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秋6697

    戰國七雄當中,燕國也就在燕昭王時期曾經顯赫一時,其餘絕大多數時間和南韓一樣都是墊底的,實力明顯比其它五國差一檔

  • 2 # 再言春秋

    引言

    荊軻刺秦是燕國針對強秦之最後的反擊。

    此次反擊,可以說是燕國所做的最悲壯、最無奈、最淒涼、最“愚蠢”的一次反擊。

    燕太子丹,在犧牲了田光、樊於期之後,又失去了荊軻。這一次的反擊雖然成就了荊軻千古刺客的美名,但也給了秦始皇滅燕的口實。

    荊軻刺秦固然悲壯,但其愚蠢程度其實遠大於此次行為的悲壯。秦國之興起,是歷經六代七王苦心經營的結果,非嬴政一人可成就。

    太子丹以為刺殺秦王之後,就可緩解燕國壓力,可以阻撓秦國統一之業,此想法未免多了些“義氣”,卻是實實在在的缺乏政治頭腦。

    縱然荊軻一刺可以成功,也無非是減緩秦國鐵騎的速度,卻改變不了燕國終將被滅的趨勢。

    分析

    戰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

    以國家實力而言,當以秦國為首。之後是楚、齊。趙、魏二國都有各自的輝煌時刻,但因勢力範圍本身較小,也沒有維持長久。至於燕國,雖有樂毅伐齊,首倡合縱之威,卻也是曇花一現。而南韓,縱然掌握鐵礦,但始終是七國中最弱的一方。

    不過,若以國家長短而論,燕國當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延續了八百年的正式諸侯國。有如此淵源之過,至戰國末期時卻不能領袖群倫,反而在戰場上頻頻失利,究竟為哪般呢?

    獨一無二的燕國

    戰國七雄中,燕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如果從國家政權延續上看,齊、楚、燕都延續了八百年。甚至楚所延續的時間比周王朝還要長: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周文王的時候,當時還是諸侯國的西周就有了滅商的想法。但因為其勢單力孤,所以要聯合天下諸侯國,此時楚族首當其衝與文王站在一起。由此可見,在周王朝建立之前,楚族就以部落甚至是小諸侯的形式存在了。

    但有一截,西周在滅商之後,並沒有得到楚族的尊敬。換言之,於楚族而言,此時的天下共主是與自己並立的。他們不認為自己要聽從周天子的調遣。

    周成王時代,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楚國正式成立。此時的楚國雖然羸弱,但其野心卻不小,他的目光始終盯著天下共主的位置。

    齊國,從政權而言也延續了八百年。是武王為了感念姜子牙輔佐之功,同時為了約束其餘諸侯國作亂,而封給姜子牙的。

    但周安王的時候,齊國的統治者被臣屬所取代,由姜齊變為了田齊。雖然還延續著齊國這個稱號,但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趙、魏、韓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是劃分春秋和戰國的一個標誌。原本諸侯國中最為強大的晉國,被臣子一分為三。這算是徹底的斷了國祚。

    至於最後所崛起的秦國,國祚雖然比趙、魏、韓要長,但與齊、楚、燕相較就短了很多。

    其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這個地位遠不及諸侯國。直到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才正式成為諸侯國。此時,距離周王朝建立已經近三百年。

    而燕國,自周王朝建立後就有了。其先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地召公奭。中間雖然一直“災難不斷”,但國家政權始終由召公後人所掌控,從未有過間斷。

    綜上所述,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正式且唯一延續了八百年的諸侯國。

    屢屢求援的燕國

    燕國自建立之後,其所擔負的政治任務就是固守邊疆。主要的戰略目的,就是防備外來侵略者。結果就造成了一種很尷尬的情況:

    燕僻處北邊,雜處於山戎與狄之間,地小民寡,時受戎狄之侵擾,僅能自保而已。

    燕國所處的位置,是一個經常會被周邊少數民族侵擾的位置。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燕莊公時期。

    燕莊公時期,山戎對燕國大規模進攻,燕莊公不是山戎的對手,只好向其餘諸侯國求救。恰值此時,齊桓公想成就霸業,於是就幫助燕莊公打敗了山戎,同時還滅了孤竹和令支。

    燕莊公為了感謝齊桓公,以“越級”的禮對待齊桓公,要親自送齊桓公出境。齊桓公顧忌政治影響,就拒絕了燕莊公的禮遇,還把燕莊公所到的地方割讓給了燕莊公。

    後來的燕國,因為內亂的問題,還向齊國、晉國有過求援,總而言之,燕國這個國家總會出問題,總需要別的國家來幫助。

    “強燕”還是“弱燕”

