把孔明當神拜,那跟學術和歷史無關,不給他們添柴火。

  • 4 # 東郭先生說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美名遠揚並具有傳奇色彩像神一樣的一個人物。從民間的成語和俗語中就可以看出,例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事前諸葛亮、事後諸葛亮、賽諸葛等無一不是在說明諸葛講的智慧超群、聰穎過人!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關於諸葛亮的記載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無一不是讚賞崇拜,這常常讓人若有所思會覺得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真有那麼厲害嗎?真的能預知天下大勢嗎?

    關於諸葛亮的生平事蹟大家耳熟能祥的有三顧茅廬、火燒博望、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發明孔明燈、木牛流馬、智鬥司馬懿、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

    其中最為人知也最為人欽佩的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史書記載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因日夜操勞以至於自己累死在了五丈原,為了能讓自己精心培養的這麼多士兵不被司馬懿吃掉,在他離世之前就讓眾人按著他的計謀有序撤退,讓主薄楊儀率領眾官兵撤退,魏延做了一個諸葛亮的木像並領一批人在後面埋伏。

    司馬懿透過細作聽聞諸葛亮去世就率領幾十萬魏兵沿途追趕,剛走到一作山道旁就聽見兩邊的山上鑼鼓喧天,人潮湧動,放眼一看之間山上站滿了蜀軍,蜀軍的前面眾人推著上面坐有諸葛亮的四輪車緩緩向前。

    司馬懿見狀頓時大失驚色,嚇的調轉馬頭立即就往後跑,也顧不上魏軍是死是活,司馬懿這一跑魏軍大亂,都紛紛跟著主帥司馬懿跑的方向逃串,中間踩踏傷亡不計其數,又加上魏延率領伏軍在後面一路追趕砍殺,魏軍傷亡就更多了。司馬懿騎著戰馬一口氣跑了三十多公里,直到部下追上他才停下來。

    看見部下他問的第一句話便是他的頭還在不在,已經嚇到這個程度,部下說諸葛亮沒有追過來並且已經去世了,他才放心。所以說諸葛亮睿智超群死諸葛能退活仲達一點都沒錯!

  • 5 # 人精歷史

    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諸葛亮形象大都為演義中的。真正的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優秀的人,但是,軍事方面的才能沒有到達演義裡的樣子,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

  • 6 # 中行偃1

    答:諸葛和司馬懿同為戰略家、同為大將軍、同為經年帶兵打仗、經驗豐富的老對手!彼此不說是瞭如指掌,也應該是心照不宣了。

    諸葛曾經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司馬懿則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張郃)

    可見,棋逢對手 將遇良才!這樣看來,只要司馬懿一有行動跡象,諸葛就能猜他個八九不離十;同樣諸葛一進兵,即使司馬懿判斷錯誤,郭淮也能馬上糾正。正如魏明帝曹叡所說:“……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大將軍司馬懿足以抵擋,我沒有什麼憂慮了。”

    (郭淮)

    就是因為如此瞭解對方,才有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說法。這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當時有人傳:“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笑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天下奇才竟然能墮入你的畫中?那你司馬懿又是什麼才呢?怪才!不怕活人怕死人。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一對冤家對手,一個是蜀漢的千古一相,一個是曹魏的篡位之臣,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兩人的對決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對於諸葛亮來說,司馬懿是他不能逾越的屏障,對於司馬懿來說,諸葛亮是此生唯一不勝的對手。

    在說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決前,先回顧一次司馬懿一生的戰績,司馬懿從曹睿時代開始領兵,在曹丕去世的當年,孫權大舉進犯魏國江夏郡,同時派出諸葛瑾、張霸進攻襄陽郡,司馬懿率軍打敗了孫權,擊敗了諸葛瑾,斬殺了張霸,一舉挫敗吳國數路大軍。

    司馬懿鎮守宛城期間,新城郡守孟達準備反魏,司馬懿達到訊息後,一面寫信欺騙孟達,一面八天急行軍1200裡,不經通報魏國皇帝,就直接火速趕到新城,一舉剿滅了孟達的叛亂,可謂是快馬斬亂麻,果斷而迅速。

