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縱然有煮酒論英雄,但那畢竟是曹操的一廂情願
10
回覆列表
  • 1 # 趣愛一起嗨俊哥

    我說是司馬懿,可能大家都不認可,可能大家會認為他鷹視狠顧竊取了曹魏帝國。為人所不恥。

    我們反過來看一下司馬懿此人文治武功都是俱佳之人!尤其擅長隱忍,曹操何其英明他也失算了。諸葛亮雖然吊打司馬懿,可是被拖死了。曹丕,曹㕡,頗有曹操風格,仍然沒有制住其,但凡英雄正面的含義都是為國為民,拯救黎民於水火。才稱為英雄。

    三國紛爭從赤壁之戰,一直到三國一統歸晉,前後整整紛戰了80多年。百姓流離失所,飽受戰亂之苦。三國出了司馬懿這個牛人。他奠定了一統中國之基礎。從而結束了百姓的苦難生活,讓百姓休養生息。

    歷史從來都是成王敗寇,縱觀、劉備,孫權,曹操、他們充其量也就是地方霸主。司馬懿卻是帝王之志。正是司馬懿擅於隱忍。當天時、地利、人和都成就了他。

    何為帝王之志,就是得民心者,強者才能得民心,因為他讓百姓有了穩定的生活。能吃上飯。

    所以俊哥認為三國當屬司馬懿堪稱第一英雄!

  • 2 # 康橋觀察

    三國裡真正的英雄——曹操

    亂世出英雄,三國是一個苦難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眾多英雄中,有人推崇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勇武忠義的關羽,也有人推崇仁厚堅韌的劉備、風流倜儻的周瑜、年輕有為的孫仲謀……而三國中真正的英雄乃曹操莫屬。

    什麼是真英雄?用金庸的話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看三華人物,劉備一心匡扶漢室,維護的其實是一家之天下。蜀漢陣營的英雄們,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報的是劉備的知遇之恩;關羽張飛的忠義無雙,報的是桃園結義之情。

    孫權偏安一隅,魯肅為他制定的戰略,是先保江東,繼而與曹操劃江而治,再找機會北伐,完成統一,登上帝位。所以無論是周瑜赤壁破曹操,還是陸遜夷陵燒劉備,都只是為了保住江東,保住東吳集團的既得利益。

    唯有曹操,年輕時也想報效國家,後來一方諸侯,畢生致力於統一九州。這其中有稱霸的野心,但更有結束動亂,拯救億萬生民於水火的英雄氣概。

    為什麼這麼說?一首詩見真心。讓我們看看曹操的《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詩,最能幫助我們瞭解真實的曹操。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吶喊中,我們看到的,他分明是一個對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百姓,抱著深深悲憤和同情的英雄。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實在是冤枉抹黑曹操了。“我為天下人,天下人卻罵我為賊”?

    “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有錯嗎?曹操把幾個女兒都許配給漢獻帝,至死沒有稱帝。曹丕篡漢,也未曾加害漢獻帝,讓他做了個安樂公。直到曹丕去世,漢獻帝還好好活著,最後壽終正寢時,魏明帝曹睿率群臣親自哭祭,以天子禮儀下葬。夠對得起老劉家了。

    假設劉備劉皇叔成功統一天下,他能讓漢獻帝繼續當皇帝,自己做個忠心的臣子嗎?即便他不想當皇帝,他手下那幫人能同意嗎?大家擰著腦袋出來跟你打江山,你不當皇帝,兄弟們怎麼加官進爵?曹操也一樣,白手起家打下江山,註定您要進一步,亂世本需要大破大立。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一曲《短歌行》響起,盡顯這位英雄的偉大抱負!

    “二十年來,孤平黃巾,定河北,徵烏桓,收荊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統。四海之內英雄,可有誰能勝孤一籌?如今天下未定,戰亂未平,蒼生離亂,田園荒蕪,這杯酒當祭典韋,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龐德,祭夏侯淵,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也祭關雲長,祭二十年來,為定亂安民,將熱血灑入地下的將士英靈。”

    臨終前,他在銅雀臺上向群臣將士舉杯,豪情萬丈,不是有情有義,誰又能說出這番話。

  • 3 # 流觴曲水50

    三國裡若論英雄,曹操首推第一。

    毛主席有詩云:“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從中可以看得出曹操的氣勢,穿越千年,仍舊未泯。

    正如其自己所言“像使無孤,不知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一直以來,曹操在華人的心中,尤其是在民間的印象,都是負面形象出現。比如與民眾最親密的戲曲文化裡面,則以白臉奸臣定位出場。由此,也造成了歷史上曹操真正的形象問題的“困擾”與“無奈”。

    今天,便姑且聊聊何以三國英雄,餘獨推曹操爾?

