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自古以來,戰爭是殘酷的,得天下的是君主,犧牲流血的卻是百姓。戰爭,永遠是剝奪與被剝奪的爭鬥。然而,戰爭既有正義戰爭,又有非正義戰爭。所謂“正義戰爭”,就是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反抗他國的侵略,進行英勇的鬥爭。所謂“非正義戰爭”,就是父子親族之間互相殘殺,我們常說“春秋無義戰”,莫過如此。

    《左傳》的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於鄢》,鄭莊公繼承王位,他的母親武姜一直對他不滿,只因生莊公時難產,產生怨恨心。後來有了弟弟共叔段,武姜對二兒子寵愛有佳,請求鄭武公欲立共叔段繼承王位,武公沒有答應。武姜為了促使共叔段爭奪王位,給他製造有利條件,請求封給共叔段“京邑”,使他不斷擴大自己的軍隊實力、不斷擴張自己的疆土。等到機會成熟,共叔段將要叛亂,侵襲鄭國時,最終被鄭莊公以二百乘軍隊伐京,打敗。正如鄭莊公所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兄弟之間是戰爭。

    又《曲沃滅翼》一文(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01年):初,晉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晉穆侯隨周王討伐條戎、奔戎戰敗回來時,生了公子名曰“仇”,後繼位為晉文侯,其地在今山西翼城。他的弟弟是在千畝之戰勝利時生,故名曰“成師”,後受封於曲沃,號桓叔,其地今山西聞喜。按其《傳》中言:“君命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因名而埋下了為爭權長達67年的手足殘殺之戰。

    綜上所述,春秋爭霸,諸侯互相吞併,親族之爭,繼而看到祖孫三代無休止的鬥爭,手足相殘,導致國與國間的百姓流血傷亡,何來正義?由此可見,春秋時期,諸侯之間戰爭頻頻,國與國征討不休止,是為“春秋無義戰”。

  • 2 # 聚焦世界熱點

    春秋大義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惡、褒貶。春秋,指東周諸侯列國之春秋。但各國春秋只載其事而無其義,所以孔子以修訂魯國《春秋》為範本,就歷史之事件,言春秋之微言大義。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之後才有孔子修訂魯國之春秋,言其微言大義

  • 3 # 愛古典的好娃娃

    戰爭的本質是殺戮,從這個角度來說,戰爭確實沒有什麼義不義的。

    不過,在中國古代確實有過比較文明高雅的戰爭方式。打仗之前,要通知對方打仗的時間,地點,這叫“下戰書”。

    下了戰書,別人如果不接招,可能仗就打不成,如果對方接招了,那就老老實實按照戰書的要求,在指定時間地點進行對打。

    古文《曹劌論戰》,為我們側面描述了古代戰爭。

    打仗之前雙方先面對面排兵佈陣,然後擊鼓,擊完鼓後才能開始戰。

    不過,這個曹劌,卻開始不守打仗的規矩了,擊完鼓,沒有出兵,不按當時的套路出牌,還大講道理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完全屬於是陰險狡詐而取勝。

    這實際上為以後魯國的信譽,埋下了一顆地雷,以後誰都不再相信魯國,既然魯國打仗不守規矩,那對方也開始不守規矩,於是後來魯國越混越慘。

    說句題外話,魯國作為孔子故鄉,一直尊崇周禮,講究仁義禮智信,然而自己偏偏首先選擇了不講信用,實在可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開始講究兵法了,講究兵不厭詐,於是有了偷襲,埋伏,放冷箭,聲東擊西等等戰爭方式,戰爭開始不文雅不文明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無義戰”。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義戰是為人民而戰,不義戰是為自己而戰。古代到底有沒有為人民而戰的戰爭呢?

