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自星星的河南人
-
2 # 純野生科學家
這個問題初看似乎可笑,實際上很值得琢磨。地球生命誕生後的30億年時間裡,一代又一代,無數生命拼了命的活下去,拼了命的繁育和保護後代,最後無奈地走向死亡,誰也沒做到永生。但仔細一想,還真有一個東西東西做到了永生,所有生命都一直在給它打工。它就是我們的基因,那條雙螺旋大分子。
目前,我們為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脫氧核糖核酸的複製。基因是指產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它捲曲在我們每一個細胞的核心裡。這條鏈狀分子上不同的鹼基配對決定著生命的不同構造和效能,同時也儲存著這個生命全部的資訊。
在人類(或者說自主意識)出現之前,生命完全可以說就是“基因的奴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製造能量,將其用於複製基因、分裂增殖細胞,實現生長和繁殖;動物攝取植物和其它動物的能量,同樣是用來複制基因、分裂增殖細胞,實現生長和繁殖。
圖:DNA的複製。
基因的需求控制著我們的行為,看似生命與基因是“平等雙贏”的,實際上呢?目前看來基因與生命是繫結的,它代表了生命,同時也指揮著每一個生命的行為。從植物的趨光性到動物的趨利避害,甚至你每天碼字搬磚,辛勤耕耘,其實歸根結底都是讓這條基因獲得充足的能量好完成自我複製。
對人類(和一些高智慧生命)而言,為了誘使你養活、傳承、擴散體內的這些大分子,它們巧妙地利用大腦給你設定了一套複雜而有效的獎懲機制,包括生存欲、繁殖欲、群體欲以及移植欲(同情心什麼的)。你遵循以上本能,做了有利於基因的行為,就會感覺各種爽,各種滿足;你違背以上本能,做了不利於基因存續的行為,它會讓你疼痛、抑鬱,各種難受。是的,這對生命同樣有利,基因透過各種方法將自己與我們繫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但真的“共同”了嗎?並沒有。
因為最終,任何單個生命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但基因沒有滅亡,它早已透過複製將自己轉移到了下一代生命體內了。這個過程已經在地球上持續了30億年,30億年前第一個生命的基因依然“活”在我們的體內。
基因的“失算”在於讓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未來的我們很可能拋棄基因,成為“解放者”。對於擁有了自我意識的人類而言,生命的意義不再侷限於“生出來,活下去,多繁殖”了。人類更傾向於將自己的意識、思想看做生命的根本,而不是軀體。(所以大家都不想成為“植物人”。)
圖:思考是現代人類的一種習慣。
現代科學認為,人類的意識思維是以大腦為載體,發生在量子層面上的,屬於一種尚未被探知的能量活動。我們用大腦琢磨大腦,好幾千年也沒琢磨明白,只想象出一堆鬼神。如今,我們已經將量子物理厚重的大門撬開了一條縫,等大門完全開啟,估計人類就能瞭解思維執行的秘密了。
到那時,人類肯定會捨棄逐漸衰老的身體,將自己的意識轉移到晶片當中,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矽基生物”。只要不停電,意識就存在,與天同壽不是夢。裝上各種功能的軀體,想幹嘛就能幹嘛,沒事兒進虛擬世界找找樂子,甚至直接化身飛船去探索宇宙……反正再也不給一條分子鏈打工了。
-
3 # 醫學生加柒
不是。
至少人類不是。“奴隸”的表達是不準確的,你最多可以說:人類是自身基因弱約束下的工具人。
題主的觀點應該來自於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但可惜題主沒有好好讀完這本書。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講了啥?《自私的基因》出版於1976年,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這本書作為理解現代進化生物學的入門科普讀物,作者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一切生物都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任何一個生物體,都是由基因透過特殊方式建造和操控的機器,其目的在於使基因本身能夠永久地流傳下去,而不被自然選擇所淘汰。這就是所謂的“自私的基因”。
兩個例子來說明體現基因“自私性”的地方。
第一,作者認為,自然界中的“親情”是自私的基因最明顯的體現。親人之間的利他行為(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基因控制的結果,其目的在於讓自己與其他個體間的相同的基因得以延續。這種親情,是一種父母體內基因對子女體內相同基因的保護。
