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柔情慢板

    常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直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襦裙

    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褙子

    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玄端

    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南韓北韓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

    圓領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南韓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

    朱子深衣

    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從長遠來看,漢元素是個趨勢,畢竟傳統要與時尚相結合嘛,而且漢元素也非常好看,如 青丘坊 的衣服。

  • 2 # 火星人1920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 3 # 心中的日月521

    形制”這個詞類似於今天人所說的“款式”,但是談漢服的時候我們用“形制”不用“款式”。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須知,古代社會是把服裝作為衣冠制度看待的。但是漢服制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製)

    (上下連縫製)

    深衣制形成於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當時的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轉變,深衣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3:袍服制

    (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襴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這些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麼穿,更是文人騷客們的休閒裝。4:襦裙制

    (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

    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這些款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廣。總結:

    最開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不限男女, 但後來男子著裙裳逐漸被長衫袍服所代替,“上衣下裳”和深衣由日常生活逐漸退隱到禮儀祭祀中去,成為漢服禮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女子著衣與男子款式大致相同,到了漢代以後,女子漢服又從從連體的深衣重新迴歸到上古上下兩截的穿法。隋唐時常說的襦裙裝,上襦下裙,其實就是“上衣下裳”的一種,只不過襦稍短些、裙稍長些,它其實也是上衣掖在裙裡,只不過將裙提到了胸部。到了明代,基本上相當於又一次復禮,恢復了上古那種正統的“衣裳”制式。

    漢服四大形制,“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基礎,深衣制是其發展,袍服制其實就是把上衣加長,而襦裙制則是把上衣縮短,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種變形

  • 4 # 同學加加油

    襖裙,上襖+下裙,上襖多為琵琶袖或者劍袖,下裙可以搭配褶裙或是馬面裙

    齊胸襦裙,對襟襦裙,交領襦裙等等

  • 5 # 中華藝術風采

    從朝代來劃分各個漢服形制

    漢制。即漢朝流行的款式,漢朝最流行的則是馬王堆出土的繞襟袍,是一種通裁深衣,它因衣襟由左繞至右後而具有曲裾這個特徵,所以曲裾其實只是衣襟的特徵,同理,直裾也只是衣襟特徵而已。

    晉制。而在魏晉時期,流行穿的是晉制襦裙,襦與裙是分開的兩個概念,上襦下裙。上襦最大特徵是接有像圍裙一樣的腰襴,側面不開叉,而下裙為交窬裙,又稱破裙,這裡的破裙不是破了的意思,是由一塊布裁剪成多個直角梯形拼接而成為破裙。並不是現在所謂飄逸的交領大袖,如果看到“魏晉風交領大袖”基本就可以確定是影樓而非漢服了,畢竟目前尚無交領大袖短襖衫出土,即便是帶有腰襴,晉制襦的袖型也為直袖或是垂胡袖。

    唐制。到了唐代,流行的衣服則是半臂以及高腰破裙,並且出現了圓領窄袖袍衫。

    宋制。宋代女性所穿服飾有對襟衫,宋抹,宋褲,百迭裙等等,而“褙子”如今認為是全緣邊或者是到腳踝的對襟衫,多為禮服。男裝則延續了圓領袍衫,並且出現了宋男子長衫。

    明制。明代則流行馬面襖裙,男子仍以圓領袍衫為主,還有道袍,朱子深衣出現。馬面裙為兩片共腰式,應與兩片套頭式進行區分。上衣有立領斜襟,立領對襟,直領大襟(即交領)等領型。

  • 6 # 金道論國學

    1、正式服裝,正式服裝的規格要低於禮服,它在髮型以及妝容上都沒有太高的要求,但是風格上的統一和和諧卻有著一定的要求,這種漢服樣式也很少運用於生活當中,大多都是在一些節日、慶典等活動場合使用。

    2、便裝。漢服便裝在制式上要比上面兩種隨意很多,它本身更加的舒適和便於運動一些,在製作上也更注重運動、輕便等實用性,適用於居家、出行、以及一些傳統武術表演等場合。

    3、衍生。可能衍生類的漢服,才是我們現在穿著最為廣泛的漢服樣式,這種漢服樣式,大多是含有漢服元素以及經過設計師改良的服裝樣式,它已經普遍的存在於我們平時的日常穿著之中,成為了時尚的一部分,也是小夥伴們接受程度最高的一種漢服的樣式變種。

  • 7 # 雲南漢服社w南木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製)

    產生流行的時代是先秦,可以說是漢服的基本形制,其他形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的。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

    2.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

    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

    3.深衣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在腰部連線,形成整體,也叫上衣連裳,在剪裁上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在縫製在一起,成衣還是一體的樣式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秦代到明代末年,逐漸形成了深衣制。它可以很好的遮蓋身體,使人顯得儀容端莊,被視為德性高尚,禮儀有嘉,故而稱之為”被(pī)體深邃",謂之”深衣“。包括有直裾深衣、曲裾、袍、直直裾深衣、曲裾、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3。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襴衫、直 、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

