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海瑞上了《治安疏》,阻礙了嘉靖帝多年來遷宮的程序,大怒之下,讓眾臣給海瑞定罪。

    眾臣在給海瑞寫辯疏,趙貞吉獨戰海瑞敗下陣來,不僅沒能讓海瑞認罪,反而自己被扒了個底朝天,人設崩塌。

    人活一世,無外乎兩種追求,一是名,二是財,嘉靖帝寄希望從“名”下手,讓海瑞就範,結果打前陣的石公公仍然是敗下陣來。

    最終嘉靖帝不惜親自上馬,與海瑞幾番較量後,留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八個大字,吐血而退。

    那麼面對這麼頑固不化的海瑞,嘉靖帝為什麼最終卻放了他呢?

    一、

    劇情推到這裡,明顯地感覺到嘉靖帝有些無助,而且在劇中他多次不經意間就提到嚴嵩、呂芳,他為什麼會這樣?

    說到底,就是因為他缺少了背鍋之人!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來,並不是說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選擇的時機剛剛好。不要覺得就海瑞給嘉靖帝上過疏,什麼越中四諫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劇中沒怎麼提到的楊繼盛。

    楊繼盛沒有海瑞那麼膽大,是衝著嚴嵩去的,多少有點指桑罵槐,結果被誣陷入獄。嘉靖帝關了他三年,硬是沒殺,一方面是不忍,畢竟楊繼盛沒有必死的罪,另一方面殺他也確實容易激起朝臣不滿。

    可是不殺,又下不了臺,能關三年而未死獄中,可見有多人相助,足可見楊繼盛的人緣及人品之高。按照史書記載最後是嚴嵩耍了一個心眼,把楊繼盛的名字連同其他八人寫在了同一張勾決奏疏中,嘉靖帝沒注意到,全部勾選,結果是誤殺。

    其實這是胡說八道,這種揹負罵名的行為,嘉靖帝怎麼可能會背呢,自然會想辦法轉移到嚴嵩頭上。不僅轉移到他頭上,還得保留楊繼盛臨終前寫的詩,以便日後給自己洗白: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殺害楊繼盛的罪名就成功地讓嚴嵩一個人擔了,之所以當時的嘉靖帝敢這樣做,說到底那時候還鬥志滿滿,且無後顧之憂。

    二、

    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他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入住萬壽宮,把求生的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成仙之路上。

    如今嚴嵩已經沒了,徐階為首的內閣又都是一群老好人,堅決不會替皇上背鍋。唯一一個願意給皇上背鍋的趙貞吉,又資質太淺,自身也不是很乾淨,反被海瑞抓到了小辮子,人設已經崩塌。

    一群官員跟嘉靖帝打太極,動不動就請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嘉靖帝自己提出來殺海瑞,那麼罵名肯定是逃不了了。畢竟海瑞搞了這麼大一個動作,又備下了棺材,世人皆知他是忠臣,現在朝中又沒了奸臣。如果是皇上親自出手搞忠臣,那就是昏君,會被史官記入史冊的,嘉靖帝自己也清楚:

    “他想做比干,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想青史留名,亂的卻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當!”

    可是放了海瑞也不行,一旦放了他,那麼海瑞成了榜樣,本就不滿的眾臣海嘯般的奏摺更會鋪天蓋地地到來。更重要的是成全了海瑞為忠臣,畢竟在明朝那個年代,文官們以被打屁股為榮。放了他,就等於證明他上的《治安疏》中說的都是對的,這等於打自己的臉。

    放也放不得,殺也殺不得,至少不能用自己的手去殺,況且海瑞也不認罪,於是嘉靖帝一再引導眾人去定海瑞得罪,甚至不惜自己親自上。

    一番較量之後,海瑞還是不肯給臺階,不肯認罪,於是嘉靖帝親自給海瑞定了罪名,那就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在過去這就是政治正確,海瑞你身為臣,敢犯上,這就是死罪,剩下的事情就等著徐階等人給他論罪了。

    三、

    可是嘉靖帝再次失望了……

    石姓太監去內閣宣旨,先是給海瑞定了罪,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徒,自絕於君父,自絕於朝廷,無庸跟他理論:

    “著徐階、陳洪率內閣、司禮監會同百官論罪便是,欽此。”

    實際上這就是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策,既然從海瑞身上無法突破,自覺也沒有辦法定他的罪。那就讓百官“論”他的罪,所謂“論罪”,就是讓大家從心裡認為海瑞有罪,只要有這麼個表態,皇上也就能下臺了。

    眾臣心中當然明白嘉靖帝此舉的目的,所以一個個裝糊塗,比如陳洪問李清源,海瑞有沒有罪啊?

    當然有罪啊,奏疏中用不敬之言頂撞君父就是罪,至於他說的那些話對不對,李清源不回答,總之有這麼行為就是錯的。

    結果一番較量之後,王用汲不願意舉報海瑞,也不願意論海瑞的罪,又是趙貞吉出來背了鍋,雖然此時的他根本就沒資格:

    “在朝官員,不論君父只論朋友,便是朋黨!”

