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夀輿天齊
-
2 # 安德魯HNB
秦朝以後的皇帝權力大,自秦朝開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皇帝掌握了全國的人民土地、財富的控制、管理權。還控制了行政、軍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權。
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是分封制度,這樣地方諸侯權力較大。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少,交通不便利,資訊傳遞極不方便,幅員遼闊等原因導致制度上只能讓地方諸侯掌管地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充足,軍事力量強大,所以才在制度上進行了創新。說到底還是經濟基礎是根本,決定了上層建築。
-
3 # 甲申易樞
春秋戰國: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而這種制度有著明顯的弊端,就是各個封國自治權力很大,一旦中央政府勢弱,勢必會導致國家的分裂,列國之間就會混戰不休,公元771年隨著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被遊牧民族攻破,周室周遷洛陽,春秋戰國隨之到來,但天子的權力也由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變成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 說明周天子已淪為春秋戰國諸侯的附庸。
秦朝:為了防止春秋戰國各國混戰不已的局面發生 秦始皇接納了李斯的建議,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郡縣制,奠定了皇帝專權,因而秦朝之後是都是中央集權制國家,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
總結 從春秋戰國的分封制到秦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標誌的中國走向了文化,經濟,軍事,思想以及領土的大一統,秦朝與前朝之異,絕非僅僅是更換了君主的名號 ,而主要在於中國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變革,所以相比較,有其不可較性。
-
4 # 明太宗
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過渡時期,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既然是過渡時期,那麼制度的改變肯定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統治者權力的加強。
秦朝後的皇帝權力更大春秋戰國時期君主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都會在國內分封城邑給功臣或者貴族。而城邑一旦分封給功臣或者貴族,君主將完全喪失這座城邑的控制權。城邑全由受封者管理。而城邑內的稅收也由受封者負責收。受封者還可以在城邑內,培養私兵,久而久之形成一股可以威脅君主政權的力量。
案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受封的貴族已知的有七十多戶,威脅到君主的統治,還造成國家人才的流失。楚國的申公巫臣得罪了楚國的貴族子反和子重,遭到子反和子重的陷害,全族被滅。申公巫臣,早知即將大禍臨頭,僥倖逃出楚國,來到楚國的死敵晉國,受到晉國君主的重視,帶著“聯吳制楚”的計策來到楚國後方的吳國。訓練吳軍學習中原國家的戰爭方式,將戰車,兵陣等熟練運用。申公巫臣的到來,恰巧又碰上當時吳國的君主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雄主壽夢,吳國國力直線上升,連續對楚發動攻擊。遭到晉、吳兩面夾擊的楚國心力衰竭,國力直線下降,給之後的“吳軍入郢”埋下伏筆。
貴族除了打壓人才之外,還會謀殺君主。楚悼王重用吳起變法,傷害了貴族的利益,但楚國的國力卻直線上升,南征北戰,抵抗三晉,南征百越,吞陳、蔡兩國。而這種強盛的情況卻持續不了多久。在吳起在外征戰的時候,楚悼王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去世。關於楚悼王的離世,似乎跟楚國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貴族的存在,是楚國擁有遼闊的領土,卻不能強勢崛起的原因之一。
秦一統天下之後的皇帝權力秦朝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度”。高階決策層“三公”分別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管理國家。“三公”雖然是高階決策層,但對於國家大事沒有任何決定權,決定權全部在皇帝手中。秦朝之後的王朝漢朝,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分封了一批功臣、家人為諸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領土佔全國的二分之一左右,但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要求諸侯必須在國內也分封兒子為諸侯,不管是庶子還是嫡長子,都得封。削弱了諸侯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漢朝之後的封建社會,一部分的王朝也有類似諸侯的存在,但這些諸侯權力比不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這些諸侯不能在國內自行分封諸侯,或者任命官員。諸侯國內的稅收也得交由中央政府,諸侯國內的大事也得上報中央,由中央解決。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最後兩個時期。奴隸社會覆滅過渡到秦朝,由於是過渡時期,關於制度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就是重大變化之一。秦朝之後的王朝,皇帝嘗試到了權力帶來的快感,一代比一代的權力慾望強大。到了明朝的時候,王爺開始變成一頭“豬”,吃喝全由政府掏腰包,但不能離開所在的區域半步,否則死。
-
5 # 煮酒聽史
戰國後期,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滅六國,統一天下。而秦王嬴政也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號“皇帝”,並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雖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是後面的歷代王朝也基本沿用了秦始皇所創立的封建王朝體系。
那麼秦朝之後的封建王朝,其形式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麼區別呢?封建王朝的皇帝,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君王,又有什麼區別呢?
權力的組成成分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其在國內並不是一家獨大的。我們都知道,西周之時,周王室施行的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分封制度。這種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分權。
周天子對有功的臣子進行封賞,並冊封其為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自治權。而這些諸侯唯一要做的,就是履行一些對周天子的義務。在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其分封方式也和周天子的分封方式差不多,這裡就不再贅述。
這樣的制度導致的後果就是國君的權力被不斷地分散,最後被權臣篡位,直至滅亡。春秋末期,三家分晉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雖說這樣的制度在戰國時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除了秦國外,依舊不徹底。因為大多數諸侯國的國內,宗室貴族依舊掌握著一個國家的命脈。正如吳起在進入楚國以後提出的問題,那就是楚國封君太眾。也就是說,這些君王雖說是一個國家名義上的老大,但其實這個國君的很多東西都由不得他做主。不然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臣子弒君事件呢?