    應該有,比如說匈奴侵擾邊境居民,朝廷出兵討伐,屬於為人民而戰。比如我們跟日本的戰爭,就是為人民而戰,屬於“義戰”。

    但是像元朝領導人那樣,四處征伐,只為了拓展國土,那就應該認定為“不義戰”。還有西方的特洛伊戰爭,為了一個女人,那就是純粹的“無義戰”。

    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嚴復說過:中國古代,天下是家天下,也就是說,天下是一家一姓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也。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土地是帝王家的土地,一城一池是帝王家的一城一池,城池的得失跟普通老百姓沒有關係,老百姓認為那是帝王家城池的得失。

    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代很多戰爭都是無義的戰爭。古詩說的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古代,基本上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全跟百姓不相干。該種地還種地,該放羊還放羊,當僕人的繼續匍匐在地,當苦力的接著抗鼎推磨。

  • 4 # 啄木鳥405

    簡言之,春秋爭霸雖然激烈,但最起碼都打著維護周天子的名義,況且那時的戰爭爭得是名分與主導權,基本上戰爭不是以奪取敵國土地、人口、財物為目的,所以戰爭被冠以“義”字。而到了戰國以後,所有戰爭沒有什麼是非屈直與對錯,都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財物,乾脆把“義”字招牌也不要了。所以才有春秋之後無義戰之說。

  • 5 # 古樓殘卷

    春秋時期爭霸,都是打著周天子的旗號進行的,代天子討伐不臣,弔民伐罪,師出有名都是帶有正義的色彩的。而且那時候的戰爭規模也小,也沒有殲滅戰,戰爭沒有後世那麼慘烈,就是打一下你,讓你承認自己錯了就行,以後好好的,不再犯錯,很少有滅國的動作,除非做的太過分了才會招致滅國,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周天子是老邁的父親,不怎麼管家裡的事情,而那些所謂的霸主也不會欺負那些小弟弟們,只是替父親教育一下不聽話的弟弟,有這麼個意思!

    而到了戰國,基本上脫掉了周天子的外衣,我想打你就打你,一切憑實力說話,開始赤裸裸的兼併了,戰爭規模擴大,殺伐不斷,完全成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沒有正義性可言,因此說春秋之後無義戰!

  • 6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首先題主說講的後人稱“春秋之後無義戰”的說法是否欠妥?具筆者所知原話應是“春秋無義戰”吧,出至《孟子·盡心下》,意思是本來按照儒家禮法,征伐之事應出至周天子的決斷而非諸侯,結果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之間相互征伐不斷,因此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非正義性的。

    題主既然提出了“春秋之後無義戰”的說法,其實以我們對戰爭模式的看法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春秋末期的孫子說過“兵者,詭道也”。的確,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戰爭的方式、規模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殘酷性也日漸增加。但是,在孫子他老人家以前的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確實讓人覺得“搞笑”和“呆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少了一些我們對戰爭理解的嚴肅和殘酷,的確符合我們對“義”的理解。我們不妨看看下面幾個有名的戰爭片段:

    鏡頭一:楚晉“兩棠之戰”

    公元前597年,楚國攻鄭,晉國救援,楚晉雙方軍隊在今天的河南鄭州附近的邲地展開激戰,晉軍大敗。按理說,以咱們現在的觀點,那敗落的晉軍一方肯定是屍橫遍野,被楚軍一路追殺了。錯了,當時戰場出現了很有愛的一幕,楚軍追著敗亡的晉軍,結果晉軍的戰車陷在地裡了,逃不動,被氣勢洶洶的楚軍追上來,楚軍鄙視的看了晉軍一眼,立刻上前手把手的教晉軍把戰車前面的橫木拉出來,墊在車輪子下,把戰車拉出了。之後晉軍繼續逃,沒兩步,拉車的馬又原地打轉不走了,晉軍又傻眼了,楚軍又不慌不忙的追了上來,再教晉軍把車上的兜風的大旗拆掉,這晉軍呢,也沒有感激楚軍,而是邊逃邊對對楚軍說“我們吃的敗仗沒你們多,逃跑經驗沒你豐富”。

    鏡頭二:楚宋“泓水之戰”

