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古代的有名的道德學家。他的千古名作《老子》,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用於闡述真理大道的“天書”。它像深邃和浩瀚的夜空中的北極星,統領著北斗九星及滿天的星雲,在不斷地閃耀著人類智慧文明的光芒。《道德經》對中國古代的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三百六十行,都發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產生過不可限量的作用。
《道德經》既是中國古代原始文明智慧的結晶,又是當代人類社會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教材。老子直觀而徹底的純唯物主義思想,樸素而客觀的辯證法思想,以及元始觀、靈寶觀、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事業觀、理想觀、社會觀、倫理觀、養生觀、知識觀、智慧觀、道術觀等等,都永遠值得人們借鑑和參考。《道德經》宏偉、深奧的哲學原理,是百家百科共同的原始學問。但一部《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導引師稱之為導引學,養生家稱之為養生學,修行者稱之為修行學,軍事家稱之為兵法學,政治家稱之為政策學,謀略家稱之為智慧學,宗教家稱之為真經,哲學家稱之為社會科學,醫藥學家稱之為自然科學等等。正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其實按老子著書時的原意,《道德經》講的就是道德學,也必須從道和德入手,才能有助於讀懂它。
綜觀整部《道德經》,其主要內容主要就是闡發“道”和“德”所包涵的哲學思想。它是道家關於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事和修養原則的哲學著作。換言之,對宇宙本原、社會政治及人生觀的探討,是老子《道德經》一書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經》哲學思想的中心範疇或最高概念。
《道德經》第一章:
“道”,是《道德經》一書中的最高哲學概念,其涵義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道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化的依據;第三、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第四、道是作為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
1、道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
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就“道”作為宇宙的本原而言,老子分別於《道德經》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及二十五章著重進行了論述。老子認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道”那裡化生出來的。這個化生宇宙萬事萬物的“道”,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之體,孕育和推動宇宙萬事萬物;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而又真實存在。正因為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強的把她叫做“道”。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明確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化的依據。
“道”化生宇宙萬物之後,“道”仍蘊藏於萬物之中。因此說“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群生是賴,萬類鹹仗,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正如《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所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3、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
“道”所化生的宇宙萬物,形成我們所熟悉的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總是按照其客觀規律在運動變化著。這個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就是自然規律,或者說是天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教人要效法天道。後世道教用其“象徵符號”太極圖來表示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的“道”。
《道德經》第四十二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和。”意為:萬物都有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達到統一。這其中反映了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老子《道德經》一書中其辯證法思想十分突出。譬如:第二章中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四十章中說:“反者,道之動。”第五十八章中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就是說,矛盾雙方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聯絡、互相作用、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總之,老子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揭示出了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這一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道教用(陰陽魚)太極圖來表示,可以說既準確又形象。
4、道是作為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
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之人的行為舉止,完全遵從“道”,即以“道”作為行為的準則。具體地說,就是以形上的“道”所顯現的基本特性作為行為的準則。 那麼“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說來,“道”具有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這些特性,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準則。
《道德經》五千言,旨在提供和闡述作為人類所遵循的生活準則的“道”。這個作為人類所遵循的生活準則的“道”,內容涉及廣泛,比如治國之道、修身之道、管理之道、養生之道、處世之道,等等。
當今世界之所以興起“老子熱”,就是因為老子《道德經》所論述的“道”,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和行為準則,使人走向成功,獲得幸福。
1、“德”是“道”的作用。
無形的“道”化生了宇宙萬物,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後,其“道”力蘊藏於宇宙萬物之中,並得以生存和運化,這也是“德”。《莊子·天地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
2、“德”是“道”的德性。
化生宇宙萬物的“道”,具有虛無、清靜、自然、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德性。“道”的德性,簡言之即“道”性。
3、“德”是“道”性的體現。
道性體現於人謂之“德”。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也。譬如:“道”化生了萬物,而她“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佔有、不圖報、不干涉,如果學道者修得“道”的這種特性,“舉事與道合”,這就叫做“德”。
後世道教繼承老子關於“德”的哲學思想,添加了神仙修煉的仙學內容,認為修道有成,與“道”同一體性,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也稱作“德”。正如《自然經》所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
正是因為“道”由“德”顯,所以修道者,必須積德或養德。
4、“德”亦指社會倫理道德。
從廣義上講,與“道”並提的這個“德”,還包括社會的倫理道德,亦即人的品德。
