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I949
-
2 # 草原神山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蒙元王朝時期,中國境內最活躍的兩個宗教當屬佛教和道教。為了成為帝國境內地位最高的宗教,兩派宗教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鬥爭和爭辯。初期,在成吉思汗的扶植下,以丘處機為首的全真教在河北地區迅速成長,在帝國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但是隨著全真教的勢力的增長,其教眾對佛教的欺壓也不斷加劇。最終,北少林僧人雪庭福裕在蒙哥汗面前狀告全真教,從而揭開了長達30多年的佛道之爭。由於此時的全真教勢力過於強大,引起了蒙元統治者的戒心。所以,在蒙古貴族的幫助下,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的努力下,在關鍵的開平城之辯中,佛教成功地戰勝了道教。以此次辯論為標誌,佛教開始取代道教成為帝國中地位最高的宗教。由於蒙元王朝實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以在道教辯論失敗後並沒有被取締。相反,道教中的一些教派仍然與蒙元王室有著密切往來。但是這一時期,藏傳佛教已經取代所有教派而成為蒙元王朝的第一宗教。
一、佛道之爭的發端:《化胡經》之爭
佛道雙方關於《化胡經》之爭由來已久。《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去而不知終所”。這給後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生髮了許多新的故事。老子化胡的故事最初起於東漢,東漢流傳的《太平經》,已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就是說老子出關去西域教化胡人(胡人是中國古人對西域人的稱呼),變成了佛。這是早期化胡說的雛形。三國時,化胡說內容進一步有所發展。《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記曰:“罽賓國、大夏國、高附國、天竺國皆並屬大月氏。臨兒國,浮屠經(佛經)雲其國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頭邪,母雲莫邪。浮屠身服色黃,發青如青絲,乳青毛,蛉赤如銅。始莫邪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左脅出,生而有結,墮地能行七步。此國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間、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可見《浮屠經》以老子為佛陀之師,為《老子化胡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老子化胡的說法,當時佛教徒並未介意,一是因為那時佛教剛傳入中國,還沒站穩;二是為了在中國立足,必須與中國的傳統信仰相結合,依附於黃帝、老子的道教神仙術。那時的人敬神時把黃帝、老子、佛陀放在一起合祭。但另一方面,佛教為了自身的發展,又必須擺脫黃老之術的影響,消除化胡說的印象,於是出現了東漢牟融撰寫的《理惑論》,其中記述了釋迦牟尼的身世、出家、成道、傳教的事蹟,以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以歷史事實否定了“化胡說”。
《老子化胡經》產生後,一直是佛道二教鬥爭的一大公案,雙方圍繞此書的真偽,辯論了近千餘年。道教方面力證此書之真,並以此為基礎,相繼造作了許多具有明顯化胡內容的道書,如《玄妙內篇》、《出塞記》、《關令尹喜傳》、《文始內傳》、《老君開天經》等,以證明道優於佛;佛教方面除力辯此書之偽外,也造作偽經進行反攻,如《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等,說釋迦為孔子、老子之師。
二、元代佛道之爭
到了元代,佛道圍繞《化胡經》的鬥爭依然沒有停止,且更加激烈。但“全真道之刊行、散佈《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僅是引起這次釋道之爭的導火索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則是全真道侵佔了佛教的寺院。”被侵佔的寺院主要以今天津盤山的法興寺(嵩山少林寺下院,北少林寺)。
