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別看這個名字有點神神叨叨的,其實是一本蠻嚴謹的學術書,有詳細的考據,參考資料非常多,包括當時的案卷、硃批,很多都是在故宮裡的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閱的。作者在書中有提到,官方的公文無法看出皇帝的真實態度,而這些硃批裡藏著皇帝的真實想法。
作者孔飛力先生,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老師費正清先生,一定有不少人熟悉了。費正清費慰梅夫婦當年在中國時,與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有著十分親密的友誼關係。
孔飛力1970年初,三十多歲時出版了《中華帝制晚期的叛亂及敵對力量》,青年成名。在費正清退休後他就接任哈佛大學中國史研究的位子。但是在他重回哈佛將近十年的時間裡,遲遲拿不出第二本書,以至於很多人覺得,哈佛大學讓孔飛力接費正清的班是犯了大錯,直到1990年《叫魂》出版。
《叫魂》經常被拿來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作對比。一般寫歷史的,包括通史、斷代史,都是從大人物、大事件切,像帝王將相,決定性的戰役等,但這兩本書,都是從中國歷史上一個不那麼引入注目的年份切,對當時的社會形態的各個方面,做一個剖面式的描繪。
就像叫魂這本書,是從1768年的一個叫魂事件切,從不同角度——平民百姓、官員、皇帝——描寫當時的社會形態,律例,官僚機制等。
叫魂這件事,可能當時也是大事,但是持續時間並不長,社會危害也沒有特別大,放在歷史裡看,這樣的事件太多了,實在不值得一提。
書中有大量的無名小卒,百姓、乞丐等等,這些名字說出來,你根本就沒聽過,而且,看完這本書後,你也不會記住他們。
《叫魂》就是這樣一本書。
2
叫魂事件在1768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於江南發端。
乾隆三十三的春天,一個傳言在杭州不脛而走:有人在施行一種叫魂妖術,只要拿到一個人的某樣東西,例如毛髮、衣服等,就能夠獲取這個人的精神力量,而這個人也會死去。
這個傳言首先在民間造成巨大的恐慌,老百姓風聲鶴唳。而外鄉人、流浪的僧人、道人以及乞丐,成為被懷疑的物件。人們認為,這些人是妖術施行者的打手,他們走入民間,割人髮辮,使妖術得以施行。
人們一旦發現可疑的人,就會把他扭送官府。在官府的淫威之下,有人就被屈打成招,一個人咬出一片。更有甚者,百姓直接把人當場打死。
叫魂惶恐沿著長江及大運河,向西向北傳播。
而官府呢,一開始並沒有當回事,採取的態度是欺上瞞下。對皇帝不彙報,而對百姓,則盡力平息民間恐慌。
但是後來,事情透過皇帝安排在地方的眼線,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
乾隆皇帝震怒,認為叫魂事件背後一定隱藏著某些人的兇險陰謀。親自督辦叫魂事件,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的調查,一定要找到首犯。當地官員查不出來的,皇帝就命令將人解送北京,由軍機處親自審問。抓了很多人,查了很多人,但最後發現這個事情漏洞百出,根本查不出什麼。
最後軍機大臣劉統勳和傅恆勸皇帝到此為止,不要再繼續了。乾隆皇帝也順勢下了臺階,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他並不承認叫魂事件是無中生有,而是申斥官員們辦事不力,罷免了一批官員,明面上不查了,但仍責令暗中秘密調查。叫魂事件到此也算是基本結束。
3
乾隆皇帝為什麼對叫魂事件這麼敏感呢?為什麼堅定地認為叫魂背後潛藏著陰謀。孔飛力認為皇帝的焦慮在兩方面:造反和漢化。
因為叫魂事件中,涉及到一個動作,即割人髮辮。這對滿洲皇帝來說,不可能不介懷。誰都知道,滿清剛入關時,漢人對留辮子這件事情的抵制有多強烈,滿清朝廷也為此造出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些個大規模流血事件。乾隆皇帝很容易將割人髮辮和造反聯絡起來。
另一方面,隨著滿清入關之後的逐步漢化,官僚體系裡也出現了貪汙腐敗、結黨營私這樣的現象,乾隆皇帝一廂情願地把官場裡不好的習慣,當做是漢大臣的陋習。他在責備滿人官員時就會說:你怎麼也染上了漢人的陋習。皇帝也會焦慮:官僚體系是否能控制得住。
平常官僚體系都是在進行程式化的運作,即便是皇帝也無法隨便打破。但藉著一個特殊事件,皇帝則可以打破這種程式化,介入官僚體系的內部運作。所以,藉著叫魂事件,皇帝也是在實現敲打官僚、整頓官僚體系的目的。從皇帝的硃批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地方官員的消極其實也很好理解。一方面,官員必定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不會像普通百姓那樣輕易相信無稽之談;另一方面,官場上有不成文的法則:事情只要不超出自己的掌控範圍,就不會向皇帝彙報,因為一旦被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就代表了自己的無能與失職。所以,他們只會盡力安撫百姓的情緒,平息事件。
