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當別人誇讚你家孩子“很乖”“很懂事”的時候,你心裡肯定美滋滋的。

    是啊,對於華人而言,“乖”好像就是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乖” 理所當然也成了“好孩子”的標準。

    因此,當黃磊的13歲女兒多多染頭髮、扎耳環的時候,遭受了很多網路非議和言語攻擊:

    “小小年紀就染髮,像什麼樣子?”

    “學生就應該專心讀書,小小年紀打扮給誰看?”

    眾人都覺得愛打扮、愛美的孩子就是不乖,就不是好孩子。

    事實上,多多並未因為“不乖”而變成壞孩子,反而一直表現得非常優秀:

    8歲翻譯英文小說,12歲獨立設計禮服,13歲獲得5個樂器類國際一等獎……

    反觀眾人眼中的“乖孩子”,長大後的表現卻常常讓人大跌眼鏡,甚至感覺震驚。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就是妥妥的學霸。朋友經常自豪地誇讚孩子很乖、很懂事,學習根本不用操心。

    但是孩子上了高中後,卻突然變成了叛逆少年,逃課、抽菸、網癮,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

    成績優秀、乖巧聽話的吳謝宇,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如願成為了北大高材生。但是本來擁有著美好前途的他,卻做出了弒母的殘忍事情。

    孩子的乖,往往是在父母壓制下的一種表現。家長們為了顯得自己教育的好,往往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反而一直用這種標準來要求孩子,不乖就是不好。

    殊不知,孩子的乖就像風平浪靜的大海,表面上令人心曠神怡,可誰知道海底有多少丘壑,誰又知道海中存在著怎樣的殘忍廝殺。直到某天掀起驚濤駭浪,才知道大海平靜背後的可怕。

    《精神分析式對話:從心理醫院到躺椅》中說道:“那些順從的孩子,他們舉止得體、成績優異,但意外地出現了明顯的優等生困境,隨後這個問題的惡性程度越來越明顯……這些好孩子後來成為頗有建樹的成年人,他們做被教導的事,完成既定的目標。中年之後一些人逐漸感到內心的空虛,導致出現令人費解的現象,與他們常常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鮮明對比。”

    很多心理研究也都表明:孩子小時候表現得越“乖”、越“懂事”,長大後的心理問題反而越多。

    自卑軟弱,不敢反抗

    “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乖媽媽就走了,你自己在這裡哭吧!”

    “你想吃巧克力今天就得表現乖一點,你乖爸爸就給你買。”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奶奶生氣了!”

    漸漸地,孩子明白了這樣的生存技巧: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才會滿足自己的要求;自己乖乖順從大人的意願,大人才會愛自己,不然就會拋棄自己。

    正是這樣,為了多得到大人的關注和喜愛,為了少受到大人的嫌棄和責罵,孩子漸漸學會了壓抑真正的自己,努力做成那個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真怕你是個乖孩子》書中有一段寫作者帶女兒到親戚家串門,親戚拿出糖給女兒吃,但必須要孩子叫了阿姨才能得到。

    女兒猶豫了一會兒,為了那塊糖最終還是叫了阿姨。親戚表揚孩子乖時,作者卻感覺很心疼。

    當孩子向大人屈服的那一刻,他們就不能再自由地做自己了!

    當孩子正努力地成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們也就喪失了自信和尊嚴!

    日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從小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愛,一直順從委屈地活著,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卑軟弱的性格。

    松子長大以後,這種性格並沒有給她帶來所期待的愛,甚至被同事誣陷也不敢反抗,最終將自己陷於無法掙脫的泥沼,悲慘地離去。

    乖的本質就是一種壓抑,孩子在父母的強勢壓制下變得很乖巧,但他們的性格里已經烙下了順從的印記,長大之後怎能逃脫自卑和軟弱呢?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自己這20多年來一直在“討好”別人,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蔣方舟從小就是那個別人家的乖孩子:7歲開始寫作;9歲便出版了散文集《開啟天窗》,該書被列為湖南省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讀本;高考時被清華大學破格降60分錄取;23歲當上中國最具代表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新週刊》的副主編……

    這樣一個光環纏身的人,本該過得肆意快樂。但當蔣方舟意識到自己是討好型人格的時候,“覺得自己的人生觀整個崩塌了,甚至懷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確”。

    蔣方舟在講自己的成長經歷時,提到小時候為了討好媽媽,一直努力表現出乖孩子的樣子,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也會收斂起真實,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的感受和訴求去迎合別人,每天都感覺活得很憋屈。

    父母往往喜歡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他們自己缺乏存在感,就強迫孩子也去關注別人的評價,獲得別人的認同。

    當孩子把討好別人當成正常而合理的事情,一生活在別人的看法裡,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討喜的人設無法吸引到真正欣賞你的人。因為,真正欣賞你的人,一定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故作討喜的樣子。

    缺乏獨立,失去自我

    曾經,北京一位月入過萬的媽媽帶著女兒跳樓,因為無業的丈夫出軌,她想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絕望。

    這麼一位高收入的母親,如果離婚了,也許還能活得自我,日子也不會過得更差,可她為什麼要選擇如此卑微地活著?

