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
2 # 河東來
因為商鞅已經成為了贏秦王室的一員,只有把道家“變法”進行到底。
在贏秦王室將嫡女贏紅玉嫁給商鞅那一刻,就意味著嫡子嬴渠梁與嫡女婿商鞅都可以繼承秦國的大王,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也意味著商鞅放棄了衛國大王的繼承資格。
商鞅見秦孝公,第一次展現的是道家術士的“帝道”,也就是“政教合一”之道;第二次展現的是道家道士的“王道”,也就是“宗教治理”之道;第三次展現的是道家方士的“霸道”,也就是“行政治理”之道。
第一次秦孝公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第二次秦孝公勉強睜眼,哈欠連天,第三次秦孝公與商鞅秉燭夜談,談話到天明。
問題是,秦孝公最初根本不願意聽,為什麼還是為了商鞅的面子,連續聽了三次,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都是道家貴族,都擁有成為一國大王繼承人的資格,所以禮節要求再不耐煩也要聽,也要接待,所以後來語言到了位,就希望為了將商鞅栓牢,直接將嫡女贏紅玉嫁給商鞅,使商鞅也擁有秦國大王繼承人資格,這實際上是古代版的“和親”。
-
3 # 雜錦盒
在戰入戰國時期後,各國都試以變法圖強。凡實行變法強國的君主都會委以變法者的信任,如若不被信任變法就很難實行下去。
前車之鑑在商鞅之前楚國有吳起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等等,而這些人最終結局卻各有不同。吳起慘死,而李悝卻得以善終。從這個時候的角度來看,商鞅未必沒有看到變法者的結局,吳起下場或李悝下場都各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為了自己的抱負,值得賭一把。
明君賢臣我們先丟擲一個問題,為什麼商鞅要去秦國變法,不去南韓,魏國,齊國等地進行變法,反而去了秦國呢?
第一,秦國當時向天下發布求賢令,向山東六國招攬人才,力求變法強秦,並許諾秦國變強後與其共享秦國。
在這麼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有點本事的人誰不會心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嘛,那時候的秦孝公正值壯年,不會像吳起那樣,在變法變到一半的時候君主突然死掉。所以從機率上來講,這值得一博。
第二,在當時的戰國格局,南韓有申不害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齊國有管仲春秋改革,趙國和燕國沒有向秦國這樣釋出求賢令,秦國成為了商鞅唯一一個能施展才華的地方。
既然是變法,就離不開君主的支援
在商鞅頒佈法令後,為維護法令能夠貫徹下去,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犯了法被商鞅割了鼻子秦孝公也沒哼一聲;太子犯法,太子的老師公孫賈為太子代為受刑,嚇得太子以後再也不敢出門。秦孝公也沒怪商鞅把太子嚇壞了。還是一切既往的支援商鞅變法。
秦孝公有這樣變法的決心,商鞅也不好意思辜負秦孝公的美意,不能因為有反對聲音就停止變法,也不能因為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就不變法了。如果是這樣,那還要變法幹什麼。
最後變法成功,商鞅帶領著秦國新軍收復河西之地,變法已成,秦孝公將商於之地封給商鞅,實現當初的承諾。
作法自斃在商鞅獲得商君封號的時候應該功成身退,可是他並沒有。得知秦孝公逝世訊息的時候,商鞅也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所以他準備逃跑。逃跑的路上找一人家借宿,老人家擔心被商鞅的連坐法不敢收留商鞅,還把他給舉報了,最終商鞅死在自己的法令手裡。
-
4 # 甘棠文史
這可能就是作為領軍人物的覺悟吧,明知會死卻毅然決然。
商鞅變法經過商鞅是法家法派中的領軍人物,自戰國李悝(kui)變法開始,戰國各地都有人變法,目的都是為了讓國家強大,一展胸中之抱負。當初衛鞅聽說秦孝公有大志,於是在衛國得不到重視的他逃往秦國,準備在西北大地上一展胸中抱負。
經過好幾次在秦孝公面前的露臉,終於成功地進入了秦孝公視野。商鞅先是和貴族辯論,之後得到孝公的全力支援,開始了他的變法。前359年任命商鞅頒佈《墾草令》,拉開了變法序幕。前356年,任命為左庶長,開始第一次變法,前350年遷都咸陽後開始第二次變法。
經過這兩次變法,讓秦國徹底強大起來,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生產,建立軍功制度,廢井田等等措施下把秦國拉上了快車道。
商鞅之死秦孝公死前本來想傳位於商鞅,但他堅決推辭不接受,秦孝公死後,最大的支持者倒下了。而在變法期間不可避免的觸動了貴族的利益,有一大批人就等著秦孝公倒下後對商鞅進行清算。
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商鞅帶領親屬及手下隨從逃亡至魏國,魏將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騙的手段俘虜公子卬、擊敗魏軍,將其驅逐回秦國。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就這樣這位法家的領軍人物落得個車裂分屍的下場,死得異常悽慘。
其實在商鞅變法前就已經註定著他的死亡,因為變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整個階級為敵,利益的觸動成為不可化解的仇恨。可是商鞅有著自己的抱負,他自己學有所成,就差實踐的地點了。而正好,秦孝公給了他完成自己心中抱負的條件,就算是死,為了心中的抱負那又算得了什麼?
