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水趣談

    弓箭沒有辦法直接射穿盾牌,威力的發揮,主要靠一起發射弓箭以減緩敵軍的進攻,迫使對方只能躲在盾牌後面,同時也有一定的機率擊殺敵人。

    比如宋朝和西夏作戰時,面對宋朝軍隊的重甲陣,西夏兵就以弓箭的方式不停地射擊。因為一下子發射的量非常大,不少宋軍的耳朵,小腿等部位都被射中,這也導致宋軍的進攻進度被嚴重放緩。

    另一方面。因為弓箭的存在也彌補了其他武器操作複雜,射程不足等缺點。對敵人形成了威懾,對方衝鋒的時候必須有一隊人拿著護盾,這增加了對方的成本。

    但是也有人會懷疑弓箭到底能不能射穿盾牌。因為弓箭和盾牌的發展是同步的,比如宋朝大量裝備弓箭的時候,盾牌也已經進入到了鐵盾,同時期的盾總是能夠阻擋弓箭。況且古時候弓箭的威力並不能夠一箭就把人殺死。

    比如劉邦就被項羽射中了胸口,結果劉邦還能笑著說項羽射得不準。隋朝的一個將軍被人射中額頭不僅沒死,居然還衝鋒把射他的人給斬殺了。

    古代中箭死的大多是死於破傷風,比如魏國的名將張郃僅僅是膝蓋中了一箭就陣亡了,只有極少數的倒黴蛋是直接射中要害的。

    那些穿著鎧甲計程車兵,射死的機率就更低了。明朝的袁崇煥就多次中箭,但卻相安無事。明清戰爭中,明朝軍隊大量裝備火器。清軍還是屬於冷兵器時代,但是清軍使用木板鐵皮做的盾車居然能夠擋住比弓箭威力更大的彈丸,清軍也一連攻下了很多城池。

  • 2 # 一個蟲蟲的旅行

    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有百步穿楊的射箭功夫,你就直接射喉嚨就是了,這裡還要提醒你,敵人是在運動的,不是死靶子。就是現在的衝鋒槍為什麼掃射,一個道理。

  • 3 # 一線天

    古代作戰中,弓箭的射擊目標是對方計程車兵,不是對方士兵手中的盾牌。估計,提這個問題的人,在電影或電視劇上看到的鏡頭幾乎都是箭射在了盾牌上,誤認為弓箭手沒有去射人,而是在射盾牌。在冷兵器時代,弓箭通常有兩種使用方式,也就是,既可以進行叢集射擊,也可進行精確射擊。一般來說,叢集射擊沒有具體的一個目標,而只對某一個區域範圍進行密似飛蝗的放箭,在戰術上起著威懾或扼制敵方軍事行動的目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例子。而精確射擊正好相反,這種方式就有特定的攻擊目標了。如果說,在叢集射擊中,一些弓箭手還可以濫竽充數的話,那對於精確射擊的每個弓箭手來說,都應具備百步穿楊的本事,要有呂布轅門射戟那樣的箭法。哦,有些扯遠了,最後還是歸納一下箭射盾牌的話題吧。盾牌的目的就是擋槍檔箭的,影視劇中許多叢集射擊出的箭都落在了盾牌上,也是符合戰鬥防禦原理的。無數的飛箭叮叮咚咚地落在了盾牌上,就是在展現冷兵器時代戰鬥的攻防過程,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一戰術理念的具體反映。所以,箭射在盾牌上是符合古代戰爭的場景的,攻防並存嘛。如果一群持盾牌計程車兵,被亂箭射得像刺蝟一樣,反倒不真實了,不符合攻防的戰術原理了。

  • 4 # 追逐蘿蔔的毛驢

    首先,自古以來,就沒有全金屬的盾牌。為啥呢?太他喵的重了。一般軍隊持有的盾牌都是木盾,金屬包邊,然後在盾牌後面握手位置的前面用一個大鐵釘來防箭。實際上所有弓箭只要角度對都能穿透盾牌,除非扎到護手的大釘子被彈開。換句話說,盾牌的所用僅限於攔阻攻箭。特別是拋射的攻箭,力量是大於直瞄的,而且角度一般是斜著射過來很容易從盾牌縫隙插進去。達到擾亂對方的陣型目的。

    實際上,攻箭很早成了冷兵器時代的支援覆蓋性武器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弩比弓威力大,射程遠,但是弓射速高,製造簡單。弓箭在冷兵器時代並不容易製造。因為中國大部分用的是複合弓,其材料怕潮,而且只能在特殊集結得到。製造週期長。另外弓箭手一般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成型。所以合格的弓箭方陣也是國力的體現。古代軍隊甲士並不多,大多是隻有武器的輔助兵。隋唐之前的軍隊一般以地方徵召的郡縣兵和壯丁組成的雜牌軍加上中央直轄的精銳部隊組成一支完整的軍隊。所以弓箭一般是用來射這些人的。你想鎧甲都不全的軍隊指望他盾牌齊全?

    唐宋時期國力強盛,部隊披甲率很高。所以穿甲箭也很流行。甚至武器都從矛 戈進化到瓜,鞭,鐧,穿刺型武器大量被淘汰。一直到火器逐漸普及,宋後期披甲率逐漸降低,廉價的火器配合冷兵器成為部隊的主流武器。但是,蒙古大統一之後,宋朝即便國力已經算很強勁了依然無法阻擋大規模騎兵的入侵。一句話:正如二戰雖然大家知道炮擊時候,對面都進了防炮洞,但是依然要炮擊覆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挑選內開內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