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形」與「勢」是孫子兵法裡較為核心的觀點之一,具體的含義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13
回覆列表
  • 1 # 海峰99

    首先先講一講“形”。形主要論述攻守時的形勢,提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即首先要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求敵人的可乘之隙,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敵人,從而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接下來說說“勢”。勢主要是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如何發揮將帥的指揮才能:“奇”與“正”相結合,使戰術生生不息、變化無窮,還要善於選擇人才,從而形成有利態勢並善加利用,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

  • 2 # 我心你聆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勝戰計

    勝戰計·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認為準備萬分周到,就容易鬆勁兒;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再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勝戰計·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樹敵不可過多,對敵要各個擊破,對現在還不忙於消滅的,要隱藏我們的意圖。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勝戰計·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作戰的物件已經確定,而朋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朋友去消滅敵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勝戰計·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控制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他,而不採取進攻的形勢,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演用。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勝戰計·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敵方的危機很大,就乘機取利,用優勢力量攻擊軟弱的。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勝戰計·聲東擊西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譯:敵人亂撞瞎碰,摸不清情況,這是《易經》“萃”封上所說的“坤下兌上”的混亂徵狀。必須利用敵方失去控制力的時機加以消滅。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敵戰計

    敵戰計·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無中生有是運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變真象,大小假象,掩護真象。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敵戰計·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譯: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固守的時機,便主動偷襲。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敵戰計·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敵人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便等待他發生暴亂,那時敵人窮兇極惡,翻目仇殺,勢必自行滅亡。我要根據敵人變動作好準備;做好準備之後,還要根據敵人的變動而行動。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敵戰計·笑裡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譯:使敵人相信我方,並使其麻痺鬆懈,我則暗中策劃,充分準備,一有機會,立即動手,使他來不及應變,這是暗中厲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敵戰計·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譯:當局勢發展有所損失的時候,要捨得區域性的損失,以換取全域性的優勢。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敵戰計·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譯:微小的漏洞必須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須獲得。變敵人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攻戰計

    攻戰計·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譯:有懷疑的就要偵察實情,完全掌握了實情再行動。反覆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因素。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攻戰計·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譯: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卻要去利用,因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這不是我受別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攻戰計·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連。

    譯:等待天時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他,用人假象去誘騙他“往前有危險,就返身離開”。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攻戰計·欲擒故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就會遭到堅決的反撲;讓他逃走,就會消滅敵人的氣勢,所以要緊緊地跟蹤敵人,但不要逼迫他,藉以消耗他的體力,瓦解他計程車氣,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這樣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敵人,並讓他相信,這對戰爭是有利的。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攻戰計·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譯:用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攻戰計·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譯:徹底地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藉以粉碎他的戰爭機構,這是一場激烈的總決戰。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混戰計

    混戰計·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力量上不能戰勝敵人,可以瓦解他的氣勢,這就是《易經》兌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說的“柔履剛”的辦法。

    戰之必勝之《三十六計》

    混戰計·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

    譯:乘著敵人內

  • 3 # 綠青蛙

    簡言之,孫子兵法中,兵形講究力量(兵力物資壓制,兵勢講究勢力(戰法、軍法)壓制。 要深刻理解形勢,我們先定義,戰爭中勝利一方一定是戰力勝過敵方。這個戰力包含了一切決 勝因素。而對兵形和兵勢,就是影響戰力的兩大關鍵因素。 一、兵形:糧草物資和兵馬數量決定了敵我基本戰力 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曰數,四目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 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孫子兵法兵形》 兵形篇,這一句精妙講解了兵形的概念,度量土地,知道軍備物資,兵馬數量,而兵馬數量決 定了雙方的基礎實力,進而推算出勝負。拋開戰術戰法,兵形提到的物資和兵馬數,幾乎就是 影響戰力的絕對因素。

