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讀典悟道

    看了很多回答,從這些回答的方式就能看出來為什麼國學即使翻譯成白話文,也依然沒那麼受歡迎。因為都在說大道理,都在空談,實用性不強。那現代人該怎麼學國學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聯絡實際!我學了一篇國學經典,裡面講了幾個道理?介紹了幾個方法?這些道理和方法在什麼情況下適用?想清楚後就去實踐。當你按照國學經典中的道理和方法,成功解決了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時,相信那種無法言表的喜悅和成就感會激勵你繼續用心學下去。

  • 2 # 米米美術

    其實並沒有什麼“國學”,非要硬說有,無非指的就是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範圍就太廣了。

    書法是吧?國畫是吧?篆刻是吧?京劇是吧?越劇滬劇呂劇評劇秦腔二人轉各省市地方戲,唐詩宋詞漢樂府、屈賦詩經明小說,“三百千”,儒釋道教,剪紙,風水堪輿,中醫藥,藏醫藥,苗醫藥,巫醫巫藥虔婆神漢等等等等,哪一樣不是中國文化,哪一樣不能稱之為國學呢?

    這些課程科目,國學院都有嗎?正是因為“國學”的範圍太大,讓大家沒有標準可循,沒有規則可立,才讓那些所謂辦學者任意發揮,是凡跟中國文化沾點邊的,都是“國學”了。

    小孩學了國學,對他將來人生的發展,能有多大的幫助呢?把孩子培養成范進孔乙己那樣的書生有什意思呢?當然大多家長的理想,是孔明周瑜李白唐宋八大家左中堂李中堂某某秘書長等等位列三臺者,然而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呀?

    還不如學好一門外語來的踏實有用。今後社會發展的趨勢,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開放性人才,學生需要的是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而不是唯唯諾諾,禮貌周全。

  • 3 # 至一習慣

    現代人學習國學經典,實操要領就三個字:養習慣!

    真正能塑造人的,是知行合一的習慣,不是知而不行的道理,更不是知道而已的知識!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大經典,讀來讀去,理來理去,發現實質上都是在說一個至快樂至幸福的秘訣,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這個秘訣的全部實操要領,就三個字:養習慣!

    這話從何說起?咱逐一分析一下,便了了分明。

    明德,就是光明之德,就是宇宙大道,就是關乎宇宙、社會、人生、個體心理的規律,就是天理,天道,就是我們順之則旺、逆之則衰的準則。

    規律是鐵,誰碰誰流血嘛。

    明明德,就是認知、順應與運用規律。

    認知倒是很簡單,我們從小到大,認知了幾籮筐的道理與規律,可就如同“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光認知這些規律,並不能使我們的作業系統更新升級,並不能使我們過得更好!

    那應該咋辦?很好辦,就是富蘭克林的法子,把這些明德經過刻意練習內化為我們自身的習慣,包括思維習慣、語言習慣與行為習慣!這些好習慣,對外自覺自發地表現出來,就是美好的品質,就是精湛的技能,就是健康的體魄,就是平和的心智,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所說的人能弘道,就是這個意思,人透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天道一致,即是弘道,即是仁德,即是自新與進化。

    所以,明明德的實操要領,就是將天道內化為自己的習慣,讓自己安住良習中,遠離獸性的原始本能與基因的自私本性,依道而行,點滴積累,自新進化,廓然大公。

    親民,朱熹說是新民(幫民眾自新進化),王陽明說是親民(親近民眾),其實都是一個意思,親近民眾是為了讓民眾過得更好,而要讓民眾過得更好,就得幫民眾自新進化,革新其作業系統,升級其心智,同樣遠離獸性的原始本能與基因的自私本性,依道而行,點滴積累,自新進化,走向幸福。

    那具體怎麼做才能幫民眾自新進化呢?還是養習慣!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已將明明德內化為習慣,那就自告奮勇做良習培育的導師和教練,教民眾認知規律,弘揚規律,將規律刻意練習內化為個人習慣。

    止於至善,就是說透過將明明德內化為習慣,使得自己與民眾都自新進化,心智成熟,良知光明,依道而行,灑落自得,隨心所欲不逾矩,怎麼活都是快樂與幸福。

    實際上,千道理,萬道理,養習慣才是硬道理!

    如果不把道理與規律內化為個人習慣,則這些道理與規律只是天邊的雲朵,只是頭腦中的概念,都是不帶勺子的心靈雞湯,看著高大上,實際對自己的人生沒什麼價值。

    譬如,天天鍛鍊身體好,少吃多動身材好,乾淨整潔精神爽,勤讀好書心智高,孝悌慈信家和睦,多掙少花日子潤,愛人者人恆愛之,謙受益滿招損,人不立志萬事休,等等等等,都是明德。但如果咱不明明德,不去躬身踐行這些明德,不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習慣,僅僅偶爾為之,或從不力行,那這些明德,就僅僅只是假大空的道理而已,只是心靈雞湯而已,知道的再多,又有何用?

    非但儒學如此,教人實操養習慣!其他學問也同樣如此,學佛先練打坐,學道先練靜修,一步一步地改變學習者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行為習慣,升級其生命作業系統,直至自新進化為一個全新的人。

    你想想看麼,一個嫩兮兮的娃子,經過十載學習,成為君子、禪師、道士,究竟是哪裡發生了改變呢?習慣而已!是思維習慣變了,語言習慣變了,行為習慣變了!

    非但儒釋道如此,可以說古往今來所有經典學問與書籍,都是在教人養好習慣,養新習慣,養合乎宇宙大道客觀規律的習慣,以新習慣替代舊習慣,以好習慣替代壞習慣,與天理同行,與規律共舞,自新進化,臻於完善。

    真正能塑造人的,是知行合一的習慣,不是知而不行的道理,也不是知道而已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挑選好的綠頭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