或許有的人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像商鞅之類的人會甘願為心中所想而賭上性命,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信仰!
-
5 # 為人排憂解難
變法就是推行社會制度的變革。透過變法,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革一直沒有停止過。
春秋戰國時期,在爭霸爭雄的局勢下,都想使自己的國家強盛,紛紛採取了變法。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得到楚悼王的信任與重用。其變法的內容與目的就是從根本上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達到富國強兵。但變法是比較艱難,拿貴族階級開刀,觸犯了貴族階級的利益,使他們懷恨在心。當楚悼王去世時,還未來的急發喪,這些舊貴族階級就開始報復,一湧而上,用弓箭射殺吳起。當時吳起也死有餘智,抱住楚王屍大喊:“射王屍是死罪”。後來楚肅王登基,全部誅殺了當時射楚王屍的貴族,間接的為吳起報了仇。
漢代諺語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秦國重用人才多來自關東。商鞅,衛華人,被秦孝公招賢納士重用。商鞅感秦孝公知遇之恩,當然會盡心效命,把生死置之度外。得到秦孝公的信任重用,推行變法也就堅定了信心。其變法內容包括;一,頒佈法律,二,獎勵軍功。三,重視農業生產,廢井田,開阡陌。四,廢除分封,建立郡縣制。變法比較成功,使秦國達到了國富民強。
由於制定了嚴勵的法律,觸犯了貴族階級,引起了怨恨,秦孝公死後,失去了依靠,受到貴族階級的報復,引來了殺身之禍。
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得到宋神宗的信任與器重。頒佈了多項法令,如青苗法、保甲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想透過變法來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新法實行不到一年失敗,王安石被貶為地方官。
回覆列表
統治階級和統治者為什麼要變法,實際上就是因為部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嚴重損害了統治階級尤其是最高統治者的利益。
商鞅變法時期,秦孝公之所以要實施變法,就是因為在奴隸制既得利益群體的頑強阻礙下,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當中最弱的一個。
而秦國並不甘心窩在西北的小角落,他也想問鼎天下逐鹿中原,成為霸主建立無雙的基業,因此秦國也想變大變強,再創輝煌。
但是秦孝公的改革一開始就遭到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在秦孝公就是否變法展開的辯論會上,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就站出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也就是所謂的“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變法違背傳統,是邪門歪道。
不過為了變法圖強一統天下,秦孝公還是任用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商鞅變法的舉措徹底廢除奴隸制,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新興封建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經濟得到極大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相對來說得到了提高,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變法嚴重損害了舊貴族、奴隸主等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廢除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和享有的各種特權,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儘管在長期來看商鞅變法是利大於弊,但在這些人眼中商鞅變法就是十惡不赦,百害而無一利。
因此商鞅變法遭到了這些人非常頑強的阻撓,不過因為變法切切實實讓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令秦孝公手中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令秦國的國力極大的增強,也讓新興地主階級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利益,因此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得到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支援。
也正是因為得到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秦孝公以及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援,所以即便面對的阻力再大,商鞅依然能夠穩坐中軍帳,指揮全國各地的變法行動而不用擔心遭到反對者的報復,一展心中的偉大抱負。
但商鞅變法尚未完成,秦孝公就離世,秦惠文王登基,導致商鞅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持者,而新興地主階級由於尚未完全掌握政權,實力相對來說較弱,因此給予的支援非常有限。
看到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此時極度仇視變法的公子虔等人也趁機造謠商鞅要謀朝篡位、造惠文王的反,想要藉此除掉商鞅,維護自己的利益。
而剛剛登上王位的秦惠文王(也就是曾經的太子惠文君)地位未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他需要博取舊貴族階級等舊制度既得利益群體的支援,而最好的投名狀自然就是商鞅了。
另外,商鞅當初為了推行變法,確立法律權威,曾經把還是太子惠文君的惠文王當做殺雞給猴看的雞,折了太子的面子,導致商鞅與太子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
加上當時商鞅推行變法使得他在民間擁有了極高的威望,在秦孝公病重期間商鞅更是獨攬軍政大權,使秦國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犯了功高震主的大忌。
最終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鞅成為了秦惠文王鞏固皇位和統治的犧牲品,全家被殺自己被車裂而死。
好在秦惠文王只是拿商鞅開刀殺雞給猴看,而不是真的反對新法,因此商鞅變法的措施並未廢止,秦國的改革仍然在繼續進行,繼續幫助秦國走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