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夏老師191589489

    忽而已冬,季節的更迭讓我們猝不及防,冷風和霧霾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衝進了我們的生活,這中間流逝的時間造就了變化,夜主宰了我們生活的規律,我們丈量時間,於是有了四季,有了年月,有了週而復始的星期……

    那麼關於時間,究竟該從何說起呢?一週為什麼是七天?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200年已經有了相當完備的歷法,他們把幾千年來以360日為一年的歷法改為以365日為一年的歷法。到了古巴比倫時期,巴比倫人創造了星期制,他們把1個月分為4周,每週有7天。而這七天的名字,則根據古人所知的運動的星辰(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而命名。所以,假使那個時候的人們已經知道了我們後來在1781年,1846年和1930年陸續發現的天王,海王和冥王三星,也許今天的一個星期就是10天,而不是7天了。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生活也許會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大家最關心的假期,會不會變成一週休息三天呢!古巴比倫人創立的星期制在公元3世紀傳到歐洲,古羅馬人用他們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來命名1周,後來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又用他們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個名稱,這就形成了今天英語中1周7天的名稱。丈量時間的尺度——晝夜。晝夜迴圈的現象給了我們測量時間的第一種尺度。這是我們最先感覺到的事實,日出日落和月相變化比起四季更容易使人察覺,所以時間的觀念最初是按照“日”和“月”兩個單位劃分的,至於季節的迴圈、每季和一年的長短,是人們後來才覺察到的。

    印度的古詩為我們保留了原始人對於黑夜的恐懼:“太陽啊,美好的太陽完全消逝在西方了。真的,明天早上我們還可以在東方再看見它嗎?假使它不再來呢?沒有光,沒有熱,冰冷漆黑的夜籠罩了整個世界!怎樣再找到這失去的火呢?拿什麼去代替那施恩的太陽和天上的光輝呢?星星只在無邊的天穹上射出憂鬱的熒光,月亮在茫茫的大氣裡傾瀉出銀色的露珠,給酣睡的大自然以無限的嫵媚;可是它們都代替不了太陽,代替不了白晝……噢!黎明緩緩地出現了,那是光,那是晝。太陽啊!天上的君王,為我們祝福吧!啊!您不要忘記再回來呀!”晝和夜,是地球自轉和太陽照射所產生的兩個相反的結果。人們對地球自轉的體會比較少,但是卻能感受到太陽的東昇西落和晝夜交替,此外,人們還發現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這給人類帶來靈感,發明了衡量晝夜的計時工具——日晷。真太陽時——複雜的時間計算方式,日晷上所表示的時間被稱為真太陽時。同一時刻下,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如果它們不是在同一個經圈上的話,它們的太陽時便是不同的。而這兩個地方的時間的差別就是它們的經度的差數,或者說就是兩地的經圈所成的角度。最早用經度來記錄時間的是Nautilus、旅行家和航空家,他們利用計時錶記錄時間(因為日晷的真太陽時只能相對於某一個地方是準確的,好心塞,帶不走!),校準這種計時錶所使用的儀器(例如經緯儀,航海六分儀)通常很精密,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精度,那麼就不得不用到天文鐘和各樣的星盤、等高儀等。“星盤”(Astrolabe )是古代天文學家、旅行家或者Nautilus所用的一種儀器,和現在的航海六分儀功用一樣,由阿拉伯人發明。使用星盤時,人們先測出太陽或者恆星的高度,不需計算,便能在星盤上面的一個算尺上讀出當時的時刻。今天,我們更多用到的是等高儀,因為它可以用等高的方法去確切測定某個地方的經緯度和時刻。有些人認為它是現代版“星盤”,其實,它與阿拉伯人簡陋的星盤並無關係,如果非要扯上點兒關係的話,就是它們所用的方法的原則是相通的。民用時——日常所用的時間,眾所周知,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是與距離有關的,這就導致了太陽時是不均勻的,是隨著距離而隨意改變的。如果我們要用太陽來記錄時間的話,那麼在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必須使表上的指標前進或者後退,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自1815年之後,人們便放棄了複雜的太陽時而採用民用時。民用時是一種均勻的時間,在一年內,真太陽時比民用時快的次數與真太陽時比民用時慢的次數恰好相互抵消。早在路易時代,巴黎的鐘表製造業工會經常在展覽櫃裡掛著一架鐘,鐘面上用拉丁文寫著這樣一句話——“它說明太陽時不準確”。這就告訴我們太陽時和我們日常所用的民用時相差太遠,一個精準的表是不應該和太陽時保持一致的。世界時——全球通用的時間,隨著科技發展,無線電等技術的應用使得確認一個人所在經度變得很容易。19世紀中葉,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明,使人們逐漸發現,在一個國家裡統一時間是非常必要的,於是,在1891年,法國政府頒佈法令規定全國都用巴黎經度圈上的時刻。隨後,人們發現還有更進一步的事情要做——統一全球的時刻,這就產生了時區制度。1911年3月,法國頒佈法令,廢除了以巴黎子午圈為準的時刻,決定採用格林尼治的子午圈所決定的時刻為法國的標準時,自此法國加入了全球的時區制。英國格林尼治子午圈是1884年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外交會議上,各國經過激烈討論後確定的、用來作為全球時間劃分起點的本初子午圈。所謂的時區,就是在地球表面上設定24個等距的子午圈,將全球分為24個部分。這些子午圈中的任何一個和其他一個的經度之差,是一個整點。國際本初子午圈平分0時區,由0時區向東計算,是0時區到23時區,後又劃分為東1-12時區,西1-12時區。在0時區內,從北極到南極都使用格林尼治的民用時,又叫做世界時,它的一日24小時是從格林尼治的平子夜(夜半)起算。1時區主要包括中歐各地,而眾所周知,我們在東八時區。

    雖然介紹了這麼多,但時間對於我們來說,既是一個複雜的物理概念,也是一個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常識概念,我們永遠都離不開時間,它更像是一個看不見的手,主導著我們的生活,驅使著世界上生物的衰亡

  • 2 # 歷史雜談lilym

    中國古代是沒有鐘錶計時的,人民在年復一年辛勤勞作中,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律.才慢慢演變成今日的時間法則。

    黃帝時代。採用測日,觀星宿的方法找尋自然規律。從而開始有了時間的觀念。

    中國的十二時,源自自上古時代,有著悠久的歷史,神話傳說后羿射日講的就是皇帝的妻子生了十個太陽,每天一個太陽在天上輪流值日,十日為一旬,後來因為貪玩執行紊亂成災,被后羿射掉九個.只剩下一個太陽每日規律的執行。這是天干的來歷.

    關於月的來歷 相傳黃帝的妻子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為十二地支的來歷.當然,神話故事是無所考的。

    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時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後期還把十二等分化為十六個時段 ,白天十段:晚上六段。到秦朝後期,星官們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劃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個周天的特點,就把十六時段定為十二時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個月.

    古代時候,夜裡打更的人,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使用的是是漏壺,也叫漏刻 ,把一晝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一夜分五更(約一個時辰),一更分五點,每進入 更初時報更,每隔約24分鐘報一次點. 連續不斷,時刻推算,直到清代出現機械鐘才逐一簡化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褥期42天是恢復易瘦期,哺乳媽媽如何做到減重23斤還不影響奶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