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咖咖爆米花
-
2 # 小白說影
題主理解的比較到位,在一次藝術鑑賞課上,老師曾這樣評價《廊橋遺夢》:這是中年人才能看懂的影片。確實,有的影片是需要一定閱歷才可以看透的影片。
《廊橋遺夢》你可以理解為是美化婚外戀,也可以理解為歌頌愛情的影片。千人千態,我理解的是:在人生路上,我們會有不同抉擇。而有的時候,決定性因素不在於自己。
30歲的年紀自然有30歲的味道。有人拿《蝸居》和《廊橋遺夢》相比,確實兩部作品有很高的相似度。只不過主角有男主角變為女主角。
我們嚮往美好的愛情,唾棄破壞別人感情的小三。可是當我們的愛情淪為只有油鹽醬醋茶,只有廚房,家庭,工作。那還是我們嚮往的愛情嗎?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愛情多次多彩,可是婚後,又有多少人是多姿多彩。
當平淡乏味的生活遇到那個可以帶你去看大好河山的人,又有誰不會心動。所幸的是,最後女主做了比較理性的抉擇。之所以是理性,是因為這對於女主或者男主都不是最好的抉擇。
我們不美化出軌,我們崇尚純粹的愛情。當激情褪去,依舊可以相愛。這或許就是愛情。
-
3 # 娛樂的雜貨鋪
《廊橋遺夢》1995年播出後,掀起了全球的離婚浪潮。
如今這部劇已經過去了二十三年之久,但世人對它的回味以及疑問仍是津津樂道。
對於這部劇所表達的感情,大家褒貶不一,有人提出過,這是浪漫的愛情還是婚姻的出軌?也有人提出,遇見一次婚姻之外的愛情,算出軌嗎?
弗朗西斯卡之所以會對男主人公產生感情,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她在長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放棄了原來的生活理想而埋身於瑣碎的家務之中。有項調查顯示:家庭主婦是出軌率最高的一類人群之一,其次是教師。整日面對的只有家務,交流的只是這個小鎮的人群,有一點是很重要,她是法華人嫁到了美國,骨子裡自然有法華人的浪漫,當她面對一個如此自由奔放自由有著與這個小鎮諸多不同的男人,不心動則是不可能的。
當弗朗西斯卡夜晚在院子裡解開自己的衣襟時,這暗示了她是如此的渴望愛情,又對自己的魅力無處可施而失望,所以她果斷寫了紙條貼在了廊橋上。慶幸的是,他也是愛她的。全劇的高潮也是最經典的一部分就是兩個人在客廳相擁跳舞的畫面。那一刻,他們對彼此放下了戒心,他們不去想結果會如何,那一刻,他們的愛達到了頂端!
故事的結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這樣,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而那段在雨中六十秒的紅燈成為了他們的永別。她的猶豫不決,他的痴心等待,都在雨中化為烏有。就如網友說的“一個六十秒的紅燈,用多少年去等一個人。”
其實我們試想一下,倘若女主人公離婚了,拋棄了她的一雙兒女,他們在一起了,那麼會長久嗎?我認為不會。就像渡邊淳一的書中《失樂園》所說:愛的頂端是死亡。弗朗西斯卡給她孩子的信中寫道:“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家庭,給了你們。希望我死後回到愛情身邊,和羅伯特·金凱在一起。”
“當人漸老,恐懼會漸漸消退,你短暫一生中的真正模樣,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探索的事。 《廊橋遺夢》在全球引發的離婚大潮,正是被劇情感動的人們身體力行,在向這位基督殉難式的可敬農婦致以最高敬禮。 ”
同學說盡管廊橋遺夢的故事很美但終究只是婚外情不能接受應該譴責,但我認為女主最後選擇了責任,男主也選擇不打擾,他們選擇了現實也曾擁有愛情,這其實是一個好的結局不用去譴責他們
回覆列表
題主說的很對,這其實是一個好的結局不用去譴責他們什麼!
實際上,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迴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在我看來《廊橋遺夢》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人生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
一個是婚姻失敗,落得孤家寡人的男人;一個是生活無趣,陷入“七年之癢”的女人。在他們日復一日重複的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終於出現了一點亮色。在理智與情感的碰撞後,在經歷了去與留的內心掙扎後,女主人公最終由於為人母和為人妻的責任,選擇了留下而不是追隨攝影師而去;而深深愛上了她的攝影師,因為對她的愛和尊重,而選擇了最終獨自離去,不再打擾她的生活。生活看似又回到了正軌,但是,已經產生的熾熱情感,在男女主人公的心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們將這段情感存放在心底,直到離世,帶走的,仍是埋在心底的、熾熱的愛!
影片中已經成年了的兒女在複雜的心情中讀完了母親的遺書,他們意識到:因為母愛,因為母親的責任,使他們沒有在年少時失去媽媽;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媽媽是因為他們,而放棄了與自己所真正愛的人長相伴、長相守的機會。
影片道出了人們生活中的真諦: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了自己;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點不過是其中的點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