    也許,她從來沒有真正獨立過,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後依賴朋友,結婚後依賴丈夫。完全是為了別人而活,不再有自我。

    當所依賴的人變得不可依賴了,她便會迷茫崩潰,因為她再也找不回那個真正應該依賴的自我。

    “乖孩子”是父母控制下的產物,當孩子習慣了被控制、被包辦,就會產生依賴感,如同牽線木偶,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敢表達自我。

    上學了是“乖學生”,工作了是“乖員工”,結婚了是“媽寶男”,生活上是“爛好人”,經濟上是“啃老族”……這難道就是你所期望的“乖孩子”?

    培養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認清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執強加在孩子身上。

    《真怕你是個乖孩子》的作者如是說:“當母親並不意味著你會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須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壓抑過度,人格分裂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

    影片《少年的你》中,魏萊是一位家境優渥的優秀學生,她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別人眼中標準的白富美學霸。

    可是由於父母錯誤的家庭教育,讓魏萊成為了“沉默的羔羊”,過度的壓抑使她產生了可怕的人格分裂。

    一面是在家人面前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另一面卻是熱衷於對出身貧寒的同學實行霸凌的狂魔。

    魏萊對同學胡小蝶實施霸凌,並導致她跳樓身亡,對此她毫無愧疚之感,即使在面對警察的盤問時也鎮定自若,簡直就是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

    長期壓抑真實的自我,使魏萊的心理扭曲變態,將霸凌當成了情感的發洩口,最終釀成了悲劇的人生。

    一本叫《乖孩子的傷最重》的書中說: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而成人,只要心中還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絕孩子獨立思考、發展自我的劊子手。只要父母心中有個“理想孩子”存在,就不可能不用“批評、比較、挑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在實現這個獨特價值的時候,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

    這些都沒關係,允許孩子在犯錯中長大,從而發展孩子的各種感知能力,讓孩子慢慢去學會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

    你會發現,“熊孩子”比“乖孩子”更加真實、可愛。

  • 2 # 心靈諮詢療愈莉枝老師

    乖孩子代表受到的限制多,這些限制會內化到潛意識主宰人的行動。比如,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你想,內心很多限制性思想,敢邁步嗎?敢做事嗎?是不是縮手縮腳的,成什麼事,關鍵是,如果天性是外向的,被打壓成 賢淑溫良,內心得多壓抑多痛苦,有苦不能說,變成了表裡不一,人活成這樣,再乖,再孝,是犧牲了孩子的人生為前提的,這不是活活的葬送人嗎?這和裹腳,活人葬,本質是一樣的。

    壞孩子,好像是違背了公德良俗,但,勝在敢想敢幹,如果本質不壞,就可以一路走下去。允許犯錯誤,並且,這種孩子不會揹著錯誤的包袱,即時就能放下前行。這樣的人活的灑脫,自在,即便大起大落,依然快活瀟灑。人活著,說到底,不就是圖個樂呵嗎?人生理想再重要,活著都沒意思了,還能實現個啥?

    真愛孩子,看透這一點,還是早點放手,還孩子天性自然,孩子自有智慧朝著他想要的方向前行。

  • 3 # 來一碗當歸雞湯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所謂的“壞孩子”以後準能幹大事這是以偏概全,不是每個人小學那個調皮搗蛋的同桌長大後都成了老闆,現實中,以前讀書搗蛋長大後碌碌無為的人比比皆是,所以不必一塊尺片丈量天下。

    關於“乖孩子”往往以後沒出息更是無稽之談,作為父母培養孩子基本的行為禮儀規範是重要本職,不能以放養的姿態對待孩子,否則一旦孩子長大後沾染不良習氣估計能把你的家庭生生摧毀。

    就我而言,我會讓我孩子儘量聽話,乖巧,但我不允許他懦弱,讓他學會在這社會上要敢爭敢搶屬於自己的東西,另外要心存善念,懂得有感情地對待周邊事物。

  • 4 # l悠然見南山l

    首先要明確乖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吧?

    以偏概全這個概念本來就不對

    什麼是好孩子?乖巧聽話無主見沒思想懦弱全權聽從家長老師的,一般這種孩子,絕對被認為是好孩子了,但是還有一種好孩子,是學習盡力,有思想有頭腦活潑,敢於提出自己意見,敢於嘗試,卻又懂禮貌明白對錯,有道德有底線,這也是好孩子!你能說,所有的好孩子都沒有出息嗎?

    同理,還有壞孩子

    上課喜歡聊天說話不好好聽講,這在一般人眼裡就是壞孩子了吧?但是樂於助人,善良懂事,有主見,自理能力強!有沒有出息,這在以後的每一個選擇裡!可能某一次的頭腦一轉,就開始嘗試最後成功,無可厚非,那麼壞孩子肯定是會成功的!

    還有一種壞孩子,無道德無底線,腦子裡沒有錯與對的概念,只是本能行事,無惡不作,那麼他的未來,會有出息嗎?除了監獄還能去哪裡……

    所以這句話吧,它本來就是片面的,誰能說清楚誰的未來會怎樣?

    人生啊,誰能說的準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瑜伽練著練著上癮了,一旦停下來練習,會有哪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