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佛山車神

    近年來許多文章都宣傳緬甸是二戰前亞洲最富有的地區,其人均GDP甚至超過了日本,但是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其實上“人均GDP”這個概念是到二戰後才提出來的,二戰前是不可能準確統計所謂“人均GDP”的,即便是統計了也不準確。

    在近現代歷史上緬甸一直就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自從被英國征服之後,當地的現代化確實有所發展,但工業基礎仍舊薄弱,只是一個農業國。

    不過得益於當地溼熱的氣候,緬甸的糧食產量還是不錯的,並且沒有嚴寒的冬季,因此緬甸老百姓的不怎麼擔心吃飯問題,但是絕對談不上富有。

    (緬甸是一個熱帶國家,降水和光照都很充足)

    到二戰之後英華人允許緬甸獨立,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緬北地區有許多少數民族不願意向中央政府交兵交權,為此雙方簽訂了一個《彬龍協議》,緬甸中央政府給予少數民族充分參政的權利,並允許緬北各族保留自治區。

    《彬龍協議》的簽訂原本為緬甸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和平大門,但隨著奈溫將軍的上臺,緬甸中央政府大搞“大緬族主義”,撕毀了《彬龍協議》,引發了緬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

    (緬甸內戰至今仍未停止)

    但其實內戰並非落淚緬甸經濟發展的主因,因為戰爭只是在緬北山區中進行,緬甸腹地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緬甸經濟之所以越來越落後,主要是由於緬甸軍政府的施政無能,官僚體系極度腐敗,毒品橫行,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落後是不需要過多解釋的,無能和懶惰有啥可解釋的?而當一個國家走向繁榮之後,我們才應該娶剖析其中原因。

    例如南韓作為一個彈丸小國,面積不過10萬平方公里,而且全境多山,幾乎沒有幾塊平整的土地,自然資源就更別提了,啥都沒有,在二戰前窮的叮噹響。

    但就是這麼一個啥也沒有的國家,卻在戰後迅速崛起,成為一個發達的工業國,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而反觀緬甸,要土地有土地,要資源有資源,可是一直都不富裕,緬甸人的生活理念非常簡單,有吃有喝就行,男人特別懶,幾乎不幹活,這樣的國家你還能指望啥?

    (緬甸男人都忙著當和尚呢,哪有精力去發展國家)

  • 2 # 笑遊江湖007

    緬甸曾經雖小,但曾經富甲天下。1936年時華人均GDP才30美元左右,而那時的緬甸人均GDP就已經700多美元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亞洲富國!緬甸由富轉窮我覺得主要有這麼四大原因!1緬甸國內民族衝突嚴重,長年累月征戰拖累經濟發展!2緬甸軍事政變,受到西方制裁,經濟一蹶不振!3靠近金三角,毒品氾濫,邊民靠種罌粟為生,百業荒廢!4盲目照搬西方民主,水土不服。導致國內動盪,經濟發展受限!首先,我們知道緬甸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曾經在緬甸建立過自己的政權。緬甸獨立前後各民族之間為爭奪領地、利益,鬥爭不斷!可以說緬甸各民族之間長期的割據和鬥爭造成了緬甸經濟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另外,緬甸曾發生過軍事政變,軍方長期對緬甸進行軍事管制。這樣的軍事管制相當於變相的閉關鎖國!同時西方國家對緬甸進行了嚴厲制裁,逼迫走向民主變革。這種制裁使緬甸經濟長期一蹶不振!再次,緬甸緊靠金三角毒品氾濫區,大部分邊民看到毒品有利可圖,都大量種植罌粟,這樣的後果就是,其他行業基本沒人去做,百業荒廢,可以說緬甸的經濟基本已是個大窟窿了!最後,緬甸盲目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西方走的太近。各種把柄在西方手裡,西方要你的時候,把你當棋子,不要你的時候可以一腳踢開,或隨時制裁你!這不近幾年以來若開邦的羅興亞人試圖分裂叛亂,而此時的西方不但不安撫緬甸政府,還對緬甸政府的人權狀況大加指責。正是應了西方所謂的:合則用,不合則棄。緬甸此時,正是欲哭無淚啊。和西方靠的太近,伴君如伴虎!經濟一塌糊塗,國內叛亂不斷、政局動盪不堪!緬甸終於還是自食其果了。

  • 3 # 澹奕

    如今的緬甸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是個非常動亂而且貧困落後的國家,然而當年的緬甸卻曾經是整個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甚至連日本也無法與之相比。

    第一,曾經輝煌無比的緬甸

    1936年,緬甸的經濟總量超過120億美元,人均GDP大約776美元,然而當時亞洲唯一的強國日本,經濟總量也不過60億美元。要知道當時的緬甸仍舊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日本是亞洲唯一能夠躋身列強的國家。