    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公孫淵,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從中原出發前往遼東,路程將近3000多里路,以聲東擊西、故意示弱大敗公孫淵,迅速平定遼東,解決了曹魏自曹操以來數十年沒有解決的遼東問題,顯示出司馬懿足智多謀、隨機應變的才能。

    從歷史上來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直接對決其實只有兩次:

    一次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稱為滷城之戰,

    一次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稱為五丈原之戰。

    從最終結果來看,在滷城之戰中諸葛亮吊打司馬懿,大獲全勝,諸葛亮的戰果是斬首魏軍甲士三千人,獲得鎧甲五千件,角弩三千一百張。

    《漢晉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衣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兩人第一次交鋒,原曹魏西線關中戰區最高軍事統帥曹真病逝,恰逢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皇帝曹睿把司馬懿從荊州軍區調到了關中前線,以代替曹真抵禦諸葛亮的進攻。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從祁山道出兵的,首先包圍了魏軍在祁山的據點,然後繼續向北推進,包圍了魏將費曜、戴陵駐守的上邽,上邽是魏軍的後勤補給基本和糧食基地,諸葛亮擊破了費曜、戴陵的四千魏軍,然後搶收了魏軍在上邽的麥子,然後司馬懿才率領魏軍主力趕到,兩軍在上邽以東對峙。

    司馬懿第一次對戰諸葛亮,並沒有把握,首先司馬懿採取了消耗戰,只與蜀軍對峙,並不主動發動進攻,因為諸葛亮遠道而來,糧食供應又非常困難,要不了多久就會退軍,果然,沒多久諸葛亮就向南撤退,司馬懿率軍跟上,就是不發動進攻,就這樣諸葛亮一路退到了滷城,司馬懿也就跟到了滷城,滷城位於上邽與祁山堡之間。

    司馬懿一路跟著諸葛亮,就是不決戰,然後手下的魏國將領都不幹了,屢次向司馬懿請戰,並在暗地裡說司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馬懿在之前能夠屢次取勝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夠看透對手的戰略意圖,所以才能迅速想出應對之策,但是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無法看透,所以遲遲不敢決戰。

    這個諸葛亮來了個破釜成舟,主動撤去圍攻祁山堡魏軍據點的蜀軍,自斷後路,然後將蜀軍分為南北二軍,由王平率偏軍守滷山南圍,而諸葛亮率主力守滷山北圍,然後蜀軍的後路及補給線被魏軍切斷,諸葛亮等於自絕後路,司馬懿怎麼也看不出諸葛亮到底在玩什麼把戲,但由於一方面魏軍群情激昂,另一方面確實有利可圖,於是司馬懿就派出張郃攻打王平,自己親率主力攻打諸葛亮主力。

    諸葛亮利用司馬懿出戰的機會,引誘魏國進入伏擊圈,最終結果就是司馬懿率領的主力被諸葛亮打得大敗,魏延、高翔、吳班大破魏軍主力,同時王平又擋住了張郃的進攻,一仗大敗後,司馬懿再也不敢出戰了,再次和之前一樣與蜀軍貼著,就是不出戰,諸葛亮就開始撤退,司馬懿派出張郃追擊,結果張郃又被伏擊中箭而死,這就是滷城之戰,諸葛亮與司馬懿首次對戰,諸葛亮就大破司馬懿。

    兩人第二次交戰就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這一次司馬懿學乖了,無論諸葛亮怎麼引誘,就是不出戰,司馬懿就一個字應對:拖。甚至不惜鬧出千里請戰的假戲,哪怕諸葛亮送女人衣服,司馬懿也不出戰,諸葛亮甚至都在五丈原屯田作好長期對峙的準備了,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終諸葛亮因病死在了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後,蜀軍要楊儀的率領下,全軍撤退,秘不發喪,隱瞞諸葛亮的死訊,司馬懿得知訊息後,派兵追擊蜀軍,蜀軍作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趕緊就不追了,因為前車之鑑的張郃就是因為追擊蜀軍而被殺的,司馬懿也怕蜀軍有什麼計謀,所以就停止追擊,結果就被人說成是”死諸葛生走生仲達“,而且史書上都有記載:

    《晉書》: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司馬懿雖強,但處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的背後只有一個弱小的蜀漢政權,人口不足一百萬,軍隊不過十萬,地盤不過一個州,而司馬懿的背後站著一個強大的曹操政權,人口有四百餘萬,軍隊近五十萬,天下十三州佔據了九個州,比實力,諸葛亮永遠比不過司馬懿,諸葛亮完全靠的是”實力不足,能力來補“,司馬懿面對其他敵人是全勝的戰績,一生中唯有敗給了諸葛亮,滷城之戰甲首三千,死諸葛走生仲達,諸葛亮就是如何吊打司馬懿的。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典故記載於《晉書》之中,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應該毋庸置疑,因為《晉書》本來就是介紹司馬家族的史書,其中的很多故事都為司馬家族避諱。如果“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故事沒有發生,《晉書》肯定不會記載這個嘲諷司馬懿的事件。

    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司馬懿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對手,諸葛亮和司馬懿曾經多次交手,每一次司馬懿都被諸葛亮打敗。最後司馬懿採用龜縮戰術,無論諸葛亮怎樣羞辱他,司馬懿都不肯接受挑戰,一直到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都沒有佔到絲毫上風。

    實際上正史上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只正面交手了一次,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期,司馬懿不肯聽從張郃的意見,主動帶領軍隊進攻諸葛亮,諸葛亮調遣將領擊敗了司馬懿,斬殺了曹魏3000名軍官。(《晉書》稱諸葛亮戰敗,司馬懿斬殺蜀軍一萬人,但是三國時期的史料中沒有相關記載)

    諸葛亮擊敗司馬懿後,李嚴謊稱糧朝不濟,要求諸葛亮退兵還朝。司馬懿派遣張郃帶兵追趕蜀軍,諸葛亮在退兵的路上設下埋伏,張郃被諸葛亮射殺。其實在張郃被射殺之前,曹魏軍隊裡面已經有過前車之鑑。

    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王雙帶領軍隊追趕諸葛亮,諸葛亮在半路設下埋伏斬殺王雙。前有王雙,後有張郃。這兩次教訓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退兵的諸葛亮追不得。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吸取了第四次北伐的教訓,不跟諸葛亮正面交手,也不去追擊諸葛亮,實際上並沒有任何錯誤。

    從史書對諸葛亮死亡前後司馬懿的表現來看,司馬懿透過諸葛亮的飲食情況,已經隱約察覺到諸葛亮會死,但是司馬懿不是天上的神仙,他無法判斷諸葛亮究竟什麼時候死。在蜀漢軍隊退兵的時候,司馬懿並沒有得到諸葛亮死亡的確切訊息。

    司馬懿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期,一直都沒有與諸葛亮決戰,諸葛亮每天派人罵司馬懿,還給司馬懿送了女人的衣服,誰敢確定這次蜀漢軍隊撤軍,就不是諸葛亮的誘敵之計。試想一下,如果司馬懿判斷失誤,諸葛亮只是糧草用盡退兵,或者故意詐死退兵,那麼司馬懿派去追趕諸葛亮的部隊肯定又會全軍覆沒。

    高手過招都是小心翼翼,諸葛亮是一個用兵高手,司馬懿在面對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表現的比較謹慎也十分正常。在諸葛亮的軍隊撤退之後,司馬懿曾經參觀過諸葛亮的軍營,在參觀結束之後,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實際上司馬懿一生征戰,基本沒有遇到過真正的對手,只有面對諸葛亮的時候,他才會這樣的謹慎,一直到諸葛亮死都不敢貿然追擊。

  • 9 # haonanrenjiushiwo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有名的軍師,一生足智多謀,輔佐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最後病死五丈原,司馬懿觀天像有流行掉落,猜諸葛亮已死,但是蜀將用諸葛亮的雕像跟司馬懿應戰,嚇的司馬懿文風而逃,等司馬懿走後蜀兵也撤退,探子來報才知諸葛已死,這真是死諸葛退活仲達。

  • 10 # 青史回聲

    這還有信?我不否認諸葛亮睿智超群,但你非要說“死諸葛能退活仲達”,這就有點誇張了吧?誰都知道這段情節出自於《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畢竟不是史書,是演義小說,小說當然會有些虛構的情節,當然還有爽點,這不,“死諸葛能退活仲達”,這不就是很明顯的爽點嗎?

