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說史
-
2 # 金微大都護
建州女真素來具有反叛精神,明憲宗時,介於女真不斷反叛,無奈下達了犁庭搗穴的永逸命令,把女真再次反叛遲滯了百年以上。
明朝對女真政策失效是從抗倭援朝戰爭開始的,雖然明朝取得了對日勝利,但明朝鎮壓的遼東精銳卻損失慘重,而且李成梁養虎遺患,為大明埋下了隱患,讓努爾哈赤不斷壯大,卻沒有采取制裁措施,人為改變了明朝經營東北女真的策略:分而治之,李成梁再努爾哈赤形成氣候後,無力鎮壓,導致女真尾大不掉,遼東軍隊的靈魂:李如松又因為平叛蒙古土著,輕敵遭到埋伏犧牲,從此遼東局勢日益敗壞,接手的楊鎬又無能,把鎮壓女真的平叛戰爭,改寫成了被女真屠殺的殲敵戰,從此明朝對東北徹底失去把控,崛起後的努爾哈赤不僅建國後金,還大敗其他各部女真,初步統一了東北,對明朝形成嚴重戰略威脅,那時的明朝在內奸出賣下連連丟失遼東重鎮,搞得明朝好不心煩畏懼,甚至一度要放棄山海關以外的所有領土,幸虧袁崇煥以大無畏的捨生求死精神死磕努爾哈赤,破滅了後金的進軍山海關之旅,這一戰,後金軍的頓兵堅城利炮之下,努爾哈赤本人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撤軍,半年後,努爾哈赤鬱鬱而終,原因就是寧遠之戰,竟然被名不見經傳的袁崇煥大敗,擊垮了努爾哈赤的雄心壯志!
努爾哈赤並沒有入關,他在世時,國家叫後金,不是清朝,清朝是皇太極在征服漠南蒙古後,重新塑造女真形象的得意之作,為以後南下山海關,入主中原減輕了不少阻力。當年的大金國帶給漢人無窮盡的痛苦與恥辱,女真改名滿洲,國家改名清朝,都在說明女真的野心越來越大,至少從皇太極起,女真就有了滅亡大明,取而代之的野心,可惜一座山海關和關寧防線把女真死死遏制在遼東,要不是李自成大殺中原,攪亂明朝統治,女真也許永遠也許入關地可能。
明朝沒有毀於女真,卻被李自成的流民起義推翻,還沒等高興幾天,吳三桂就放多爾袞和他的八旗軍入關,一路殺向潼關和江淮,漢奸太多,都是帶路黨,直到明朝殘黨再江南扶植了幾個傀儡皇帝,才算有機會掙扎一番,可是大勢已去,徒增奈何!
其中以吳三桂為首,耿精忠,尚可喜,洪承疇等漢奸帶路黨滅餘明最為賣力,前三個功勞最大,被封藩江南,直到康熙時徹底剿滅!
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是福臨,但實際領導人卻是多爾袞,滿清入關時算上家眷才20萬人,真正的八旗主力也只有6萬人馬,滿清就是靠著滿洲六萬八旗統一了中國,至於大明的降軍無算,京師中央軍名義上本來是有20萬,但在明末的鼠疫中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李自成入京時京師已經無兵可用,只能調動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可惜吳三桂還在半路,明朝京師就已經淪陷,至於江南防守的明軍,在吳三桂洪承疇封率領的漢奸帶路黨群攻下潰不成樣,一退再退,終於無路可退,從中國境內消失,在吳三桂大軍壓力下,東籲王綁縛永曆帝結束了明朝流亡政府!
自始至終明朝內鬥都很厲害,即使割據江南,也還在不斷內鬥,傭兵最多的左良玉對外戰鬥不行,內鬥卻是不計代價,敗光了明朝最後反擊的機會!