    第二,上天恩賜的巨大財富

    緬甸的面積大約67萬平方公里,人口5300萬左右,小小的緬甸資源卻非常豐富。緬甸的翡翠、寶石、森林、鐵礦等儲量相當巨大,尤其是油氣資源與寶石。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初步探測,緬甸擁有100多個油氣開發區域,緬甸石油相對不是太多,然而天然氣卻非常豐富,總儲量超過20萬億立方英尺。緬甸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寶石產地,種類豐富而且儲量巨大,同時緬甸寶石的品質也非常好。

    第三,從天堂到地獄的緬甸經濟

    曾經的緬甸,憑藉豐富的資源與二戰以後日本的巨大賠款,緬甸成為了亞洲最富有的國家。然而好景不長,其他國家蓬勃發展起來以後,緬甸的經濟卻不斷衰退,“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等,從來都沒有緬甸的身影。

    緬甸經濟的不斷衰退,最終成為了亞洲乃至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也是自作孽,不可活。緬甸資源豐富,但是多年以來也陷入了資源的詛咒中,經濟嚴重依賴於資源的開發與出口,而工農業發展非常緩慢滯後。

    緬甸的經濟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出口國。而其工業非常落後,只有部分的服裝、紡織等輕工業,而且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薄弱。

    而造成緬甸經濟一落千丈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持續了多年的緬甸內戰。緬甸境內矛盾重重,地方割據非常嚴重,數十年來攻伐不斷使得緬甸非常動盪,不僅破壞了本土的經濟發展,還使得外資紛紛望而卻步。

  • 4 # 蕭武

    1936年緬甸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21.97億美元,人均GDP為776美元, 而1936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是60億美元,人均85美元左右,可以說緬甸當時是亞洲的頂尖富國之一。

    但這麼比其實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時候的日本已經加入列強俱樂部,而且已經在東亞取得了霸權地位。而緬甸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還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今天的緬甸國家版圖上的很多地方,原本並不屬於緬甸,至少和緬甸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各自獨立的部落。只是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和征服,強行把他們合併成了一個國家。

    打個比方說,緬甸當時的各個部落就像一個個土豆,各自之間是完全獨立的,各有各的利益訴求,只是大英帝國用一個袋子把他們裝起來了,讓他們成了一個國家。

    其實,英國也不是要故意把他們變成一個統一國家,只是因為英國當時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就是如此,合併成一個國家,統治起來更為方便而已。

    但是,緬甸的悲劇之處在於,緬甸的地緣政治地位並不好,處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之間,所以,在大英帝國還在的時代,緬甸更多的是被大英帝國用來掩護印度的安全的前沿陣地,印度才是他們的最愛。

    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闢東南亞戰場,很快就進攻到了緬甸境內。

    這時候的國民政府僻居西南,完全仰仗緬甸和印度到廣西、雲南的國際通道來獲取國際援助。所以,日軍希望銅鼓切斷這條國際通道,迫使委員長投降。

    但英國這時的作戰重點並不在亞洲,而且在不斷從印度抽調軍隊和兵源前往歐洲、非洲戰場,根本無力顧及緬甸,這才有了中國遠征軍的計劃,其實主要就是掩護中國的國際通道。

    所以,緬甸在二戰期間,成了東南亞的主戰場之一,中國軍隊、英國軍隊、日軍主要就是在緬甸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戰爭對緬甸造成的破壞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戰爭結束後,雖然緬甸也獲得了日本的賠償,但其實無濟於事,因為賠償是給了緬甸的宗主國大英帝國,至於這些賠款到底有多少用到了緬甸的恢復和重建上,這就很難說了。

    1947年,英國同意印度獨立,印度被一分為三,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各自獨立,緬甸自然也就獨立了,成了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

    但緬甸在歷史上沒有統一國家的經驗,英國對緬甸的經營和管制過程中,也沒有為緬甸留下一個素質比較高的精英階層,所以,英國撤離之後,緬甸很快就開始出現了民族衝突,各民族部落之間相互殺伐,至今戰火不絕。

    其實,像緬甸這種情況相當普遍,許多前殖民地國家都是這樣,殖民宗主國還在的時候,還可以以強力方式維持基本的國家政治秩序,宗主國一旦撤退,民族獨立了,馬上就會進入民族部落相互殘殺的內戰局面,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都會全面倒退。

  • 5 # 世界人文通史

    緬甸曾是亞洲富國之一,號稱“世界米倉”和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 在東南亞地區,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近年來發展得都不錯,只有緬甸卻變得越來越貧困,淪為了邊緣化的三流國家。曾經比較富裕的緬甸,為何如今落到這般田地呢?

