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斌哥居丹霞

    戰國七雄之中以南韓的勢力最為弱小,雖弱小卻以勁韓所稱,以申不害的變法強國,以及後來研發的弓駑在戰場中佔盡先機、具有優勢。

    在戰國七雄中國土面積也是最小,又以幾代國君勵精圖治和結盟締約聯合消滅小國,佔到很多利益壯大強盛起來。尤其在三家分晉時期,只要土地貧瘠卻戰略地理位置優勢的上黨高地,居高臨下直接威脅著鄭國的都城,最終吞併了鄭國,讓南韓國力大增,影響力提升,能夠最終列為氣雄之一,存在那些的優勢呢?

    南韓特殊位置受地理制約

    1、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國

    南韓本身限制於其天然地理情況所導致的問題,其坐落於中原腹地,導致了南韓成為戰國之中的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國。周圍圍繞的四大強國,魏國、秦國、楚國、晉國,所以限制它的面積始終無法向四周擴張,故而才形成南韓積弱的根本原因。

    2、面積雖小人口旺盛

    中國是處在中原腹地,糧食產物比較豐富,孕育著人口就比較稠密,一向達到300萬人以上。

    三大優勢撐起勁韓

    戰國時期最大的鐵礦山

    南韓境內有一座陽鐵山,也就是戰國時期最大的鐵礦山,為南韓提供了源源不斷製造軍備武器的最好資源,所以南韓製造的利劍削鐵如泥就出於這裡。無法向外擴張領土,就要想辦法變通,在軍隊武器裝備上想辦法強於其它國家。

    弓弩發達

    “天下之疆弓勁弩有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服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南韓的兵卒可以從百米外射擊,準確率可以達到百發百中,遠著能夠射到隱蔽的胸牌,近著可以射到頭和心臟。所以說,南韓的兵卒在功能上是其它國家沒法相比的,雖然軍隊規模小,可以透過遠端武器而彌補這一點。

    將士們使用的精銳武器,製造工藝發達劍刃鋒利,兵器使用上在戰場中又佔到優勢。

    勁弩最遠可以射到800米遠,是任何盾牌都無法阻擋的,在功城略地方面優勢非常大,不傷兵員的情況下可以遠距離射殺對方將卒。

    變法增強國力,結盟減少威脅

    透過申不害獻策向強國示弱,減少被強國吞併。在公元前351年透過申不害的變法整頓史治,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整治三大強族,俠氏、公和段氏特權,收回財富充盈國庫。

    劃歸軍隊集中制,加強訓練,提高戰鬥力。提倡以術治國,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在人才安置選拔上,按他的才能安置相應的官職,可以利用君主手中的生殺大權,考察臣子的才能,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綜合上述:南韓的強盛是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和治國方針變法,人才適用、懲罰賞賜分明,及各方面的變革,讓南韓在其它強國林立之下能夠利用自身的兵器優勢,立於不敗之地還能延續100多年,可以說是國雖小器之鋒、士之強、國之富,依然林立在強國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 2 # 歷史有知社

    間於齊楚,是指介於兩大強國之間的小國,其為了生存,往往左右逢源,而選擇一僕二主。戰國時期的南韓起源於晉國的韓氏,韓氏為晉國公室的支庶,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因被封於韓原,便以韓為氏。韓氏的發跡比較晚,曾依附於趙氏(韓與趙的關係也最為親暱),韓氏至韓厥,始為晉國執政(相當於國相),但其家族勢力相當於其他晉國六卿家族來說,要相對弱小得多,但韓氏行事低調,故也成為了最終的贏家之一。三家分晉,韓氏佔其一,但所分得的領土也最小。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於鄭,而命之曰“新鄭”(今河南鄭州)。自此,南韓也被稱為鄭國。而鄭國在春秋時期,是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鄭國的原先封地在今天的陝西省華縣一帶,因周室衰微,關中之地多遭到戎狄的侵擾。便利用其身份(周王室司徒)賄賂東方的虢、鄶之君,而取得十邑之地,便遷國於此,後竟滅虢並鄶,成為春秋早期的小霸。

    然而,鄭國處於中原的核心,大國環繞,並沒有進一步向外拓展的空間。所以,也只能停滯在一箇中等國家的規律。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是晉楚爭霸,而鄭是“間於晉楚”,為了生存往往兩邊討好,晉來服晉,楚來服楚。晉楚兩國的兩次大交鋒(邲之戰、鄢陵之戰)皆因為“爭鄭”而起,晉人曾公然指責鄭國這種首鼠兩端的行為,鄭人便也坦然地對晉人講:“只要晉國能夠將楚國幹趴下,鄭國便自此屬晉”。晉人想了一想,說:“還是得了吧,我們體諒你們的苦衷了!”

