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鳥朝藍

    《左傳》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的太史――左丘明所作,實際上是左丘明在前代史官記述的基礎上編訂而成。

    在古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以有推測左丘明的姓氏以及《左傳》的命名也是與此有關。

  • 2 # 待曉兒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作者成謎,相傳是左丘明所作,但至今也沒有得到確切的實據。

    其實,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作者得不到確認,就連其本身的性質都是爭論不休的。

    《左傳》作者的三種說法,都有道理

    通常意義上,《左傳》的作者就被認為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

    這種說法流傳程度是最廣的,也是很多人認知當中的事情。畢竟《左傳》與“左丘明”之間,光是名字都很接近,所以這種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而《左傳》和魯國史書《春秋》有關,這是毫無疑義的。書中對於魯國的稱呼都是“我”,對於魯國國君的稱呼為“公”,足以說明其立場,而很多事情的解釋也是站在魯國立場上,更是能證明寫作《左傳》的人是出自魯國。

    而孔子曾經作過《春秋》,恰恰左丘明和孔子是認識的。

    孔穎達曾經引過這樣一句話:

    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裡。

    點明瞭《左傳》就是左丘明所作,為了和孔子作《春秋》進行配合,倆人像商量好的一樣。

    而《左傳》當中稱呼孔子也經常是用“仲尼”,這是平輩之間為表尊敬而用的稱呼,《論語》中晚輩都是稱呼為“夫子”。

    那麼,考慮到左丘明和孔子的關係,《左傳》為左丘明所作也說得過去。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是定論,因為還有很多值得懷疑的地方。

    比如,“左丘明”到底是姓“左”名“丘明”,還是姓“丘”名“明”,“左”只是官名或稱謂,亦或者“左丘”本身就是複姓,“明”是人名。

    這個提法看似無關緊要,但對於《左傳》的成書有大意義。

    如果“左”是官名,那麼就指的是“左史”,也就是太史,那麼《左氏傳》還是不是“丘明”所作就值得懷疑,畢竟擔任“左史”的人多了,如果是“丘明”所作,那麼就應該是《丘氏傳》才對,當然也有可能是避“孔丘”的諱,所以稱《左氏傳》。

    但這些推測並不能說沒有成立的可能,尤其是《左氏傳》中還有一些戰國時期的事件記錄,與左丘明生活的年代並不相符。

    這也引出了另一個研究話題,就是《左傳》當中的預言。

    《左傳》一書裡面,提到了非常多的“預言”式判斷,但絕大多數都應驗了,極小的一部分也不是完全沒有應驗,只不過是應驗了一部分而已。

    這是很明顯的漏洞,所以由此就引出了兩種看法:

    其一,《左傳》中的“預言”成分是後人新增進去的附會;

    其二,《左傳》的成書另有其人,是在戰國時代。

    戰國吳起,或為《左傳》的實際編纂者。

    有學者認為,《左傳》的成書年代應該是戰國時期,所以收錄了很多戰國階段才有的事蹟。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殆戰國周秦之之間人無疑也。

    相似的觀點在朱熹、鄭樵、王應麟等等大學者著作中都有提及。

    到了近代,錢穆、郭沫若等著名學者也認為《左傳》的成書在戰國階段,並且應該是著名的軍事家吳起。

    這種觀點的依據雖然也是推測,但同樣不無道理。

    朱熹認為,《左傳》的作者是六國時的楚人,而吳起恰恰就有離魏奔楚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吳起最初的出身是儒家,在魯國任職,對於《春秋》必然有一定了解。

    吳起曾經在很多國家都任過職,所以他採集各國史書編纂成《左傳》並不是沒有可能。

    而《左傳》尊奉季孫氏,吳起就曾經為其出仕;又因為吳起自身軍事家的身份,左傳恰恰就戰爭描寫非常出色。

    這兩點也可以作為吳起作《左傳》的一個推測依據。

    除此之外,還有漢代劉歆偽作《左傳》一說。

    因為秦代曾經出現的“焚書”事件,本身又短命而亡,很多先秦典籍要麼經歷秦火,要麼散軼於戰火,所以在漢代就出現了“今古文”之爭,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極為重要的轉折點。