蒙古部強勢崛起後,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隊發動了對金國的戰爭。隨著戰爭的深入,金國逐漸衰亡。由於戰爭的破壞,原先金國統治的故宋之地(金國佔領黃河以北宋朝的廣大地域)的佛教寺廟大部分毀於戰火,僧徒大多逃散。而全真教卻借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覲成吉思汗獲得發展機會。全真道徒趁機將某些無人寺院改建為宮觀,甚至將還有部分僧尼的寺院佔為己有。明代王世貞《玄風慶會錄後》中記載:“丘長春……而其徒不能盡賢,往往侵佔寺剎以為宮觀,或改塑三教像,以老子居中,孔子居左,釋迦居右,或皆侍立。”這在當時佛弱道盛的情況下,佛教徒並未立刻反攻。但卻埋下了雙方爭端的禍根。直到元憲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時期,佛教借《化胡經》之爭,爆發了反道教奪回寺院的鬥爭。
蒙哥和忽必烈二朝(1251~1294),佛道之爭迭起,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十分激烈。
根據《化胡經》思想描繪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成為元代佛道鬥爭的導火索。全真道徒把詆譭佛教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在朝野廣為散發,傷害佛教徒感情,佛教徒上訴皇帝。於是在元朝首都大都,元憲宗五年(1254年)進行了一次御前小辯論。
北少林長老福裕在少林,看到“謗訕佛門”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就讓學士安藏獻給阿里不哥大王,得到其支援。阿里不哥於是向憲宗皇帝詳細奏告了這件事,憲宗皇帝於是召集福裕和道士李志常在大內萬安閣中面對面詳細辯論考證《老子八十一化圖》的真偽。李志常不敢爭辯,推說不知下情。福裕說,你推說你不知情,你是怎麼掌教的?李志常無言以對。福裕進一步發難說全真教依仗著錢財,欺瞞國家,圖謀不軌,將道教推到反叛朝廷的位置上。隨後指出《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多處錯誤。提出了全真教侵佔佛教寺院的問題,說全真教“佔奪佛寺,損毀佛像,打碎石塔。……佔植寺家園果梨粟水土田地。大略言之,知其名者,可有五百餘處。今對天子悉要歸還。”李志常自覺理虧,表示“情願吐還,別無酬答”。接著福裕等要求焚燬《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圖》,說化胡圖本是偽造,要是不銷燬其書籍和雕版,難以杜絕道教邪說的根源。結果佛勝道敗,“燒燬偽經版,退還佛寺37處”。
全真教在這次御前辯論中失敗,朝廷也不再支援它,其鼎勝局面結束,開始走下坡路。然而,這僅是開始,更大的鬥爭還在後頭,這就是由皇帝主持的佛道大辯論。
在御前小辯論之後,全真教不肯如約退還佛寺,還打傷僧人。因此,元憲宗六年(1256年)五月,藏傳佛教那摩大師和少林長老福裕等又上和林(位於元上都,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面見皇帝,要和道士再次辯論。憲宗七年(1257年)八月,忽必烈遵旨,召集各地僧、道兩宗包括儒者在內的三教九流到上都和林的皇宮聚會,圍繞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圖》、《化胡經》等進行辯論。佛、道二家各出17名代表進行辯論。參加大會的有佛家300多人、道家200多人,還有丞相、大臣、儒者200多人到此作證。辯論前,佛家提出以性命相賭,要是輸了,就“斬頭相謝”。忽必烈沒有同意,提出要是道家勝利,就讓參加辯論的僧人穿戴道家的衣冠,棄佛入道;如果佛家勝利,就讓道家參加辯論的削髮為僧。雙方同意如此定罰。會上,僧徒對《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圖》猛烈批駁,全真道徒無從還口,而奉旨充當裁判的姚樞隨即宣佈道家輸掉了辯論,忽必烈宣佈“如約行罰”,派使臣脫歡將道士樊志應等17人,帶到大都龍光寺削髮為僧,並將道士們的道冠、道服掛在長竿之上示眾;又下令焚燒道教偽經45部及有底雕版一併銷燬,將所有碑刻及文塑畫之像盡與劃除。為表示道教方面的忍讓,福裕僅要求將道教侵佔的482處中的202處收回,其他依然讓給道教留用。然而,《化胡經》公案並未了結。
