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藍光加特林

    核動力飛機其實在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都研究過,兩個國家也都試飛過,但是之後由於安全問題、技術問題,都沒有繼續。

    美國先於蘇聯試製了NB-36H轟炸機(完成了47次飛行),蘇聯緊跟著試製了圖-95LAL轟炸機(完成了34次飛行)。

    NB-36H

    圖-95LAL

    將核動力應用於飛機上以下問題是關鍵:

    1、為了防止其自身的輻射效應,核動力裝置需要相當的遮蔽裝置,無論其增加的自身體積亦或是質量,都對飛機是個不小技術難關。

    2、正如上文所提,飛機對續航時間要求不高,使用適量的常規燃料通常即可完成其預定的任務,一般不需要裝設核能等高能量密度的燃料。

    3、核能燃料成本極高,通常不適用於單架飛機。

    4、核反應堆自身具有放射性,如若由於技術故障,戰爭破壞,人為操作失誤,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核洩漏,則會引發相當嚴重的後果。

    在同時期火箭核戰略的指引下,很多航空專案都被放棄。尤其是這種理論上可以數月飛行時間的飛行器,而簡單說在本國上空飛行基本就是顆定時炸彈,其戰略意義遠不如洲際導彈技術。

  • 2 # 淡然小司

    核動力飛機在美蘇冷戰期間,倆個國家都曾經搞過,都看中了核動力的無限續航能力。雖說這是優點,可是其弊端也是難以克服的,最終紛紛都放棄了該計劃。當年美蘇研製的都是核動力轟炸機,為什麼不研製核動力戰鬥機呢?原因就是核反應堆的體積和重量都是相當龐大的(相對於戰鬥機來說),核動力轟炸機要安裝,首先都要解決核反應堆的小型化問題,假設一個100噸的小型核反應堆能裝上戰鬥機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咱們回顧一下當年美蘇的研發經驗教訓。美國於1955年開使試飛NB-36H核動力轟炸機,到1957年共飛行了47次。蘇聯把圖95轟炸機改裝核動力裝置,其型號圖95LAL為其換裝NK-14核動力渦槳發動機。 圖95LAL共進行了43次飛行,只要飛行員不死幾乎能繞地球80圈。蘇聯還有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的M-30核動力飛機,其採用了閉式迴圈核動力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取消了堅固的外殼,核反應堆被隔離艙封閉,發動機不會釋放放射性物質。在飛機170噸的起飛重量當中, 30噸用於發動機和熱量傳輸系統,38噸用於機組人員的防護作用,有效載荷達到25噸。可惜 1966年設計局就被改組,所有M專案都被取消。

    核動力飛機的優勢就是無限續航,無需新增燃料。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很難解決的。

    第一問題就重量問題,轟炸機都是擁有較大起飛重量的飛機,可對於核裝置依然是不夠用的,核反應堆的極度小型化(50噸以下)以後,才有可能上飛機。

    第二個問題就是核反應堆的防護化,飛機的乘員的安全防護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通常核反應堆都是用鉛塊做防護圍殼,對於飛機這樣需要減重的飛行器,重量較大的鉛塊是很難接受的,這是一個比較矛盾的問題。

    第三就是安全問題,當核飛機真的飛翔在空中,那就要考慮到墜毀的問題。當飛機真的墜毀能不能造成嚴重的核汙染事件,最起碼要做到飛機墜毀後,核反應堆不能出現洩露問題。

    隨著以後的科技進步,相信這樣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 3 # 漩渦鳴人yy

    核動力的戰鬥機……

    那麼這一次戰鬥機你打算設計成多大的呢?

    現如今比較實用的軍事上的小型的核動力裝置就是核潛艇上用的那個,那個東西重量有十噸重啊。你戰鬥機上的載重量,有的可能還超不過這個數字。而且這麼龐大的一個體積你整個飛機的機體的重新設計。飛機的結構強度也面臨著考驗。

    其實核動力這個東西,前蘇聯人一開始先動腦子,美華人後來在自己的鸚鵡螺號上實驗出來和動力是可行的,之後又把它裝在了航空母艦上和他的巡洋艦,驅逐艦上,最後憑藉著縱橫天下的這十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美華人可以說把核動力打了一個完美的廣告。

    那麼問題就來了,和動力真的是萬能的嗎?

