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搜娛樂

    誘惑是自律的最大天敵,其實每個人也都會這樣,你這個不是大腦有問題。可能對學習存在畏難的心理,所以躲到了手機世界。

    有時候刷抖音,玩遊戲,看小說這些可以讓我們輕鬆下,但這些都是無腦運動對人的自身發展根本沒有好處。

    我的個人建議是:

    如果你感覺玩遊戲的話,可以讓你放鬆,你可以考慮換其他方法來代替,比如出去走一走,或者跟身邊的人聊天,或者出去運動,你可以透過學習的間隙來短暫休息放鬆。

    希望這些可以幫到你。

  • 2 # 人生與奉獻

    是意志出了問題,學生的根本任務是學習,你卻把玩遊戲當第一。一定要改正這個不良習慣,還要從網路遊戲中解脫出來。

  • 3 # 初中數學分享

    正確的順序確實是先寫作業再打遊戲,你能這樣問說明你的內心是掙扎的,說白了你知道要按時完成作業,才能進行放鬆娛樂,這個不是腦子的問題,這是自控力的問題,很多學生在打遊戲和寫作業之間徘徊,但又沒有想一想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打遊戲,能問這樣的問題我覺得你應該已經上了高中,那麼對於高中生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不言而喻,小的時候自控力靠家長幫助,但隨著年齡增長把控自己好像更像是自己的事情,打遊戲可能會給你帶來放鬆,愉悅,成就感,全場carry對吧,但你要知道你以後會把他當成職業來養活自己嗎,問問自己能不能在這條路走下去,不能的話你就只能當成娛樂放鬆的方式,既然是娛樂放鬆那一定是為學習服務的,剛才說為什麼讀書學習,不要說應試教育害死人,就目前來說讀書念大學仍然是最簡單的成才途徑,那說了這麼多,其實就要表達一個觀點,你到底對學習有多重視,對自己的未來有多重視,所以問題的答案其實在我們心裡,未來我要變成什麼樣。

  • 4 # 一隻會跳舞的魚

    千萬不要懷疑自己有病,這是人的本性啊!

    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先選擇玩,有趣,簡單。寫作業費腦,耗精力。

    大腦本能的會選擇輕鬆容易的,它可不想過多的腦細胞死亡。費力的,困難的工作都是有悖我們的天性的。所以不單是你會這麼想,大多數人都這樣。

    還有少數人,他們為什麼能自律呢?能優先完成工作,再娛樂。那些都是了不起的人,能夠有所成就的人。即使反人性,他們也能控制住自己。

    當然,我所觀察到的那些出色的人,除了自律,他們一般都有一個明確清晰的人生目標,為此,他們動力十足,唯恐時間不夠,哪還有時間去玩遊戲。

    所以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跟優秀者之間的差別。明明知道浪費時間,就是提不起勁頭來,隨著性子,不到最後一刻不去做作業,典型的拖延症患者。

  • 5 # 雲海說理

    你的這個問題我深有同感。

    兩年之前,我的孩子還在初二時,他透過同學接觸了一款遊戲,回家後自己安裝,開始玩。

    而我和他爸爸認為玩遊戲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分清事情的主次,把學習放在首位就行,因此就提了一個要求:平時做完作業可以玩。他也很痛快的同意這個建議。

    但是現實情況是,他是先玩遊戲,並且是我一再要求下,才戀戀不捨的關閉電腦,開始做作業。

    和他溝通,他也說了同樣的話語:“我也希望自己先做完作業再打遊戲,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媽媽,我是不是有病啊?我是不是成癮了”

    當時,我認識到,他的這個問題可能會對他的學習造成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心理問題,因此我就和孩子共同想辦法和行動,使他最後慢慢改變了這個先玩後做的習慣。

    首先,我和兒子分析這款遊戲他如此痴迷原因。

    我們採用記錄分析的方式,在紙上列出孩子玩這款遊戲停不下來的原因。

    最後基本總結了以下幾點:第一、這款遊戲同學們都在玩,並且孩子經常在一起討論如何過某一關,因此當孩子過完某一關,和同學分享很有成就感,這就促使自己一再想玩。第二、這款遊戲由於才開始玩不久,新鮮感還很強,捨不得放下。第三、電腦就在自己書桌上,玩遊戲很容易。