    認為劉歆偽作的學者主要是康有為,在清代部分人的觀點之下予以論證,認為所謂“古文”都是漢代劉歆等人的偽作,其實並不存在。

    崔適、錢玄同等人也持此觀點,認為《左傳》其實就是將《國語》拆開,另行組裝的一部作品,實際上是一部“偽書”。

    “偽書”並不等於是“假書”,這是文獻學上的概念。“偽書”並不是毫無依據,同樣有史料價值。

    但這種觀點被錢穆等學者所反駁,認為“古文”作品太多,劉歆偽作時間不夠,而他也沒有明顯動機。最值得懷疑的是,當時有很多人參與了“古文經”的整理和編纂,並沒有流傳出劉歆偽作“古文”經典的任何記載。

    因為這種說法漏洞太多,支持者也太少,所以也就逐漸地不再提及了。

    《左傳》的性質值得探討,並不一定是解釋經文之作

    《左傳》作為“春秋三傳”之一,多被認為是對於《春秋》這一經典的解釋。

    在儒家文獻當中,經典原文被稱為“經”,對“經”的解釋稱為“傳”,所以《春秋左氏傳》是《春秋》的解釋,這種認知並不能算錯。

    但是,《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的稱呼是漢代班固改稱的。從最初的名字來看,《左氏春秋》也很有可能是一部獨立的史書。

    “春秋”是先秦時代史書的統稱,孔子所編的是魯國的史書,稱為“春秋”,其他國家的史書自然也有叫做“春秋”的,所以單憑這個《左氏春秋》並不能認定就和孔子所寫的《春秋》有多大的關聯。

    這兩部作品的相似之處就是都為編年體史書,即按照時間順序記載的,不同於後世二十四史的紀傳體,而它們所採取的立場都是魯國。

    歷史的記載不像文學可以適當地虛構,史書最多有一點著述者個人的見解,比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左傳》裡同樣也有“君子曰”一類的話,其他歷史事件都必須是如實記錄的。

    那麼,同為魯國編年史,《春秋》和《左氏春秋》在內容上有高度相似性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敘述所用的辭句可能不同,但表述的內容一定是相同的。

    這樣來看,《春秋》和《左氏春秋》就是這樣的情況,只不過因為後者更為詳細生動一些,被漢代認為是孔子《春秋》的解讀,這種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左氏春秋》,也就是《左傳》其實本身是一部獨立的史書,並不是其他作品的解讀,只不過是因為其史料價值,可以與《春秋》參看而已,所以將其列入了“春秋三傳”之中。

    無論是關於《左傳》的作者還是其性質的爭論,因為年代久遠,史料有缺,只能通過後世學者研究的觀點和一些典籍中的蛛絲馬跡進行追溯,但效果有多大真的不好說。

    但無論怎樣,《左傳》作為一部記錄先秦時代歷史的典籍,還是有很高價值的,其作者無論是誰,都是了不起的學者。

  • 3 # 跪射俑

    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他為解析魯國國史《春秋》而作《左傳》。《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標誌著中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 4 # 開拓的世界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是中國第一部有編年史,敘事詳細的史學和文學名著,作者是左丘明。

    左丘明(公元前502——公元前422年),春秋未期魯華人。其姓氏說法不一,頗有爭議。一說姓左名丘明,又說姓丘名明,還有的認為複姓左丘名明。

    據後世人們研究,左丘明是姜子牙的嫡系後裔。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有功,封於齊,建立齊國,都城營丘(今山東淄博東北),姜子牙的小兒子印依因居住營丘,便以地名為姓氏(一說是他在楚國約後人因祖居營丘,為記住祖居之地而以地名為姓氏),稱丘氏。後來印依的後裔婁嘉因被迫參與內鬥,弒殺了國君,怕禍及自己而離開齊國,投奔到楚國當任了左史官,按照當時的世襲制度,婁嘉的歷代後裔都有人當任楚國左氏一職。後楚國發生內亂,婁嘉的後人倚相便帶領家小及史料投奔魯國,將史料獻給了魯君,在魯國擔任了太史官。綺相死後,他的兒子丘成繼任。丘成死後,丘明繼任。因其歷代為左史官,丘氏便在氏前面加了左字,所以丘明就成了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散文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在魯國任太史期間,由於職務之便,又有豐富的史料參考,他撰寫了《春秋》一書,後來雙目失明還撰寫了《國語》。由於兩書記錄了很多西周與春秋時期的史事,是研究先秦時期重要的原始資料,其內容詳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與歷史研究價值,因而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們的喜愛。被譽為“文宗史聖”和“經臣始祖”,是名符其實的史家第一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與左丘明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又同在魯國任職,彼此有所瞭解。孔子及後世的司馬遷均對左丘明評價極高,稱其為君子。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開闢了編年史先河,被後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他的著作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公主蛋糕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