    身處戰國七雄中的燕國,自然不能簡單用一個“弱”字來形容。因為能夠被列入戰國七雄,必須要符合一個硬性標準:

    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需要達到萬乘的標準,才能列入七雄之中。有這個硬性標準來衡量,起碼可以說明一個問題,燕國的實力並不弱。

    而且,無論是在春秋,還是戰國時期,燕國都還有過幾次出彩的表現。

    春秋時期,燕國曾有過兩次與齊國的交手。雖然說都是以防守的一方被動進入戰場,但還是在反擊中取得了勝利。

    到了戰國時期,燕國的幾次曇花一現,還真是有點“大放異彩”的感覺。

    燕後文公時期,採納蘇秦合縱的建議,首倡合縱。與趙、魏、韓、楚、齊組成合作聯盟,扼制秦國的擴張。雖然沒有持續多久,但還真是風光了一把。

    後來在燕昭王時期,先是用郭隗之計“千金買骨”,吸納人才。先後招攬了樂毅、鄒衍、劇辛等一批人才。讓原本弱小的燕國變得強大了起來。

    之後以樂毅伐齊,報侵略之仇,一時間打的齊國只有兩個城市。再後來,以秦開破胡,最終東胡卻千餘里,燕國土地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很可惜,燕國的輝煌只是短暫的。燕昭王死後,伐齊的腳步停止了,齊國利用反間計,讓燕王調走了樂毅,齊國開始反擊,燕國戰敗,齊國復國。在之後的燕國就開始了屢戰屢敗,從此一蹶不振。

    從燕國的強、弱變化來看,燕國並非一直羸弱,也有強大的時候,只不過時間很短暫。客觀的說,燕國並非弱國,他有強大過,有樂毅伐齊的輝煌。

    燕國所走的路,只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規律而已。這種現象,是戰國時代很常見的。然而,如果是整體來看,燕國輝煌的時間還是短暫了一點。

    燕國輝煌時間為何短暫

    從地理位置而言,燕國所處的位置是邊疆地帶。屬於少數民族的聚集地。燕國總要面臨來自少數民族的侵擾。而且,燕國所面臨的侵擾,要多於其他國家。

    所以,當其他國家,即齊、楚、秦等國,在戰國時期紛紛去吞併其他國家的時候,燕國卻要用很大的精力來保證邊疆的穩定。他沒有餘力在中原一代爭強。錯失了春秋時期,這個最適宜的擴張期。

    整個春秋,燕國所吞併的只有齊國“施捨”給他的,沒有自己掠奪的。等到戰國時期,燕國所面對都是與自己實力相若的諸侯國,沒有了擴張發展的空間。

    再加上他所處的地方,在當時是地寡民少。從內部條件上看,他想要擴張也很困難。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人”的因素。在整個帝王時代,一個帝王的能力、品行會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

    而燕國出了初代的召公,後來的燕後文公,還有燕昭王,基本上沒出過強有力的統治者。尤其是在燕昭王之後,他的繼任者浪費了他開拓的大好局面,把蒸蒸日上的燕國又重新拉了回去。

    結語

    作為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正式延續了八百年的老牌諸侯國,燕國的表現應該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勁才對。

    可事實上,燕國的表現卻差強人意。除了首倡合縱和樂毅伐齊,秦開破胡三件事,基本上沒做什麼不僅沒做什麼,到了後期更是屢戰屢敗。

    之所以出現這種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其所處的位置戰略縱深不佳。而且燕國的歷代統治者缺少有眼光者,浪費了“春秋”這個擴張的好時機。

    雖然後來出了一個燕昭王,讓燕國強大了起來。可好景不長,在燕惠王繼位後,又把大好局面打成了殘局。

  • 3 # 娛樂歷史雜談

    首先燕國一直是苦寒之地,經濟文化發展緩慢,人口數量一直不多而且地盤比較小,從而軍隊的戰鬥力一直都弱。

    長期夾在北邊蠻貊等域外部族和齊,晉等強國中間,保持穩定就已經不錯了,哪裡有精力去強化軍隊發展經濟。

    就像貧窮的人一樣,維持溫飽已經消耗了很大的精力,哪還有時間去學習進步,哪裡還有時間去謀劃未來。

  • 4 # 敏哥說歷史

    有些時候,一個國家在世界上,亦或者是在後人眼中的地位,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國力,還包括了一些客觀因素。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世人一直知道,這段歲月中,中國處於分裂的狀態,並且中國大地上屹立著七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秦。