    肯定不是,不然美華人怎麼會淘汰掉核動力巡洋艦和動力驅逐艦呢?核動力這個東西造價極其昂貴。用在數量稀少的航空母艦上。這一點可能是划算的。因為航空母艦他無論是在完成的作戰任務還是大國威懾上都有著超乎尋常的價值,但是,將這種動力運用在巡洋艦和驅逐艦上,這東西是什麼?批次批發的呀,你把這玩意兒造在這上面,你得花多少錢。至於說出量更加龐大的戰鬥機呢?另外,你核動力,搬到戰鬥機上你得搞研發費用。

    另外,每一個核動力艦艇。它的核反應堆都是在艦艇的最底部,防止什麼,就是為了防止核洩漏,如果把這隔離在戰鬥機上,這需要多麼龐大的空間才能夠完成隔離,別忘了核動力所使用的最基本原理,也是,致使整個人類能夠滅亡的潘多拉魔盒裡面的力量。

    然後我們把物件弄帶飛機身上。飛機裝上核動力能做到什麼無限動力,無限續航,但是問題是現如今的很多的飛機仍然是噴氣式動力,或者是螺旋槳,好吧,其實動力才算欺負考慮就用螺旋槳吧。那麼金屬疲勞,你怎麼解決。集體這麼長時間的使用,如何維修。飛行員的生活作息都要在飛機是上那麼他的後勤補給該怎麼解決?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這個飛機是幹什麼用的?

    回去的,遠距離航行可以透過空中加油來解決。飛機上頂多能夠承受一個飛行員幾天的生活作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另外,長時間的壓抑的生活很可能是一個人瘋掉。

    那有人就說我們打飛機造的大一點,這些東西不都全部解決了嗎?

    那麼這個東西的造價估計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承受得了的了。而且如此龐大的東西很有可能就是一個空中的靶子,巨大的靶子。用來做空中城市的話,那估計很多人都消費不起。所以我造這東西究竟幹啥呢?

    就在理論與爭論在不斷進行的時候,這個核動力飛機的專案就流產了。

  • 4 # 白虎堂

    潛艇和巡洋艦、航空母艦都可以用核動力,為什麼戰鬥機偏偏不能用核動力呢?這個問題美國和蘇聯其實都很積極地考慮過,而且也進行過相關實驗,但是結果卻證明核動力戰鬥機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所以大家後來都選擇了不了了之。這也說明一個事實:核動力並不是在什麼地方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核動力系統主要靠反應堆提供能量,但是這種能量需要轉化,才能成為驅動引擎系統的動力。所以核動力系統佔用的空間更大,系統也更加複雜。戰鬥機的重量計算是要精確到克的,每增加一點重量,都可能影響戰鬥機的飛行效能。所以體積很小的戰鬥機,實在是容納不下整套的核動力系統。

    戰鬥機不能用,那麼轟炸機行不行呢?美國曾經發展過B-36核動力飛機,而且這已經是上世紀50年代的事情了,當時大家對核能的熱情高漲,蘇聯緊接著就用圖-95戰略轟炸機作為平臺測試了核動力飛行效果。但是美國的核動力飛機專案才搞了兩年就下馬了,因為負責伴飛的飛行員形容他們就是在跟蹤一枚飛行中的核彈,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核彈”突然掉下去。

    蘇聯的熱情顯然更大,但是蘇聯的核動力飛機計劃最後也和美國一樣擱置了。最重要原因當然也繞不開安全,飛機的載重量有限,無法做到像潛艇和航母一樣,對核動力系統作全面的安全包裹,而且一旦飛機掉下去,很容易因為爆炸而摧毀保護裝置,所產生的後果是難以預估的。

    和轟炸機相比,戰鬥機是更加追求機動效能的機型,核動力系統能夠為飛機帶來理論的無限續航能力,但是未必能夠讓戰鬥機的機動性得到更好的體現。現在的戰鬥機更注重發展性能優越的引擎系統,而不是寄望於核動力提供的續航能力。事實上,戰鬥機對續航能力的需求沒有轟炸機和運輸機那麼大,因此它們更加不需要核動力系統。

    即使是現在的五代機和未來的六代機,也仍然沒有考慮使用核動力的方案出現。但是核潛艇和核動力航空母艦則反而成為主流的發展物件。因為和戰鬥機相比,潛艇和航母的體型更大,對航程的提升需求也更加迫切,所以核動力系統更應該出現在艦艇上。

  • 5 # 利刃號

    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美蘇爭霸使得兩大陣營的軍事武器水平不斷提升,雖然對和平與穩定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但軍備競賽還是推動了軍事科技的發展。

