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芸煙一縷
-
2 # 滄溟瀟湘
項羽,純貴族。
他爺爺是名聲,響噹噹的大將軍,項燕。
項燕臨死前,說了一句話。
沒想到,一語成讖,秦國後來真被楚國滅了。
雖然有些戲劇性,但有時我們不得不相信,人言可畏,人心可畏。
人言,人心,是一種力量。
誰能控制這種力量,就能創造奇蹟。無疑,項羽就是其中之一。
就像喜鵲天生就會築巢一樣,項羽天生也具備凡人不具備的,某種特殊能力。
項羽很小的時候,他的叔父項梁,教他讀書,識字,練劍。
項羽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學。
項梁帶著小項羽,東奔西走,東躲西藏,學這學那,換來的卻是,項羽冷冰冰的拒絕。
項梁很生氣。
然而,項羽卻堅定的說:我要學萬人敵的本領。項梁喜出望外,對侄子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六國被滅,秦國開張大吉。
人的氣場不同。
國家的氣場也不盡相同。
強大的秦國,自然氣場威力十足,攝人心魄。
秦始皇,喜歡到處巡遊。
黑壓壓的軍隊,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隊。
恰巧項梁帶著項羽路過此地。
老百姓嚇得頭都不敢抬。
項羽卻說:彼可取而代之。
有些人在吹牛,但他只會吹牛。
有些人能吹牛,是因為地上沒有恐龍。
短短的幾年。
秦國被項羽帶領的軍隊,揍得哭爹喊娘。
就連名將章邯,也被項羽收拾的,服服帖帖。
劉邦趁機,先入了咸陽。
種種跡象表明,劉,想賴著不走,享清福。
劉邦也一土包子進城的主兒,沒見過什麼大世面。
好懸沒誤了大事。
後來,眾人好說歹說,劉邦開了竅,改了。
但項羽很生氣,對他很不滿,揚言要滅了他。
吐唾沫成釘兒的主,不好惹。
劉邦心裡,直打顫。
雖然,後來的鴻門宴,兩人的矛盾有了緩和,但樑子算是結下了。
項羽也是,小心眼兒,獨對劉邦照顧有加。
分封諸侯的時候,專挑耗子不拉屎的地方,強送給人家劉邦。
樑子板又厚了一層。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愛罵人的劉邦,受了項羽兩次欺負,不敢呲牙。
吃虧是福。
其實,這句話,只能算對了一半。
你劉邦不吃虧,項羽就得吃了你。
懂得適時的低頭,是大智慧。
劉邦不是什麼君子。
當然,報仇也用不上等十年。
很快,積蓄力量的劉邦,捲土重來,對項羽的老巢彭城,下了狠手。
確切的說,是項羽的家人下手。
項羽,此時正在齊地打仗,分不開身。
齊華人,也是有個性。
寧死不屈,還和項羽玩兒,游擊戰。
弄得項羽焦頭爛額,心情很是低落。
後來,項羽接到了老巢被偷襲訊息,心情可想而知。
再後來,項羽帶領快速突襲部隊,對劉邦聯軍下了死手。
結果,差點要了,劉邦的老命。
好在劉邦,心態好,沒太往心裡去。
最終,劉邦與韓信合力,滅了項羽。
其實,我們一談到漢史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三個人。
劉邦,項羽,韓信。
他們三個人,都是百年難遇的人才,他們性格迥異,才華迥異。
很多人喜歡項羽,自然是喜歡他身上,蓋世的氣魄。
戰無不勝,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正是許多男孩子幻想著,要成為的人。
古往今來,項羽的粉絲很多。
清代李清照的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雖然滿身英雄氣魄的項羽在反秦、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嗜殺的這種做法令人齒冷,但時至今日項羽仍然是很多人心中英雄的代名詞。
此中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我想,這也許是項羽身上,閃耀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精神的緣故吧!