    其一,燕國的歷史比較悠久。燕國是最早的諸侯國,早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之後,姬發便將他的弟弟分封到了燕國。而燕國更是戰國七雄之中唯一的周王室成員,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戰國時期,燕國在與北胡相鄰的邊境地區先後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其二,燕國位於“戰國七雄”中的最北端,經常受到山戎的入侵。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並不是他的國力不行,而是因為分身乏術。燕國不但要解決和諸侯列國之間的戰端,同時還要解決後方的邊境問題,忙的不可開交。

    其三,燕國之所以並不是很強大,和他的地理位置有所關係。燕國位於嚴寒地區,因此人口數量比較少,糧食收成也不好。沒有人,沒有糧食,就意味著沒有經濟,又如何發展國力呢?而大部分的諸侯國君都意識到了燕國存在的問題,因此他們都不願意攻打燕國,為自己惹來一身問題。

    相反的,為了不讓競爭對手擁有燕國這樣一個支援國家,一些諸侯國甚至主動幫助燕國,讓他們遠離戰端。因此,燕國的地位不僅沒有被動搖,反而被扶持上了“戰國七強”的地位。

    其四,燕國其實也不是無時無刻都這麼弱小的。在燕易王統治期間,燕國雖然被齊國打敗了,並且失去了很多的 土地,但是他們懂得尋找支援,並獲得了晉朝的幫助。晉朝是個“有愛心”的國家,與燕國齊心協力,最終擊退了齊國。

    因為這一次的戰役,讓很多人認識到了燕國雖然能力不強,但是隻要聯合其他國家,便是一個很難被擊退的存在,因此人們也就不小看他了,反而將其列為“戰國七強”之一。

    燕國雖然沒有很強大的國力,打仗的時候也老是被擊敗,但是他擁有很好的背景和地理位置,因此才能夠立於相對不敗之地。

  • 5 # 呂小汪

    燕國,是戰國七雄唯一立國八百年,幾乎跟周王室同齡的國家。不過雖然這麼說,七雄之中,就屬燕國跟南韓最名不副實,一直和南韓競爭誰是七雄第一,當然,是倒數第一,,除了燕昭王時期,短暫雄起了一回,其他時間基本一直都在打醬油。很多人不禁疑惑,為何燕國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打仗就屢戰屢敗?

    從天時,地利,人和,變法圖強來分析,燕國的問題共有以下四條

    ①天時:在燕昭王時期,燕國進入了鼎盛時期,向南進攻齊國,打的齊國幾乎滅亡。向東擊敗了東胡部落,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了遼東地區,這一時期的燕國,可謂佔崛天時,大國崛起,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燕昭王掛了,新上任的燕王直接逼跑了樂毅,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②地利:燕國的地理位置頗有些尷尬,所處邊疆,氣候寒冷。北方雖然土地廣闊,但不適宜糧食生長,人口較少。還要時時刻刻地方北方的匈奴和東胡等北方胡人部落的騷擾,大部分國力都耗在邊患了。曾經齊國差點滅了燕,為什麼最後保留了它,就是想讓燕國擋一下災

    此後,燕國屢戰屢敗,田忌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從此燕國一撅不振

    其實,燕惠王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樂毅,還有他和燕國美好的未來。

  • 6 # 魔鬼編劇丶海之亭影視

    嗯嗯,我來回答一下( •̀∀•́ )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戰國七雄吧,韓趙魏楚燕齊秦。這七個諸侯國是當時包括實力在內被公認的七大諸侯國。下面我們來細細說下燕國。

    作為七大諸侯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燕國可以說是首當其衝了,他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更是讓人覺得是一個強國大國,為什麼之後卻是屢戰屢敗,我從下面幾點分析一下。

    1:處在獨特軍事地區

    燕國位於“戰國七雄”中的最北端,經常受到山戎的入侵。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並不是他的國力不行,而是因為分身乏術。燕國不但要解決和諸侯列國之間的戰端,同時還要解決後方的邊境問題。並且每每打仗還要留一些兵力在國內,時常提防偷襲,這樣的結果就是前線吃緊,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好,但又不得不守,簡直是忙的不可開交。所以軍事戰力根本達不到好的訓練和組織。