    我這並不是說諸葛亮不厲害,我只是覺得大家要把小說和史書分開來小說畢竟是小說,誇張成分是要有,虛構成分也有的,否則這不就成了史書了嗎?這就好比《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誰的國民知名度更高?很顯然,《三國演義》。

    而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尤其是諸葛亮,他的出場次數並不比劉備少,而且諸葛亮死後,很多人覺得後面的故事就沒有什麼意思了,這很正常,在這本書裡,諸葛亮智商實在是太高了,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第一聰明人,哪一次不是勝者。即使是六次北伐,諸葛亮都是佔據上峰,可惜北伐最終都失敗了,這跟諸葛亮的能力沒有什麼關係,用一句話來表達,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當然了,這是虛構的手法,真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那麼“妖怪”,所以“死諸葛能退活仲達”的說法沒有真實性。

  • 11 # 奕天讀歷史

    三國時期,有三位具有將帥之才的頂級謀士,魏蜀吳各佔其一。除了東吳周瑜,英年早逝,過早的退出了舞臺之外,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三國鼎立之時,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智斗大戲。直到現在,其中的很多故事依舊為我們所津津樂道。

    “死諸葛能退活仲達”,在歷史上,還真有其事,原話為“死諸葛走生仲達”,其中的諸葛就是諸葛亮,而仲達就是司馬懿。

    這件事發生在234年(這個年份也很好記,2、3、4,也是諸葛亮去世的年份),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之時。

    當時,諸葛亮經過了兩年的準備,在斜谷道入口處建造了糧倉,積聚了大量的糧草,並趕製了大批木牛、流馬用來運糧。諸葛亮率10萬大軍,出斜谷,佔據了武功五丈原,與魏國大都督司馬懿隔渭水對峙。

    諸葛亮有一個特點,行為謹慎,思慮周全。如果是雙方野戰,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總是比諸葛亮計差一籌。

    司馬懿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時,就已經被諸葛亮打怕了。

    當時,司馬懿大軍先鋒郭淮、費曜被諸葛亮打到慘敗。司馬懿襲取教訓,自那時起的策略就是“固守不出”。結果,司馬懿被眾將譏笑為“畏蜀如虎”。之後,司馬懿實在挨不過眾將的請求,派兵攻擊駐守滷城的蜀軍王平部。結局麼,不用猜都知道了,司馬懿又被諸葛亮派來的魏延、高翔、吳班三將,給打了一個落花流水。

    當諸葛亮糧盡退兵之時,司馬懿派大將張郃追擊。結果,張郃又被諸葛亮射殺。從此之後,司馬懿遇到諸葛亮,腦殼就疼。他用來對付諸葛亮的唯一招式就是“龜縮大法”,堅決緊閉大門,固守不出,耗盡蜀軍的糧食,讓諸葛亮自己撤軍。

    司馬懿的這一策略絕對是正確的。諸葛亮善於野戰,卻不善於攻城。在堅固的堡壘之外,諸葛亮還真的是一籌莫展。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又施展了同樣的招式,堅守不出。而且,為了避免同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滷城之戰的慘敗,司馬懿還“千里請戰”,讓魏明帝曹魏派使者持節,制止軍中將領請戰。

    諸葛亮也識破了司馬懿的謀劃,所以,提前積聚了足夠的糧草,並用木牛、流馬運輸。同時,還在渭水南岸開荒屯田,讓士兵自給自足,準備與司馬懿長期對峙,伺機破敵。

    當時,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營中約戰。司馬懿從使者口中得知,諸葛亮“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就已經預料到“亮將死矣”。果然,天不遂人願,兩軍在對峙百餘日之後,諸葛亮因為操勞過度,最終病倒了。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諸葛亮知道大限將至,提前安排好了身後事,包括退兵事宜。

    據《漢晉春秋》記載,楊儀率軍撤退,有百姓就跑去報告了司馬懿。司馬懿聽聞,立刻率兵追擊。姜維負責斷後,見到司馬懿大軍,立刻派人“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司馬懿早就被諸葛亮打怕了,見狀以為中了誘敵之計,立刻轉身就跑。而張儀則率領蜀軍安然而去。