-
3 # 江南不是鄉
努爾哈赤推翻了大明?我沒有看錯吧?這個水平的問題也發出來真是沒救了!努爾哈赤死了的時候錦州還是明朝的呢,他兒子皇太極死時候大明還有山海關呢!明朝是闖賊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了後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又抵抗了好多年才真正的滅亡!明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農民起義,而是吳三桂賣國,最後一個才是清軍入關。
-
4 # 誰是我知心
明朝亡非崇禎之過但是與崇禎有脫不開的關係,明朝皇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個比一個愛財,按理說明朝是不應該出現貪官的,因為明朝對官員的管控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可是仍然沒有管住官員們貪,因為皇帝不僅僅不理朝政還極端愛財,大官為皇帝貪,小官為大官貪,老百姓窮不聊生只有反抗,作為末代皇帝的崇禎不僅摳且猜忌心極重,導致沒有重臣為其赴湯蹈火或有重臣在前方抗敵還得擔心家裡人是否會被崇禎殺掉,老百姓都在等朝廷被推翻,毫不誇張的說明末的起義軍的殘忍度顛覆了人們對農民起義軍的傳統認識,努爾哈赤進關是自然而然的事。人們接受滿族政權也是順理成章的,老百姓喜歡安居樂業的生活。
-
5 # 清峰徐來89
努而哈赤,一代雄主,滿清創始人,何等精明之人。自從前幾次和大明交了幾次手,得了便宜之後,便一心來開始想偷窺大明的地盤了。後金地處偏遠,苦寒之地,怎比得關內資源豐富,地域遼闊,山清水秀,更重要是大明金銀財多,不時得讓努而哈赤垂涎三尺呀。有此機會,何不放手一搏,努而哈赤便堅定地向關內大舉進兵了。
-
6 # 792突擊步槍
努爾哈赤沒有攻打明朝政府——清軍入關時明朝的皇帝已經上吊自殺了,李自成進入了北京,明朝已經宣佈滅亡了,努爾哈赤打得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和明朝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
7 # 使用者線上等
首先是大明內耗太多,國庫空虛。從剛開始萬曆年間的三大戰役,就可見一斑,儘管贏了,但是傷亡嚴重,朝廷又是閹人干政,萬曆皇帝空座皇帝幾十年,人民群眾都不知道誰是皇帝,其實這個時候國家已經處在十字路口,民間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誕生,國家的內閣制也已經到達前所未有的頂峰,還限制沿海貿易。
站在一個世界的十字路口,難免會不知所措,萬曆就這樣走了,太子登上皇位30天,莫名其妙走了,太監魏忠賢當政,東廠掌控天下。必須就會有內憂,其實 崇禎是有機會登上世界的頂峰的,只是掌握東三省的李成梁消極防禦,讓努爾哈赤做大做強;更是闖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就贏得一大片的民心,民眾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中,作為一個實權者,這個時候,就是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你還把袁崇煥殺了,你還疑心重,你還信任宦官,你還不信別人吳三桂,那就是不敗也得敗。
從皇太極利用一封信,你就把袁崇煥殺了,那麼你的東北就徹底失去了,而朝中又沒有大將可用,讓闖王李自成,連下數城,兵敗如山倒。很快北京也就被推翻了。吳三桂還能如何?沒有了依靠,處在皇太極和李自成的中間,也在選擇的路上。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選擇,闖王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就知道享樂,吳三桂還能如何?多爾袞入關,簡直是天賜良機,我還能說什麼?
