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言文古文難懂,古人是這樣說話的嗎?小孩子難道也說文言文?例如“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現代就是非漢語專業大學生也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意思。
6
回覆列表
  • 1 # 神秘的野史

    古代人沒有便利的交通,一般不會出遠門。能出遠門的也都是讀書識字的人,在古代有一種地毯我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那就是秀才為了餬口在大街上擺攤賣字!所以這種攤還可以充當嚮導。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充套件,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佈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佈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一、皇宮早朝開會時都是說的“雅言”也就是官話,古代的官話的性質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雅言”一聽這麼高階、大氣的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每天閒來無事、飲酒論道的貴族雅士們發明出來的。)這是秀才和當官的必修的一門語言。所以不存在語言不通的問題了。

    二、被分配到地方的官員都會在當地找一位有一定知識水平、又有一定辦事能力的人充任師爺。師爺除了幫助縣太爺處理日常公務外,還得幫助縣太爺翻譯當地百姓的方言,充當翻譯官的角色。他們前期可以用文字交流,時間久了自然會學會當地話,至少能聽懂吧?

    三、當時也是全國徵兵,其實徵兵打仗時語言不通的問題更容易解決!中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地!他們發明的各種指令來訓練部下,比如擊鼓,擊鼓的鼓點不同代表著相應的命令。再比如旗語、鳴金等等。

    所以,不要考慮古人怎麼溝通交流了,古人的智慧我們只能仰望。

  • 2 # 犍為真人

    古人平常說話,既不是現代的普通話,也不是文言文。

    普通話這個好理解,它的推廣也就幾十年的歷史。古人自然不會。

    文言文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了。古時候沒有現在的廉價紙張,最開始是把字寫到甲骨或竹簡上,造價很高的,而且寫的東西多了,還會造成竹簡體積大,太重等問題。所以必須要求內容精煉。文言文就這樣產生了。

    但是古人平常說話的時候,是不會經常用文言文的。可能不好理解,就拿現代經歷打個比法吧。比如現代人寫新聞會寫,“公司Quattroporte張三於臺北時間15日凌晨3點會見美國某公司 CEO,對雙方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親切的交談”。這就是書面語,好比古時候的文言文。而平常說話則不是這樣,可能會說,我們公司張總昨天半夜三點跑到美國去了,和某公司的CEO談合作,進展還比較順利。

    對於說方言的地區,更加能體會到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特別是說話時用方言口語,微信文字聊天時自覺不自覺就用普通話的書面語了。比如四川人在微信語音時,可能說“喊他今晌午到我這邊來擺哈龍門陣撒”,而他微信打字,就會寫成“叫他中午到我這裡來聊天”。

    理解了口語和書寫語的特點,就明白了古人日常說話和文言文的區別了。古人說話時用的一般叫“白話”,寫字時用文言文,兩者之間切換一點都不覺得突兀。正如同一個說方言的現代人,在說話和普通話打字時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一樣。

    後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白話文才慢慢進入了書面,否則的話,可能文言文持續的時間還會更長。

  • 3 # 姞雪心

    古代人說話,當然是說人話,文言文是書面語言,不是口頭語言。

    所謂書面語言,就是寫文章、寫詩詞、寫駢體文、寫賦、寫策論,寫小說、寫劇本等等,在書面寫作時,使用的一種語法、用詞較為規範的文字語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書面語言和書面語言,還有區別!並不是每一種古代書面語言(文言文),都好似題主舉例那般深奧難懂。題主的舉例出自《封燕然山銘》。

    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

    這段話大意是說,雖然我大漢和匈奴的這些戰爭打得很艱難,犧牲了很多,但我們用一時的流血換取了長久的和平,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戰功刻在石碑上作紀念,彰顯我們是為了和平而戰!

    這個《封燕然山銘》是漢朝官方用來宣揚戰績的,本就不是用來進行日常交流的

    關於日常交流語言,我們分為兩塊,一塊是語法,一塊是口音

    那麼,語法上,比較貼近古代人民生活的文言文有哪些呢?