    這場戰爭就比較有名氣了,這次是宋國伐鄭,結果楚國救鄭,宋楚兩軍在泓水激戰。本來宋國軍隊實力不如楚國,這宋襄公帶著軍隊等著楚國,看見楚國軍隊渡河,有人勸他趁楚軍在渡河時出擊,宋襄公不幹,非得讓楚軍過完了河,列好了陣在開打,結果,宋軍大敗。“宋襄之仁”的成語也流傳了下來。

    鏡頭三:齊國助燕討伐山戎

    這個燕國被山戎給揍了,向齊國求援,齊桓公就帶兵幫燕國找了場子回來,把山戎打敗了。這燕國國君非常的感激,那是猶如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拾,一路相送,都送到了齊國的境內。這時齊桓公反應過來了,說我又不是天子,你一國國君是不能送我出國的,不合禮儀,不合禮儀。於是,二話不說,馬上把燕國國君到過的齊國領土劃給燕國。這個行為,現在看來,不是二百五嗎,又幫人家打仗又給人家送地。

    有人曾經統計過,春秋240年間,無數次的諸侯間相互征伐,總共傷亡人數不過萬。戰爭中一般不以滅國目的,講究師出有名,事先相互遞交戰書約戰,戰場一般在兩國邊界,開戰時不陣不戰……一句話,咱們打戰得按“套路”來,類似於西方中世紀的騎士精神,也就是我們傳統中的“禮”和“仁”。

    不過到了春秋末期到戰國這階段戰爭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什麼爾虞我詐,陰謀詭計都開始粉墨登場,一大批兵家開始耀眼戰爭舞臺,戰爭也越發的殘酷和慘烈,長平一戰,被坑殺計程車兵就有四十萬之多。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春秋之後無義戰”的說法並無不妥。

  • 7 # 襄陽孫金福

    《春秋無義戰》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 不相徵也。"

    相對於孔子的"春秋筆法而言,孟子的"春秋無義戰"更加客觀。周天子之下,各諸侯國紛爭,又何來"義"之說?

  • 8 # 戈爾吉吉

    春秋以降,禮崩樂壞,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爭做霸主。僅記在《魯史》的242年裡,列國間發生的戰爭就有483次,朝聘盟會凡450次,共933次。

    而孔子曾說,禮樂征伐應由天子出,而非由諸侯出,而春秋時期由周天子親自帶領的征伐又都以失敗告終,如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率大軍征伐鄭國於繻葛,本來周軍已佔據優勢,結果在最後一戰中,鄭莊公改變了軍隊的陣型即後世所稱魚鱗陣,擊敗了周天子的大軍,周天子還中了一箭逃走。

    繻葛之戰發生在周平王東遷之後,是周天子第一次征伐,本來西周被犬戎攻破就已大失民心,此戰更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各諸侯更加肆無忌憚,大國征伐小國,迫使小國朝貢,貢品自然價值不菲,這使得強國更強,弱國更弱。大國之間為了爭奪對小國的支配權,不可避免要發生衝突,如晉楚為爭霸發生的戰爭不下數十次。

    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三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勝其數。故而孟子說:“春秋無義戰”。

    孔子在文言傳中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國家不修德政,最終分崩離析,縱使東周享國500年,也不過虛有其名罷了。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 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 9 # 董小七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但是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看什麼人發動戰爭。

  • 10 # 本昌談歷史

    歷學家說春秋無義戰。這裡的"義”是正義,這種說法是指周朝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

    周朝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被分封的眾多諸侯國要對周朝天子負責,要定期納貢,要聽從周天子調遣防禦外來侵略。所以,歷史上都把春秋時代前為共同維護周朝的安全所發生的戰爭為正義之戰。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周室開始衰落,諸侯開始坐大,開始挾天以令諸侯,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時的諸侯還能打著周天子的旗號發動戰爭,但性質己經完全不同,戰爭完全是諸侯間爭強鬥勝,已經根本不是為了鞏固周朝統治,所以說是不義之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聽說過一些關於老鼠的奇聞怪事?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