    2:地理位置,天寒地凍

    燕國之所以並不是很強大,和他的地理位置有所關係。燕國位於嚴寒地區,因此人口數量比較少,糧食收成也不好。沒有人,沒有糧食,就意味著沒有經濟,又如何發展國力呢?所以可以說燕國的整體人民都是比較羸弱的,不過也因此,大部分的諸侯國君都意識到了燕國存在的問題,因此他們都不願意攻打燕國,省的自己打下來之後還要分糧和人力去管理,得不償失。所以說這個地理位置只能說是有好有壞了。

    3:易王懂勢,昭王興國,惠王敗之

    說起領導者,燕國也不是沒有強大過,易王身為燕國第三十七任國君,知形懂勢,懂得與別國合作或是借用有識之士的能力,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奪取燕國十城,但易王透過蘇秦遊說,齊宣王便將十城歸還。他的下一任昭王,更是選賢舉能,從魏國挖來了樂毅,更是將中大才,昭王時期也是燕國最鼎盛的時候 但是很不幸的是,昭王忽然駕崩後的惠王,著實是能力欠佳,不僅沒有珠聯璧合的觀察能力,更是逼走樂毅,導致燕國國力日漸衰弱,而且不僅僅如此,更是導致其他的大能才者對燕國遠而避之,所以說惠王敗之。

    所以總的來說,燕國雖然有長達八百年的深厚歷史底蘊,但很多地方都是略有不足,更是在惠王這裡打了個折,所以說,燕國後期才屢戰屢敗。

  • 7 # 尚宮女史

    實際上,燕國並不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楚國也是。一般認為,周朝存在了八百年,自公元前1056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滅亡之後,戰國七雄依舊存在,作為西周初期即建國的燕國國祚長達822年,而在周成王時期才建國的楚國同樣存在了八百多年,周成王六年的岐陽會盟,楚子熊繹就已經作為諸侯參加,因此,楚國當是在周成王繼位初期就建了國。周成王於公元前1043年繼位,不久楚國立國,然後滅亡於公元前223年,國祚近820年。

    因此,燕國只能算是戰國七雄中的八百年諸侯國之一,當然,其餘五國的國祚就遠沒有燕楚兩國長了,秦國國祚五百多年,韓趙魏三國不到二百年,齊國前面部分的呂齊六百多年,後面部分的田齊一百五十多年。

    燕國雖然存在時間很長,甚至很可能是所有諸侯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衛國的滅國時間實際上存在爭議),但是燕國的存在感卻不是很高,尤其是春秋時期,燕國基本就是無緣中原紛爭的,直到戰國時期,更確切來說應該是燕昭王時期,燕國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在此之前,燕國實力並不強,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和它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

    如果燕國的國君們爭氣,也可以和秦國東進、楚國北上一樣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只是燕國自燕召公之後就沒有出現過幾個有作為的君主。

    當初,召公作為周武王的弟弟與周公旦一起輔佐周成王,召公後來又輔佐周康王,是“周初四聖”之一,才能和威望都是非常高的,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後,將召公封在了燕地,燕國自此建立,同時期建國的還有齊國、魯國、蔡國等等。但是召公並沒有到封地去治理國家,實際上他至死都是為周王室服務,輔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他的嫡長子成為燕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燕國地處東北,與其他諸侯國接壤的並不多,倒是和山戎相鄰,因此,春秋時期,諸侯國們之間相互攻打、兼併、爭霸,都和燕國沒有多大關係,它始終遠離中原的紛爭,但是卻遭到了山戎的攻打,燕國幾次易都。齊桓公時期,燕莊公不敵山戎,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數個諸侯國攻打山戎,解除了燕國的危機,順便滅掉了幾個小的山戎部落。

    這是僅有的幾次燕國與中原各國發生關係的事件,春秋時期的大部分時候,燕國存在感極低。但因為地理關係,中原各國也並沒有去攻打燕國,因此本身地盤就不小的燕國平安過渡到了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已經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而姜姓呂氏齊國也變成了媯姓田氏齊國。而原先的小諸侯國都已經逐漸消失不見,被大國所吞併。

