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經有個寧化王
-
2 # in的故事
大明風華這個劇真的是錯誤百出。我沒有看過完整的看過這個劇,旁邊的人看,我看了兩眼。劇中竟然出現了荷蘭使者,這個時候荷蘭還有獨立呢!還有紅衣大炮,關寧鐵騎,我笑了。這是明末的東西吧!三楊在土木堡之變都去世完了,電視劇中朱祁鈺都登基了,他們還活著呢!朱祁鈺見到的是鬼吧!還有就是張太后被黑的太慘了吧!朱祁鈺也不是胡皇后的兒子。我沒有完整的看過這個劇,等我啥時間好好看看,我在給你說
-
3 # 長安小譚子
應該是太上皇,大明風華錯誤百出,明仁宗張皇后被弱化了,正統初期,政事決於張氏,張氏掌權,沒有孫太后什麼事,土木堡之變發生時三楊和張太后已經去世,孫氏制不住王振和英宗,若張氏若在,大明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之後只是需要孫太后名頭來發號施令而已,胡善祥是因為無後被廢,大明風華卻說景泰帝朱祁鈺是胡善祥之子
-
4 # 信陵小司徒
大明風華里,稱呼明英宗朱祁鎮為先帝,這一定是不正確的,而是應該稱之為太上皇,才為準確,那麼,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先帝與太上皇究竟是什麼含義,也就不難理解這個問題了。
(一)何為先帝?先帝,在我們今天現代漢語的理解中有兩層含義,其一為遠古的帝王,例如在《禮記 月令》篇記載說道:
“天子乃薦鞠衣於先帝。”
這裡的先帝,指的就是遠古的帝王,又如我們所說的上帝,並非是現代觀念西方教義裡的上帝,而是指天帝,比如昊天上帝就是這個意思。
而先帝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已經駕崩的先代帝王,這裡有兩個因素必須注意,首先,稱呼先帝,這個先帝一定是先代的,而非現代的,其次,這個先帝一定是去世的人,而絕不可以稱呼在世的人為先帝。
因此,朱祁鎮還活著的時候,稱呼他為先帝,那臣子真的是活膩歪了,你這不是詛咒皇帝死呢嗎?
那麼,不稱呼朱祁鎮為先帝,稱呼什麼為準確呢?自然,就是太上皇。
(二)何為太上皇?太上皇,還可以叫做太上皇帝,一般指的是給予當朝帝王在世的父親或者說已經退位的在世皇帝的名號,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太上皇的稱號,是給予活人的,而不是給予死人的,而先帝則是給死人的尊號,決不能用於活人。
比如,劉邦稱帝后,給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又比如唐朝的李淵、李隆基等等,都是太上皇。
那麼,太上皇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呢?就是沒有誰心甘情願的當太上皇,或者說,沒有幾個人真的想去做太上皇,大多數都是被逼無奈的,比如李淵,皇帝當的挺滋潤的,尉遲恭拎著兵器進來了。
又比如李隆基,一手締造大唐盛世,也一手開啟大唐的禍端,馬嵬之變後,他便是逐漸的被架空,兩京收復後,那就更談不上恢復權力了,所以,太上皇只不過是個好聽的名號,一塊宮廷、朝局爭鬥的遮羞布而已。
當然了,也有主動退位的,大體上來說,雙方其樂融融,而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在明代宗在位期間,他的稱號,是太上皇。
雖然他不是正式退位,也並非有著禪讓,而是被俘虜又放回來,但是這樣的情況也符合太上皇的適用範圍,因此,這才是他的正確尊號。
回覆列表
這個稱謂是錯誤的,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太上皇”。英宗朱祁鎮,在自己執政的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由於倉促率軍親征,兵敗土木堡,本人成了瓦剌部落的俘虜,被俘之後,瓦剌的首領,太師懷王也先,就逼迫朱祁鎮寫了親筆信,“遣使與懷來守將,言被留,且索金帛”。
此時,土木堡的敗軍,已經有不少人逃回了京師,明軍慘敗的訊息傳的沸沸揚揚,迫於朝臣的輿論壓力,孫太后不得不公開宣佈了敗報,又命令朱祁鎮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擔任監國,總理萬機。同時為了維護帝系血胤,她又在同一天下詔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結果這兩大決定,等於間接證實了皇帝被俘的傳聞,致使“內外洶洶不自保”,京城內外一片大亂。
局勢的穩定,完全仰賴於一代名臣于謙。當時很多人支援翰林侍講徐有貞的“遷都之議”,認為只有跑到南方,才能躲避瓦剌的兵鋒,保障朝廷安穩。于謙義正辭嚴的駁斥了徐有貞的逃跑主義,他認為,一旦南遷,京城,九邊,甚至華北,西北,都將淪於敵人鐵騎的蹂躪之下,而且,南逃之後,英宗也就更沒有生還的希望,於國於君,這都是不忠。在他的力持,和一些愛國官員齊心協力的推動之下,孫太后與朱祁鈺才打消了猶豫不定的心態,決定保衛京師,抵禦瓦剌。
雖然皇室有了抵抗的信念,然而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權力核心,朱祁鎮被俘後,雖然有朱祁鈺監國,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他缺少皇帝的權威,就無法有效的進行各種動員,另一方面,太子朱見浚雖是英宗嫡親後裔,卻只有區區三歲,更無法勝任軍國要務。在這種情形之下,于謙等人聯合上疏,奏請孫太后,要求朱祁鈺繼承兄長的皇位,於是,當年九月六日,朱祁鈺繼位,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帝。
後來朱祁鎮從漠北重返京師,被景泰皇帝朱祁鈺軟禁於南宮黑瓦殿,直到七年之後,大將石亨,內監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他才又登上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