過了23年後,又進行了一次道經真偽大考證。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佛教徒奏言保定、真定、太原、關西等地,仍有道藏偽經經版留存。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聞奏後,命令文臣及僧錄司教禪諸僧,到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偕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誠、大道掌教李德和等考證此事真偽。考證結果認定道家經典雖卷軼浩繁,有數千卷之多,但經過考證,只有《道德經》2篇是老子所著,其餘的是漢朝張道陵,後魏寇謙之,唐朝吳筠、杜光庭,宋朝王欽若等人,杜撰演繹、架空虛構,沒有根據的作品。於是佛教徒根據這個結果,奏請除《道德經》外,都應該銷燬。皇帝照準了奏請,於是詔諭天下,除留下《道德經》二篇外,把道家其餘的論著及版本,都盡情銷燬,隱匿的要治罪。這對道教來說可謂滅頂之災。但由於玄教首領張留孫的說情,元世祖後來放寬了這一政策。因此,有關齋醮祠祭的書可以保留,其餘道經,尤其是涉及佛道關係的道書、傳記,則必須焚燬。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僧人祥邁奉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撰《至元辨偽錄》,記錄元憲宗、世祖兩朝歷時近三十載的佛道相爭經過,是記載這一事件最為詳盡的資料之一。祥邁曾於憲宗八年(1258年)參加第二次辯論,是該事件的見證者,從這一點來看,《辨偽錄》是研究蒙元時期佛道之爭的第一手材料。
《辯偽錄》卷2記載了必須焚燬的書目,分別為《化胡經》、《猶龍傳》、《太上實錄》、《聖紀經》、《西升經》、《出塞記》、《帝王師錄》、《三破論》、《十異九迷論》、《明真辯偽錄》、《十小論》、《欽道明證論》、《輔正除邪論》、《辟邪歸正議》、《邪論》、《辯仙論》、《三光列紀》、《謗道釋經》、《五公問虛無經》、《三教根源圖》、《道先生三清經》、《九天經》、《赤書經》、《上清經》、《赤書度命經》、《十三虛無經》、《藏天隱月經》、《南鬥經》、《玉緯經》、《靈寶二十四生經》、《歷代應現圖》、《歷代帝王崇道記》、《青陽宮記》、《紀勝賦》、《玄元內傳》、《樓觀先生內傳》、《高上老子內傳》、《道佛先後論》、《混元皇帝實錄》。
上列39種焚燬經書中,《化胡經》是專寫老子化胡故事的。而《猶龍傳》、《太上實錄》、《聖紀經》、《西升經》、《出塞記》、《青陽宮記》、《混元皇帝實錄》、《玄元內傳》、《高上老子內傳》等老子傳記都有很多老子化胡成佛的文字。《歷代應現圖》、《歷代帝王崇道記》等帝王崇道書,在記錄或虛構帝王崇道事蹟時,又宣揚了道比佛好的思想。《三破論》、《十異九迷論》、《道佛先後論》等道佛論戰書,則貶佛褒道。這些書被焚後大部份失傳,明《正統道藏》中,僅收有未刪淨化胡內容的《猶龍傳》、《西升經》、《歷代帝王崇道記》等幾種。而未經任何刪節的僅發現有南宋道士謝守灝著《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實錄》一種,書中有較多化胡內容。
全真教道在兩次辯論、一次考證中失敗,焚燬道經退還寺廟。使它受到沉重打擊,鼎盛局面結束。佛教借《化胡經》之爭,收回了原被道教侵佔的寺院。不僅如此,佛教還反侵道教宮觀。袁桶《延祐四明志》卷18曰:“至元間,河西祝髮氏楊永福總攝江南僧政……凡唐宋所額宮觀,稍似豐厚者,以己力經為佛寺,梵其士,金其像,火其額,不下千百所。……永福坐法後,前所額宮觀,歸其教者才一二耳。”
總上,元代佛道關係是一部圍繞《化胡經》、爭奪寺觀的佛道鬥爭史。其後,隨著道教式微,佛道關係逐漸趨向緩和。
倖存的《老子八十一化圖》選
影視作品中的丘處機形象
參考資料:
1、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紀鵬《元朝佛道之爭與北少林寺淵源探析》。
2、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周璐《蒙元時期佛道之爭新探——以盤山北少林寺為中心的考察》。
回覆列表
您所說的蒙元的佛道之爭,蒙古元朝時代,道是我們漢民族土著,而佛是西漢傳入中原的泊來品,源自於印度而蒙古西藏尤崇信佛教,他們稱佛教徒為喇嘛,佛教則成為元朝的國教,尤其元順帝更到痴迷程度,稱為密宗,進入中原的佛教被揉進了儒家思想被稱為禪宗,如在元朝雖有丘處機等道教領袖,估計也爭不過那群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