    戰國初期的諸侯國數量不過才十來個,而這些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白痴化,爭霸也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他們更想吞併別的國家,而讓自己的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燕國也不再邊緣化,加入到中原混戰之中來,這些諸侯國或結盟或攻打,沒有長久的朋友和敵人,一切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合縱抗秦”和“五國相王”中都有燕國的身影。

    燕國最初和齊國之間的戰爭最多,燕易王時期,齊宣公曾打下了燕國的十座城池。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宣公又派匡章攻打燕國,燕國差點遭遇滅國,中山國也來分一杯羹,後來燕國百姓奮起反抗,再加上其他諸侯國的干涉,齊軍不得不撤軍。

    當然這對於燕國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因為隨後,趙武靈王就派軍護送在南韓為質的公子職回國繼位,這就是著名的燕昭王,強燕的締造者。燕昭王的故事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築黃金臺,千金買骨,招賢納士,軍事家、改革家紛紛慕名而來。樂毅、鄒衍、劇辛都是這一時期來到了燕國。

    燕昭王時期的燕國軍事實力強盛,樂毅甚至說服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帶領燕軍差點滅亡了齊國,正在這個時候,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繼位,燕國開始走下坡路,首先就是燕惠王不信任樂毅,然後樂毅逃跑,齊國收復失地。個時候開始,燕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差,況且燕國親秦,同趙國衝突不斷,數次攻打趙國,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長平之戰剛結束,燕國就趁機攻打趙國,但傷亡慘重的趙國依舊打敗了燕國。

    後來眼看著秦王政要開始進行滅國戰,燕太子丹,這個在小時候曾經和秦王政一起困在趙國的燕國太子,讓荊軻去刺殺秦王,行動失敗後,秦軍大軍壓境,燕國自然無力抵抗,燕王喜殺死太子丹試圖保全燕國,但是,燕國依舊沒有成為例外,還是在公元前222年被滅亡。

    總結燕國後期屢戰屢敗的原因,不外乎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燕國作為老牌諸侯國,軍事實力本就一般;

    二是燕國雖然經過燕昭王的變法改革,實力大增,但是樂毅攻打齊國一戰還是讓燕國損失不小,而是還失了諸侯們的心;

    三是燕昭王之後,燕國並沒有出現出色的國君,甚至連守成都做不到,好戰且站錯了隊,合縱抗秦不牢靠,反而親秦。東方六國各懷心思,根本不可能真正合縱抗秦,反而更容易相互攻打,給了秦國可乘之機,而燕國又親秦,和趙齊多有戰事,但燕國是打不過這兩個強國的,等這兩個國家弱了,被秦國收拾的差不多了,燕國就也成了秦國的盤中餐。

  • 8 # 良人一品

    一般認為,周朝存在了八百年,自公元前1056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滅亡之後,戰國七雄依舊存在,作為西周初期即建國的燕國國祚長達822年,是戰國七雄中僅有的兩個國祚超過了八百年的諸侯國(另一個是楚國),當然,其餘五國的國祚就遠沒有燕楚兩國長了,秦國國祚五百多年,韓趙魏三國不到二百年,齊國前面部分的呂齊六百多年,後面部分的田齊一百五十多年。

    燕國雖然存在時間很長,甚至很可能是所有諸侯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衛國的滅國時間實際上存在爭議),但是燕國的存在感卻不是很高,尤其是春秋時期,燕國基本就是無緣中原紛爭的,直到戰國時期,更確切來說應該是燕昭王時期,燕國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在此之前,燕國實力並不強,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和它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

    如果燕國的國君們爭氣,也可以和秦國東進、楚國北上一樣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只是燕國自燕召公之後就沒有出現過幾個有作為的君主。

    當初,召公作為周武王的弟弟與周公旦一起輔佐周成王,召公後來又輔佐周康王,是“周初四聖”之一,才能和威望都是非常高的,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後,將召公封在了燕地,燕國自此建立,同時期建國的還有齊國、魯國、蔡國等等。但是召公並沒有到封地去治理國家,實際上他至死都是為周王室服務,輔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他的嫡長子成為燕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燕國地處東北,與其他諸侯國接壤的並不多,倒是和山戎相鄰,因此,春秋時期,諸侯國們之間相互攻打、兼併、爭霸,都和燕國沒有多大關係,它始終遠離中原的紛爭,但是卻遭到了山戎的攻打,燕國幾次易都。齊桓公時期,燕莊公不敵山戎,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數個諸侯國攻打山戎,解除了燕國的危機,順便滅掉了幾個小的山戎部落。