    如上圖,三打一,幾乎是鐵定的勝算。常勝將軍打戰,首要保證的就是兵力物資佔據優勢。否則,寧可不戰,也不浪戰。忽略這點,滿腦子背水一戰,以弱勝強,就是寡謀輕敵。 二、兵勢:在兵形一致下,戰法、軍法產生兵勢,決定戰力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孫子兵法·兵勢篇》 這裡孫子兵法旗幟鮮明地講解了兵勢的要素,分數(組織、結構、編制)、形名(旗鼓號令)、奇正、虛實。在兵形相同的情況下,及敵我雙方兵力相當,士兵素質相當,糧草相當,兵勢可以在戰鬥中起絕對作用。如下圖描繪:

    敵我各五人,如果雙方在平原一對一,必然是平手。 我方藉助地勢,誘敵深入,佈下包圍圈。兩邊夾擊,背後包抄,在圍困的局面下,敵方五人的兵力無法展開,狹小的空間嚴重影響了士兵計程車氣、戰鬥力。由此我方五人可以全殲敵方五人。這樣的陣型,就是借用了地形、分兵、虛實的力量,加大了我軍戰力。 所以,在敵我兵力糧草一致的前提下,軍隊的管控、分合、虛實、地利,都會產生兵勢,進而提升軍隊戰力。 三、形勢的現代解讀 孫子兵法中,形表示絕對力量,勢講究方式方法。形勢一詞到了現代,意義結合起來,共同表示人事上的強弱盛衰的態勢。但在處理事務方面,依然可以按照孫子兵法來理解。 談判現場,對手帶來一大幫人馬,全面開炮,這就是形勝; 創業浪潮,在風口的行業開拓,與時代共進,這就是順勢。

  • 4 # 陽明悟行學宮

    孫子兵法不是教人如何練槍,如何排兵,而是定義並描繪了軍事理論的原則和框架,雖千年顛撲不破。

    一、三大原則

    孫子兵法所有的理論,是基於這三條原則之上建立的,顛撲不破。

    1、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謀攻篇》中提出的重要準則。這也是孫子兵法最廣為人知的一。毛澤東縱觀全書,亦是對此句最為鍾愛。多次引用提及。知己知彼,看似簡樸,實則運用極其艱難。在下文對戰爭由一維到四維層層解構的時候,將帥要考慮衡量的元素資訊急劇增加,遠離一刀一槍,一個決策就是千軍萬馬。在這樣的情境下,知己難,知敵更難。

    2、先勝後戰

    先勝後戰,在第三篇《軍形》中提出。所有百勝之將,無不奉守此教條。不勝便不戰,戰必勝。吳起、白起、戚繼光,在歷史上,享有百戰百勝的榮耀,他們並非神人,只是極其精懂此道。以白起為例,長平之後,他寧可反抗軍令,也不願再攻趙。就是判斷戰無勝算,不如不戰。

    而戰鬥本是熱血之事,大有剛勇血性之將,不論敵我,先戰再說。恰巧勝利,愈加寡謀;倘若不利,便滿腦子以少勝多、背水一戰,如此將領,有勇無謀,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3、致人而不致於人

    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的軍事天賦,當屬超一流。在他和軍事奇才李靖的兵法答對中,提到: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李靖亦是深表同意,說道: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致人不至於人,強調的是掌握戰爭主動權。攻,能調動敵人不能防守;守,能牽掣敵人無處可攻。敵軍士氣高昂,能避其銳,攻其惰;敵眾多,能分之而滅……

    戰術萬千,不一而足。孫子無法窮盡,但一句致人而不致於人,卻高屋建瓴講透了精妙。

    二、基本要素:五事七計

    五事七計,出於孫子開篇《計篇》,講的是戰前的廟算,考量五事七計,能勝則戰,無勝算則不戰。這也是百勝之將超越一流名將之處。

    廟算定勝負,究竟算什麼呢?孫子兵法開篇就提到了戰爭五要素:道、天、地、將、法。道,天道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敵方是否失去人心,我軍是否師出有名。天,天時,考慮作戰天氣和季節,如風向,雨天等;地,地利,考慮作戰地形。地形的重要性要遠高於天時,《九變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講述利用地形作戰的原則技巧。將,將領,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可練,可招募,但一流將帥,都是世出,無法被培養。法,法度,嚴苛的軍法,是將領帶兵必守之道;軍法以嚴,不尚寬容。帶領百十人,能考魅力靠威信,但帶領百萬之眾,治眾如治寡,靠的就是軍法。