    緬甸原是東南亞產糧大國,地理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且毗鄰泰國。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時期,緬甸先是屬於“英屬印度”,後又被劃為單獨的“英屬緬甸”。英華人在緬甸致力於發展交通,將水路、鐵路和道路聯合起來,將緬甸的糧食、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而且緬甸自身的資源豐富,盛產翡翠、石油、煤炭鐵礦等等。所以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緬甸的人均GDP就達到了700多美元。

    正是由於緬甸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英國才將緬甸從“英屬印度”中的一個殖民省升級為“英屬緬甸”,與“英屬印度”平級。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緬甸是最為富裕的國家(殖民地)之一。

    然而緬甸從1947年獨立以來的70多年時間裡,卻逐漸變成了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由於軍隊干政(軍政府成立),再加上緬北常年內戰(緬甸至今沒有統一),導致國內人心惶惶,經濟惡化。經過了70多年時間,緬甸全國的GDP才剛剛突破600億美元,人均GDP1000美元(只比70年前長了30%)。而緬甸原來的首都仰光,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還不如中國的一些三線城市發展得好。(動盪的緬北)

    此外,緬甸的人口增長太快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緬甸人口從70多年前的1200萬變成了現在的5400多萬。人口增長得不到有效控制,使得緬甸國內更加窮困潦倒。

  • 6 # ruixuezhaofeng

    亞洲開發銀行曾以“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以及介於中印之間的戰略地位”寥寥數語肯定緬甸的潛力,但這個從1948年獨立起就享有“亞洲之珠”美譽的國家一直“背朝世界”(語出《經濟學家》),光芒從未出現。

    緬甸自然資源之多樣與豐饒堪稱人見人羨。油、氣儲量(2011年)32億桶和2.54萬億m³,天然氣排世界第10,加之通往中國西南的油氣管道建成,其“能源走廊”地位實至名歸,金銀銅鐵鉛鋅等金屬礦藏種類齊全。最映人的是珠寶玉石,得益於地質時代亞歐與印度洋兩大板塊劇烈活動的結果,緬甸成為世間罕見的珠寶玉石蘊藏大國,藍、紅寶石之頂級皇家藍和鴿血紅產自“寶地”抹谷,玉石集中在克欽邦霧露河上游以及茂罕和南思崩等地,翡翠的年拍賣額從2006年3億歐元躍至2010年20億,2013年翡翠出口額約為10億美元,相當於該國出口總額的10%,其中90%輸往中國。21世紀頭10年裡,富裕北方鄰居難以遏制的需求使得翡翠價格飛漲百餘倍直逼鑽石,而在極少數人喜圓翡翠富豪夢的同時,其出產地依然貧窮落後。緬境內水電資源潛力巨大,開發利用率不到2.5%,2013年全國6萬多個村莊中有近5萬個尚未通電,主要城市長期限時供電……無奈而幽默的緬甸人戲稱“Myanmar”為“沒電”。

    獨立後緬人信心滿懷,而少數民族卻對重回緬人統治感到不快,克倫族在獨立當年就爆發起義,其他少數民族也相繼暴動。半個多世紀裡,40萬政府軍疲於武力鎮壓,最多時消耗年財政預算的近1/4,政府最後還是透過繳撫、和談、發展經濟等方式,使17支少數民族武裝放下武器。此後穆斯林與佛教徒矛盾凸顯,穆斯林是在殖民時期前來,一直未能融入當地社會,當局也無力對他們施以切實保護。由此看來,緬甸消除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毒素,尋求各民族政治權利和發展機會的真正平等,破除根深蒂固的“大緬族主義”和少數民族的本位意識任重道遠。

    1948年起緬甸政治制度為議會民主,實行“市場上緬人優先”、趕走英華人的新緬甸政策。1962年,昂山親信奈溫發動政變,帶領國家走上閉關鎖國、中央集權的“緬甸式社會主義道路”。1988年,內外交困的奈溫下臺,軍政府接管國家權力,對內封殺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對外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長達20年,直到2010年多黨選舉。

    1997年緬甸成為東盟第9個成員國,由於資源農業型經濟模式在東盟中沒有施展的餘地,加之西方制裁和自身封閉,緬甸經濟仍蜘蛛不前。

    觀察佛事是瞭解緬甸的一扇視窗。在這個佛教之國,人們無凍餒之虞,因為佛寺可以提供住宿和溫飽。緬文中的寺廟和學校是同一個詞,男孩五歲就被送到寺廟接受教育。當地佛教文化認為,男人一生應至少當一次僧侶,通常在結婚前和父親去世以後。僧侶同樣在社會福利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填補了政府主導失位造成的空缺。古代緬甸社會把人分為五等:僧侶、男人、女人、尼姑和人妖,起源於薄甘碑文的緬甸文學有三大主題:佛事、宮廷和愛情。

    據稱緬甸有“亞洲第一女權國家”的美譽,實行一夫一妻制,崇尚白頭偕老。有人認為是男少女多的原因,特別是出家人不娶親,人口比例更顯失調。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婦女成家後既侍老公,又養孩子,而男人則有些閒散,緬甸男子有“等天亮、等吃飯、等睡覺”的“三等”之稱……看來緬甸經濟不爭,男人要承擔幾乎全部的責任。

  • 7 # 半寐平生行吟世界

    當我第一次來到緬甸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的震撼。這是傳說中窮困,落魄,潦倒的國家麼?