    針對以上幾點,我們又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和同學談論遊戲感覺很酷、很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不玩,在其它方面也能顯示自己很有成就感的地方,例如自己能認真的完成作業,或者解出一道難題來,雖然這些方式不是大多數同學認為的很酷的方式,但是這樣做會對自己以後學習有好處。因此,從長遠考慮還是值得的。另外,就是在玩遊戲後,為了趕時間做作業,感覺很累,並且作業做得不好,會被老師批評,這是很丟人的事情。這樣就從思想上使自己認識到這樣做的優劣,從而決定下一步的行動,那就是不再如此痴迷。

    而所說的新鮮感,自己也知道,只要過了新鮮感也就沒意思了,因此還不如早停止打遊戲。

    針對孩子說玩遊戲很容易,電腦就在書桌上,我們在和他協商的,在他願意的情況下,把電腦從他臥室搬出來。

    透過這一系列方式,孩子先是思想認識,後是行動改變,慢慢改掉了先玩後做的毛病。並且透過這件事情,他也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因此,針對這個問題,你不要急躁,更不要把自己定性為有病這種嚴厲的狀況,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按照我給你的方法,試著去改變。

    最後祝你學習進步,相信自己會一天天變好。

  • 6 # 攜手一遇

    這說明遊戲比寫作業更有吸引力,遊戲讓人有一種快樂感和滿足感,起碼是輕鬆愉悅的。玩是人之天性不用譴責自己,但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如果想改變這種狀態,就需要把喜歡做的事和不喜歡的事繫結,為了鼓勵自己,可以有個約定。

    一、每認真學習多久,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時間,學習達到目標了,玩的會更開心。

    二、約束自己,先學習,堅持三十天,自律是需要過程的,形成習慣,也就有了自律。

    學會做事分清主次,對你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會有很大幫助的。

  • 7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不用擔心,這種情況不是說明你腦子有問題,反而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

    我孩子喜歡玩遊戲,而且玩的非常的6。

    曾經有一度,我也像很多人寫經驗一樣,當然我也寫過類似的經驗,那就是跟孩子約定好一個時間,比如說你完成了作業,然後檢查沒有問題之後,可以給你一點時間去玩玩遊戲,放鬆一下。

    但是後來我就發現在初期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慢慢的孩子會出現在學習上趕時間的表現——具體會體現在書寫質量變差一些,不該犯的錯誤明顯增加,而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寫完作業之後,你會明顯感覺到他想急於去玩遊戲。

    所以從那之後我們就做出了及時調整,跟孩子說清楚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給你了玩遊戲的希望,所以你就會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情,畢竟遊戲確實會比學習這件事情更讓你感覺到舒適。

    所以客觀上這樣的安排無疑會對你帶來一種不必要的誘惑,儘管說這也是一種鍛鍊,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額外製造這樣的學習阻力,尤其是在你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於是我們做了第一個調整,就是把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放到了週末。

    初期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慢慢的我發現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孩子有可能會在週末表現出一種“報復性”的玩遊戲。也就是說他到了週末之後會全身心的投入到玩遊戲中去,不吃不喝不休息。而且慢慢的發現,當你約定好的時間到了之後,他還是很難停下來。

    然後我們也有給孩子分析說,其實這種方式還是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你會一直想著啊,到了週末我可以玩遊戲了,但是你在這個過程之前,你的腦子裡是在不斷的盤旋這些問題的,你會想該如何練你的角色該如何發育,該如何發展,或者是該採取怎樣的戰術等等。然後到了週末之後你就進行實施,而如果效果不好的話,你會把問題帶到下一個周重複進行。

    所以我們又做了第二次調整——只要是上學期間,整個一個學期我們都不要玩遊戲了!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孩子玩遊戲,只有寒暑假這樣的假期才能玩遊戲。

