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怦怦健身
-
2 # 專業談判手
當然是優秀的健身教練啦!至於什麼是優秀的健身教練,那麼個人認為應該具備兩點:
首先當然是教練自己身材要好!如果一個教練自己身材都不好,那麼只能說明他的理論是錯誤的或者自身沒有自律性。一個連自己都不自律的人,如何能好呢?
其次,要有豐富的健身理論和營養學知識!健身核心無非就是“管住嘴,邁開腿”理念的豐富化和科學化。當然,最好有一些職業證書來證明自身的價值和水平。
耗課率低、續課率低、私教轉化率低一直是健身房的通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體驗。只有使用者體驗感提升了,消課率和二次消費的機率才會隨著提升。
迴歸使用者體驗,看上去似乎只要大家各司其職,教練好好上課,做好客戶關係維繫。健身房營造舒適的訓練環境,給學員賓至如歸的感覺,使用者體驗感自然而然就會提升。然而這只是學員最淺層的“體驗需求”。
決定學員是否買課的,往往還是學員的“深層體驗需求”。
“深層體驗需求”通常不是外露的,而且是多變的。那如何瞭解到學員的“深層體驗需求”?
初步瞭解需求——私教體驗課
如今大部分健身房都有推出“私教體驗課”。“私教體驗課”在業內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快速瓦解消費者的防備、不信任心理,進而更容易促進完成二次收費的一個環節。私教體驗課是拉近教練與會員之間的距離,發現會員的問題,進而透過銷售專業的私教課程,幫助會員解決健身中產生的問題的最佳途徑。
在俱樂部看來,私教體驗課即有助於提高門店業績,同時還能提高私教課的轉化率,是實現門店盈利的最優方法。
但如今資訊高度透明化,“私教體驗課”的套路早已經被大眾熟知,學員在上“體驗課”時往往會帶有一定的“防備意識”。健身教練如果偏離“體驗本身”,想透過體驗課銷售課程無疑是自砸招牌。這恰好就讓體驗課迴歸“體驗”。
教練透過展示自身專業知識是最容易讓學員信服的。此時教練可以進一步透過與學員的交流,瞭解學員當前健身的需求。例如:學員選擇健身的目的是什麼?增肌、減脂、塑形、增強運動表現還是身體康復等。然後根據具體的目標給出學員相應的參考目標,將學員的目標具象化,這樣有利於教練準確把握學員的需求。
此外,教練也可以瞭解學員日常的個人愛好和生活習慣,有利於幫助教練給學員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甚至洞悉學員健身的潛在目的。
瞭解實時需求——日常授課
學員的健身需求是不穩定的,通常會根據訓練年限產生一定的變化。有的學員在健身初期追求的是肌肉維度和線條塑形,但達到一定的訓練時長,對健身的認知增長後,學員此時或許會產生新的健身需求。
例如學員在健身小白時期追求的是“肌肥大”,而當自己的身材和訓練認知到達一定的程度後,他或許會希望增加敏捷、爆發力之類的訓練。 這時就需要教練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多與學員溝通,瞭解學員實時的健身需求。
教練也可以在授課結束後,嘗試與學員坐下來聊聊天,這樣也更容易瞭解學員的情況。當前大部分教練正是缺少與學員進行主動溝通這一環節,往往需要學員主動與教練溝通,教練才意識到學員的實時需求。
教練可以在上完課後,多與學員溝通。瞭解學員的需求,及時進行訓練計劃的調整,讓學員獲得“被重視感”。這可以增強使用者在健身過程的體驗感,有利於促進會員二次付費。
我們知道,當一個學員從健身小白,逐漸成為具備一定訓練經驗的健身老手,那麼他續課的機率則會越來越低。按照當前市面上私教課的課時時長來看,一個完整的私教課訓練週期大約是20~30節左右。
如果按學員每週上3次私教課來說,那麼學員上完所有私教課程大概是2~3個月左右。2~3個月的時間,足以讓學員掌握大部分的訓練動作和技巧,養成一定的訓練習慣。
除非學員有更高的訓練追求,否則大部分學員在課時完結時,都會選擇脫離教練,自己安排健身計劃。 而且,目前健身教練給學員安排的訓練計劃,通常使用的是“分化訓練法”,即每節課單獨訓練一個部位。胸、肩、背、手臂、腰腹、臀腿週而復始。
如此一來,當學員的私教課課時較長時,難免會出現“無趣感”。這也是為什麼私教訓練時長較長的學員,在課時結束後,會選擇自己練的原因之一。
不過有趣的是,有一定訓練年限的學員,有的人續課意願不強,有的反而更願意繼續選擇私教課。因為當訓練者訓練時長和經歷到達一定程度後,容易陷入瓶頸,希望尋求突破。
這時候就需要教練具備足夠豐富的訓練經驗和專業知識。在學員難以獲得新的訓練方向時,及時瞭解學員的最新需求,根據學員的情況給學員制定接下來的訓練計劃和方向。給予學員更高階的訓練方法,讓學員獲得突破。
工作以外的生活交集
許多教練與學員的交集,通常只侷限在日常工作中。當學員離開了健身房,雙方的聯絡就減少了。增加教練與學員工作以外的生活交集,有助於讓教練與學員擺脫“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身份隔閡。
工作以外,其實教練與學員都存在一個天然的“聯絡方式”,那就是運動。教練本身就是透過運動,傳達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這也是學員所追求的。
教練在工作以外,組織學員一同參與運動賽事、競技專案等,很容易拉近與會員的距離,同時也讓雙方更瞭解對方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很不錯的“破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