綜上所述,“德”是“道”的作用和體現,“道”因“德”而得以顯現於物的世界。正是由於“道”以“德”顯,因此“德”便成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有名的道德學家。他的千古名作《老子》,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用於闡述真理大道的“天書”。它像深邃和浩瀚的夜空中的北極星,統領著北斗九星及滿天的星雲,在不斷地閃耀著人類智慧文明的光芒。《道德經》對中國古代的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三百六十行,都發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產生過不可限量的作用。
《道德經》既是中國古代原始文明智慧的結晶,又是當代人類社會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教材。老子直觀而徹底的純唯物主義思想,樸素而客觀的辯證法思想,以及元始觀、靈寶觀、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事業觀、理想觀、社會觀、倫理觀、養生觀、知識觀、智慧觀、道術觀等等,都永遠值得人們借鑑和參考。《道德經》宏偉、深奧的哲學原理,是百家百科共同的原始學問。但一部《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導引師稱之為導引學,養生家稱之為養生學,修行者稱之為修行學,軍事家稱之為兵法學,政治家稱之為政策學,謀略家稱之為智慧學,宗教家稱之為真經,哲學家稱之為社會科學,醫藥學家稱之為自然科學等等。正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其實按老子著書時的原意,《道德經》講的就是道德學,也必須從道和德入手,才能有助於讀懂它。
綜觀整部《道德經》,其主要內容主要就是闡發“道”和“德”所包涵的哲學思想。它是道家關於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事和修養原則的哲學著作。換言之,對宇宙本原、社會政治及人生觀的探討,是老子《道德經》一書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經》哲學思想的中心範疇或最高概念。
何為“道”?《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是《道德經》一書中的最高哲學概念,其涵義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道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化的依據;第三、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第四、道是作為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
1、道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
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就“道”作為宇宙的本原而言,老子分別於《道德經》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及二十五章著重進行了論述。老子認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道”那裡化生出來的。這個化生宇宙萬事萬物的“道”,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之體,孕育和推動宇宙萬事萬物;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而又真實存在。正因為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強的把她叫做“道”。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明確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化的依據。
“道”化生宇宙萬物之後,“道”仍蘊藏於萬物之中。因此說“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群生是賴,萬類鹹仗,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正如《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所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3、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
“道”所化生的宇宙萬物,形成我們所熟悉的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總是按照其客觀規律在運動變化著。這個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就是自然規律,或者說是天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教人要效法天道。後世道教用其“象徵符號”太極圖來表示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的“道”。
《道德經》第四十二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和。”意為:萬物都有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達到統一。這其中反映了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老子《道德經》一書中其辯證法思想十分突出。譬如:第二章中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四十章中說:“反者,道之動。”第五十八章中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就是說,矛盾雙方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聯絡、互相作用、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總之,老子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揭示出了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這一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道教用(陰陽魚)太極圖來表示,可以說既準確又形象。
4、道是作為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
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之人的行為舉止,完全遵從“道”,即以“道”作為行為的準則。具體地說,就是以形上的“道”所顯現的基本特性作為行為的準則。 那麼“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說來,“道”具有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這些特性,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準則。
《道德經》五千言,旨在提供和闡述作為人類所遵循的生活準則的“道”。這個作為人類所遵循的生活準則的“道”,內容涉及廣泛,比如治國之道、修身之道、管理之道、養生之道、處世之道,等等。
當今世界之所以興起“老子熱”,就是因為老子《道德經》所論述的“道”,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和行為準則,使人走向成功,獲得幸福。
何為“德”?1、“德”是“道”的作用。
無形的“道”化生了宇宙萬物,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後,其“道”力蘊藏於宇宙萬物之中,並得以生存和運化,這也是“德”。《莊子·天地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
2、“德”是“道”的德性。
化生宇宙萬物的“道”,具有虛無、清靜、自然、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德性。“道”的德性,簡言之即“道”性。
3、“德”是“道”性的體現。
道性體現於人謂之“德”。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也。譬如:“道”化生了萬物,而她“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佔有、不圖報、不干涉,如果學道者修得“道”的這種特性,“舉事與道合”,這就叫做“德”。
後世道教繼承老子關於“德”的哲學思想,添加了神仙修煉的仙學內容,認為修道有成,與“道”同一體性,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也稱作“德”。正如《自然經》所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
正是因為“道”由“德”顯,所以修道者,必須積德或養德。
4、“德”亦指社會倫理道德。
從廣義上講,與“道”並提的這個“德”,還包括社會的倫理道德,亦即人的品德。
綜上所述,“德”是“道”的作用和體現,“道”因“德”而得以顯現於物的世界。正是由於“道”以“德”顯,因此“德”便成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