    南韓並掉鄭國後,其“國家的地理格局”比春秋時期的鄭國還嚴峻,“間於楚魏秦”。因而沒法再向外拓展,其政治策略也就沿襲了鄭人那一套,只能選擇自強自衛。有人因如今的那個南韓,也恨上戰國時期的這個南韓,認為他是戰國七雄中最無能、最弱的一個。

    但是,客觀地講,南韓在戰國七雄中並不是最弱的一個。孫臏在與魏國交戰時,曾說過:“齊”號為“怯”,彼三晉之兵素輕齊。南韓是三晉之一,其軍隊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且南韓處於中原的核心區域,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都非常發達。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說法,而韓劍也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譽。南韓的國力雖不及周邊的強鄰,但還是要強過燕國的。

  • 3 # 懷劍聽雨

    自從晉國獨立出來後,南韓國力一直都很弱小,周圍都是強國,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列強的嘴邊肉。這樣的小國,卻存活到了戰國末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可見其自有生存之道,下面就來說說南韓成為戰國七雄的始末。

    戰國之初,南韓領土十分狹小,境內山地眾多,土地貧瘠。發展十分不利。只得依附於魏國,好在魏國君主魏斯這個老大哥為人厚道,頗有人格魅力,三晉關係還比較親密,南韓跟在魏國後頭照實發了不少財,還迫使周天子承認了韓趙魏的諸侯地位,那時候三晉可謂是風光無限。但沒過多久,魏斯一命嗚呼。魏嗣繼位,是為魏武侯,魏武侯繼位後,三晉關係破裂,南韓感覺到了這個老大哥靠不住了,便開始了自力更生的艱苦奮鬥。南韓地處四戰之地,四周秦國楚國魏國都不是善茬兒,秦楚打不過魏國,經常都拿南韓出氣,南韓苦不堪言,南韓人知道,要想不被欺負,就必須得強大。但四周強國林立,無處擴張,只得把矛頭對準了鄭國。其實早在韓康子時代,南韓為了將來能在韓鄭戰爭中取得先機,便特意將成皋這個貧瘠之地納入了版圖,成皋雖然土地貧瘠,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有了成皋,便有了攻鄭的跳板,由此可見南韓先輩們的遠見卓識。

    鄭國是傳統的中原強國,國力不弱,南韓想要吞併鄭國並不容易。韓鄭戰爭始於公元前423年,幾十年中,雙方各有勝負,總的來說,還是南韓佔上風。到了韓文候時代,便著力為滅鄭做準備,經過多次戰爭,公元前375年,韓哀候趁著魏國與秦楚混戰,找準機會給了鄭國致命的一擊。最終實現了吞併鄭國的夢想,南韓實力因此也突飛猛進,能夠與趙魏並駕齊驅。

    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啟用申不害開始變法,內修政教,外應諸侯,限制貴族。國民漸漸富裕起來。南韓實力也得到大增。一時“諸侯無侵韓者。”南韓這才有了並列七雄的實力。

    但畢竟處於四戰之地,諸侯不會給他太多的時間發展國力。公元前340年,歷經十五年的申不害變法隨著魏國的大舉入侵而宣佈失敗。南韓也因此失去了唯一崛起的機會。

    此後的南韓,國力不斷衰微,逐漸成為列強爭霸的霸資。公元前230年,南韓成為了秦王掃六合的第一個犧牲品。

  • 4 # 潘不安講究史

    傳說周初有諸侯八百,也有一千二百說,四百說,七十一說,但到戰國後期七雄再加上魯衛等其他小國也只剩下了僅僅十幾個。在如此殘酷競爭之下,依然能夠生存下來的都不會是等閒之輩,更不要說是七雄之一了。

    等南韓好不容易吞鄭了,自身早已被秦魏楚三國死死包圍,失去了發展的空間。一旦國際關係處理不好,就可能落到被三國瓜分的下場,所以只能不斷的在三國之間搖擺不定,透過傍強者的大腿生存,和現在國際上那些夾在兩個超級大國間生存的國家一樣。

    所以這就導致了,我們現在覺得南韓弱小的印象。但是南韓真的弱小嗎?