24歲的項羽,在一個叫會稽的地方即將踏上命運的征途,去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30歲的項羽,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結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儘管短暫,卻異常耀眼。
項羽身上,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項羽身上,男兒氣概,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
願,學生們,做一個有:劉邦的智慧,韓信的學識,項羽的魄力,那樣的一個人。
-
3 # 聊以自娛2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末名將,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代表人物,身高八尺,力能舉鼎。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在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等,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年輕時志向遠大,相傳雙眼各有兩個相疊瞳孔,與舜一樣是是重瞳,據說是聖人異相。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學了沒多久就不想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願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只學了個大概,不肯深入學習。項羽才氣過人,力大無窮,吳中子弟,都非常怕他。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錢塘江渡船時,項羽見秦始皇車馬儀仗威風凜凜,脫口說了一句:“秦始皇是可以取而代之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不要胡說,否則會招來災禍的”。 項梁內心認為項羽志氣很大,從此對他青眼有加、另眼相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召集部下議事,居巢人范增前來告訴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後人而自立,一定不會長久。於是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復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9月,項羽與叔父項梁殺會稽守殷通,舉吳中兵反秦,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得精兵八千人,項梁自立為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管理所佔領下屬各縣。秦將章邯圍攻齊國相國田榮,項梁率軍救援。在東阿(今山東省聊城屬縣)城下,擊敗了章邯。章邯往西逃跑,項梁則乘勝追擊,在雍丘交戰中斬殺秦將李由。後因輕敵,在定陶之戰中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戰死。
章邯殺敗項梁後,認為楚兵不足為患,便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歇急忙向楚懷王求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作謀士為末將,率兵五萬救趙。宋義率軍行至安陽,停留四十六日,不肯進軍。項羽說:“秦軍圍趙於鉅鹿,危在旦夕,我等應快速渡河,與趙兵內外夾攻,必可大敗秦軍”。宋義不肯發兵,在軍中飲酒作樂。說什麼:“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吧!上陣跟敵人交戰,我或許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裡出個計策,你就比我差遠了”。當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見狀,非常生氣,拔劍將宋義殺了。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對大家說:“宋義準備與齊聯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處死了”。諸將因為畏懼項羽,不敢抗拒,推舉項羽暫為上將軍。楚懷王得知後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並將黥布(英布)、蒲將軍兩支楚軍也劃歸項羽指揮。
項羽命令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隊輸送糧食的甬道。雖收效不大,但減輕了項羽渡過河的壓力。項羽就勢率領著全部人馬渡過黃河,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了三天干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其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九戰九捷,終於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軍將士有舉火自焚的,有作戰被殺的,也有戰敗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土崩瓦解了。
項羽在此戰中破釜沉舟,確立了他在各路義軍中領導地位。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走向最後勝利的關鍵性一戰,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為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鉅鹿之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無鬥志,章邯見大勢已去,率秦軍20萬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新安城(今河南澠池),暗使英布將這20萬降軍坑殺了。劉邦見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趁機佔領咸陽。項羽大為不滿,派黥布攻下函谷關(今河南三門峽靈寶)。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宴請劉邦。當時,項羽軍40萬,劉邦軍不足10萬。劉邦自知不敵項羽,採納張良之計,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楚軍謀士范增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優柔寡斷,劉邦乘機逃脫了。後人說鴻門宴項羽養虎為患!項羽依靠強大實力,引兵咸陽,“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只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 ?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華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就把那個人扔進鍋裡煮死了。
秦王子嬰元年(前206),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佔據梁、楚地9郡,以彭城為都。封劉邦等為王,因分封不公,引起大家不滿,田榮、陳餘、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趁隙東進,平定三秦,進逼西楚,於是爆發了歷時4年多的楚漢相爭。那些在分封中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見不是項羽對手,明的暗的倒向了劉邦,迫使項羽在政治上日益孤立。項羽雖說作戰驍勇,但卻不善於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漢爭霸發生了著名的“彭城之戰”。 劉邦遭到了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敗績,楚軍在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下,僅用半天時間,就以3萬之師殲滅了劉邦主力56萬之眾。置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境地,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劉邦彭城大敗後,退守滎陽。劉邦提出割滎陽以東歸楚,雙方講和的建議,被項羽拒絕。不久,項羽率楚軍急攻滎陽,漢軍糧絕,形勢危急。劉邦出西門逃回關中,留周苛等堅守滎陽,成皋被楚軍攻佔。這時,彭越軍渡過睢水,威脅楚都彭城,迫使項羽東擊彭越。此後,項羽四處樹敵,楚軍由強轉弱。
公元前202年十月,灌嬰引兵進佔彭城,攻下楚地許多地區。淮南王英布佔領九江後,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今河南準陽西北)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與愛妻虞姬永訣,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公元前202年臘月,韓信、彭越、英布、劉邦後在垓下將項羽重重包圍。楚軍糧草全無,夜間漢軍高唱楚歌,楚軍以為漢軍佔領了楚地,士氣重創。項羽不愧為西楚霸王,眼見大勢已去,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破重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才得知項羽突圍、引兵東向,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受田父欺騙迷路,被漢軍追及,項羽奮戰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僅剩下二十八騎。項羽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浦)邊,項羽完全可以逃回楚地,但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受十餘處創傷,最後自刎而死,時年31歲。
漢王劉邦以魯公規格禮葬項羽於谷城(今山東泰安東平舊縣三村)。項羽政治上的失敗,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但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李清照有詩為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對項羽的肯定!