    此話一出,眾人鄙視之情可想而知……

    論罪基本是進行不下去了,陳洪無奈讓大家回去把辯疏中駁斥海瑞的話挑出來,整合一下,給海瑞論罪,並回去彙報嘉靖帝。

    四、

    嘉靖帝何許人也,應該能料到會是這個後果,於是提筆寫下了“好雨、明月”四個字:

    “這裡說的是兩個人,送給裕王,叫他召徐階他們一起看!”

    知道為什麼嘉靖帝現在動不動就給裕王出謎題嗎?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嘉靖帝想的很多,無外乎這麼幾個心理活動:

    一是怕自己對朝政控制力下降,裕王趁機逼宮,他要先消除這個威脅;二是自己精神低迷,體力不支,自己苦苦維繫的神秘感下降,撐不到移居萬壽宮的日子;三是自己很清楚,海瑞上疏中提到的問題都是對的,自己確實做錯了事,不想承認自己是昏君;四是,自己一旦昇天,裕王接位,現有的人員架構,是否能支撐大明朝繼續前行?

    實際上嘉靖帝撐不了多久了,不僅他清楚,裕王、徐階、百官基本也猜得八九不離十。之所以他們敢這麼拖延時間,來回折騰,也不過是陪著皇上玩而已,完工萬壽宮也算是裕王和眾臣的一點孝心。

    但凡嘉靖帝再年輕個幾歲,身體再硬朗一點,徐階想做老好人,也得看皇上答應不答應?

    當四個字送到裕王府之後,眾人開始解謎,嘉靖帝之所以口諭中提到徐階,說到底以他對徐階的瞭解,他肯定能猜到朕意。

    “好雨”採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兩句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眾人解的不錯,裡面有“時”字,李時珍又是湖北蘄春人,後面一句話顯然是讓大家暗中送進宮。

    五、

    當初嘉靖帝跟李時珍之間有何恩怨就不詳提了,他有這個旨意,代表他身體確實不行了,透露的資訊就是嘉靖帝時日不多,但凡他能再撐一撐,也不會召李時珍入宮。

    “明月”二字,看起來好像是“海上生明月”,是指海瑞,又是來自海南,是不是指他是大明朝的明月?

    並不是,“明”是指大明,由日和月組成,而明月,顯然是有月無日。大家眼睛光去看“月”了,忘了大明朝的“日”,這個“日”就是指嘉靖帝!

    另一層意思就是說,海瑞無日,無日,就是指日子過到頭了,暗示大家把海瑞秋後處決!

    陳洪聽完徐階的分析,也才恍然大悟,立馬要求大家給海瑞定罪:

    “人人都可以說不殺海瑞,唯獨王爺一定要殺海瑞。”

    陳洪不是傻子,大家總覺得他不顧後果,一再得罪裕王,實際上他是迫不得已,此時的他何嘗不是在巴結裕王呢,畢竟嘉靖帝的身體在那裡擺著。

    等陳洪一走,眾人才說出嘉靖帝的另外一層意思,其實就是找人背鍋啦:

    嘉靖帝不能自己喊殺海瑞,這我們前面分析過了,嚴嵩又不在,眾臣也不接擔子。既然是君臣,其實也是父子關係,如果做兒子的裕王也不願意替父親擔責,那麼大明朝真的就沒“日”了:

    “以兒子辱罵父親的罪名判他絞刑,殺不殺兒子,皆是父親一句話而已!”

    裕王的這幾個師父確實聰明至極,裕王判海瑞死刑,跟前面他說的話是一致的,兒子替父親擔憂。不管海瑞說的對還是錯,也不用糾結他說的對還是錯,他罵父親,做兒子的就得殺他。

    而嘉靖帝,也試探出裕王等人仍然以他為尊,沒有篡位的想法,也臣服於他的皇權。於是自己疑慮解除,也有了臺階可下,赦免了海瑞,等同於讓眾臣認可自己是明君在位。

    就這樣,嘉靖帝透過“好雨、明月”四個字,暗中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裕王了,反正自己時日也不多了,你們就從了朕這一次吧?