    一個是出現在詩詞中,一個是出現在小說裡。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

    我跟你發誓哦,如果要分手,除非是山爛了,鐵秤錘能浮上水了,黃河枯竭了,白天看到星星了,北斗星跑南半球去了……,就算是這樣了,感情也不是說結束就能結束的!除非半夜三更出太陽!(三更,換算成現代時間是23:00—1:00)

    這比太陽從西邊升起還要狠。這首流行歌是唐五代時期的。再往上,漢朝時的漢樂府,大家也比較熟悉的一首,就是《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以上,雖然有個別生僻字,但不影響我們的理解這首漢朝情歌的意思。

    再來說小說,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紅拂夜奔的故事。紅拂是這麼對李靖說的:

    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唐傳奇·虯髯客傳

    這句話已經做過書面加工了,也就是把對話做了刪減,修整,只留精華部分。

    如果進行擴寫,紅拂很可能是這麼說的:“公子,妾侍奉楊司空已經N年了,跟在他身邊,也是看了不少人,妾閱天下人,卻沒有一個能和公子相比的!正所謂,‘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所以妾特來投奔公子,願隨公子而去。”

    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什麼道?”

    以上,這個對話已經相當接近我們現代人的交流了。

    所以,就語法層面來說,如果穿越到古代,日常交流不用太擔心什麼。

    要擔心的是口音。

    題主說到的普通話,就屬於口音部分。

    官方語言的口音變化,學術界主流認為的變遷是這樣的:

    雅音——商、周。洛陽語(今河南洛陽)秦朝太短,暫無史料考據。

    洛語——漢、三國、魏。從上面說的雅音演變過來。

    吳音——兩晉南北朝。北方士族世家,迫於戰亂大量南下金陵(今南京),上面提到的洛語與金陵方言融合了一下,形成了吳音。

    長安官話——隋、唐、五代。以上面提到的洛語、吳音為基礎,融合了長安話,最終形成《唐韻》,史稱秦音。宋朝時,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唐韻》,最終演變為《平水韻》。

    元大都漢語——元大都,即今天北京,以北京一帶語言為基礎,學術上認為接近今天的普通話。

    南京官話——明、清朝前期。重新再把上面的提到的吳音,以江淮流域為主,梳理了一下,形成南京(今南京)官話,但這裡的吳音和南北朝形成的吳音已有較大差距,史稱“中州音”。

    北京官話——清朝中後期。是北京(今北京)方言和“中州音”的結合,和現代普通話十分接近。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者差別,可參考崑曲和京劇的差別,當然,乍聽之下,感覺發音區別不是特別大。

    以上,和沒耐心看的同學,拎一下重點。

    1.現代普通話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元朝,為今天北京一帶方言

    2.元朝以前,以洛陽話為基礎,先是融合了南京方言,形成吳音,後來又融合了北方語言,融合來融合去,最後在江淮一帶形成了中州音。江淮一帶,對照今日的地理位置如下:

    安徽中部和中南部、江蘇中部和中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東北部地區。

    3.簡單來說,普通話=北京一帶方言+中州音

    綜上,以語法+口音來看,最適合穿越的年代是明清,日常口語交流基本不太會有障礙,除非你遇到的人不會說官話,只會說方言……

  • 4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古代人說話一定是普通白話,文言文是書面語言。如果日常說話也“之乎者也”是受不了的。

    如果用文言文,所費就多了。

    在小說《鏡花緣》中,有這樣一個形象的對比,如果日常全用文言對談,是多麼可怕。有一次,林之洋、唐敖等人到了淑士國,這個國家無論職業無論老幼都“儒巾素服”“舉止大雅”,而且滿嘴“之乎者也”。

    看看原文:

    三人進了酒樓,就在樓下檢個桌兒坐了。旁邊走過一個酒保,也是儒巾素服,面上戴著眼鏡,手中拿著摺扇,斯斯文文,走來向著三人打躬賠笑道:“三位先生光顧者,莫非飲酒乎?抑用菜乎?敢請明以教我。”

    林之洋道:“你可曉得俺最喉急,耐不慣同你通文,有酒有菜,只管快快拿來!”酒保賠笑道:“請教先生: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林之洋把手朝桌上一拍道:“甚麼‘乎’不‘乎’的!你只管取來就是了!你再‘之乎者也’的,俺先給你一拳!”

