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珠海市場監管
-
2 # 文傑說健康
感謝提問,我來回答:
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運化之所,脾胃虛,則百病生,脾主肌肉四肢,化生氣血,所以脾胃在人體中很重要。
因為脾喜燥惡溼,所以脾胃最容易被溼邪所困,日常生活脾胃應該這樣養:
不吃生冷
食物入胃首先胃要腐熟食物,靠的是脾的運化,而經常是生冷,容易造成脾陽虛衰,所以日常要少吃生冷
少食油炸
油炸食物容易生熱,還會生溼,經常食油炸食品,容易生溼熱,溼熱困脾,會影響脾的運化
不宜過飽
吃飯過飽,會給我們的脾胃增加運化的負擔,時間日久,就會損傷脾運化,進而食積,所以不宜吃的過飽
-
3 # 小柏家護官方號
養脾胃是關鍵
脾胃一旦虛弱,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分配,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我們必須先有健康的脾胃,才能正常輸送營養細膩,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脾胃是否虛弱自我判斷
1.看舌苔
健康人的舌頭是淡紅色的,舌頭上有一層淺色,溼薄的白色苔蘚,不幹不滑。脾胃虛弱的人,舌體肥大,舌苔厚厚的、油膩的,這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輸送水溼,水留在體內,導致身體水分過多。過多的脾胃溼氣與脾胃的虛弱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及時調整。
2.看看身體
脾胃虛弱的人一般都會出現通虛的脂肪,這種脂肪不是吃出來的脂肪,而是因為脾虛導致身體水分如果及時排出,在體內積聚形成所謂的水分,從而導致體態變胖,我們一般把這種肥胖叫水腫,水腫身體肉一般比較軟。所以這類朋友要遠離肥胖,首先要做的是調節脾胃。
3.看臉色
如果你的臉又黃又腫,這是脾虛溼邪的徵兆。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化學食物運輸功能減弱,營養血減少,會變黃。
4.看手
閉緊整個手掌的10根手指,觀察手指與手指之間的間隙。手指縫合過大表明脾胃有問題,如有縫隙過大者可以去看看中醫調理一下脾胃。
5.看眼袋
中醫判斷脾胃是否虛弱,經常觀察到我們的眼袋。形成眼袋的原因是脾胃長時間虛弱,運輸無力,體內水溼。要想消除眼袋,就必須補脾補胃。脾胃強後,運輸能力強,體內水分慢慢減少,眼袋就會消失。
脾胃虛弱,該怎麼調理?
1、建議減少吃不衛生的快餐,經常吃容易加重脾胃損傷,多在家做飯吃。多吃補脾胃消溼的食物,如山藥、大麥、蓮子等。有些朋友喜歡喝茶,也可以選擇一些溫茶幫助健脾潤溼,但注意不要選擇冷茶,否則會加重身體水分,損害脾胃。
2、平時多做有氧運動,如散步、跑步、爬山、太極等,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宜運動量過大。
3、平時多注意保暖。避免寒冷進入身體,減少吹空調。
4、每天保持良好的情緒,穩定情緒,防止生氣和煩躁,這對健脾有很大的幫助。
中醫專家提醒:因為現代人飲食習慣的生活習慣的改變,脾胃虛弱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對此我們要儘早進行調理,避免身體承受一些無謂的傷害,希望你要引起重視。
-
4 # 趙陽說健康
現在慢性胃炎的人比較多。胃部炎症反覆發作,常年不好。
慢性胃炎是指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改變。慢性胃炎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覆損害後,由於黏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發生改建,而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
劃重點: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覆損害。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飲食不規律,過飢過飽,長期喜歡吃生冷、辛辣食物,酗酒等;因為其它疾病(例如高血壓、脂肪肝等)長期服用的一些藥物,都會對胃造成傷害。
從胃炎到胃癌有四步:
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胃癌
說一下腸上皮化生,這個詞有點繞口。
腸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現類似小腸或大腸粘膜的上皮細胞,其是胃粘膜常見病變。
千萬不要覺得胃炎是小事兒,千萬不要發展到腸上皮化生。
-
5 # 馬醫師談健康
脾胃虛弱主要是健脾益氣,助運化溼。
如果用藥物調理,可用參苓白朮散、六君子湯等。
從飲食方面調理,可用牛肉、黃豆、乾薑、小米。
從五樂,就是音樂療法,可用土樂,也就是說宮樂。因為五音和人體的五臟是相對應的,宮樂和脾胃是對應的,所以用宮樂也可以補脾胃,有《秋湖月夜》、《鳥投林》等。
從五倫關係上也可調理,就是對人講誠信,五倫關係也和五臟相對應。誠信和脾胃對應,所以講誠信也可以補脾胃。
-
6 # 郭偉峰23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互為表裡。在生理功能上,脾主運,胃主納;脾主升,胃主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吸收及排洩功能。在病理情況下,脾胃常常同病。一般來說,脾病多虛多寒,胃病多實多熱,古人概括為“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即指此意。治療上應注意“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以治脾毋忘調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則。
-
7 # 忠國中醫
中醫養生重“脾胃”,我們該怎麼調理脾胃?