    而嘉靖帝心裡也清楚,裕王太過軟弱,他需要一把利劍,而這把利劍就是海瑞,自己昇天之後,由裕王放了海瑞,這對海瑞來說是天大的恩賜。

    自己活著的時候,壞事裕王背,好事自己拿,等自己死了,那麼壞事再由自己背,好事再讓裕王拿,這就是海瑞能逃過一次的主要原因,畢竟嘉靖帝不是昏君,總得為大明朝的將來著想!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 2 # 電影白沙君

    兩個原因。

    第一、海瑞《治安疏》中說到的問題基本屬實,殺了他,海瑞流芳千古,嘉靖徹底坐實昏君的罵名;第二、海瑞是一把利劍,留著他可以給裕王帶來幫助。

    先說第一個原因,海瑞上疏其實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時刻,這時候沒有能給嘉靖背鍋的人了,嚴嵩和呂芳已經不在了,而嘉靖此刻精力也大不如從前,手下的人就連陳洪都開始巴結裕王。說白了,這是嘉靖一朝皇權最為鬆動的時候。

    海瑞選擇此刻上疏,朝中大臣和司禮監有誰能去為嘉靖擋這個罵名呢?徐高張注重名譽,斷然不會去趟這渾水;趙貞吉有成為第二個嚴嵩的潛質,可以資歷不夠,還被海瑞扒出了老底;陳洪按道理可以,可是定罪還輪不著司禮監,況且海瑞背後曾經連著裕王,這個時候衝出去接刀子,以後裕王上位了要是清算起來怎麼辦?

    所以,嘉靖只能自己出動,可最終也只留下八個字“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定罪在內閣扯皮不了了之。不得已嘉靖下了第二道旨“好雨,明月”,讓徐階猜兩個人的名字。

    “好雨”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詩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眾人都猜對了,裡面有“時”字,李時珍又是湖北蘄春人,後兩聯顯然是讓大家暗中送進宮。同時,也表明嘉靖身體確實不行了。

    根據徐階的解釋,“明月”的意思是:“明”是指大明,由日和月組成,而明月,顯然是有月無日。大家眼睛光去看“月”了,忘了大明朝的“日”,這個“日”就是指嘉靖帝!另一層意思就是說,海瑞無日,無日,就是指日子過到頭了,暗示大家把海瑞秋後處決!

    其實,這兩人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嘉靖身體不行了,而海瑞又如此置嘉靖的名聲於不顧,他想找個人幫自己最後再擋一下。容忍海瑞相當於直接承認是昏君,但要是直接從自己的口中下旨殺掉他,那死了也要擔著昏君的罵名。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給嘉靖一個臺階下。這個人無疑就是裕王,裕王必須找出海瑞的合理罪名,這也就是在向嘉靖表明依然臣服於他的皇權,對裕王順利繼位有好處。

    而最終裕王手底下的人果然也不是吃乾飯的,給海瑞定的罪名是“以兒子辱罵父親的罪名判他絞刑,殺不殺兒子,皆是父親一句話而已!”

    嘉靖有了臺階下,又試探出了裕王這幫人的忠心,自然也就不會在下旨殺海瑞了,給自己博了一個明君在位的名聲。

    第二個原因比較好理解,裕王生性敦厚,旁邊又皆是徐高張這樣的老好人,打太極的高手,這些人平常做事都還可以,可真要到了豁出命維護皇權的時候,他們做不到。嘉靖手裡不殺海瑞,等到了裕王手裡就把他恩赦放出來。這相當於皇恩天賜,昭示裕王是明君的同時,也可以籠絡人心,真正將海瑞為自己所用。

  • 3 # 歷史總探長

    海瑞的出事發生在嘉靖皇帝龍駕騰遷之時,此時的嘉靖皇帝正選擇了一個好日子想要搬進萬壽宮、永壽宮,可是這個時候的戶部主事海瑞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上了一道逆天的賀表。海瑞出事的背景

    《大明王朝1556》中,海瑞的出事正是和這道賀表有關係。

    海瑞的這道奏摺上的頗有心機,當精舍跪在精舍之外的大臣都將賀表遞交之後,趙貞吉才匆匆忙忙的去拿來了海瑞的賀詞,而趙貞吉拿來賀表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嘉靖皇帝剛剛看完了所有的賀表。

    可能這個時候我們也能夠猜的出來,海瑞這是故意在拖,故意在卡著這個時間點,他就是要保證皇帝一定要能夠看到他的賀表,也許海瑞覺得嘉靖皇帝作為帝王,壓根不會去一個個翻看所有朝臣的賀表,可是海瑞的這封賀表既然是寫給嘉靖皇帝的,那就得確保一定要讓嘉靖皇帝看到。

    為了萬無一失,海瑞必須拖一下這個時間。

    於是,號稱天下第一疏的《治安疏》是嘉靖皇帝等待的最後一份賀表,這份特殊的賀表也是嘉靖皇帝看得最認真的一份賀表。拿到海瑞賀表的嘉靖皇帝看著賀表上的字眼,眼睛迅速的瞪大了,剜心之痛的字句一個個的扎到了嘉靖皇帝的心窩。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嘉靖皇帝徹底爆炸了,大喝一聲“反了”。

    後來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海瑞因為這份賀表鋃鐺入獄。

    眾人審判海瑞

    嘉靖皇帝其實是覺得海瑞上逆天賀表這件事是有人指使,並非一人所為,他憤怒的原因是要知道這朝堂的背後究竟是誰在遙控這一切,究竟是誰在他龍駕騰遷之時要看他的笑話?剛剛被他搞掉的嚴嵩父子難道還沒有震懾群臣?