但當收到皇帝自上而下的壓力時,官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我說三種典型的情形。
第一是積極的抵制,即跟皇帝的文書中都會保證,已經在查了,一定好好查,甚至列舉詳細地措施,但是最後表示,我真的好好查過了,但首犯不在這。
第二是轉移視線。叫魂這個事,我已經好好查了,雖然這個事沒查出來,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查獲了一個其他的邪教組織。
第三是法不責眾。會審時把所有能沾上邊的官員全部叫來,最後報告說沒審出結果。皇帝不可能把所有的官員全部罷免了吧。
4
說了這麼多,那叫魂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真相非常滑稽。
乾隆三十三年初,浙江德清縣城有橋樑年久失修,一隻海寧的工程隊和仁和縣石匠吳東明競標,最後吳承攬了工程。
浙江德清縣城外有兩座寺廟,觀音殿和慈相寺,慈相寺忌妒觀音殿香火鼎盛,為爭奪香客,利用競標事件散佈謠言:海寧石匠競標失利為報復,在縣城外去觀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過之人要遭殃。
謠言在傳播過程中被添枝加葉,逐漸變成了,吳東明要偷盜靈魂作為加固橋樑的基礎。於是,有人招上吳,求他把寫有自己仇人名字的紙條打進橋樁裡。吳東明怕惹事,把這人扭送了官府。
雖然如此,謠言卻越傳越厲害,越傳越離譜,演變成了“叫魂妖術”,折騰了大半個中國。
那麼,官員的消極是因為他們有先見之明嗎?不是的,而是源於官僚體系本身的弊病,例如冗雜,效率低下。孔飛力雖然承認官僚體系的弊端,但在這本書裡,也不乏對官僚體系的稍許讚美。
“他們的特性,可以阻擋任何一種狂熱。不管是對下恐慌的狂熱,還是君王那種很任性的狂熱,官僚制度都能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就整到這裡吧,我就是梳理個大致脈絡,這本書裡有許多的細節描寫,都十分有意思。
1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別看這個名字有點神神叨叨的,其實是一本蠻嚴謹的學術書,有詳細的考據,參考資料非常多,包括當時的案卷、硃批,很多都是在故宮裡的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閱的。作者在書中有提到,官方的公文無法看出皇帝的真實態度,而這些硃批裡藏著皇帝的真實想法。
作者孔飛力先生,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老師費正清先生,一定有不少人熟悉了。費正清費慰梅夫婦當年在中國時,與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有著十分親密的友誼關係。
孔飛力1970年初,三十多歲時出版了《中華帝制晚期的叛亂及敵對力量》,青年成名。在費正清退休後他就接任哈佛大學中國史研究的位子。但是在他重回哈佛將近十年的時間裡,遲遲拿不出第二本書,以至於很多人覺得,哈佛大學讓孔飛力接費正清的班是犯了大錯,直到1990年《叫魂》出版。
《叫魂》經常被拿來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作對比。一般寫歷史的,包括通史、斷代史,都是從大人物、大事件切,像帝王將相,決定性的戰役等,但這兩本書,都是從中國歷史上一個不那麼引入注目的年份切,對當時的社會形態的各個方面,做一個剖面式的描繪。
就像叫魂這本書,是從1768年的一個叫魂事件切,從不同角度——平民百姓、官員、皇帝——描寫當時的社會形態,律例,官僚機制等。
叫魂這件事,可能當時也是大事,但是持續時間並不長,社會危害也沒有特別大,放在歷史裡看,這樣的事件太多了,實在不值得一提。
書中有大量的無名小卒,百姓、乞丐等等,這些名字說出來,你根本就沒聽過,而且,看完這本書後,你也不會記住他們。
《叫魂》就是這樣一本書。
2
叫魂事件在1768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於江南發端。
乾隆三十三的春天,一個傳言在杭州不脛而走:有人在施行一種叫魂妖術,只要拿到一個人的某樣東西,例如毛髮、衣服等,就能夠獲取這個人的精神力量,而這個人也會死去。
這個傳言首先在民間造成巨大的恐慌,老百姓風聲鶴唳。而外鄉人、流浪的僧人、道人以及乞丐,成為被懷疑的物件。人們認為,這些人是妖術施行者的打手,他們走入民間,割人髮辮,使妖術得以施行。