    我穿行在馬路上,大量的日本的車常年擁堵在大街上。使得仰光成為世界上最堵的城市之一。

    當我用手機上網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城市的網路訊號,比國內很多城市要好,幾乎與日本相當。

    當我走在他們的城市之中,我發現他們的城市不是中國那種千篇一律,及其現代風格。而是一種歷史與現代雜糅的風格。古典與現代並行的感覺。

    緬甸是一個讓人感覺非常可惜的國家。因為你從很多維度來看,緬甸都能夠發展成一個體量龐大,且生產力驚人的國度。但緬甸卻因為政府,地緣等因素。慢慢沉淪。

    一年前,當時被派到緬甸這樣的國度。自己內心裡是很失落的。但是等我真正到了緬甸,才發現緬甸與絕大多數人想象的並不一樣。

    1. 緬甸的宗教

    緬甸是一個宗教國家。除了仰光大金塔,遍佈全國的還有許多其他的佛塔。

    緬甸給人的感覺,彷彿是一首詩裡面描述的那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佛教文化,給了緬甸文化之中,注入了極大的寬容與溫和。大街上有很多的狗,這些狗身上似乎彌散著一種神性。因為緬甸的不殺生,使得流浪狗存活了下來。

    除了流浪狗,緬甸的人講烏鴉也視為神鳥。大街小巷很多都是餵養烏鴉,與鴿子的人。這類人生活並不一定富足,但是卻極容易與人分享。

    其實緬甸的仰光與曼德勒,都處於這種狀態之中。人們真誠而性格和旭。所以道德水準是我覺得緬甸衰弱不可思議的第一個原因。

    2. 英語水平

    可能是由於被英國殖民過的原因。緬甸的英語水準其實真的非常好。要好於周圍的寮國,高棉,泰國和越南。在緬甸,很多中上游的社會的人群都會前往新加坡繼續他們的學業與工作,使得這類人天生就擁有著廣闊的視野;對於自己國家現狀的不滿;以及擁有良好的基礎教育背景。其實緬甸的英語底子不錯,再加上這個國家的人勤奮上進;不同於寮國與菲律賓的慵懶。使得這個國家的國民氣質其實比較不同。由於緬甸這幾年的迅速發展,使得整個社會上面的人都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姿態。

    所以這也讓我們對緬甸的貧窮有所不解。

    3. 歷史背景

    其實雖然是被英國殖民,但是其實緬甸作為一個殖民國家的影子幾乎不存在。因為歷史上的緬甸也算是中南半島的霸主一樣的存在。險些將泰國滅國,幾次清緬之戰,都是在緬甸略勝的情形下結束。

    而兩次世紀大戰也沒有對緬甸產生破壞性的影響。整個城市規模都在。以至於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拜訪緬甸時,一心希望,未來的新加坡可以像仰光一樣發達。歲月流轉,新加坡已經成為整個東南亞最富裕的城市。而仰光卻保留著六七十年前的風貌。

    所以緬甸雖然退步那麼多年,但是他的城市體系與風貌;城市管理與路徑留了下來。使得緬甸的發展可以期待。

    4. 土地,自然資源

    緬甸擁有著世界上最好的土地,氣候,水文資源了。南方大量平原地帶,河網密佈,大江大河,使得緬甸成為了真正的東南亞的糧倉。

    而木材,玉石,礦產,使得緬甸像是聚寶盆一樣的存在。所以資源也是緬甸未來可以崛起的原因。

    我始終堅信,緬甸的未來十分值得期待。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緬甸在今時今日人們的眼中是一個貧窮且動亂的國家:緬甸GDP總量只有632.25億美元,在全球兩名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78位,人均GDP約為1275美元,位居世界第149位。顯然緬甸的經濟資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相對靠後的,因此被聯合國列為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如果時光倒流到上個世紀30年代的緬甸可不是如今這樣——緬甸是東南亞產糧大國,自然資源也極為豐富:緬甸的翡翠蜚聲世界,緬甸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2.3%,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等水系為緬甸的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水力資源,48.6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內有22.5萬平方公里屬於漁業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丙弄地區盛產寶石,孟拱、甘拜地、弄肯、帕甘等地盛產鑽石,撣邦波頓同時兼有金、銀、赤銅、鉛、鋅和銻,克耶邦盛產錫、鎢,恩梅開江上游、撣邦西北部、曼德勒東部則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同時緬甸還擁有100多個油氣開發區域:其中石油相對不是太多,然而天然氣總儲量卻超過了20萬億立方英尺。英國殖民緬甸時期致力於發展交通,從而將水路、鐵路和公路聯合起來將緬甸的糧食、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到了1936年緬甸的經濟總量已超過120億美元,人均GDP大約776美元。儘管從絕對數字上看低於今天,可我們必須考慮到上世紀30年代在物價和匯率上同今天的巨大差距,實際上當時亞洲唯一躋身列強行列的日本的經濟總量也不過60億美元。1948年緬甸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時完全繼承了英國殖民當局留下的基礎設施和經濟體系,同時緬甸還從日本獲得了2億美元的戰爭賠償,一舉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富裕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菲律賓)。然而如今中國、印度、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亞洲國家都已進入到高速增長時期,而緬甸這個曾經的亞洲富國用83年的時間只令自己的人均GDP增長了500美元左右,直接跌入了全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