    他所懷疑的是,有人試圖架空他這位帝王,進而逼宮退位。

    如果是海瑞一人所為,那麼他就可以放心了,可是這其中如果真的有朝堂大臣指使,那麼這問題就大了,後來我們也知道了,嘉靖皇帝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無論是會審還是親自面審海瑞,嘉靖皇帝都知道了這件事情確實是海瑞一人所為,知道這個結果的嘉靖皇帝鬆了一口氣,可是他的心裡面也滋生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兒。

    這結果呢?誰的錯?是海瑞?還是我?

    嘉靖皇帝需要是一個結果:一個可以昭示天下他不是昏庸懈怠的帝王。

    可是帝王不承認這個過錯,誰來承認?

    結果當然只能是海瑞!

    海瑞為官半載,他是個是非分明的臣子,這個過錯他不會承認,也不會用他的口中說出,也許我們想不到的是嘉靖皇帝最終是選擇了妥協,他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讓海瑞活了下來。

    會審海瑞的結果是:海瑞無君無父,辱罵帝王,處以絞刑,秋後處斬。

    死裡逃生的海瑞

    被宣判秋後處斬的海瑞很快就迎來了他的末日,可是大家都能夠看得出來嘉靖皇帝不想讓海瑞死,他想將海瑞留下來。當太監黃錦將夠厥海瑞的名單呈給嘉靖皇帝的時候,嘉靖皇帝是可以問了時間的,離真正處決海瑞的時間還有三刻,嘉靖皇帝聽到這個訊息手指一揮勾上了一個紅色的畫筆。

    看到這裡,海瑞處決的冊子雖然被嘉靖皇帝勾訣了,但是嘉靖皇帝卻安排了黃錦去送這份勾訣書。

    黃錦再次之前已經被揍了一頓,他的腿是瘸的,讓黃錦去送勾訣書,嘉靖皇帝明白了就是想要拖時間,只要過了午時三刻海瑞就免除了死刑,就只能再次回到詔獄。

    最後說說原因

    嘉靖皇帝最終是被海瑞的逆天奏摺罵醒了,海瑞的一句“恐天下人罵皇上”也許讓久居精舍的嘉靖皇帝已經明白,這大明王朝是需要剛正不阿的清流了,海瑞是,其他人統統都不是。這普天之下的臣民能夠捍衛明王朝的不只是海瑞一人,但是能夠懲惡揚善、整頓朝綱的人僅僅只有海瑞一人。

    嘉靖皇帝病逝之前召見了海瑞,召見的規格是極為尊重的,因為嘉靖皇帝給海瑞準備了一塊墊子,最後的海瑞是跪在棉墊子上的,這在整個影視劇中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場君臣對話中,嘉靖和海瑞共談君臣之道,共談治國之理念。最終,病逝之前的嘉靖皇帝稱讚“海瑞是大明王朝的一把神劍”。

    他要將海瑞留給裕王,留給這個即將登上帝王寶座的裕王,手執神劍,方能揮斥方遒。一生精通制衡之術的嘉靖是想要留下海瑞輔助新君,整頓朝綱。畢竟這大明王朝是需要忠臣明君來撐起脊樑的,熱衷於權術的嘉靖皇帝殺人也許僅僅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最終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卻是一個很大的技巧。

    傳統意義上的帝王,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讓王朝延續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嘉靖皇帝也不例外,他的心裡也希望自己的王朝萬年不滅,他同樣也希望普天之下的億兆臣民能夠明白他曾經是一個好帝王。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

    關中8級大地震,有姓名記載的死亡人口合計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嘉靖害怕遭到天譴。

  • 5 # 隨波探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歷史上的海瑞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海瑞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

    先說海瑞的主要活動和表現:

    第一,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縣(今海南)人。他四歲喪父,獨依寡母,在封建思想教育下長大成人。三十七歲中舉,連續兩次會試不第,被任為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後來先後任淳安、興國知縣、戶部主事、應天巡撫、南京吏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職。1587年(萬曆十五年)死在南京任上。

    海瑞在南平教諭任上,恰遇郡守來視察學校,在明倫堂召見教官,其他教官見到郡守,立即跪拜在地,而海瑞“獨長揖”,挺立其中。郡守看到他這種不恭順樣子,非常生氣,就冷嘲熱諷地說:“哪裡來了個山字筆架?”海瑞據理回答:“若至臺院,當以屬官禮見。此堂乃老師教士之地,不當屈。”說得郡守瞠目結舌,無可奈何。海瑞由此博得了“筆架博士”的雅號。後來,海瑞任淳安知縣,有一次總理八省鹽政的巡鹽都御史鄢懋卿經過淳安。鄢懋卿口頭上說“素性簡樸,不喜奉迎”。實際上所到之處,營私納賄,驕奢淫佚,被人視為災星降臨。海瑞知道他要途經淳安,立即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鄢懋卿的虛偽和貪贓枉法的劣跡,並提出,淳安邑小,不足奉迎,請另取他道。鄢懋卿在海瑞不畏強權的嚴正態度面前,只好懷恨繞道而去。後來鄢懋卿唆使爪牙袁淳,羅織罪名,彈劾海瑞,降調江西興國。