    這是僅有的幾次燕國與中原各國發生關係的事件,春秋時期的大部分時候,燕國存在感極低。但因為地理關係,中原各國也並沒有去攻打燕國,因此本身地盤就不小的燕國平安過渡到了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已經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而姜姓呂氏齊國也變成了媯姓田氏齊國。而原先的小諸侯國都已經逐漸消失不見,被大國所吞併。

    戰國初期的諸侯國數量不過才十來個,而這些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白痴化,爭霸也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他們更想吞併別的國家,而讓自己的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燕國也不再邊緣化,加入到中原混戰之中來,這些諸侯國或結盟或攻打,沒有長久的朋友和敵人,一切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合縱抗秦”和“五國相王”中都有燕國的身影。

    燕國最初和齊國之間的戰爭最多,燕易王時期,齊宣公曾打下了燕國的十座城池。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宣公又派匡章攻打燕國,燕國差點遭遇滅國,中山國也來分一杯羹,後來燕國百姓奮起反抗,再加上其他諸侯國的干涉,齊軍不得不撤軍。

    當然這對於燕國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因為隨後,趙武靈王就派軍護送在南韓為質的公子職回國繼位,這就是著名的燕昭王,強燕的締造者。燕昭王的故事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築黃金臺,千金買骨,招賢納士,軍事家、改革家紛紛慕名而來。樂毅、鄒衍、劇辛都是這一時期來到了燕國。

    燕昭王時期的燕國軍事實力強盛,樂毅甚至說服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帶領燕軍差點滅亡了齊國,正在這個時候,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繼位,燕國開始走下坡路,首先就是燕惠王不信任樂毅,然後樂毅逃跑,齊國收復失地。個時候開始,燕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差,況且燕國親秦,同趙國衝突不斷,數次攻打趙國,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長平之戰剛結束,燕國就趁機攻打趙國,但傷亡慘重的趙國依舊打敗了燕國。

    後來眼看著秦王政要開始進行滅國戰,燕太子丹,這個在小時候曾經和秦王政一起困在趙國的燕國太子,讓荊軻去刺殺秦王,行動失敗後,秦軍大軍壓境,燕國自然無力抵抗,燕王喜殺死太子丹試圖保全燕國,但是,燕國依舊沒有成為例外,還是在公元前222年被滅亡。

    總結燕國後期屢戰屢敗的原因,不外乎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燕國作為老牌諸侯國,軍事實力本就一般;

    二是燕國雖然經過燕昭王的變法改革,實力大增,但是樂毅攻打齊國一戰還是讓燕國損失不小,而是還失了諸侯們的心;

    三是燕昭王之後,燕國並沒有出現出色的國君,甚至連守成都做不到,好戰且站錯了隊,合縱抗秦不牢靠,反而親秦。東方六國各懷心思,根本不可能真正合縱抗秦,反而更容易相互攻打,給了秦國可乘之機,而燕國又親秦,和趙齊多有戰事,但燕國是打不過這兩個強國的,等這兩個國家弱了,被秦國收拾的差不多了,燕國就也成了秦國的盤中餐。

  • 9 # 好男人不止曾小賢9267

    在西周建立以後,周天子冊封宗族子弟到各地,其中召公被封到了燕國,召公的子孫一直控制著燕國。到了戰國時期,隨著不斷的戰爭和兼併,周天子冊封的宗族封國中,就只剩下了魯國和燕國。隨著魯國的滅亡,燕國成了血統最正宗的天子封國。在和平時期,血統的親近性非常重要,可是在戰國那種混亂的局面,連周天子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就更不要說其他宗室了。作為七大強國中最弱的一個,其他幾個國家經常拿燕國開涮。燕國雖然是強國之一,但是與其他幾個強國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即便是面對南韓,燕國也沒有多少優勢。在大爭之世,與強國爭霸,需要依靠勢力。

    在北部草原上,活躍著很多遊牧部落,這些遊牧部落時常南下,趙國和燕國都是苦不堪言。燕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防禦北方遊牧部落,真正能夠抽調的軍隊數量不多。在燕昭王時期,燕國進入了鼎盛時期,向南進攻齊國,打的齊國幾乎滅亡。向東擊敗了東胡部落,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了遼東地區。但燕昭王去世以後,燕國再次進入了無足輕重的局面。其實,燕國錯過了最好的發展階段。燕國有兩個鄰國,分別是趙國和齊國。齊國雖然經歷了五國伐齊的浩劫,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燕國沒有能力消滅齊國。至於趙國,則是戰國的後起之秀,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成為了東方強國。面對這樣一個國家,燕國不敢主動挑釁。