  • 8 # 2分鐘看世界

    不同時代的漢族民族服裝是具有不同特點的。

    ◆ ◆ ◆

    夏朝

    夏朝是佔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整體服裝造型,為後來漢族服裝奠定的基調。

    ◆ ◆ ◆

    商朝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

    上衣和下裳(裙),寬邊的腰帶。

    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 稱為襜。

    ◆ ◆ ◆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

    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

    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範社會。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

    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

    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複華麗的圖案。

    ◆ ◆ ◆

    秦朝

    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

    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

    裙裾長可及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

    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

    領口很低,可露出裡衣。

    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

    秦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 ◆ ◆

    漢朝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

    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

    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男女均可穿著。

    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

    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

    漢代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

    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

    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 ◆ ◆

    魏晉南北朝

    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

    這一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

    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

    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並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

    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

    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

    並在袖口、衣襟、下襬綴有不同色的緣飾,

    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

    ◆ ◆ ◆

    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

    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

    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扎。

    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製成,

    印畫圖紋,二米以上,

    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

    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

    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

    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

    延續了唐,五代,宋,明,

    並對日本,高麗等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

    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

    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減弱,

    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

    中晚唐時期一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

    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

    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

    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

    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

    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係。

    ◆ ◆ ◆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

    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

    皆朱衣朱裳,

    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

    還有相應的冠冕。

    公服是官員的常服,

    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

    頭戴幞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

    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

    後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與漢代相似,

    都是瘦長、窄袖、交領,

    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

    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

    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

    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

    身上的裝飾並不複雜,除披帛,

    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製圓環飾物,

    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

    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

    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 ◆ ◆

    元朝

    元朝以長袍為主。

    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

    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

    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

    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

    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

    袖口窄小,袖身寬肥。

    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

    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

    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 ◆ ◆

    明朝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

    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

    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

    織繡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

    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

    明代女裝上衣拉長,

    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

    裙邊有繡邊,裝飾作用。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

    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

    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

    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

    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

    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

    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

    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

    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

    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

    明末,腰間的褶襉變密,

    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

    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

    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官員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

    "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

    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

    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

    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

    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

    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穿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

    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

    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 ◆ ◆

    清朝

    清朝入關後,衣袖短窄,

    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

    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

    清朝旗袍多為圓領,

    衣釦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

    衣袖、衣身平直,

    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

    整體看來較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

    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

    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

    一種多鈕釦的馬甲,四周鑲邊,

    正胸釘一橫排鈕釦,共十三粒,

    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

    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

    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釦系之,束在腰間。

    還有一種形似菱角,上面繡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

    不斷的演變後形成一代特色。

    凡后妃命婦,用鳳冠、霞帔。

    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

    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

    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

    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

    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 ◆ ◆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採用馬褂、長衫。

    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

    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

    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

    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

    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

    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

    稍作改制,後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

    從20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普及並逐漸傳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

    至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

    發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

    不斷創新,不斷變化。

    旗袍變化先是流行高領,轉而又流行低領,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時而又流行短袖。

    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

    曾經流行長式,後來又改為短式。

    ◆ ◆ ◆

    總體來說,個人傾向明朝漢服,

    明朝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經濟、科技、軍事,

    都曾經是世界領先水平,

    能夠代表漢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服裝設計方面也是承前啟後。

    下面再列出明朝服飾圖片,給大家參考:

  • 9 # 痛點歷史

    《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服每個朝代形式都會有所改變,有所精進。

    每個朝代的流行也是不一樣的。一種稱呼,一種形式,每個朝代流行都不同!

    交領、右衽、繫帶、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

    如果純粹說漢服應當以漢朝服飾為準。

  • 10 # 筆譚

    常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直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襦裙

    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褙子

    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玄端

    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南韓北韓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

    圓領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南韓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

    朱子深衣

    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從長遠來看,漢元素是個趨勢,畢竟傳統要與時尚相結合嘛,而且漢元素也非常好看,如 青丘坊 的衣服,個人見解

  • 11 # 胡小椒

    常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從長遠來看,漢元素是個趨勢,畢竟傳統要與時尚相結合嘛,而且漢元素也非常好看,如 青丘坊 的衣服,個人見解

  • 12 # 黃毛毛蟲

    漢服包括:漢衣冠丶華服和華夏衣冠。有七種:深衣丶襦裙丶半臂丶短打丶曲裾丶袒領和背子。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三種形制型別。

  • 13 # 幹爬架的小楊哥

    漢服包括:漢衣冠丶華服和華夏衣冠。有七種:深衣丶襦裙丶半臂丶短打丶曲裾丶袒領和背子。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三種形制型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omepod和sound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