    《三國演義》裡面曾在曹操首次介紹裡面借相術之人,表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以說是寓褒寓貶。但個人認為,此不但無貶義,更是大大的“褒獎”。結合這句定論,從後來的發展中完全可以看出,曹操的處世靈活之巧,亦正亦邪,遇正為政,遇亂治亂。

    首先,就曹操的真正歷史面貌簡單談談。結合《三國志·魏國》以及相關歷史資料,毋庸置疑,曹操可以稱得上“文武全才”,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更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軍事上,從聯絡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開始,經過大大小小的戰事,在官渡之戰後,統一北方一大半“江山”,終於給亂世的年代裡開創了一片“安詳之地”,不簡單、不容易。

    而在文學創作方面,更是承接了漢賦到晉文的風格轉變,其留下的詩篇如《短歌行》、《觀滄海》等更是膾炙人口,實非一般。更是與其二子,以“三曹”並稱。

    其次,就其一生所行,並未有逾矩之事、過分之舉。其所行所為無不依制而辦。其一保護了所謂的“正統”皇室,未廢帝、未殺帝;其二,延續並休復了國家運作機器;其三,維護了一方黎民休養生息。此,實乃英雄所為。俗話言“時世造英雄,英雄造時世”,曹操真正做到了,做到了並做好了一代人幹一代人之事,至於後面其子篡立之事,非其所能左右。

    下面可以舉兩個人物與其對比,一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

    劉備口口聲聲為“興復漢室”奔走呼號,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其所行之事,無不是名不符實,盡行私心逾矩之舉。單就其稱帝另立而言,可以看出,之前的一切所為都是藉口、假相,誆騙世人,其人實為“賊”。為什麼非他稱帝就是“正統”?就算合法?就因為他為劉姓?然豈不知,時帝尚在,並未死於非命,只是被迫禪位,但也並未禪位於他。他可以說是“非法自立”,不符合程式。古人講“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劉備是自立為“名”,按古代禮制,以屬大逆,而曹操則為漢“名”,乃正統之師,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無稽之談,當是時,那可是天子若喪家之犬,諸候無不是各自圖利,無人問津,唯有曹操,以誠擁戴,迎歸漢室,再尊正統,得安天下民心。

    而且,三國時代的戰事,中、後期無不是由蜀國單方面挑起,一直在攪局。是劉備割據一方,擁兵自立,擾亂社會穩定,陷百姓於水火。而反觀曹操則是一再為時局穩定、維護國家正統、維護國家統一辦事。

    而諸葛亮自古就被貫以“忠臣良相”的光輝形象為後世士大夫、文人學者所稱頌,但真正歷史而言,其和包拯(“包青天”)的形象都是被誇大、傳說、神話後的事情,並沒有突出例項值得推敲。

    為什麼要拿諸葛亮和曹操對比呢?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兩人職位都是丞相,但一個是漢相,一個是蜀相;兩人為相後,所行之舉,都異常相似,尤其是各自開府後,且加官進爵、諸多待遇都完全雷同,但為什麼卻被“雙標”,天壤之別,實在令人無奈。

    且從兩人一生“簡歷”上來看,曹操各方面都比諸葛優秀百倍,無論是軍事、政治、文學等等,而諸葛亮僅僅是被後世從“個人品性”的角度無限度的誇大與神話而“一白掩三醜”罷了。

    再則,縱觀整個中華歷史上個各個紛亂時期,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南北並立;無論是五代十國,還是清末民國,建功如曹操者,無人可及。治半壁江山,安內攘外,內穩外固,實為難得。此以超越英雄所為。

    綜上,曹操不但結束了漢末北方生靈塗炭的局面,更是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權威,頒佈了最適合當時局勢的各項法律法令,發展了農業,使北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他將群雄爭霸的紛亂改造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為幾十年後華夏的再次統一奠定了基礎。

    那雖是一個苦難的時代,被後人看做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人命如草芥,白骨蔽平原。但那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名將輩出,智者如雲。生活於其中的曹操,憑藉著自己的膽識和智謀,開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英雄時代。

    所以,三國英雄,當首推曹操。

  • 4 # 五金員工陳可為

    三國裡誰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有多含義,比如,民族英雄,還是救美英雄,武功英雄,路見不平英雄…。

    三國稱得上英雄不計其數,其中大家知道的真正英雄有劉備,曹操,孫策,趙雲,許諸,關羽,張飛,張遼,甘寧,陸遜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想分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