    並不。《戰國策敘錄》中寫道:

    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哞爭權,蓋為戰國。

    南韓也是這七個萬乘之國中的一員,而第二梯隊的五個國家就只是千乘之國了,戰力相差明顯。這也就是南韓為什麼能躋身七雄的原因。

    如果這個比較籠統。我們還可以看《戰國策》中關於南韓戰力的記錄: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淆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革是)、鍪、鐵幕、革抉、(口夭)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戰國時期,有句話“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秦國後期無敵的軍工業,也是在消滅了南韓之後迅速發展起來的。

    蘇秦說南韓地方千里,有兵力數十萬,強弓勁弩可以射到六百步開外,連續發射而不用停歇,遠距離可以穿過鎧甲射中胸膛,近距離甚至可以射穿心臟。劍和戟在陸地上可以砍殺牛馬,在水利可以擊殺天鵝和大雁。鎧甲、頭盔、臂衣、扳指、系盾的絲帶等等,南韓沒有不具備的。

    想想看,這樣一直軍隊,如果從改換地理位置,放到當時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恐怕都是一股橫掃的力量了吧。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蘇秦為了合縱,有拍韓王馬屁,吹牛的成分在。那下面再看看張儀怎麼評價南韓的。同樣出自《戰國策》:

     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無二歲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為除守繳亭鄣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王不可勝計也。

    張儀是為貶低南韓,所以只會少說,肯定不會多說,所以南韓二十萬的軍隊肯定是至少的,加上輔兵,預備役的那些估計是有三十多萬的。只不過對於秦國的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來說,只能算“小國”了。

    本來,南韓在歷史上也是有強大起來的機會。韓昭侯時期,以申不害為相,採用法家“術派”變法,“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時間內使南韓迅速強大起來,終其一生無侵韓者。可是人死政息,申不害死後,變法也隨之結束,南韓從此就再也沒有雄起過,最後成為第一個被滅的七雄。

  • 5 # 木子樹下看歷史

    我是木子樹,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原因有以下幾點!

    我們先來看一看,南韓在趙國七雄裡的地理位置。

    透過地圖可以看到:

    1、南韓屬於四戰之地。四周被強國環繞。幾乎所有的強國與南韓直接或間接接壤。所有逐鹿中原的戰爭都會波及到南韓。可能這也是為什麼秦統一六國時首先滅掉的就是南韓。

    2、國力不是太弱,也不是太強,屬於矮子裡的將軍。

    南韓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很可能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但也比宋、中山等小國要強不少。

    3、南韓的精良兵器、士兵的高素質。

    說“三晉之兵素悍勇”,那麼三晉之中,士兵最為悍勇的,不是胡狄之風的趙國士兵,也不是有魏武卒的魏國,而是南韓。

    《史記蘇秦列傳》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卒之勇,天下莫能當。

    《容齋續筆》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卒之勇,一人當百。

    4、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後世常常將其和商鞅並稱。

    《史記 韓世家》

    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申不害變法讓南韓安定了很久。申不害本人以術治見稱,大概就是教給君主如何馭下改良政治的,但可能和商鞅那樣的嚴刑峻法還是有一定差距。

    5、對外政策得當

    南韓憑藉著不停的合縱連橫,騰轉挪移,猥瑣得苟活到了戰國的結束。沒有提前被周圍的其他強國滅亡,本身也是其實力的體現。

  • 6 # 霖霖歷史錄

    仔細讀完下文你會明白南韓為什麼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年代,也是中國走向大一統前最為紛亂的一個年代,我們熟知的只是侷限於戰國七雄,《史記索隱》中記載:“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為七國”。也就是說秦楚齊燕趙魏韓這七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其實那個時代裡的國家很多,比如衛、魯、宋、中山等國家。

    而在人們熟悉的戰國七雄裡,要說弱小可能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南韓和燕國。而燕國還有差點吞併齊國的高光時刻,那麼南韓呢?作為一個萬年小受,永遠在被打和即將被打的階段為什麼能夠成為戰國七雄?為什麼沒有早早出局呢?