    第二,直言敢諫,義無反顧。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調任戶部主事。這時明世宗深居西苑,求長生不死,不見大臣,不理朝政,國事日益衰敗。海瑞見狀極為憂慮。因此他“市一棺,訣妻子”,冒著“觸忤當死”的危險,上書皇帝,這就是震動朝野的《治安疏》。疏中指斥皇帝聽信小人讒言,酷通道教,竭民脂膏,濫興土木。又“以猜疑誹謗,戳辱臣下”,導致“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室如懸磬,十餘年來極矣。”疏中還引用民謠說:“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時用也。”這封湊疏內容尖銳,措辭激烈,但海瑞的目的無非是“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他忠於皇帝,忠於封建制度。然而這片赤誠之心,卻觸犯了皇帝,世宗下令逮捕。海瑞早有準備,從容入獄。

    第三,抑制兼併,反對佔田。土地兼併,官僚地主佔田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必然惡果。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再三詔令,限制土地兼併,嚴懲貪官汙吏,但並未收到顯著效果。嘉靖、隆慶以後,兼併之風更盛,無法遏止。海瑞巡撫應天時,到松江查勘,不到一月,就接到上萬份控告官僚地主佔田的狀紙。他對此十分憤慨,決心按照封建法令的明文規定,強迫一些官僚地主退田。因此觸怒他們。曾擔任首輔這時致仕還鄉的徐階,是華亭的大地主,先是託人說項,接著親自出面向海瑞求情,都遭到海瑞的無情拒絕。因此,海瑞受到一部分大官僚主義的攻擊,被革職閒居十幾年。直到1585年(萬曆十三年)才又被重新起用。

    第四,執法公正,平反冤獄。海瑞任知縣和巡撫期間,在深入調查的基礎山,依照封建法律,處理民間訴訟案件。在他的文集裡,收錄了“人命參語”十餘條,詳細記載了各類案件的情節和處理結果。從這些“參語”裡可以看出,海瑞注重調查研究。對過去作的錯誤判決,予以重審,決不妄殺無辜,處理得比較公正合理。因此一些鄰近地區的重大和疑難案件,也都要求他參加會審。從而海瑞得到了“海青天”的讚譽。

    第五,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海瑞任巡撫的應天十府,是江南魚米之鄉。但由於水利長年失修,渠道淤塞,造成災害。以致土地荒蕪,人口流失,饑民成群。海瑞面對這種局面,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興修水利,賑濟饑民。他親自踏勘,細心規劃,決定修浚吳淞江。這一工程於1570年正月動工,二月二十日告成,全長八十里。接著他又以同樣辦法,疏浚白茆河,以除水患。此外又開墾了吳淞江兩岸熟田十萬餘畝。這樣既救活了許多饑民,又興修了水利,使農田獲得豐收。

    第六,自奉節儉,力官清廉。海瑞一生自奉儉約,反對貪汙,為世人所稱道。他在南京制定《教約》,禁止學生送禮。在淳安,建立《興革條例》,剔除非法盤剝,俸祿之外,絲毫不取。他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糙米飯。一次,為他母親祝壽,也只買了兩斤肉,被傳為佳話。閒居時,遇清丈土地,地方官員給他少算了一畝八分田。他知道後,立即宣告,予以糾正。他死的前夕,地方有司送柴薪,多了七線銀子,也如數退還。海瑞死後,清檢遺物,櫃中僅存俸銀十餘兩(一說一百餘兩),舊袍數件,連置辦喪葬的費用都靠親朋故舊籌濟。

    從海瑞的主要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維護封建制度,恪守封建道德;在經濟上自奉儉約,不取分外之財。在實踐行動中,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改革弊政,發展農業生產,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這幾個方面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清官”的特徵,象他這樣一個著名的“清官”,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不多見的!這些“清官”因為敢於和腐敗勢力和違法的大官僚權貴階層鬥爭,因此受到他們的排斥和打擊,往往都成為封建專制主義的犧牲品。他們連自己命運都難以掌握,當然也無法改變人民的苦難命運,更談不上推動社會的發展。但他們作為畢竟對人民也有好處,因此受到人民的懷念。

    再者,海瑞所處時代,明王朝已經是腐朽潰爛,百孔千瘡,社會階段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兼於海瑞的作為和貢獻功職,封建社會制度考慮長遠利益出發,企圖再次啟用海瑞的剛毅然決然廉正行動,力矯時弊,挽救明王朝的社會政治危機。所以嘉靖帝放了海瑞,並啟用了他。