    核動力轟炸機研製專案是當時美國和蘇聯,都十分關注的專案,五六十年代都推出了自己的產品。這雖然證實了核動力可以運用在噴氣式發動機和轟炸機上,但是發動機排放的放射性物質對飛行員和環境的汙染,使得專案不得不停止。

    不但汙染的問題尚待解決,1960年,蘇聯擊落了美國U2偵察機,使得核動力轟炸機的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面。核動力轟炸機的開發目的,是憑藉高空突防來繞過敵方的防空體系,打擊敵方經濟工業中心和政治機構。而U2偵察機的墜落,證明了兩萬米的高度也不安全。

    儘管有人覺得核動力轟炸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因為即使被擊落,它的放射性物質也會對墜毀地點造成汙染。這會使得無人敢輕易攻擊它。不過當時的美蘇都不同意這種消極的軍備建設道路,最後該專案被廢除,太空競賽成了兩國新的比賽專案。

    後來,KC-135等大型加油機問世。它可以讓戰略轟炸機對敵方縱深地區完成戰略轟炸後直接返回,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核動力了。到了七十年代,轟炸機的航程越來越遠,核動力無限巡航這一目標就沒那麼閃亮了。與其弄個又貴又危險的核反應堆,還不如用空中加油機來提升續航能力,這就是核動力轟炸機沒有被繼續開發的主要原因。

  • 6 # 蝸牛沒腹肌

    核動力戰鬥機在技術上沒有可行性,除非電影《鋼鐵俠》裡的小型反應堆能實現,否則耶切都是枉然。但是將核反應堆放置到轟炸機身上還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河東技術已經跨越到第三代的今天,起飛重量加百噸的轟炸機已經能夠安裝核反應堆了。

    (美國的康維兒轟炸機比燕子更成熟)

    在冷戰期間,蘇聯就生產過一款圖-119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它的代號叫作‘燕子’,在早期的時候,這款核驅動的轟炸機也被稱為95LAL。

    而這款‘燕子’卻沒有因此而發展起來,原因是意義不大,核反應堆的輻射很大,雖然說飛機裡面的核反應堆外面有包著一層厚厚的防護層,但終究做不到核潛艇那樣有效的防護。也飛機會因此效能上和戰鬥的能力都會受限制,因為防護層會加重飛機的重量。

    第二是不安全,核反應堆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再加上它發出的輻射非常的強,會導致飛行員的身體受到傷害,也曾試圖防護的措施,可是最終飛行員在飛行的過程中還是收到輻射,身體出現了問題。而且這樣的飛機就像一個飛行核彈,會有哪個國家允許它經過自己的領空。

    還有的就是,如果說這款核驅動轟炸機在飛行中被擊中,那麼將會立刻爆炸,後果不難猜測,飛行員也會落入難中,而且,要是在本國的空中爆炸,那即將是一個毀滅的結果。要知道,核驅動轟炸機就是一顆核炸彈啊。最終圖119專案下馬,至今為止都未再出現過。

  • 7 # 前沿陣地

    沒有必要也不值得,所以核動力戰鬥機從未出現過,倒是核動力轟炸機短暫出現過,後來還是由於種種問題退出了歷史舞臺。

    戰鬥機往往用於制空權的爭奪,因此比較強調速度,機動性等效能,所以體積和重量有很嚴格的限制。但是核反應堆體積巨大,根本不可能用於戰鬥機使用。

    世界上現有的核動力飛機都是轟炸機等這些大型飛機,有足夠的空間和載重來搭載核反應堆。比如美國的NB36轟炸機,蘇聯的改裝版圖95就使用了核動力系統。因此戰鬥機這種級別的飛機安裝核反應堆很困難。

    而且即使小型化程度夠了,如何利用核能實現噴氣動力也是一個難題,現有的核動力飛機主要都是螺旋槳飛機,而沒有噴氣式飛機,主要就是能量的轉化非常困難。

    還有就是安全性,戰鬥機是戰鬥在一線的飛機,和運輸機等有巨大的不同,因此作戰、訓練中的損失率很大,但是核動力飛機畢竟不同於常規戰機,一旦墜毀就會產生巨大的汙染,可以說是弊大於利。

    最後就是實用性。當時導彈已經成為主要武器,射程遠打擊力強,於是核動力轟炸機迅速失去價值。而對於戰鬥機而言,有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飛行員,就算飛機能飛很長時間,飛行員的身體也受不了。然後就是彈藥了,彈藥打完就得補充,但是不可能空中補充,所以還要降落。所以這麼一來,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實用性上,核動力戰鬥機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pp裡為什麼會有使用者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