    緬甸經濟發展的滯後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緬甸國內動亂的局勢造成的——自1948年緬甸獨立至今緬甸湧現出大大小小數十支少數民族武裝力量:撣邦民族軍、撣邦聯合革命軍、撣邦聯軍、佤邦聯合軍、果敢同盟軍、克欽獨立軍、克欽新民主軍、克倫民族解放軍、克耶解放軍、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若開軍、庫基民族軍、佐米革命軍、欽民族軍......迄今為止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衝突仍時不時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平之路似乎仍遙遙無期。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亞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創新:南韓人的漢江奇蹟正發展得有聲有色,新加坡正在快速實現工業化,中國香港成為了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中國臺灣正在推動“十大建設”,中國大陸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進行改革開放,1986年12月越南也開始革新開放,幾乎與越南同時寮國也開始了本國的革新開放,印度正在有著“計算機總理”之稱的拉吉夫·甘地領導下著力發展軟體外包產業......進入90年代後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四國也由於經濟上的突飛猛進而被譽為亞洲四小虎。一時間國際經濟界出現了關於亞洲奇蹟、亞洲模式的探討。事實上亞洲經濟之所以在這一時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是有著深刻的國際原因的:這一時期歐美髮達國家的市場已趨近飽和,發達國家開始把很多產業轉移到亞洲,而亞洲國家在這一時期普遍為適應經濟形勢的新變化而進行各種改革,於是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亞洲經濟開始步入快車道。然而在亞洲國家普遍進入經濟高增長之時緬甸成為了一個例外:外國資本面對緬甸持續數十年的內戰動盪局面往往裹足不前,尤其是在其他亞洲國家進入經濟高增速時期後外資更傾向於進入中國、印度、南韓、越南、新加坡等新興市場而非處於動盪中的緬甸。那麼緬甸究竟是如何陷入到持續數十年的內戰之中的?而導致緬甸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除了內戰之外還有別的嗎?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目前緬甸官方承認的有135個民族: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佔總人口的68%,撣族佔9%,克倫族佔7%,孟族佔2%,克欽族、克倫尼族佔1%、欽族佔2%、若開族以及華人佔3%,此外還有一部分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緬甸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族有自己的文字。從歷史上來看: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一直比較複雜——緬甸國家本身就是緬族不斷擴張所形成的,然而緬甸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力度一直很有限,少數民族缺乏對中央的向心力。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都曾分別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甚至曾一度統治過緬族。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民族情況更趨於複雜化:撣邦、克倫尼邦在古代歷史上根本就不屬於緬甸,而是在英國殖民時期以獨立邦國加入緬甸的。英國殖民者為實現對緬甸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緬族居住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但在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體制、土司制度,利用當地民族上層實行間接統治。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有意識對少數民族採取扶植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克欽等少數民族逐漸皈依了基督教。1941年12月7日清晨7點53分日軍以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的形式揭開了同美、英的戰爭序幕,1942年5月佔領緬甸並扶植成立了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日本的入侵客觀上摧毀了英國在面對的殖民體系,然而與此同時也使緬甸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張:後來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選擇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日軍的力量實現緬甸的獨立;而和英國當局關係密切的克欽、克倫和印度人選擇忠於英國。在隨後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克倫族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衝突則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此後昂山轉而致力於加強民族關係。1944年8月見日本敗局已定的昂山秘密成立反法西斯聯盟,1945年3月昂山率緬甸國防軍倒戈進攻日軍。二戰結束後昂山親自前往緬北說服撣族、欽族和克欽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1947年2月12日撣、克欽以及欽族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簽訂了旨在解決緬甸獨立後的民族問題的《彬龍協議》。儘管被譽為緬甸國父的昂山於1947年7月19日遇刺身亡,然而《彬龍協議》的原則仍在1947年9月24日透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緬甸政府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所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透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力,同時委派忠於政府的民族人士擔任地方官員,同時在邊區人民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緬服與其他文化形態。1949年1月克倫人率先打出反政府旗號,建立起緬甸第一支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1962年緬甸軍政府政變上臺後宣佈廢除聯邦憲法,試圖廢除維繫緬甸民族統一的聯邦制,推行大緬族主義,這就進一步引發了少數民族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對立。