人們一旦發現可疑的人,就會把他扭送官府。在官府的淫威之下,有人就被屈打成招,一個人咬出一片。更有甚者,百姓直接把人當場打死。
叫魂惶恐沿著長江及大運河,向西向北傳播。
而官府呢,一開始並沒有當回事,採取的態度是欺上瞞下。對皇帝不彙報,而對百姓,則盡力平息民間恐慌。
但是後來,事情透過皇帝安排在地方的眼線,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
乾隆皇帝震怒,認為叫魂事件背後一定隱藏著某些人的兇險陰謀。親自督辦叫魂事件,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的調查,一定要找到首犯。當地官員查不出來的,皇帝就命令將人解送北京,由軍機處親自審問。抓了很多人,查了很多人,但最後發現這個事情漏洞百出,根本查不出什麼。
最後軍機大臣劉統勳和傅恆勸皇帝到此為止,不要再繼續了。乾隆皇帝也順勢下了臺階,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他並不承認叫魂事件是無中生有,而是申斥官員們辦事不力,罷免了一批官員,明面上不查了,但仍責令暗中秘密調查。叫魂事件到此也算是基本結束。
3
乾隆皇帝為什麼對叫魂事件這麼敏感呢?為什麼堅定地認為叫魂背後潛藏著陰謀。孔飛力認為皇帝的焦慮在兩方面:造反和漢化。
因為叫魂事件中,涉及到一個動作,即割人髮辮。這對滿洲皇帝來說,不可能不介懷。誰都知道,滿清剛入關時,漢人對留辮子這件事情的抵制有多強烈,滿清朝廷也為此造出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些個大規模流血事件。乾隆皇帝很容易將割人髮辮和造反聯絡起來。
另一方面,隨著滿清入關之後的逐步漢化,官僚體系裡也出現了貪汙腐敗、結黨營私這樣的現象,乾隆皇帝一廂情願地把官場裡不好的習慣,當做是漢大臣的陋習。他在責備滿人官員時就會說:你怎麼也染上了漢人的陋習。皇帝也會焦慮:官僚體系是否能控制得住。
平常官僚體系都是在進行程式化的運作,即便是皇帝也無法隨便打破。但藉著一個特殊事件,皇帝則可以打破這種程式化,介入官僚體系的內部運作。所以,藉著叫魂事件,皇帝也是在實現敲打官僚、整頓官僚體系的目的。從皇帝的硃批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地方官員的消極其實也很好理解。一方面,官員必定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不會像普通百姓那樣輕易相信無稽之談;另一方面,官場上有不成文的法則:事情只要不超出自己的掌控範圍,就不會向皇帝彙報,因為一旦被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就代表了自己的無能與失職。所以,他們只會盡力安撫百姓的情緒,平息事件。
但當收到皇帝自上而下的壓力時,官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我說三種典型的情形。
第一是積極的抵制,即跟皇帝的文書中都會保證,已經在查了,一定好好查,甚至列舉詳細地措施,但是最後表示,我真的好好查過了,但首犯不在這。
第二是轉移視線。叫魂這個事,我已經好好查了,雖然這個事沒查出來,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查獲了一個其他的邪教組織。
第三是法不責眾。會審時把所有能沾上邊的官員全部叫來,最後報告說沒審出結果。皇帝不可能把所有的官員全部罷免了吧。
4
說了這麼多,那叫魂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真相非常滑稽。
乾隆三十三年初,浙江德清縣城有橋樑年久失修,一隻海寧的工程隊和仁和縣石匠吳東明競標,最後吳承攬了工程。
浙江德清縣城外有兩座寺廟,觀音殿和慈相寺,慈相寺忌妒觀音殿香火鼎盛,為爭奪香客,利用競標事件散佈謠言:海寧石匠競標失利為報復,在縣城外去觀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過之人要遭殃。
謠言在傳播過程中被添枝加葉,逐漸變成了,吳東明要偷盜靈魂作為加固橋樑的基礎。於是,有人招上吳,求他把寫有自己仇人名字的紙條打進橋樁裡。吳東明怕惹事,把這人扭送了官府。
雖然如此,謠言卻越傳越厲害,越傳越離譜,演變成了“叫魂妖術”,折騰了大半個中國。
那麼,官員的消極是因為他們有先見之明嗎?不是的,而是源於官僚體系本身的弊病,例如冗雜,效率低下。孔飛力雖然承認官僚體系的弊端,但在這本書裡,也不乏對官僚體系的稍許讚美。
“他們的特性,可以阻擋任何一種狂熱。不管是對下恐慌的狂熱,還是君王那種很任性的狂熱,官僚制度都能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就整到這裡吧,我就是梳理個大致脈絡,這本書裡有許多的細節描寫,都十分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