中醫不但養生重脾胃,治療疾病時更注重保護脾胃,因為人們都知道,人從出生後就要靠飲食,所以人們常說,人似鐵,飯似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內經上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現在醫療科技發達,不用天天吃飯也沒事了,不像以前不吃飯就得餓死,現在可以輸液,或下胃管。但我想這樣活著,也沒什麼意思了。所以說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我們都要注重保護自己脾胃。
現在我們聊下中醫學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其重要性。
一,中醫學脾臟的生理功能脾五行主土,土曰稼穡,與胃相表裡,開竊與口,在液為涎,在體合肉,其華在唇,五志為思,脾主升清,性喜燥惡溼,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水溼,與長夏相應,長夏就是三伏天。
脾主運化,所謂運,就是運輸,所謂化就是指把飲食物化為氣血等精微物質。
脾主運化又分為,運送氣血精華,把飲食物產生的氣血等精華運輸到全身各處,也就是脾能生血,還能管理血液的執行,也就是統血,所以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
脾主運送體內的水溼,脾參於體內的水液代謝,脾功能正常,水液代謝就會正常,如果脾功能下降,體內水液代謝下降,會造成水液在體內貯留,形成溼邪,或痰飲,所以說脾為痰溼之源。
脾要在溫熱的環境下,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涼了,比如過食寒涼,損傷脾陽,運化功能就會下降,從而引起脾化生氣血的功能下降,造成氣血虛,運輸水溼的功能下降,形成溼邪和痰飲。
二,中醫學胃腑的生理功能胃是容納食物的器官,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水谷和腐熟水谷,胃為水穀之海,胃氣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焦,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溼土屬陰。
我們所吃的所有的飲食物都要進入到胃,所以說胃為水穀之海,也說明胃是可受納很多食物,但也不要吃的太多,因胃也有自己承受的極限,如超過胃承受的極限,胃就補撐破了。
飲食物在胃中會儲留一段時間的,在這段時間中,飲食物被胃的熱力腐熟而被初步消化,產生的精華被脾運輸到全身,而未被消化的食糜則進入小腸中。
飲食物進入到胃,在到小腸和大腸最後在排出體外,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條路不能堵,如果堵了,就會產生疾病,比如腹脹,嘔吐或者是疼痛等症狀,因此中醫說胃氣以下降為順。
三,脾胃的重要性脾主運化,主統血,主升清,脾氣宜升則健,胃主腐熟和受納水谷,胃氣以通降為順,脾主運化功能下降,則化生氣血不足,引起氣血虧虛,並造成其它臟腑的氣血不足,而百病叢生,運化水溼功能下降,則水溼瀰漫,聚溼成痰,萬病源於溼,引起的疾病太多太多了,比如肥胖病,水腫,高血壓,糖尿病等等。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人們都知道我們一天三餐,如果長時間不吃不喝就得死,就從這點可以看出脾胃的重要性了,因此才說脾胃為後天之本。
中醫長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就是病人只要能吃能喝,病就輕易治,如果不能進飲食了,那就離死不遠了,所以中醫用藥,第一想的就是如何保護脾胃,如何照顧脾胃。
四,脾胃被傷的原因飲食傷脾胃,大量的寒涼飲食,損傷脾胃之陽氣,從而引起脾運功能和胃的腐熟受納功能下降。比如冰啤,鮮奶,冰箱裡的食物拿出來直接吃喝,象飲料啊,冰激凌啊等等。
肝氣克脾,肝五行主木,脾五行主土,五行相剋,木克土,所以肝就可以克脾,如生完悶氣之後,胸脅脹滿,不欲飲食。長期服用,西藥,或輸液,西藥都可以損害脾胃,在吃藥前看下說明書,就會明白了,有的小孩子感冒了輸液,感冒好了,卻吃不下食物,或拉稀,或嘔吐等。五,我們應怎麼調理脾胃呢?我們知道了脾胃的喜好,脾氣宜升則健,胃氣通降為順,我們只要幫助脾胃的升降,那樣我們的脾胃就會越來越好,才能更好的斡旋中焦,如何幫助脾胃的升降呢?