-
8 # 條山居士28
不是入侵,是造反。明粉們,醒醒吧。清朝是改朝換代,邊疆少數民族造反成功的,努爾哈赤一直在李成梁手下,只因後來父親祖父被誤殺,當然這也是造反的藉口。與明朝邊將養寇自重也是分不開的。日本入侵北韓時,努爾哈赤曾變態願意幫助朝廷與日本開戰
-
9 # 胖胖的小豌豆
因為野心越來越大了。
努爾哈赤白手起家,統一了女真各部,那麼下一步,必然會選擇新的進攻方向。而當時,明政府在東北地區的實力一再收縮,給了他機會,加上父親曾被明軍錯殺,給了他充足的理由,去奪取東北地區的控制權。
再有,努爾哈赤是靠戰爭的手段統一了女真各部,那麼保不準底下有反叛他的心思。畢竟,如果長期沒有發展,底下的部落必然會生異心。所以,透過和明朝開戰,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這個問題。
最後,努爾哈赤起兵攻明不是入侵,是造反,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手下效過力,後來也領受了明朝的官職,他的勢力也是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羈絆統治。所以,他的行為和安祿山差不多,起兵也可以叫漁獵民族起義。
-
10 # 求圓4
謝謝邀請;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過程中,把女真人編為八個旗,旗即是一個行政單位,又是軍事組織,每旗下面有許多牛錄,一個牛錄300人,平時耕田打獵,戰時參加打仗,這樣戰鬥力就大大提升了,努爾哈赤在1616年在八旗貴族擁護下即位稱汗,國號大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用了兩年時間發展生產,擴大兵力,於1618年努爾哈赤召集八旗首領和將士誓師,聲稱與明朝有七大恨,起兵征伐明朝,在薩爾滸大戰中打敗了明軍,這場戰役使明軍大傷元氣,楊鎬率領的十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僅文武將官就死了300多人,兩年後努爾哈赤又率領八旗大軍,攻陷遼東重要戰略要地瀋陽和遼陽。這樣後金就形成了對明朝了最大威脅。
努爾哈赤之所以要攻打明朝,是由於他有入主中原的意願,再就是他已經看到,此時的明朝已經搖搖欲墜,風雨飄搖了,處於內憂外患當中,努爾哈赤看到了這個機會,所以他才下決心攻打明朝的。
-
11 # 阿奇100
努爾哈赤的祖、父輩都是世襲的明朝官員,努爾哈赤也是。明朝軍隊剿滅邊民造反的戰爭失利,遷怒於努爾哈赤的祖、父輩。殺了他們。
努爾哈赤惡氣難消,因此造反。
僅此而已,沒那麼多高大上的理由。
題主,顯然立場有問題,入侵這個詞用錯,四海之內皆兄弟,包括滿人,儘管他們當時很落後。
題主不是華人?
-
12 # 景東影業
遇到災荒,明朝搞經濟封鎖,活不下去了。他起兵就是想逼朝廷開放貿易市場,結果朝廷就是不同意,只好一直往前打。
-
13 # 古道晴天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生於赫圖阿拉,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斯都是女真世襲貴族。可是聽上去是貴族,其實,當時的女真部落都很貧窮。努爾哈赤家裡五兄弟,他排行老大,從小就要幫著幹活。因此努爾哈赤相比同齡人懂事更早,成熟的更快。
明萬曆十一年,女真族另一個部落首領阿臺,公然叛亂對抗大明王朝,明朝派將軍李成梁進行平判。由於叛軍阿臺非常的頑強,李成梁多次進攻都沒有拿下。於是他請到了當地的部落首領給予幫助。其中就有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後的混戰中,明朝軍隊無意中將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全部錯殺掉了,仇恨的種子就在這裡種下了。
努爾哈赤從小學習漢文化,習漢語,識漢字,而且還喜歡讀《三國演義》等漢書。經常往來於明朝在遼東,撫順,清河等地設立的馬市。後來還做了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隨從和侍衛。而李成梁和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關係比較密切。由於在征討阿臺的戰鬥中,努爾哈赤祖父和父親被誤殺,努爾哈赤接受明朝委任繼續管理部落,而李成良也把努爾哈赤當成了一個聽話的親信。並且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的戰鬥中,給予了很多幫助,然而此時的努爾哈赤表面上還是忠於明朝,稱臣納貢,實際上已經是野心勃勃,等待時機了。而李成梁也沒有想到他竟給大明培養了一個敵人。