    五要素中,沒有提到兵,但孫子在七計中提到了。七計,就是廟算要考慮的七個問題。主上是否得道得人心,天時地利是否合宜,將領是否有能力,士卒是否強盛,是否精煉,軍法是否實行,賞罰是否有度。

    五事七計,是孫子兵法開篇所言的重要論述。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戰爭四維

    藉由五事七計,判斷戰爭有勝算,就可以開戰了。

    真實的戰爭必然是四維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們解構成四維,並從一維開始講起。

    1、一維:戰力決定勝負

    (一維示圖:以強擊弱)

    在一維的戰鬥中,戰鬥力量可以直接決定勝負。

    要素:兵力、軍備、地形

    在這一維度,將領作戰決策,考慮的是:兵力多少,兵器如何,糧餉是否充足,地形對誰有利。

    從古自今,戰事千萬,絕大多數都沒有精彩紛呈的故事波折。因為軍事力量的強弱,從來都是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孫子在謀攻篇提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十倍兵力才圍城,五倍兵力才攻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孫子提及的五事七計,也都是從屬於一維層面。兵力、軍備、地形,這些要素直觀可量,亦是戰爭最根本。主要觀點主要在《形篇》《作戰篇》《行軍篇》中有論述。

    2、二維:戰勢決定勝負

    在這一層,士兵戰力,軍團戰力,由一維上升為二維。

    單個士兵,受到將領激勵,同心死義,可以爆發巨大戰力;如鉅鹿楚軍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士兵承受著嚴苛公正的軍制,殺敵便受爵,如秦軍一般,亦是如狼似虎,戰力爆棚。

    一個軍團,透過佈局戰陣,虛實結合,兵種配合,亦是深不可測,銳不可當。如戚繼光的鴛鴦陣,諸葛亮的八卦陣。

    一場戰鬥,亦不再是簡單兵力對抗,兵馬有分合,出兵有先後,攻守有虛實。戰爭變得真真假假,變幻莫測。

    一維強調戰力,二維強調的是戰勢。敵我十萬人對抗,藉助地形形成對敵軍包圍之勢,圍三缺一,可藉此殲滅敵軍。同樣,被困守軍,可以堵住缺口,剃髮誓師,拼死突圍,亦可慘重突圍。

    二維要素:戰力(兵力、軍備、地形)、士氣、虛實、正奇

    一場戰役中,將領時刻考慮的是:如何分兵、何時出兵、敵軍分佈如何、攻打哪個目標、目標是虛是實等,作戰結果不再是簡單兵力計算,因此變得難以捉摸。

    孫子兵法中關於此處論述集中在《兵勢篇》和《虛實篇》,前者講奇正,後者講虛實。何為奇正,先出為“正”,後出為“奇”;正面進攻為“正”,側翼襲擊為“奇”;明戰為“正”,暗攻為“奇”;整體防禦為“正”,區域性進攻為“奇”。虛實是指軍事力量部署的強弱,防備嚴密的為實,防備空虛的為虛。藉由奇正和虛實,就打開了戰爭變幻的大門。敵我較量變得難以預料,防不勝防!

    (二維示圖:長平之戰為例)

    如上圖所示,大致如長平之戰經過。秦軍正兵出戰佯敗,並在兩側準備奇兵,趙括不識虛實,輕謀急進,進入包圍,兩側奇兵這時變為為正兵,趙括攻秦軍壁壘不破,後路又秦軍派精銳截斷,和營壁守軍一分為二。最終趙括圍困糧盡,在突圍時被殺。

    關於孫子兵法奇正,虛實的解讀,可以詳見李衛公問對,李靖的回答極其精彩深刻。

    3、三維:戰局為重

    二維戰事可以理解為一場戰役中的虛實較量,而在三維戰事中,則是以戰局角度來思考整場戰事。故以戰局為重,戰地可棄,戰役可敗。

    (戰地可棄:鄧艾伐蜀)