後世的封建王朝就不同了。皇帝是一個國家最高首腦,而一個國家行政機構中的官員,其任命權都在皇帝手中,這就意味著整個國家的權力其實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裡。
人才的引進方式不同人才引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功能。因為一個國家想要運轉,那就離不開人才的輸入。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內的行政機關基本上都是被貴族佔領的。秦國還好一些,有軍功爵制,一切靠軍功說話。其他國家則是完全憑出身說話。
這樣的制度也就註定了一個國家的權力大部分都掌握在貴族手裡,因為一個國君再怎麼子嗣延綿,其人數也抵不過這些世代相傳的貴族。
但是封建王朝就不同了。無論是隋唐的科舉制,還是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這些人都是由皇帝親自選擇的。皇帝親自選擇的好處就在於,這些人的任免權都在皇帝手中,這其實就是中央集權的一種表現方式。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官位,很多都是貴族直接繼承的。因為貴族之間的勢力盤根錯節,所以這些官位由誰做,什麼時候做,基本都是定好的。這樣的規則自然也就沒君王什麼事情了。
結束語秦始皇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創造了封建集權的統一王朝,使得皇帝的權力大大地集中了。不過,這樣的形勢顯然也是有很多問題的,因為權力的過度集中太依賴於皇帝的能力,否則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因此,後代的許多王朝都是以中央集權為主,分封制為輔的。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
6 # 枝柳先生
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期,春秋即周平王東遷,周王室日漸衰弱,此時秦國還沒有建國,這個時期的各國君主表面上聽從周王室的王令,但是各國之間,你爭我奪,戰亂不斷,不停地兼併。權力總體來說還沒有太大,最多是稱霸諸侯,表面上還是要聽從周王室的號令和分封。
戰國即三家分晉,韓、趙、魏瓜分晉國,另一事件,齊國田代齊姜為標誌性,戰國七雄正式登場,這個時期戰國君主基本不聽從周王室的號令,各國之間攻伐不斷,都想滅掉他國,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盛的國家,總體來說這個時候的君主權力都受到各國的制約,從合縱連橫,蘇秦,張儀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基本奠定了統一全國的趨勢,這個時候秦王的權力已經不把其他六國放在眼裡。
秦朝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就進入了為朕獨尊,皇權至上,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而秦之後的漢朝就更加不用說了,沿用秦朝制度,劉邦起於微末,成為皇帝,打下漢朝堅實的基礎。
-
7 # 懷念夏天
春秋時期的國君權力最小,戰國時期稍大一些,皇權顯然更大。
春秋時期實行分封制在分封制之下,國君頭上還有個周天子,雖說周天子已經無法調動諸侯了,但畢竟名分還在,齊桓公尚且需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才能當上霸主。
在諸侯國內,國君又將土地分封給大夫,大夫還可以將土地分封給士,大夫的家臣對於國君是沒有盡忠義務的,所謂“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春秋末年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正是晉國的四位大夫之間的爭鬥造成的。
戰國時期,官僚體制逐步形成周天子在戰國時期完全失去了權威,戰國七雄各自稱王,從商鞅變法開始,各國國君招募了一批有本領、有學問,但卻沒有封地的底層貴族——士,建立了官僚體系,並且建立了直屬於國君的軍隊,大夫、貴族逐漸失去了與國君抗衡的實力。
秦朝之後中央集權逐步加強秦漢時期,皇權較戰國時期有了顯著加強,但丞相作為行政長官具有非常大的權力,地方上的封國、世族也始終難被朝廷完全控制,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加強皇權,相權被逐步削弱,直到朱元璋完全廢除宰相職位,設定內閣,再到清朝設定軍機處,讓宰相從皇帝的副手徹底淪為皇帝的秘書,皇權才算到達巔峰,皇帝才真的一言九鼎。
由於古代交通、通訊等方面的不便利,地方與朝廷也一直處在博弈的過程中,東漢以後世族興起,直到唐代還有七姓十家,貴族子弟依靠自己的姓氏就可以快活無憂,最著名的如東晉的王謝,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山東貴族等。直到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宋朝建立後,士人才徹底取代貴族,地方管理系統也是經過歷代探索,到了明清才成熟。
回覆列表
國君和皇帝是兩種不同制度下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武王伐紂,結束了夏商以來部落國家聯盟的時代。西周分封,周天子把天下分成了很多諸侯國,由國君治理。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東周,有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叫天子,天子分封的諸侯就叫國君,封土建國。所以這一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中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度。天子對天下土地只有名義上的所有權,沒有實質上的治理權,叫做有產權而無治權。而每個諸侯國的國君對自己的封國有治理權,可以世襲,但必須在周天子那得到正式冊封,必須手上得到合法手續才能經營。遇到周天子有難,各封國還得出兵勤王。
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以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分級管理。到秦始皇兼併天下以後,改過去分封諸侯為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設立郡縣,分級管理,任命官員治理天下。後世兩千年來朝代更替但帝國制度一直不變,而且不斷地集權和專制,再加上創立了儒釋道的思想系統,更加集權化。所以秦以後歷代皇帝的權力大,至高無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