    緬甸軍政府上臺後推行的大緬族主義加劇了國內民族矛盾,使緬甸陷入到持續數十年的長期內戰之中。與此同時軍政府內部不同派系之間以及反軍政府的政治勢力不斷爆發衝突,這就使緬甸除少數民族武裝問題之外又出現了政局動盪的現象:1962年7月7日反對軍政府高壓統治的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緬甸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這進一步加劇了緬甸民眾同軍政府之間的矛盾,削弱了國家的凝聚力。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緬甸軍政府既不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也不加入資本主義陣營,同時還拒絕參與不倒向任何一方的不結盟運動,走上了一條越是隔絕的封閉主義道路,從而使緬甸經濟脫離了國際市場。當其他亞洲國家紛紛透過改革創新邁向高速增長之時緬甸軍政府為維持自身的統治地位而始終壓制改革的聲音,於是緬甸同其他亞洲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由於軍政府的權力得不到制約,政府成員開始日趨腐敗,毒販黑幫透過向政府官員行賄得到保護傘,而緬甸的社會治安問題則越來越嚴重。內戰、反軍政府示威、貪腐、暴力犯罪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使緬甸陷入動盪的狀態而無法自拔,任何改革在這樣的國家都無從談起:緬甸的工業極其落後而且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非常薄弱,作為緬甸前首都和第一大城市的仰光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幾十年中都沒怎麼更新,以致於和中國的三線城市差不多處於同一水平。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雖然緬甸很早就信仰佛教,佛教教義勸人向善,與世無爭,不過緬甸好似一個例外,它一直是一個喜歡打仗,也善於打仗的國家。

    在大約在白居易寫《長恨歌》的同時,緬甸的蒲甘王朝開始了他的統一緬甸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200多年,直到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的時候,緬甸全國才第一次統一。

    (仰光大金寺)

    不過之後元、明、清三朝,緬甸雖然在東南亞一帶肆意妄為,但是與北方的巨無霸的戰爭中,多次敗北。在乾隆時緬甸甚至還擊敗了清朝徵緬大軍,保住了緬甸的獨立地位,不過卻丟失了剛剛佔領的泰國。在戰爭中受到削弱的緬甸,無法抵抗西來的英國殖民軍,在1824年至1948年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佔領緬甸期間,緬甸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平穩,逐漸成為東南亞一帶發展水平較好的國家。當初李光耀訪問緬甸,來到仰光(當時緬甸的首都),大為感慨,發了一個宏願:願未來新加坡能如緬甸一般富裕。

    可是,很快地,新加坡逐漸發展起來了,可是緬甸卻由盛轉衰了。

    (緬甸也有四百八十寺)

    一般觀點認為,這是因為緬甸在與鄰國戰爭中獲利很多,能打善戰的緬甸屢屢以各種藉口向鄰國開戰,這使得緬甸在歷史上有眾多的仇敵,時刻防備戰爭。

    不過,真正讓緬甸走向貧窮的是國內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以及蘇聯解體。

    二戰時期,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這使得緬甸愛華人士奮起反抗,直接導致國內各種武裝勢力並起,人民飽經戰火創傷,後來以昂山—吳努為代表的一方勝出,後來雖嘗試政治改革但以失敗告終。

    (緬甸北部存在大量反政府武裝)

    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蘇聯解體。

    在冷戰時代,美國不遺餘力地扶持反共獨裁政權對抗蘇聯的影響力,這本是推經濟自由化的好時機。可軍政府以及當權者奈溫卻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排華、排印。

    後來蘇聯解體,美國不再支援緬甸,緬甸經濟發展受阻,增加了國內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又因為人權、民主等問題招致西方經濟制裁,可謂雪上加霜,經濟一落千丈。

    自此,曾經傲視亞洲的經濟強國的緬甸,數十年來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轉瞬間變成了一個社會不穩定,經濟極度落後的貧窮國家。

  • 10 # 悟空說史

    講起緬甸,很多人都會和髒亂差三個字聯絡在一起,但在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中,緬甸是實際上的亞洲第一富國,後來的新加坡總統李光耀到訪緬甸時還羨慕緬甸,希望新加坡能與緬甸發展的一樣富裕。

    那個被李光耀所羨慕的緬甸:人均GDP世界第一,工業發展在亞洲地區名列前茅,也難怪李光耀會羨慕緬甸。

    但當李光耀建設好了新加坡,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了亞洲名片再回頭看緬甸的時候,卻發現緬甸成為了東南亞地區的“爛泥潭”,周邊的國家一個接一個的超過了他。

    其實造成現在這樣局面的原因也就在緬甸自己本身,緬甸這個國家是比較“能打”的,早在明清時期就擊敗過不少次明清的軍隊。

    甚至於明朝的永曆皇帝也在緬甸被圍殺,所以在英國致命時期的緬甸也強制的佔領了周邊民族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最後成為了緬甸沒落的根源,在英國殖民時期,雖然這些佔領地內有反抗力量,可只是跳樑小醜。

    但當英國離開之後,緬甸獲得獨立,這時候的反抗力量就像是“小強附身然後變異”一樣,原本可以輕鬆壓制反抗者的緬甸軍隊卻打不過這些反抗力量了。

    當戰鬥方式不能壓制這些反抗力量之後,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處理,但緬甸政府不一樣,他還是選擇的戰鬥,於是在將近半個多世紀的內戰之後,緬甸經濟也一落千丈,變成了現在的這個“鼻涕蟲”