  • 6 # 歷史長河中的魚

    首先,要說明一下,嘉靖並沒有放了海瑞,只是沒有殺他。嘉靖駕崩的時侯,海瑞當時還被關在詔獄裡面。

    我覺得嘉靖之所以不殺海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經過自我反思,嘉靖深刻的認識到海瑞反映的問題是實情,自己確實有錯誤。一個是在百姓餓死街頭、官員欠薪的情況下,他還不顧民生,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宮殿;再一個錯誤就是他二十多年不上朝,一心修道成仙,嚮往長生不死;所以嘉靖在內心深處感謝海瑞的仗義執言。在劇中的最後,他曾經埋怨作為內閣首輔的徐階,為什麼不早給自己指出錯誤。可見嘉靖的內心是懊悔自己的。

    二、嘉靖認識到海瑞是一個無私無畏的清官,是“國之利器”,他不殺海瑞是因為要留著他給自己的後代使用,讓他為大明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由於嘉靖認識到海瑞是個清官,他怕殺了海瑞會毀壞自己的名聲,會留下殺忠臣的千古罵名,所以他也不敢殺海瑞。

    四、嘉靖是個聰明人,也是個識時務的人。他能感覺到朝中所有的大臣,加上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同情海瑞。他們都委婉的向自己表示:不要殺海瑞這個忠臣。因此,如果一意孤行就會傷了大家的心,自己就會被孤立。

    綜上所述,此事的處理結果,最能反映出的就是嘉靖的性格。說明他遇事頭腦清醒冷靜,處事方法老到,深思熟慮不貪圖虛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

  • 7 # 歷史洋

    最近正好看了《萬曆十五年》,裡面有寫到海瑞的事情,所以我就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海瑞有很大的名聲

    海瑞作為當時官場上的一股清流,他在當時的名氣還是非常大的,被天下的老百姓稱為“海青天”,由此可以看出海瑞在老百姓心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皇帝也要面子

    其實嘉靖皇帝看完海瑞的奏章後是非常憤怒的,但是他為了保全他的面子放了海瑞,這既能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氣魄,也說明他想為後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不希望在歷史上留下殺害忠良的罵名,所以在權衡之後他沒有殺掉海瑞。

    海瑞留著有用

    海瑞對官員貪汙腐敗可謂是十分厭惡,既然海瑞連皇帝都敢罵,那還有哪個官員是他不敢彈劾的,所以皇帝可能留著海瑞,讓他在官場上作為一股清流,專門懲治那些貪官。

  • 8 # 淺行定投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孩子,張太后和內閣首府楊廷和按照《皇明祖訓》商議之後,就將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王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後,就想要給自己的生父追尊皇帝的封號,而當時的大臣們都不贊同,可是嘉靖皇帝一直堅持,他就採取了殺人,或者貶官的手段。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人提及此事。但是,這一切都因為他的出現改變了。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個叫海瑞的六品官員,給嘉靖皇帝上了一道疏,將皇上大罵了一頓。當時的官員都為海瑞感到可惜,如此清廉的官員就這樣死了。但是,意外出現了。嘉靖皇帝雖說非常生氣,但是並沒有殺掉海瑞,這一切都比較反常,現在也成為了人們好奇的地方。

    嘉靖不殺海瑞,眼下比較流行的說法,大致有二。

    一是海瑞為官清廉。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海瑞官聲非常好,也為當地的百姓謀了很大的福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海瑞殺了徐瑛。徐瑛是何許人也?他的爸爸是徐階,是非常厲害的官二代。

    徐階的職務是明朝的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這個徐瑛霸佔民田,強佔民女趙小蘭。趙小蘭的母親就去告狀,當時的縣令不敢得罪徐瑛,就把趙小蘭的爺爺當場打死了。後來,海瑞知道了此事,查明瞭真相,就判處徐瑛死罪。

    徐階知道了此事後,就轉告了海瑞:“你如果敢殺我兒子,我敢保證你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但是,海瑞仍舊處死了徐瑛。如此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嘉靖如果把他處死了,對他的名聲肯定不好。

    徐階知道了此事後,就轉告了海瑞:“你如果敢殺我兒子,我敢保證你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但是,海瑞仍舊處死了徐瑛。如此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嘉靖如果把他處死了,對他的名聲肯定不好。

    二是欣賞海瑞。嘉靖認為海瑞在自己死後的價值會很大。嘉靖皇帝深知明朝制度的弊端,並且他還知道自己的兒子不爭氣,他必須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人,這樣他兒子進行改革的時候可以重用海瑞,他們朱家的天下也才能得到保障。

    以上的這些答案不足以完全說明問題。畢竟,嘉靖皇帝的性格脾氣,向來獨斷專行。他已經混成了當時中國最厲害的人物,想殺掉海瑞豈不是易如反掌。他完全可以保證自己名聲的前提下,輕鬆的解決掉海瑞。另外,明朝的牛人也很多,海瑞也只是一個六品的主事,也完全沒必要留給自己的兒子。顯然,嘉靖不殺海瑞,定有其他原因。

