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中英語專講譚老師
-
2 # 一句話精通語法
這個就是我們“啞巴英語的根源”,我們很難發現“外華人說中文的語病”,這是我們的母語中文水平異常強大,並不是他們說中文沒有語病,當你專注於交流的時候,你的大腦專注聽懂,而不是語言結構與發音啥的。
當我們在和外華人進行英語交流的時候,外華人也是這種感覺,所以你交流的物件決定了你的交流效率,對方水平越高,交流越順暢;母語層級就可以做到“你敢說,他就敢懂”。老外敢說中文,你就敢懂是不是?
但是我們學習英語掉入了一個怪圈,很多人認為交流必須雙方都懂,但是實際情況是,比你水平高的人總會懂你,這也就造就了無法持續交流,你無法選擇你的聽眾。
華人自然感覺老外的中文好,這是以“自己的母語級別的聽力”做出判斷,而我們聽別人說外語的時候,基本都是菜鳥級別,用別人的水平要求自己人,那麼自然感覺華人的口語不行,這種互相傷害的模式帶來的後果就是“啞巴英語”。
語病是交流的必然產物,你無法抹除,如果生活是不完美的存在,那麼你的完美就是扯淡。
人們之所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英語和中文兩種語言本身它是有各自的特點。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重形合,中文重義合。
英語句子的美,美在它的形式。而中文沒在辭藻。英語是一門特別重視邏輯的語言。一句話裡面一般都會有主謂賓,而且只能夠有一個謂語動詞。如果你想表達兩個動詞的話,那另外一個動詞必須得用非謂語。或者是加一個從句。說英語的話,他會有自己的條條框框。如果你那些條條框框都用對的話,然後你的句子就美了。
比如中文我們會說:他想吃飯。這句話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英語如果說He want eat.這就是一句有語法錯誤的話。英語會要考慮,He是第3人稱單數,所以這個want後面要加s。然後英語句子不能夠有兩個謂語動詞,所以的話必須把那個want或 eat裡面的一個改成非謂語。那根據習慣我會在eat前面加一個to.所以透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可以發現。中文你想表達什麼?你直接一個詞一個詞蹦出來就可以了。只要你就具備了詞彙,基本上表達沒有什麼問題。不會出現什麼語法錯誤。但是英語就不一樣了。哪怕你知道他是he 想是want 吃飯是eat,想要正確的表達出他想吃飯這句話,你還需要一定的語法知識。而且哪怕是你知道一些語法知識,如果你沒有長期去反覆去操練的話,你也很容易受到中文負遷移的影響,說出中式英語。
所以中文會有這樣的詩句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有名的詩歌,讓我們華人讀起來,就覺得非常的美。美在意境,在辭藻。我們能夠感受詩人想表達的東西,這樣一切就夠了,然而這首詩歌翻譯成英文必須新增很多東西,才能夠確保句子正確,邏輯清晰。
Crowns hovering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所以華人說英文會有語法錯誤,而外華人說中文感覺沒那麼多語法錯誤,並不是我們華人學習不夠用心,而是語言本身特點決定的。所以華人想要說一口流利的沒有語法毛病的英語,首先要熟悉英文的語法規則,其次要多練習來克服母語對第二語言的負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