    任憑哪一個國家在打內戰的時候也不能好好的發展經濟,當緬甸國內反抗勢力越來越棘手的時候,周邊國家都已經發展起來了,而這些發展起來的周邊國家也不會希望自己的鄰居變得強大,於是也會沒事給緬甸“放放血”

    就這樣,緬甸最終因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

  • 11 # 環球網

      1936年緬甸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21.97億美元,人均GDP為776美元, 而1936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是60億美元,人均85美元左右,可以說緬甸當時是亞洲的頂尖富國之一。但是好景不長緬甸,如今緬甸已經成為世界最不發達的30個國家之一。

      首先緬甸衰落源於自身的內鬥,二戰期間緬甸是英國殖民地,國內的各種武裝勢力藉此機會紛紛起義,國內戰火紛飛,百姓苦不堪言,戰爭導致經濟迅速衰退,就算如今,緬北地區也是經常發生戰亂。

      再一點就是美蘇冷戰蘇聯解體,美國的長期制裁。當時美國大力扶持的是反社會主義的一些獨裁政府,而當時的緬甸統治者奈溫卻施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將原本可以藉助美國的力量振作起來的緬甸經濟壓垮。蘇聯的解體後,軍政府統治的國家,更是社會混亂,導致西方國家對其進行制裁,緬甸經濟更是艱難;同時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軍政府統治國家,也導致國家政策混亂,政令施行艱難。

      第三點,毒販猖獗,眾所周知金三角是指泰國、緬甸、寮國三國的交界處,而由於泰國大力打擊毒品,如今的鴉片種植產業大部分已經轉移到了緬甸,依靠毒品貿易緬甸國內的武裝勢力也越來越多。

      再一點就是緬甸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GDP所佔比重高達60%以上,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極為落後,工業和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比重太低。

  • 12 # 自律的小七呀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肯定要軍民一家,政治穩定,現在經濟全球化,都是網際網路經濟了,最為一個農業大國肯定要轉型了,不轉型肯定就衰落了

  • 13 # 北海圖

    緬甸是世界上罕見的、到了21世紀生活水平比二戰前還要低的國家之一。

    據估算,193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21.97億美元(當時人口1570.8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而到了2004年11月,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更低,遠不及二戰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

    在其他國家經濟突飛猛進、不濟的也略微有增長的戰後70年,緬甸到底發生了什麼,把自己從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折騰成這樣一個貧困國呢?

    緬甸二戰前被英國征服,成為英屬緬甸,但緬甸一直進行著擺脫英國控制的鬥爭。二戰中,為了從英華人手裡獨立,昂山(昂山素季的父親)和奈溫(後在緬甸建立獨裁政權)所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引領日軍佔領緬甸,日本名義上允許緬甸成立緬甸政府。後來,昂山等人倒向盟國,秘密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開始對日作戰。

    這已經夠曲折了,好不容易二戰打贏了,英華人重返緬甸, 緬甸又開始爭取獨立,過程中昂山被暗殺,各派政治勢力混戰,贏取獨立,政府剛建立沒幾年,奈溫又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開始軍人獨裁統治。70年代,奈溫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奈溫的經濟政策被後人用“胡來”“災難性”來形容:例如:他試圖使用在他看是吉祥的被9整除的面額的貨幣,結果損失了數百萬緬甸人的儲蓄。加上國內貪腐嚴重,毒品問題更是久治不愈,愈演愈烈,到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另外,緬甸走向社會主義陣營,就意味著和原來的宗主國英國、美國這些西方國家劃清了界限;冷戰結束沒幾年,1997年美國又發起了對緬甸的經濟制裁,這一經濟制裁一直持續到2016年,這給緬甸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困境。

    回首這70年,隔壁的泰國、新加坡以“東亞四小龍”騰飛而起,印尼經濟發展不錯,日本、中國自不必提,緬甸這樣一個二戰前的亞洲富國竟然完全落後於地區其他國家,成為了最貧困國家之一,也是讓人唏噓感嘆。

  • 14 # 哼哼唧唧的飯糰

    緬甸,千年古國,古代歷史上算得上東南亞的一霸,哪怕是清朝時期,清緬戰爭,大清從緬甸身上都討不到什麼便宜。而它的沒落,始於近現代,可以說是隨著中華帝國的衰落而黯淡。

    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在近現代,不可避免的被英國殖民者吞沒,併入了印度,成了一個省,在隨後的歷史裡,幾無主權可言,直到1948年,才脫離英聯邦獨立。

    獨立後的緬甸,陷入內戰,60年代,軍政府政變上臺,開始了漫長的軍政府執政時期。國內各種矛盾層出不窮,諸如政府與少數民族的武裝衝突問題至今仍在影響著緬甸的國家和平程序。