    我們仔細看看海瑞的奏疏也許就能看出一點貓膩。《明史海瑞傳》記載原文說:“昔漢文帝賢主也,賈誼猶痛哭流涕而言”。這篇奏疏很巧妙。開篇將嘉靖皇帝比為漢文帝,海瑞自比賈誼。我們都知道,漢朝有“文景之治”。文帝的時候有一位重要輔臣,就是賈誼。景帝的時候也有一位重要的輔臣,就是晁錯。但是兩個人的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賈誼是因為憂傷而死,而那個晁錯,是被景帝殺掉的。賈誼曾寫過《過秦論》一直都受漢文帝賞識。於是海瑞自比賈誼,可見是有心計的。然後海瑞筆鋒一轉,給當今天子下了結論:“陛下天資英斷,過漢文遠甚”。可見,海瑞的奏疏在開始的時候,都是給嘉靖戴高帽子,嘉靖看完開頭肯定是高興的。

    既然嘉靖皇帝英明,甚至比漢文帝還要賢明,為什麼世道卻不及漢文帝的一半呢?於是,他提出問題的關鍵是臣子們不敢正言提醒,背後卻怨聲載道。所以這一切的問題都是我們這些當大臣的問題,和陛下沒有任何關係。

    海瑞還說:“陛下如此的聖明,卻碰到一群如此平庸的屬下,真是太為難你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海瑞的罵貼實質是:皇上是無辜的,一切罪責都是屬下的問題。特別是奏疏的結尾,海瑞又將嘉靖皇帝與“堯、舜、禹、湯、文、武”並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間而已”,則“天下何憂不治”?話說得也太大了。依嘉靖之政跡,幾無圈點之處。海瑞難道就不知道嗎?顯然不是這樣。海瑞明顯的是在給自己留了後來。可見,海瑞是有大智慧的,他不像那些愣頭青那樣,拿起筆就開始罵皇上,什麼後果都不想。

    上疏之事,讓海瑞聞名天下,不過他並沒有因為此事官運亨通。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因病死於任上。海瑞死後葬於海南島瓊山,墓前正門石碑坊,有“粵東正氣”四個大字。

  • 9 # 布夫舟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海瑞上疏會惹得嘉靖大發雷霆。海瑞不過是一個戶部主事,在大明王朝無足輕重,嘉靖殺海瑞,不過是動動手指的事情。嘉靖為什麼會生那麼大的氣,根源並不是嘉靖恨海瑞,或者說海瑞上疏有多大的罪,而是嘉靖認為海瑞幕後有人。這才是嘉靖最為擔心的,也是嘉靖最害怕的。

    海瑞是譚綸舉薦的,而譚綸又是裕王的人,上疏的奏摺是趙貞吉拿上來的,趙貞吉是徐階的學生,而徐階又是裕王的師傅。怎麼看海瑞都是裕王的人?更何況當年改稻為桑,海瑞豁出性命的和嚴嵩對著幹,沒有裕王護著,海瑞哪裡有這樣的膽子?

    現在海瑞上這道奏疏,在嘉靖看來,這道疏很明顯是逼宮,想讓他提前退位。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海瑞這道疏說出了嘉靖的過失,加上嘉靖和百官關係不好,年紀又大了,自然會疑神疑鬼。他會懷疑群臣和裕王勾結起來,逼他退位。

    當時的嘉靖是在氣頭上,後來冷靜下來的嘉靖終於弄明白了這完全是海瑞的事情,不關裕王和徐階他們的事。

    後來,嘉靖更是親自到監獄裡面和海瑞打擂臺,海瑞的表現使得嘉靖明白了海瑞的忠心。實際上嘉靖一直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他對於像海瑞這樣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容忍的。畢竟海瑞上疏沒有任何私心,完全是為了嘉靖皇帝好。

    嘉靖後來對徐階的對話也表明了這一點,海瑞的奏疏讓嘉靖明白了自己的過失。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為什麼嘉靖不把海瑞放出來呢?原因很簡單,海瑞這麼做讓嘉靖下不來臺。

    嘉靖如果放了海瑞不就證明海瑞說的就是對的,嘉靖是個死要面子的人,他怎麼可能向全天下承自己的過失呢?