第二個例子是兩性之間的愛。為了讓自己體內的基因儘可能多地傳播,雌雄兩性都會傾向於儘可能多地同異性交配,並且想盡辦法壓榨配偶來培養孩子。只不過生物結構決定了雄性濫交的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
所以,悲觀的觀點認為,人類之間的“兩性之愛”和“近親之愛”其實都是基因驅使的、為了傳播和繁衍基因自身的方式。
這些核心的觀點就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了嗎?顯然不是。題主明顯沒有讀完全書,或是隻聽了部分書中的觀點。
道金斯在書中說,基因對於生物行為的決定性,僅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而人類的諸多行為,都是不受基因,而是受文化操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開頭說,人最多也只能說是被基因“弱約束”的工具人。
所謂“弱約束”,就是基因只規定了生命的規則,但無法徹底控制生命的行為。外部的環境瞬息萬變,並不能都等到基因指導相應蛋白質的合成來應對。同時,認知能力的進化使得人類有了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徵,而現代人的行為更多是有它們操控和影響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避孕。
近代之後,更多人單純追求愛情的快感,而不是養育後代的幸福感。而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方式的改變,更是大大提高了一部分人親代投資的成本,進而使一部分人不再想要生育,而只是單純享受創造生育的過程。這些都是基因不曾預料到的。
作者在書中認為,人類的特殊性在於,人類透過文化,約束了基因的自私性,而做出了很多純粹的利他行為。
在書的結尾,作者更是樂觀地總結:我們人類具有足夠的力量組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沒有爭議的書嗎?顯然也不是。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科普書,觀點在現在看來也足夠震撼和新穎。但是新穎觀點的科普書並不代表科學上的絕對正確。
更不用說此書發表以來分子生物學方面新的進步對於基因指導進化有了新的認識了。
因而,簡單粗暴地認為“生命是基因的奴隸”,不只是情緒上的過分悲觀,更是科學上的錯誤。
-
4 # 胡思亂想的小林
奴隸,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並被他人任意驅使的,為他們做事的人。世界歷史上,人們因為戰爭、犯罪、破產等原因成為奴隸,在成為勞動工具的同時也被當成一種有價值的貨物進行贈賜與交易。奴隸可以透過逃亡、贖身、立功等行為重新成為自由人。
看好奴隸的定義。
眾所周知,基因是靠生物繁衍來維繫的,可能《自私的基因》之類的書,會讓人們覺得人活著都是被基因控制驅動的。
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失去人身自由,也有自我意識決定每個行為,不是嗎?
我覺得,從“存在即合理”的生存角度來說,基因和各個大物種的存在一樣,都是為了傳遞本族資訊,一個是微觀層面的延續,人類則是個大分支的延續。
基因本身和人類個體一樣,也許都搞不清楚重複這種“複製繁衍”的最終目的。我們都是生存過程的過客。
基因和人類,頂多就是互為共生的關係吧。
如果我們真的是基因的奴隸,那麼請問,我們要如何“逃亡、贖身、立功”,才能成為所謂的“自由人”呢?
不存在的。
回覆列表
基因與命運很像,基因決定了未來得什麼病,身體素質,還有能活多久。
基因決定性格,壽命,長相,偏好。
基因(遺傳因子)是產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援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效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資訊。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雙重屬性:物質性(存在方式)和資訊性(根本屬性)。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組成簡單生命很少要265到350個基因。(這涉及到了基因工作組的力量,人類的基因工作組與果蠅的基本相似)。
基因決定了一個生命,從內在的一切,所以說龍生龍鳳生鳳,也是有一點道理的。雖然說後期生活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但是隱藏於內心的,還是來自於基因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