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老師繆繆
-
2 # 若水0321
能意識到原生家庭存在的問題並能想到該如何改變這就很可貴了,怕的是有些人生在問題家庭裡,卻跟隨那個家庭“隨波逐流”,毫無意識改變。
我覺得既然你已經意識到原生家庭的不好之處,你肯定在很多方面的觀點都是與那個家庭不相合的,也許你暫時無法擺脫你的原始家庭,但你肯定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做著美好的規劃和設想,那些美好的設想是完全有別於那個你所不喜歡的家庭的。
當有一天,你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你會付諸於行動,把那些美好的設想變成現實,你會把所有美好、向上的元素賦予你的小家,你更會是一個好媽媽,或者是一個好爸爸,你要把你所有的愛心和Sunny傳遞給你的下一代,在你的打造下,相信你擁有自己理想中的小家,你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快樂。
-
3 # 卓別翎
因為原生家庭不好,所以生活中總會有難以述說的壓力,時常感到身心疲憊?所以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常感到無能為力?很多人會把一些問題歸因於原生家庭,但是經歷本身不能決定什麼,為了不能改變的過去,放棄信任可以改變的未來,這值得嗎?
原生家庭雖然很糟糕,但這並不能成為阻礙你成就自己的絆腳石。只要你願意去改變,並且付諸行動,總會有解決方法幫助你達到目標,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更何況是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但是解決方法是客觀存在的:
⒈直面自我,不做虛擬的假設。
人生每天都在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首先得面對問題。承認自己的家庭存在的缺陷,不要陷進自己的幻想裡。幻想自己的家庭富裕,物質充沛,互幫互助,幸福美滿……面對自己的父母,承認真實的自己,才能踏踏實實地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⒉肯定自我,挖掘自己的潛力。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其實就像是冰山一角,隨著你漸漸長大,你會發現我們自己可以主宰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每個人都擁有著一股創造的力量。意識是智慧的,不受個體之外的他人操作,只要你願意去除錯,發揮意識積極的作用,我們自己是可以挖掘自己無限的潛力,並且逐步成長的。
⒊覺察自己,向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努力。
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不斷提醒自己,不斷進步。冥想練習可以幫助你提高自控能力,健身可以幫助你保持良好身材,閱讀可以幫助你開拓視野,經濟獨立可以幫助你提升自信心……總之,總會有路徑可以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都挺好》裡有一句話:“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可以選擇改變自己與他們的相處方式,讓家庭關係稍稍改善些。與父母和解,與過去和解,學會放下,未必不是最好的選擇。 -
4 # 向陽花開啦啦
我也有一個跟房似錦有些相似的原生家庭。對於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影響,我只能說是兩面性吧,
我的家裡有一個跟房似錦弟弟很像,甚至比她弟弟更無能,卻深受父母寵愛的弟弟。這個弟弟只比我小一歲。然而我小時候家裡有什麼好東西都是先給弟弟吃。理由是他小。同樣地,有農活的時候,父母也只帶我去,他們從不讓弟弟幹活。理由依舊是他小。
我比房似錦幸運的是,父母雖然疼弟弟,卻也沒有對我很苛刻。在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他們依舊支援我上大學。這一點我一直是很感激他們的。
沒過多久我的父親也生了很嚴重的病,他不僅幫不了弟弟賺錢,他自己也需要我來出錢給他看病,請人照料他。
而我的弟弟呢,他沒錢的時候就會跟我要。我也不想給他錢,有時候卻又不忍心,他畢竟是我的弟弟。所以我是很能理解房似錦的那份不忍心的。
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有一個這樣的弟弟,我心裡是恨 他的。但是卻又不得不管他。因為他的存在,我自卑了很多。
但是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原生家庭,我比一般人都堅韌很多。這可能就是因為不到三十歲卻經歷了母親去世,父親生病,弟弟卻又無能這樣的事情吧。
有什麼辦法呢,我的生活還在繼續著。
-
5 # 雁過無痕2020
這是害人的理論。本質上是因為同一個家庭具有類似的思維模式和三觀,尤其是一些家長把自己錯誤的思維模式和三觀灌輸給天真的孩子,毒害孩子,或使孩子壓力過大。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只要改正錯誤的思維模式和三觀,問題自可迎刃而解。可以看下我的文章。
回覆列表
“原生家庭”確實是近年來心理圈內的一個熱議名詞,可以肯定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是存在的,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一定是持久的嗎?一定是不可逆嗎?一定是負面的嗎?恐怕沒有熱議觀點中所宣稱的那麼無限無限大吧。
看一下目前許多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就會發現,這些討論大多都是在“創傷”語境下展開的。這是因為心理諮詢師們在職業中會接觸到大量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個案,如個體因父母離異等家庭變故,導致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的缺失;或者一些父母對於孩子長期使用極端的教養方式,甚至施加身心虐待等。心理諮詢師們進而發表的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很多都是基於對這些案例的總結分析。這種討論本身沒有問題,但需要公眾明確範圍和適用人群。特殊的家庭環境確有可能引發一定程度的心理創傷,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然而,拋開這些極端情況,把特殊案例的討論範圍擴大到人群的一般狀況,甚至被一些意圖譁眾取寵的媒體衍生出“華人都不會做父母”、“父母皆禍害”這種極端結論,就是以偏概全危言聳聽了。
而且,關於原生家庭論的傳播似乎特別容易迎合當下的流行趨勢,當今中國社會正處於快速轉型期,而代際之間在文化取向、價值觀方面則存在較大差異。例如,文化心理學研究發現,東方傳統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即使親人也不例外。往往父母一代基於傳統價值觀,認為干預孩子的生活是正常的,而年輕一代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特別注重尋求個人的獨立和隱私,就極有可能出現矛盾與衝突。這種代際衝突的普遍性,顯然為原生家庭論的流行提供了土壤。
而除了接觸到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個案以外,其實也會遇到很多原生家庭看似不夠理想,但個案依然可以散發出堅韌、獨立、果敢、善良、體貼等耀眼的品格光芒。顯然,不良的原生家庭並不一定導致負性的心理創傷。以性格問題為例,行為遺傳學研究就發現,性格的個體差異大概有一半可以歸結為遺傳因素。而剩下的一半,大量行為遺傳學研究也發現,家庭因素對於人格個體差異的影響非常小。比如在雙生子研究中,雙胞胎的個性差異主要是由各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獨特環境因素,而兩個人共享的環境因素(即家庭),計算出來的比重約等於零。當然,行為遺傳學估算的這個結果,本身也是基於一定的前提假設,並非蓋棺定論的結論。不過,從目前的硏究證據來看,家庭對人的影響,至少從量級上來看,確實沒有所想象的那麼大。
除去群體規律,那麼對於個人而言,如果確實感到自己受到了來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應該怎麼做呢?
一方面,如果確實從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創傷,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那麼還是推薦儘量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另一方面,個人心態的調整也很重要。因為原生家庭論的流行,很多人開始關注原始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甚至習慣性地把自己當前生活遇到的痛苦與困境全部歸結為家庭因素。然而,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可能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我們總是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負面事情歸因為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因素,那麼就有可能對生活失去希望,陷入抑鬱的狀態。而原生家庭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控的因素。一個人生在什麼家庭,擁有什麼樣的父母,這件事我們沒得選擇,只能被動接受。如果我們總是把生活的不順歸結為這樣一個因素,這種抑鬱性的歸因方式本身就可能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不去糾結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東西,而是關注我們能夠改變的東西,關注自己在家庭環境之外的獨立成長。如果堅持這種思路,也許你就會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沒有當初想象的那麼大。畢竟,我們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依然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