    我們先來說說南韓。

    公元前453年,晉國上大夫之一韓康子韓虎與趙,魏三家聯手,滅智家智伯瑤,三分智地。大概50年後,韓康子的孫子韓虔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史稱“韓景侯”。就此拉開了戰國的序幕,也因此南韓登上了戰國曆史的舞臺。這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但是南韓早期可也不是小受,相反,南韓也曾經野心勃勃,滅掉了春秋小霸主鄭國。

    滅鄭

    還在三家分晉時,韓康子韓虎的謀士段規就曾獻言:未來三家分地,望主公必取成皋。而這個成皋在當時並不是所謂的富饒之地,取成皋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此為跳板,滅鄭。

    公元前423年,鄭國當時的君主鄭共公去世,韓康子的兒子韓武子發難鄭國,殺鄭幽公,擁立了個傀儡君王。鄭國就此失去了往日的小霸主的威風,逐漸落魄。

    公元前375年,歷經四代的努力,韓哀侯終於成功滅鄭,南韓攜滅鄭之風,遷都新鄭,奠定了戰國時期的大國基礎。

    變法圖強

    我們都知道戰國的兩大主題就是爭霸與變法,從魏國變法成為天下強國開始,各國紛紛效仿變法,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南韓的變法依靠的就是著名的法家申不害

    申不害,戰國初期鄭華人,官至南韓丞相,又稱申子,是戰國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同為戰國初期法家的改革家,但是申不害和商鞅管理國家又有各自的特點,商鞅注重法,而申不害注重術。

    申不害原是鄭國一名小吏,南韓滅了鄭國之後,就變成了南韓的一名低階官吏,就這樣一位低階官吏,在強大的魏國將要伐韓群臣無策的時候,申不害建議韓昭侯主動向魏王示弱,魏王好大喜功,面對韓昭侯的服軟果真撤了兵,並且與韓結為友邦,從此申不害就成了韓昭侯的重要謀臣。

    最終在韓昭侯的支援下開始了南韓的變法,從收回舊貴族的特權開始,再到整頓吏治,加強軍隊管理,採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祿制等等。

    申不害任丞相期間,透過變法使國家的綜合國力大大提升,雖然南韓比不上齊楚等大國,但是要比其他小國要強很多。

    勁弩強弓

    在那個兵荒馬亂、以戰止戰的時代,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秦國孕育出無畏死亡的“虎狼”之軍,齊國有魚鹽之利,楚國坐擁大片土地,魏國魏武卒天下第一,燕國、趙國也曾憑一己之力擊敗過這些大國。

    但是南韓的兵卒不足齊、楚的強壯,彪悍不如秦軍,南韓能憑藉的就是韓弩,這是比秦弩更加聞名於世的沙場利器。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而且南韓勁弩不只射程遠超其餘各國的弩,其威力也不受距離限制,甚至能夠做到“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一舉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殺器。

    有著韓弩在,雖然南韓軍隊進取不足,但是守城還是綽綽有餘的。

    但可惜的是,南韓處於四戰之地,不僅被夾在魏國與楚國之中,還是西面秦國東出的門戶,身邊還有一個不敢動的東周,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雖然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但南韓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最終被秦國首滅。

  • 7 # 殘月閣

    南韓位列七雄,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第一,南韓實力不弱,為萬乘之國。從蘇秦合縱時遊說韓宣惠王的話可知,“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即使考慮到蘇秦為了合縱有拍馬屁之嫌,那麼張儀為了連橫而提到南韓“見卒不過二十萬”,可見其兵力也不少。而且南韓出產的武器比較精良,“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士卒戰鬥力不足的缺陷。第二,南韓與魏、趙並稱三晉,在戰國之世常常聯合行動,實力也不容小視。第三,韓昭侯時期,用申不害為相,國治兵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隻有霧面感的奶茶色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