    嘉靖後來也沒有放了海瑞,他只是沒有殺海瑞罷了。

  • 10 # 滄海拾遺錄

    《大明王朝1566》中,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醉心修道,長期不問政事,且剛愎自用,輕易聽不得逆耳忠言。而海瑞素以耿直清廉著稱,在調任京城戶部主事一職後,耳聞目睹了朝野對嘉靖皇帝的所作所為雖有不滿,但都不敢輕易逆龍鱗進諫,怕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為警醒鞭策嘉靖皇帝,海瑞精心撰寫上疏嘉靖帝,名為《治安疏》,在上疏中,海瑞痛陳嘉靖皇帝的不足,並寫了千古拍案的名句“天下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說天下百姓瞧不起陛下你的所作所為很久了。這份上疏送達嘉靖皇帝御覽後,嘉靖皇帝極為震怒,下令馬上讓人拘捕海瑞,不能讓其跑掉。

    這時,身邊的太監陳洪冒死為海瑞說話,說海瑞此人素有直名,知道上疏會觸怒陛下,已經遣散家僕,自己備好棺材受死。皇帝這才冷靜下來,而且再次看了海瑞的奏摺後,說了一句“這個人大概算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紂王。”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嘉靖帝還是把海瑞關進了監獄。

    後來,嘉靖帝再次想起海瑞的奏摺後,還是感覺怒不可遏,就再次下令要斬首示眾。此時,內閣首輔徐階站了出來,向皇帝解釋說,殺掉海瑞就上了他的當,海瑞是想借皇帝成就自己的名節,以自己一死來來詆譭陛下的英名,自己卻因此獲得千古留名,如果殺掉他的話,就讓他奸計得逞了。這番說辭之後,皇帝才放棄殺掉海瑞,但也不同意釋放,直到嘉靖帝去世隆慶皇帝繼位,海瑞才得以獲釋。

    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殺海瑞是為了自己不留殺直臣的歷史惡名,關著不放是因為怒氣難消,最後放海瑞出獄是為了將施恩海瑞的機會留給兒子隆慶皇帝。

  • 11 # 另類文史

    這是嘉靖帝出於平衡的考量。

    在嘉靖眼中,嚴黨的存在可以讓他隨心所欲,例如修道、煉丹、修建道觀、祈天、做法……這些事情是他個人愛好,但有違國體和聖明,只有嚴黨會支援他,因為嚴黨還需要仰賴皇權賦予他們的權益;

    但嚴黨有個與生俱來的痼疾,那就是損公肥私,禍國殃民,這個痼疾對嘉靖來說屬於小節,可以包容,因為對嘉靖來說修道才是主旋律,嚴黨能支援他修道,很好;

    然而嚴黨不能一家獨大,那樣會讓大明王朝朝不保夕,所以嘉靖還要扶持清流用來平衡嚴黨。例如嚴世藩鼓搗出“改稻為桑”方略要付諸實施的時候,內閣就委派海瑞和王用汲去淳安建德署理地方事務,這個是具體的平衡,所謂的“走基層”是也。

    平衡嚴黨與清流是嘉靖的帝王術標配,其實也是歷代帝王控制朝局的標準動作。然而帝王術是高智商高情商的綜合力量,絕非“力的過剩才是力的證明”(尼采)。明末崇禎帝就是用力過猛,直接將魏忠賢“做”掉,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朝局失控,讓他面對闖賊兵臨城下,多爾袞大兵壓境的國難當頭,無所措手足,最終屈辱死去!

    回到題目。海瑞《治安疏》呈上的時間節點正是嚴黨垮臺不久,文官集團因欠餉問題輿情發酵,鼓譟的內閣和司禮監頭大的時候。

    當時國庫因為東南抗倭、修道煉丹、賑濟災荒等大筆支出早已不能按時足額髮放俸祿,文官們鬧嚷嚷誰來管控?按嘉靖自己的話說“如果嚴嵩還在,斷不會讓他們鬧成這樣”。

    現在切題。

    文官集團已經有一家獨大失去控制的苗頭,這時候海瑞強出頭,嘉靖剛開始以為是文官集團派出來的急先鋒,可接著意識到這個海瑞只是個意氣用事卻愛國愛民的書生!

    當初他評價海瑞“小小縣官竟有此霹靂手段”時就已經注意到海瑞絕非等閒之輩,現在海瑞上的這個疏讓他火冒三丈之於,冷靜下來後,深感此人似乎可以用來制衡文官集團,或者嚴黨2.0,因為他是一心為國之人,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

    事實上,嘉靖當時已經自知時日無多,皇位即將傳給裕王,嘉靖評價海瑞是“國之神器”,這個高大上的稱謂在《大明王朝1566》的劇情中是能夠成立的(真實歷史另議),嘉靖臨政45年,剿除東南倭寇,打擊北疆蒙古,廢除特權,整飭吏治(前期),免賦賑災做了許多事情,然而他後來修仙學道不務正業,導致勞民傷財,自己也因長期服用含有“砒霜、雄黃、硃砂、水銀”等有毒物質的“仙丹”而死於非命。

    他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作為補償,他給裕王留下了海瑞,以裕王的懦弱個性,“海鋼鋒”剛好彌補其短板,算是恰如其分的安排。

    嘉靖深知,自己璸天后,裕王肯定會放出海瑞委以重任,如此,自己不至於留下“屠戮忠臣”的惡名,而裕王也能有“革故鼎新,激濁揚清”的美譽,堪稱無上秒選!

    這算是他留給兒子的禮物吧。

    我是另類君,我們一起共飲五千年後的五味雜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白鬍子團掩護路飛衝上處刑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