    嚇得酒保連忙說道:“小子不敢!小子改過!”隨即走去取了一壺酒,兩碟下酒之物,一碟青梅,一碟齏菜,三個酒杯。

    林之洋素日以酒為命,見了酒,心花都開,望著二人說聲:“請了!”舉起杯來,一飲而盡。那酒方才下嚥,不覺緊皺雙眉,口水直流,捧著下巴喊道:“酒保,錯了!把醋拿來了!”

    只見旁邊座兒有個駝背老者,身穿儒服,面戴眼鏡……忽聽林之洋說酒保錯拿醋來,連連搖手道:“吾兄既已飲矣,豈可言乎,你若言者,累及我也。我甚怕哉,故爾懇焉。兄耶,兄耶!切莫語之!”唐、多二人聽見這幾個虛字,不覺渾身發麻,暗暗笑個不了。

    隨後,老者說了一段相聲一樣的貫口:“先生聽者:今以酒醋論之,酒價賤之,醋價貴之。因何賤之?為甚貴之?真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而賤之;醋味厚之,所以貴之。人皆買之,誰不知之。他今錯之,必無心之。先生得之,樂何如之!第既飲之,不該言之。不獨言之,而謂誤之。他若聞之,豈無語之?苟如語之,價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討之;你自增之,誰來管之?但你飲之,即我飲之,飲既類之,增應同之。向你討之,必我討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豈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與之。你不與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尋我之。我縱辨之,他豈聽之?他不聽之,勢必鬧之。倘鬧急之,我惟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麼了之!”

    日常生活,如果滿嘴“通文“,就是這麼怪異。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歷史大潮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

  • 5 # 劉權林

    不得不提“新文化運動”和魯迅的《狂人日記》。文言文什麼時候廢除的呢,新文化運動以後,當時有一句口號:我手寫我口。

    在古代,文言文是書面用語,平時說話和現在差不多,但古時候和現在可能對一些字的發音和語法有些不一樣,也可以理解為說的就是普通話。

    所以古代說的話和寫的字是分開的,不是一一對應的。因為古代各個地方的方言不一樣,互相聽不懂,如果按照你說的方言來寫,其他人都看不懂,所以寫的都是標準的文言文。比如在古代一個華人遇到一個南韓人、越南人甚至日本人,說的彼此都聽不懂,但寫出來就能都看的懂。

    新文化運動時,年僅26歲的胡適寫了《文學改良芻議》,建議書寫白話文(可以理解為普通話),廢除文言文,這樣寫的和說的就一一對應上了。但這只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覺得白話文怎麼可以寫東西嘛,不會寫啊,直到魯迅的《狂人日記》出版。《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所以大家不用再去懷疑魯迅的文學地位了),大家才發現,原來白話文還可以這樣寫東西,隨後不久,文言文就被廢除,白話文寫作越來越普及,也就是今天的說什麼和寫什麼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對應的。

  • 6 # 沙慄

    我認為根據文言文以及一些古代小說,來看,古代的各朝代也是有官話的,就是通常說的白話,而各地方也有方言。

    這個官話是根據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影響來確定的,一般來說應該是各朝代的都城,比如洛陽,西安,南京,北京,上述地區的方言可能在相應的朝代都做過當時的“普通話”。再比如三國時期,可能蜀國的官話,或許就是成都話。當然啦,古代的成都話想來跟今天的成都話也是不同的,畢竟時代一直在演變嘛。

    此外,古人大多時候可能是說方言,當然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也應該會在比較正式場合,比如科考、寫文章的時候用。跟今天的情況類似。

    如果不同地區的人在一塊,要交流的話,如果語言不通,那就說官話。

    而今天的普通話是直到民國至解放後,一段很長時期才形成今天的普通話的。

  • 7 # 自說文史

    上學時,接觸到《過秦論》《曹劌論戰》《離騷》等文言文之後,內心幾乎崩潰,心裡不知道把古人埋怨了多少次,因為這樣的文章太難背了。

    那時候常常想,難道古人就是這麼說話的?難道古代老百姓每天也都是“之乎者也”?