    等到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已經去世之時,自己慨嘆:“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而民間則開始流傳“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諺語。

    這件事,在《晉書》之中,也有相似的記載,應該是實際發生過的真實歷史事件。

    諸葛亮的確在兩軍對壘之時,佔盡了優勢,要略勝司馬懿一籌。但是,最終還是司馬懿獲勝。這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司馬懿活的比諸葛亮久麼?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司馬懿更能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司馬懿利用地利、人和,充分發揮了堡壘易守難攻,以及魏軍糧草容易補給的優勢,只要跟諸葛亮慢慢打消耗戰就可以了。而諸葛亮雖然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結果真換了一個大業未靖,卻死而後已的結局,不免讓人感慨良多。

    “死諸葛走活仲達”,細細品味,其實還是活著好呀。沒必要為了一時的得失,而失去了長久未來的希望。所以,在人生上,司馬懿還是要贏過了睿智超群的諸葛亮,最終成了大贏家。

  • 12 # 初心如舊

    諸葛亮睿智超群,真的是“死諸葛能退活仲達嗎”?

    提問這句話,出自《晉書.宣帝紀》:【 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蜀漢建興十二(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蜀軍燒掉營地,悄悄撤退,百姓到處奔走傳說,司馬懿率兵追趕,楊儀反旗鳴鼓,撤退的蜀軍,一齊反轉,作出應戰姿態,司馬懿心生疑慮,以“窮寇勿追”為幌子,停止追擊,於是,楊儀擺出陣勢,徐徐退走。過了幾天,司馬懿進入蜀軍駐紮營地,檢視軍營佈設、獲取很多糧食,司馬懿由此判斷,諸葛亮可能確實死了。看過遺留的書籍、資料,司馬懿感嘆說 : “此天下奇才也”!當時代明帝監軍的辛阰認為,還不能肯定。司馬懿說 : “兵家所重視的就是檔案、錢糧,如今蜀軍全部丟棄,難道人會丟掉五臟而生存嗎?現在應立即追擊”。

    蜀軍在撤退道路上,灑布鐵蒺藜,司馬懿派兩千人在前面,穿上軟材料製作的平底木屐,從蒺藜路段走過,清除蒺藜之後,馬步軍一齊窮追,追到赤岸這個地方,抓到幾個百姓,得到確切訊息,才知道諸葛亮真的已死。當時百姓中流傳諺語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之後,苦笑說 : “吾只會活諸葛亮打交道,諸葛亮具體啥時死,吾怎麼知道啊”!

    從這個過程看,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接到報告猶豫、彷徨,比如第一次追,蜀軍轉身應戰,司馬懿說“窮寇勿追”,就回去了。過了幾天後,才進入蜀軍舊營地,但司馬懿的分析能力,還是很強的,透過蜀軍丟棄文件資料、軍糧、雜物凌亂等,判斷蜀軍出了大事,果斷追擊,不過,因為時過好幾天,已經來不及,最後透過百姓之口,知道了蜀軍發喪哭聲,才確信諸葛亮已死。這說明,百姓中流傳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長期與諸葛亮交手,對於諸葛亮,司馬懿因吃虧較多,多少還是有一些畏懼,因為司馬懿只要堅守不戰,諸葛亮就沒法,而且,不出戰有皇帝明令,還有監軍監督執行,既安全、又保險,沒必要冒險出戰。後來,探聽到楊儀、魏延起了矛盾,魏延被殺時,司馬懿也曾想再追,魏明帝下令不許。

    此外,司馬懿對較長時間的預測,還是很準的。比如,《晉書.宣帝紀》記載 :【 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司馬懿透過和諸葛亮使者對話,瞭解諸葛亮衣、食、起居,推斷諸葛亮活不了多久,後來的事實,證明是對的。

    這與司馬懿自己所說的 : “吾便料其生,不便料其死”,相互印證。提問說的,是民間傳說,也是有一定道理,並非無緣無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aye stay night裡面的英靈是不是歷代fate裡面整體質量最高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