    燕國並沒有放棄趁火打劫的機會,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喪失了40多萬精銳力量,東方強國元氣大傷。此時的燕國前後兩次進攻趙國,準備趁趙國元氣大傷的機會,佔領趙國北部地區。結果,10萬燕軍幾乎全軍覆沒,連燕軍統帥都被斬首。由於屢屢與周邊各國交惡,燕國沒有可靠的盟友,最終選擇了遙遠的秦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燕國的投靠正好符合秦國的利益。在戰國後期的戰爭中,燕國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在秦國逐步消滅了趙魏韓等國家之後,燕國才感覺到了壓力和恐懼,派遣荊軻準備刺殺秦王嬴政。其實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形成,即使荊軻成功的刺殺了嬴政,秦國也會出現新的國君,並不能從根本上挽救燕國的困局。

  • 10 # 使用者2537295003532931

    燕國地處邊陲。

    燕國雖然國力不強,但是強攻也要傷經斷骨。

    燕國接壤東方強國齊國,一旦齊國攻打燕國,三晉不會看著齊國更強大。

  • 11 # 一笑而過解千愁

    戰國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燕國地處東北部,相比較其他六國位置比較偏僻,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

    燕國之所以存活八百餘年,得力於他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其他諸侯國之間犬牙交錯,任何一國想去攻打燕國都需要借道他國,另外戰國時期比較強大幾個國家有齊 楚 秦魏四個國家,如果齊國攻打燕國則韓趙魏不會坐視齊國一家獨大 ,他們不想自己身邊再多一個強大的對手。還有秦國的政策是遠交近攻,結交燕國,進攻蠶食的韓趙魏,得以使燕國處於和平狀態。楚國離燕國較遠,楚國攻打燕國不划算!

    燕國之所以越來越弱,沒有強有力的經濟 軍事上的革新來改變當時的積貧積弱的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沒有及時的跟上當時的發展步伐! 長久以來舒適安逸的環境,使得統治者及官員們失去了進取的動力,沒有了危機感!不去改變現狀,所以才會越來越弱!

  • 12 # 每天一起學歷史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楚國、趙國、魏國和齊國都曾經不可一世,為何作為存在了八百年的諸侯國燕國除了燕昭王時期的短暫崛起之外,在戰國後期屢戰屢敗呢?

    1.燕國未經歷徹底的變法,固步自封,實力自然越來越弱。雖然燕國曾經聘請六國丞相蘇秦入燕,嘗試變法,但不曾成功,燕昭王的崛起並非因為變法,而是因為有樂毅、劇辛這樣的良臣,所以只能強盛一時,不足以強盛一世。反觀燕國周邊國家,趙國自胡服騎射以後,軍隊長期與少數民族作戰,戰鬥力越來越強;齊國因為佔據了沿海,經濟發達,實力比燕國雄厚的多;即使是中山這樣的小國,也可以趁亂欺負一下燕國。

    2.燕國地處東北,人口稀少,資源匱乏。燕國當時大部分國土天氣比較寒冷,冬季漫長,糧食產量不高,同時國家人口也不多,加之被齊國徹底打敗了一次,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和資源,導致燕國一蹶不振。加之燕國的鄰國趙國和齊國都是戰國時期排名靠前的國家,燕國在各方面都無法與這兩國相比,更不要提強大的秦國了,自然是屢戰屢敗。

    3.在燕國北部草原上,活躍著很多遊牧部落,這些遊牧部落時常南下,趙國和燕國都是苦不堪言。燕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防禦北方遊牧部落,真正能夠抽調的軍隊數量不多。加之燕國沒有對軍隊進行改進,國力貧窮,戰國時期的主力部隊騎兵並沒有多少,還在使用戰車等老式武器,自然無法打的過擁有大量騎兵的趙國和齊國了。

    綜上所述,雖然燕國是存在八百年的諸侯國,但並沒有與時俱進,對內進行改革,發展軍隊,反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對外沒有堅決的聯合趙國齊國反對秦國,反而與秦國結盟,與狼為伍,最終成為了秦國的盤中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岳雲鵬到張雲雷,從張鶴倫到孟鶴堂,你覺得德雲社下一步該捧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