    以鄧艾伐蜀為例,姜維在劍閣重兵把守,鄧艾鍾會屢攻不破,鄧艾遂出奇兵,從陰平穿七百里高山險阻,奇襲成都,得滅蜀首功。這是區域性戰地,不戰不勝,換得戰局勝利。相反,注重區域性戰役勝利,而導致戰局示例,亦不乏其例。明末,多爾袞進京後,便試圖一統中原,派出了兩路大軍,阿濟格西征大順,多鐸南下滅南明。就在這時,大順軍在懷慶發起了猛烈反攻,取消勝利。多爾袞大驚失色,急令多鐸西征,與阿濟格合圍大順。大順以一次戰役小勝,換來了戰局的被動,得不償失啊。

    (戰役小勝致大敗:清滅大順)

    三維要素:戰機,戰地,戰將,戰役

    這個層面的決策,必須由三軍最高元帥決策:在什麼時機,什麼戰地,由什麼將領,什麼軍團,開展什麼戰役。

    可能在一場戰役中,部將精妙運用奇正虛實,拼死力戰卻慘遭身亡,但在元帥心中,這已是預料之中的誘敵之計。孫子後人孫臏,在其兵法首篇《擒龐涓》中,運用此道,大為精彩!

    孫子關於戰局的講解,在其兵法並未明確提出。只是在《軍爭篇》提到迂直概念。並非孫子不懂戰局,想必是把此概念,包含在了廣義虛實之中。

    4、四維:戰爭服務於政治

    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服務政治的手段。這是《戰爭論》的精彩論點。而這一點,孫子在《謀攻篇》也提出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軍事和政治從來都是密不可分。六國合縱,藉由聯盟,可不戰震懾強秦;與秦連橫,亦可不戰免秦干戈。鄰之厚君之薄,燭之武可藉此退秦師;昭君出塞,創漢匈60年太平世。

    孫子寫兵書,絕不是好戰派,他在《作戰篇》講到用兵,耗費巨大。『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只有知道用兵的害處,才能通曉用兵之利。而能以非戰爭手段,而實現政治效果,才是鬥爭的最高境界啊!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武經七書兵法略談

    看過《孫子兵法》,再回頭看其餘兵書,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孫子兵法太精煉了,《武經七書》其餘六本,恰可以從實操、技藝、詮解多方面,做了補充。

    《吳子兵法》吳起是春秋戰國和孫子齊名的軍事家,可惜他的兵書現存不全。不成體系,其兵法中,吳起料敵極深,他對士兵對將領的考量,深入到人性層面,通曉人性中的暴、欲、惡,併為其所用。具體可見《料敵》和《論將》兩篇。

    《六韜》傳說是周初姜子牙所著,所言不僅軍事,更有治國之道。其中的權謀之道,尤為後人稱道,具體可見《文伐》。

    《三略》,原名《黃石公三略》,相傳作者為漢初隱士黃石公,張良當年就是得此兵書助劉邦得天下。有很強的民本思想,強調世道人心。

    《司馬法》據說是齊國司馬穰苴整理成文,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其中所言: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真是振聾發聵啊!

    《尉繚子》據說是魏惠王時的隱士所著,其中對軍法的論述極其精彩,這也是孫子兵法未詳談之處,讀之大快。

    《李衛公問對》記錄了唐太宗與李靖問答九十八條次,據說是北宋仁宗時阮逸的依託之作。如果真是如此,阮逸真是太平年代曠古寂寥的軍事奇才,才不得用,寄情於書。此書關於孫子兵法虛實、正奇的論述精彩絕倫,拍案叫絕!

    除去上述武經七書,及至明朝,戚繼光所著《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橫空出世,亦屬古兵法一流之作。戚繼光在選兵、練將方面多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其兵法極為詳盡地講述了實戰方法,如何練拳,如何排兵,如何制戰具,後世張獻忠、曾國藩,無不奉為至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董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