    就比如在過去的那個寒假和現在正在進行的延遲開學,在寒假的時間我們是允許他玩遊戲的,但是當延遲開學正式開始的那天起,我們又不能玩了。

    習慣也就好了。

    當然了,我個人其實是不太反對學生適當的玩遊戲的,但是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畢竟每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自我約束能力確實比較欠缺,那麼幹脆不要給自己留有希望了——各地不要玩了,而真的想要去玩的時候,給自己找點別的事情做一做,比如看看書,比如干點家務勞動一下,比如適當的進行一些運動……

  • 8 # 吳以言表

    總是想先打遊戲,最後再完成作業的做法,不光是你,學生大都這樣做。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正常行為。但老師和家長都希望你能轉變一下,把打遊戲和完成作業的順序倒顛一下循序就更好了。

    1.如果能先完成作業再打遊戲,就不會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也會讓你的遊戲打的更安心。因為你先打了遊戲,打算最後完成作業的,萬一最後真有急事要辦呢?或者老師有加了問題呢?都會讓你本可輕鬆完成的任務而變的手忙腳亂的,但如果按你現在的做法,也會被家長時刻提醒你,你的遊戲也打不安穩。

    2.如果你先完成作業再打遊戲,可能會把作業完成的更好,因為你有從容的時間來安排作業。也可以把學完的內容更好的鞏固與消化。

    3.先完成作業,再打遊戲,才符合我們正確的做法。有句話說,先做該做的,再做想做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想做的往往對我們沒有實際的用處,把我們該做的做好,才利於我們進步。

    你能先打完遊戲再完成作業,也是不錯的學生了,因為有很多學生,只要一打遊戲,就什麼都忘了,早把學習的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你還能及時剎住車拉住閘,說明你還有自控能力,如果你能把完成作業放在打遊戲之前,並認真學習的話,你會成為更優秀的孩子。希望看到你的改變和進步!

  • 9 # xiao小熊

    不,不是你腦子出問題,這是我們的天性。

    我們延遲滿足的能力較弱。

    在做作業時,我們也應該有計劃有邏輯,有執行力,才能有輕重取捨,能延遲滿足,在完成作業之後才去做其他事情,比如你愛的遊戲。

    給自己建立規則,遵守先作業再享受的規則。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他設計了一個名叫的“棉花糖”實驗。

    在一間幼兒園裡,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帶他們去小教室裡坐15分鐘。

    桌子上的托盤裡,擺放著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

    研究員制定了這樣幾條規則,開始了測試:

    1.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沒有獎勵。

    2.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3.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會馬上返回,你可以吃掉糖,但是必須放棄第二塊。

    實驗開始後,他們發現:

    1.一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吃掉了糖;2.多數孩子猛盯著棉花糖,三十秒後等不下去了搖鈴;3.只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實驗者返回。

    研究追蹤發現,孩子們的學業成績與他們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關。

    擅長等待的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而不擅長等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體重超標,沾染毒品,成就相對很低。

    延遲滿足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 10 # 21點心理學

    首先,這種情況所有人都有,只是傾向的事情可能不同,比如以前手機遊戲沒有這麼瘋狂的時候,迷戀現實遊戲,比如捉迷藏,警察捉小偷,彈彈珠等等,往往在玩和學習之間,先選擇玩,然後再去學習,甚至不去學習。成年人的世界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比如明明可以把時間花到提升自己職業能力上卻花了很多時間去陪朋友耍。

    這當然某個人不是腦子除了問題,而是我們人類就存在這樣的特點,因為生命有限,所以我們需要做出選擇,需要把事情分為重要的,緊急的,可放一放的,不必搭理的。如果處理不好事情的分類,也不是腦子出了問題,而是我們有學到處理事情分類的方法。只要學會了,我們就能把事情處理的比較理想。

    另外,什麼事對自己是重要的,緊急的,不只和自己有關還與他人有關。這個“他人”就是對你重要的人。比如玩遊戲和學習,表面上看都是你自己的事兒,但實際上都涉及到了他人,遊戲中有“兄弟”“朋友”,學習上有“父母”“老師”“同學”,你認為誰對你而言更重要,你就會更傾向和誰待更多時間。

    所以,真的不是腦子出了問題,但這種情況仍然需要你學會區分事情的重要性,緊急性,以及他人對你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太陽之外 ,為什麼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