    當然不是。實際上,古人說話和記錄是兩回事,所用的語言文字是不同的兩套。記錄是用一套文字,這就是文言;說話是用另一套文字,這就是白話。

    文言文就是用於記錄的,尤其是修史。為何要用文言文記錄呢?

    早在先秦時期,還沒有紙,所以大都是用竹簡記錄事情,或刻或寫。竹簡所用的竹子並不是隨手可取,而且需要烤、削、刻、編等手段處理,再加上古人敬畏自然,所以需要儘量用最少的竹簡記錄最多的事情。

    還有一點,記錄的歷史是為了讓後人看到、看懂。

    文言文言簡意賅,三五個字就能記錄一件事,而且自有一套系統,意思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能夠滿足這些要求,所以用文言文來記錄,再合適不過。

    《左傳》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晉景公做了個夢,找人算命。算命的來了之後,認為他活不到今年吃新麥子的時候。

    到了新麥成熟的時候,晉景公特意把算命的喊來,要當著他面吃新麥粥,然後殺了他。結果,剛要吃,就覺得肚子不舒服,上廁所居然掉茅坑裡死了,真是窩囊。

    歷史記載就八個字: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這八個字,稍微有點文言文基礎的人都能懂。要知道,那可是兩千多年前記錄的事啊,為什麼今天的人還能看懂?這就是文言文的功勞。

    別說文言文了,就是三千年前的字,我們可能都認得。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字在字形方面,其實有過演變。最初的時候,是甲骨文,接著是金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隸書,後來才是楷書。今天的方塊字,和之前的字形其實已經大不一樣,但是很多字我們看其隸書形式、行書形式、甚至甲骨文,我們都還能認出來。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字雖然有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本質沒有變。這和文言文一樣,很多文言文其實至今我們還用著呢。

    但是,說話和記錄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是你以為古人說話也是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以皇帝為例,他們說話辦事都代表著國家顏面,要特別注意分寸。但是,皇帝要是性子來了,照樣說白話,甚至說髒話罵人。

    據《齊東野語》記載,趙匡胤的寢宮樑柱壞了,需要換一根大木頭。有關人員知道後,就說其他木頭可能不行,必須要截斷一根巨木用。趙匡胤一聽,頓時大怒:截你爺頭,截你娘頭。這是原話,可不是翻譯。

    太祖時,以寢殿梁損,須大木換易。三司奏聞,恐他木不堪,乞以模枋一條截用。上批曰: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尋進來。於是止。

    或許你會說:這是皇帝著急,一時口不擇言,所以顧不上許多。那再來看看雍正批閱奏摺的批語,你就懂了,皇帝也是人,不會費工夫想著文言文的,都是用大白話,跟今天毫無區別。

    雍正時期,大臣打算從北方搞點小米賣到南方。田文鏡認為不可行,畢竟南方人不吃小米,換成小麥還差不多。張廷玉說試試才知道,最後果然沒賣掉。後來雍正認為田文鏡不錯,就大大表揚了一番。

    田文鏡聽了之後,寫了個摺子感謝雍正,雍正批語頗為有趣: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實際上,雍正批語有很多,大多都是類似,比如“知道了”,至於他爸爸和兒子,那也是差不多,康熙還經常寫錯別字。

    連皇帝都這麼說,老百姓就更這樣了。

    其實我們稍微想一下也能明白,老百姓幾乎都沒念過書,上哪知道“之乎者也”?就算知道幾句,日常生活也不會這麼說。

  • 8 # 星輝650

    古人說話應該不是文言,文言是與竹簡記錄方式高度相關的,竹簡容量有限,難寫難刻,所以早期的文言受竹簡載體影響,字數少精煉,簡潔,

    口語應該不那樣,至少不全是那樣,

    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就不是文言文的常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中的氮氣會不會是史前文明核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