-
4 # 淡墨青史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道出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氣概,隨後就自刎與烏江。這就是歷史的真相嗎?為此我為大家整理出項羽為何選擇自刎的三個原因。
一、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太多的災難,項羽想盡快結束戰爭,還天下一個太平,還死去將士們的一個交代,但劉邦多次避而不戰,儘可能拖延戰時。終於有一天,項羽兵敗站在烏江邊,想起自起兵以來,死傷無數,不忍民眾在持續這樣的傷亡,於是放棄渡江選擇自殺,以結束戰亂。(我們認知的真相是,項羽兵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自刎烏江。疑點:既然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何要領八百騎兵殺出重圍,直奔烏江。其目標明確,渡江,休養生息,望日後東山再起。但歷史確是自殺了呢?)
二、據野史記載,項羽領八百騎從垓下突圍,渡江,回家重振旗鼓。韓信料到以項羽的神勇,漢軍必不能阻止其回江東。於是心生一計,派人在烏江渡口的山崖上用蜂蜜寫上“楚霸王項羽死於此。”螞蟻就會來採食蜂蜜排列開就出現了這幾個字。項羽到了烏江看到以後,心想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於是烏江自刎。由於這個說法缺少證據,就被荒廢。
三、有人認為項羽並不是死在烏江,而是在距烏江120公里處的定遠東城搏殺而死。這一想法根據《史記》《漢書》《楚漢春秋》而得出的。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得,所以會有多少誇大或者貶低。
-
5 # 路遙lgy
謝謝邀請!至今思項羽,不肯回江東!項羽兵敗於垓下!四面楚歌聲,項羽唱起悲壯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一連唱了幾遍,留下了眼淚!虞姬悲傷欲絕也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完,竟然拔劍自刎了!項羽痛不欲生埋了虞姬! 項羽帶著二十六人只往南跑去,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亭長有一小船停在江邊!亭長勸項羽馬上過江說,江東雖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裡稱王!項羽苦笑道,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位王,我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項羽把烏騅馬送給亭長!帶領二十六人又衝殺了一陣!最後只剩自己一人在烏江自刎而亡!項羽不回江東,流下了千年的古諺語————無顏見江東父老!
-
6 # 星瀚燦爛633
大家都願相信史記的報告文學式的訴說,都願相信歷代名家因史記而做的詩詞歌賦;項王真的英雄而又有謀略並有所謂范增這樣的高士輔佐,為何兵敗,為何數萬將士不顧而匆匆逃命,難道真是劉邦小人,天不佑項?在歷史的字裡行間裡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司馬遷用他的春秋筆法抬高項羽辱罵劉邦,以洩私憤,難道不是嗎?同時貶損秦始皇以示劉氏江山正統。項羽其實就是一個被史記捧紅的名人,就像當今演藝圈的小鮮肉。可以看看程步著的《真項羽》,細心體會。
回覆列表
自古成敗論英雄,項羽在與劉邦的競爭中雖失敗了,但他仍是後世的英雄。杜牧曾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世人為他不肯過江東感到惋惜,如果他捲土重來歷史是否會改寫?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他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我認為有3點。
1、哀莫大於心死:此生摯愛虞姬已死,這對於他打擊較大,心如刀割,心灰意冷。另一方面過了烏江之後,就算能招兵買馬又能怎樣呢?他為霸王時,尚不能戰勝勢弱的劉邦,更何況新招的散兵遊擊之士;項羽在軍事上精通兵法,也知出奇制勝的道理,但即便是破釜沉舟也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行。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如果逃了,也不可能再度集結起像當年那般英勇的軍隊了。
2、心中有愧:項羽最開始從江東帶八千子弟兵,此時逃至烏江邊時,只剩下一人,心生羞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3、疑心過重:項羽是個多疑的人,他連自己的部下都提防著,更何況陌生人,他不信任老者,擔心被他謀害,與其背上逃兵的標籤,他寧願光榮死去。
個人認為以上3點是他不肯過江東的主要原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歷史都不會重演;只嘆英雄氣短,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