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進一步完善八旗制度,整頓國政,健全了領導班子。萬曆44年,努爾哈赤建國,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隨著後金的建立和發展與明朝的邊境矛盾日益增加。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終於撕下了假面具。列出了《七大恨》,誓師伐明,對明朝正式開戰。
努爾哈赤進攻明朝,一來是由於家仇。祖父和父親被明朝錯殺。在這件事上,努爾哈赤始終認為明朝處理的不公。另一個就是他的野心,在他從一個弱小部落逐漸強大統一了建州女真,他的野心也逐漸的膨脹。在自己擁有了八旗制度和精銳騎兵以後,整個遼東已經容不下努爾哈赤了。現有的財富和土地也無法滿足他的貪慾了。因此眼前這個富庶的大明王朝,就是他唯一的進攻目標。 -
14 # 關河南望
起先努爾哈赤對明朝是出於私仇,後來出兵攻打明朝則是徹徹底底的野心和私仇驅使。
隨著他在女真各部南征北戰統一了女真族後,他已經不滿足於只在東北馳騁了,人一強大胃口就跟著所以誓師伐明,他所頒佈的七大恨中除去他父親被明朝誤殺外其他的六條則完全是藉口而已。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回覆列表
首先說上層建築方面的原因,自打努爾哈赤建國以來,滿清的的統治階級就從來不排斥其他民族,當然核心權力還是掌握在滿族自家人手裡。滿清最有特點的八旗制度,並不只針對滿族,在滿八旗之外另設立蒙八旗,清軍入關以後又設定了漢八旗。統治階級不排外,吸納蒙、漢各民族的仁人志士共享權利。有了共同權益的保證,多民族的抗明統一戰線排程起來就輕鬆的多了。反觀明朝,宦官、朋黨、藩王各種勢力相互掣肘,百信離心離德,朝廷內憂外患,把大明朝弄得是千瘡百孔。
文化制度方面,滿清全盤延用了明朝的制度,特別是在用人選官的科舉制上,滿清沒有步元朝的後塵,滿清的科舉是面向全國的,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為廣大熟讀四書五經的漢族學子打通了攀登高堂的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滿清的科舉採取八股取士,嚴格控制讀書人的思想。在文化教育方面採取高壓政策,所有在市面上流通的文章跟書籍必須經過嚴格稽核,只要透露出絲毫的反動思想,哪怕是莫須有的,直接拖出去問斬。導致清朝初年,文字獄大行其道,其案件數量甚至超過歷代王朝的總和。最為後人詬病的是,清朝執行奴性教育,凡臣子皆為奴才,叩首必稱奴才。
滿清入關以後,由於女真人在體量上遠小於漢人,清軍勢必無法消化整個大明江山,於是在地方上採取以漢制漢的策略。滿清入關不過十萬人,大明幅員遼闊,滿清攻城拔寨之際必留下兵力鎮守,如此一來征伐兵力勢必銳減。再加上深入漢族地域,無法擴充滿八旗兵力,就必須從漢人中徵集兵力。為此清軍成立綠營兵,打造漢族軍隊為清廷效力。而在針對明朝遺留下來的藩鎮勢力,清軍自覺以現在的實力無法吐並久以坐大的地方勢力,遂承諾其在保持原有勢力的基礎上再賞賜高官厚祿,讓其效忠清廷。穩定了地方豪強,清軍就能擊中軍力對付南明朝廷。
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清廷在文化上對漢族百信的高壓政策並不是一沉不變的,在多爾袞掃平地方勢力,殲滅南明朝廷,全國局勢相對穩定以後,順勢繼位的康熙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並且認同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除了剃髮易服外,對於漢族的其他文化習俗並沒有過分的干預,而對其滿族文化的宣揚只侷限於滿族內部。連治理國家的核心群體——文臣武將在文化上都處於開放的態度。可見此時的清廷已經意識到,即便流再多的血,也無法同化儒家文化,想要治理疆域廣袤的漢家天下,只能承認其文化的正統性,並逐漸被其同化。
說白了,清朝能享國三百年,其在時下采取的絕大部分政策不可謂不明智,良好的施政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的平明百姓,真正撐起整個王朝恰恰也是這些只關心柴米油鹽的老百姓。而剃髮易服只不過是其諸多良策中的一抹敗筆,但是瑕不掩瑜,這項失敗的政策並不能撼動滿清的統治。歸根到底,雖然你剃我發,扒我衣,毀我文化先賢,只要你讓我過得好,我就跟你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