生薑,辛溫入脾胃經,可以祛溼,還能溫胃止嘔
山藥,甘平入肺脾腎經,可以補肺脾腎之氣
大棗,甘,入心肝脾經,可以補心脾之血
小米,五穀的粟米就是小米,小米入脾胃,我們這婦女生完孩子坐月子就喝小米粥,可想而知肯定是對脾胃有好處了。
山楂,酸甘溫,入肝脾胃經,消食積;化滯瘀。主飲食積滯
雞內金,甘,入脾胃經,健胃消食,澀精止遺。用於食積不消,
我們可以熬小米粥放入山藥,生薑,大棗,大棗要掰開去核,一起熬粥喝,然後在燉點雞內金,山楂吃。
以上食療方法可以試試,當然以自己口味為宜。
我們還可以脾胃經的穴位按摩,如按摩足三里,豐隆,合谷,中脘,天樞,關元,也可以腹部按摩等等。
我們平時更應多注意,平素飲食不要過於寒涼,多加衣務以保暖。少生氣,多活動,少用對脾胃有損害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大家一定要記住,病從口入,也就是病是吃出來的,所以要想治病一定要忌口,不然病永遠也好不了。
-
8 # 中醫養生鄭芝環
五行相生相剋,五臟之間有很多聯絡,有相生相剋的諸多聯絡。
一個臟腑出了問題,中醫有時需要透過調理其他臟腑來解決問題,比如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的是一些肝膽的疾病,也可以透過調和脾胃胃腸的方法解決問題,肝病容易傳脾胃,透過調和脾胃強健脾胃的方法也,能夠防止肝膽的疾病傳導到脾胃。
肺部的疾病,也可以透過調和胃腸的方法從脾胃論治,正所謂土能生金,脾屬土,肺屬金,透過強健脾胃也能夠起到養肺的作用。比如參苓白朮散,主要是起到健脾的作用,但對於一些肺氣虛弱、肺氣不足的狀態也有調養的作用。
再比如心臟的疾病,容易出現心慌心悸、心神不安的症狀,比如出現心火亢盛的,有時候透過滋陰補腎的方法從腎治療,達到調和心腎、交通上下的作用,滋養腎水能夠制心火;如果心的症狀是因為氣血不足的,可透過調和脾胃,使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正常,使氣血充沛,能夠滋養心脾,共同改善心臟的氣血的供應,能起到寧心安神的作用,此類的藥方比如歸脾丸。
由此可見,在臨床上很多臟腑的疾病是相互關聯的,透過一個臟腑的調節,能夠改善另一個臟腑的問題,這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所在。
-
9 # 中醫館竇大夫
早調心肺,晚調肝腎,常調脾胃膽。為什麼要常調脾胃膽呢?咱們大家都知道“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人活著靠的是食物。那麼從我們的各個臟器來講,靠什麼呀?運化吸收!
您吃得再好,不運化、不吸收管什麼用?即使您吃得差一點兒,如果您運化吸收好了,不也有很大的作用嘛!
脾胃運化,怎麼調?其實也很簡單。脛骨,咱們老百姓也稱為迎面骨,脛骨左邊一條縫,右邊一條縫,就這寬度——白天沒事在那兒,坐著也是坐著,順著這寬度經常性地捋捋它。一邊是肝脾經,一邊是胃經,胃經上頭有一個重要的穴位足三里,咱們老百姓都管它叫長命穴。為什麼叫長命穴?您吃得好,它消化好,不就長命了嘛!所以它是這麼來的。
白天坐那兒經常捋捋它,這叫“常調脾胃”。“膽”怎麼調呢?也很簡單。膽經在大腿的外側,基本上就是沿著褲子側面的縫合線。您坐車在那兒排隊的時候、白天沒事兒出去溜彎的時候、買菜的時候,您就用手或拳敲敲大腿外側,刺激刺激它,讓它興奮起來。
“常調脾胃膽”,瞧見沒有,您這一天沒花特別多的時間,就把運動這點事兒全辦了。大家想一想,您無時無刻地去刺激這些經絡,讓它運動起來,您想想這臟腑能不好嗎?所以運動的意思叫運氣動血,也就調氣血平衡,我希望大家經常做這個運動。
回覆列表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脾氣”,脾胃好不好,其實就是“脾氣”決定的。脾氣足,則脾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通俗地說,就是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們吃下去的食物。
脾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脾胃差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所以有“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的說法。可見,你的身體好壞,首先還得脾胃說了算。
一. 自測是否脾氣虛中醫對脾虛的人可以總結出4大主要特徵,可以對照檢查自己是否脾虛:
1.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肢體倦怠;
2. 不欲飲食,腹部脹滿,少氣懶言;
3. 舌頭顏色發淡,舌邊有齒痕,舌體上有一層薄薄的白苔;
4.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大便偏稀。
二. 3招補足"脾氣"1. 山藥入飲食
山藥有補脾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中稱其“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中醫上也常常用山藥於治療脾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生山藥500克研細粉備用,每次煮粥用30克,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入鍋內煮,煮時用筷子不停攪之,使其沸至成薄糊狀即可。如果嫌口感不好,服用的時候可以適量加點糖。此方法適用於任何年齡段脾虛的人。
2. 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出自宋朝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方,是治療脾胃虛弱的經典方。方中以黨參、茯苓平補脾胃之氣;白扁豆、山藥之甘淡,助白朮健脾,又可祛溼;砂仁的芳香可以化溼行氣、和胃醒脾。
做法:取山藥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白扁豆7克、陳皮5克、砂仁5克、白朮(炒)10克;先用水浸泡30分鐘,然後小火煮,煮沸5-8分鐘即可。
此外,現代研究表明,猴頭菇多糖成分有助於促進胃健康,用以上中藥調理時加上猴頭菇,也可以很好地調養脾胃。
3. 常揉兩穴位
健脾可以多按“脾俞穴和足三里”。脾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見下圖),與脾直接相連,所以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足三里穴是古今公認的“健脾第一穴”,它在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見下圖)。每天按揉兩側足三里穴,每次至少揉3分鐘,力量要以有酸脹感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