    雖然現在軍政府時代已經結束,但,緬甸在長期的歷史裡,始終無法消化自己國內的各種民族問題和政治分歧,而民主程序又面臨諸多考驗,要融入國際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緬甸,與國際社會脫節太久,沒落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 15 # 執斧談史說事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緬甸一度雄霸東南亞幾度征服歷史上的泰國,可是現在的緬甸卻國弱民窮早已經沒落了,而緬甸之所以會沒落個人認為有這三點原因。

    首先第一點強悍的緬人被英國殖民者透過三次英緬戰爭征服殖民統治後,因為英華人不斷的扶植克欽人等少數民族打壓他們,緬人驍勇善戰的民族性格已經基本消失了。

    所以現在緬甸政府軍連打個民族地方武裝都非常費力,因此緬甸境內至今遍佈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民族地方武裝,而內亂不斷又使得緬甸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實力變得非常弱小。

    然而第二點就是英國殖民者征服緬甸建立殖民統治後,長期以來不斷的對緬甸進行殖民掠奪導致其長期貧困,實際上遭到長期殖民掠奪是許多前殖民地國家貧窮落後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了。

    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因為長期內亂軍政府忙於剿滅民族地方武裝,自然是沒有多少精力去發展振興緬甸經濟了,於是緬甸的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就被泰國和越南等國家甩的越來越遠了。

    最後第三點就是美國長期以來不斷制裁緬甸打軍政府,使得緬甸長期以來都難以獲得國際投資以發展經濟,所以緬甸民選政府成立後也一一度尋求和美國改善關係,只不過因為緬甸不敢配合美國圍堵大國等原因兩國關係又陷入了停滯。

    現在緬甸倒是可以乘著我們大力推行一帶一路的有利時機發展自己的經濟,比如配合中緬石油管道的建設等等,這樣也許緬甸還能抓好機遇發展自己的經濟,不然錯過這次機會就只能繼續是世界上最窮國家之一了。

  • 16 # 阿琳琳vlog

    隨著東南亞周邊的國家都比較發達,比如說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都發展不錯,為何緬甸例外,那來聽聽我的解答吧

  • 17 # 老馬䛊途

    緬甸是金三角地區,國內有些人種植毒品,製造毒品,販賣毒品。過去吸毒之人交多,毒品價格高昂,利潤很多,種植人,販毒之人,都有錢者多。現在,各個國家都在反毒,禁毒,打擊力度重大。使販毒者難以營生,吸毒之人,也很少,禁毒很厲。其國內種植毒品之人,也在不斷減少。

  • 18 # 子屠龍

    近代史上,緬甸人也曾經闊過,儘管被英華人統治。話說,緬甸也是有天賦資本,盛產稻米、礦產、木材以及石油。英國石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歷史上經歷多次整合,但是其最大的來源公司是“緬甸石油公司(Burmah Oil Company)”。

    美國前總統【胡佛】,曾經是一名全球找礦的工程師,他在緬甸找到一處銀礦而大發橫財。胡佛在緬甸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對當地的繁榮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緬甸人是亞洲唯一的真正幸福和快樂的民族。”

    日本人有點酸,作為亞洲唯一的列強,居然沒被胡佛誇到。沒辦法,緬甸人的收入超過小鬼子,1936年緬甸人均GDP是776美元、日本人均GDP是85美元。貧窮的印度人,看到緬甸的繁榮,就大量流入緬甸討生活。

    英華人是在1885年徹底佔領緬甸,把這塊土地併到英屬印度,作為護衛印度的東部屏障。到20世紀20年代,緬甸的繁榮吸引世界各地的移民到來,既有印度人,也有華人,還有來自歐洲、美洲的移民。

    緬甸的仰光,當時是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城市,輪船穿梭於港口,風光超過香港。甚至,連剛問世不久的客機,都會有固定的航班飛往仰光。不過,隨著二戰的爆發,緬甸淪為東方戰場的一部分,繁榮日子遭到重創。

    緬甸的悲哀在於無法阻止戰火,無論結果如何,緬甸都是外國軍隊的戰場,戰後只留下殘梁斷壁。大英帝國在戰爭裡耗盡元氣,無法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緬甸贏得獨立。

    雖然緬甸獨立,但是自個作妖,不久就陷入內亂。緬甸政局的長期不穩定,註定國運不昌,老百姓沒有未來。內亂交織著多種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廟堂上政治團體之間的分裂,另一個是江湖上活躍著多支獨立民族武裝。

    大家都比較好理解,佔70%人口的緬族人相互鬥法,天天開撕過日子;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沒有被緬族統治的歷史,更是一直鬧著要自治。可想而知要實現相對穩定,軍政府的出現是一種必然,這種體制又導致緬甸長時間與世隔絕。

    因此,緬甸的沒落,除去經受二戰的打擊外,最主要的還是自己帶來的內亂。內亂讓緬甸多次喪失發展機會,軍政府的統治更是遭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制裁。由此,緬甸的繁榮徹底成為舊夢,相伴著還有毒品貿易的猖獗,國運被丟進塵埃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雨江湖最後一塊玉珏葉神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