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愛星球
-
2 # 恐高的猴子722
懷疑提這個問題的當初地理是咋學的。太陽高度最低,光照時間最短的冬至為什麼不如之後的小寒大寒冷?太陽高度最高,光照時間長最長的夏至為什麼不如隨後的小暑大暑熱?為什麼一天中最冷的不是午夜12點而是日出前後,為什麼一天中最熱的不是中午十二點而是下午兩點左右,這個以前的初中地理課本都講過啊。
-
3 # 綠皮x西瓜
舉個好懂的例子:求前n項和5 4 3 2 1 0 -1 -2 -3 -4 -5 -4 -3 -2 -1你發現後面的數字在變得越來越大,但是前15項和比前14項和還小。
道理是一樣的,雖然太陽直射點在向北移,但仍然在南半球,對於我們北半球來說相當於負值。
-
4 # 數智風
太陽北移只是日照時間變長,同時入射角變大了,輻射熱量少量增加,但我們感受的冷熱是空氣的溫度。冬至日,相當於用稍微高一點的光輻射去照射冷空氣,就算吸收能量多一點,但這點能量根本無法抵抗持續到來的冷空氣。人只要不在太陽下,就會感覺到很冷。到了清明過後,溫度高很多的暖空氣持續輸入,再加上更強的Sunny照射,溫度升高自然明顯,人在任何地方都會感覺暖和了。下面就以中國的中心城市武漢為例,詳細說說原因:
1、冬至後的冷熱情況武漢地處北緯29°58′-31°22′之間,是中國的中心城市。也是冬天沒有供暖的最北的大城市了。冬至日是一年四季中日照最短的日子,就算是晴天,氣溫一般也都在-3℃-10℃之間。而冬至過後,雖然太陽北移,但溫度卻不會馬上回升,最冷的時候是在冬至過後的三九天。原因就在於輸入的冷量依然大於熱量?
①、冷空氣自帶低溫和散熱屬性
我們仔細看天氣預報就知道,冬至日一直到三九天,整個武漢大部分都是偏北風。也就是整個城市都還相當於處在一個風冷的冰箱裡。北風將西伯利亞寒流的冷空氣持續帶到武漢,為武漢降溫。冷空氣除了溫度低,還有一個強大的副作用,那就是比較乾燥。乾燥得空氣曬熱快,降溫也將降的快。我們人處在這個環境裡,就好比在一個風冷的冰箱裡,感覺不到寒冷就怪了。
②、太陽增加的熱量有限
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這就告訴我們,冬至過後,太陽日照時間越來越長。太陽輸入的熱量自然也就更多。而且,太陽的入射角也隨之變大,大地接收的能量也會增加。但是,這個增加都比較有限,抵擋不住冷空氣不斷輸入的冷量和熱量的散發。
2、清明時分的冷熱到了清明時分,武漢的氣溫基本可以上升到6℃-16℃之間了。這個時候的條件,和冬至日到三九天這段時間恰恰相反。
①、暖溼空氣自帶溫度和熱量保持屬性
清明前後,天氣有可能還是吹北風,但這個時候的北風已經處於劣勢,南方和東方吹來的暖溼空氣已經佔了主導地位。這兩股大的氣流碰撞,經常會帶來降雨。但這些暖溼氣流佔據主導地位後,本身自帶的溫度比較高。而且,它含有大量的水蒸氣,有太陽時容易吸收太陽輻射的熱量,沒太陽時,熱量散失也比較慢。所以,我們會感覺比較暖和。
②、太陽的輻射熱量再次增多
到了清明時候,太陽的日照時間變得更長,入射角度更大。所以,輻射到大地的熱量會變得更多。加上暖溼氣體更容易保持熱量,氣溫就可以更好的保持更高的溫度。人體就會感受到更舒適。
總結總之,在北半球的區域,冬至後雖然太陽會北移,但並不會馬上回暖。因為,太陽增加的有限熱量無法抵抗寒冷空氣的低溫以及乾燥。只有等到暖溼氣流趕到,太陽輸入熱量持續增高,我們才會感覺到暖和。
-
5 # 我的賺錢人生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冬至過後還是夜晚長,白天短,春分和秋分時節才是晝夜平分,過了春分,白天慢熳變長,夜晚會慢慢變短,夏至時會白天開始變短,夜晚變長直到春分時晝夜相等
你可以自己做一個實驗,你用手慢慢接近燃燒的蠟燭達到難以忍受時再慢慢離開,當離開幾毫米距離時感覺比沒離開時灼熱感更嚴重了,因為熱量疊加導致的
把地球儀拿來,對照2米遠開光的大燈泡吧,把光線劃成直線對地球(代表太陽射線移動),冬天地球儀是仰上(仰角)這時你看是太陽北移了嗎?不是,而是南移到南迴歸線,為何叫回歸線?就是太陽直射線不能再往南了,又要回歸了,(變動地球開始俯角)太陽直射線又往地球儀上端直夏至,不能再北了要返回南半球了叫北迴歸線,這才是太陽直線照射,斜角最小,赤道在中間,太陽直線兩次歸描, 問者,按這樣做就不會問錯了。
-
6 # 迪克羊影視
因為西伯利亞的寒流啊,冷空氣入侵。太陽的熱量抵消不了寒流帶來的冷空氣影響!所以溫度越來越低。
當不刮東北風,開始刮西南風的時候,天氣就開始變暖了。因為那意味著,寒流不再來了。
-
7 # 綜改1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反過來,由冰凍三尺升溫到二十多度,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也就是從秋分到春分需一百八十天,從冬至到春分需要九十天,從秋分天氣暖和結束到春分天氣暖和開始,時間長達半年!
結論:從暖和到寒冷感覺非常快!從寒冷到暖和感覺非常慢!其實時間是一樣長!
-
8 # 長心眼168794174
過了冬至,太陽開始從南半球向北半球緩慢移動,赤道附近溫度升高,熱空氣頻繁上升,促使北極冷空氣頻繁南下,雖然冬至以後日照時間越來越長,但頻繁南下的北極冷空氣讓北方的天氣越來越冷。這就是北方冬至以後,日照時間變長而天氣越來越冷的原因。
回覆列表
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到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
這裡要分清楚幾個概念: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
1、太陽輻射:是指直接由太陽內部核聚變所散發出來的能量。太陽輻射到達地球表面之前,會因為雲層厚薄天氣狀況等有所不同。中國青藏高原因為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所以太陽輻射強烈;四川盆地地區因為地勢低多雲霧天氣,所以太陽輻射相對弱。
2、地面輻射:太陽輻射在經歷被雲層反射和折射,到達地面。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大氣吸收短波輻射能力弱,地面吸收短波輻射能力強。所以太陽輻射會被地面吸收,形成地面輻射。地面輻射高低,和太陽輻射的強弱、地表狀況有關。例如沙漠地區,沙地吸熱快降溫也快,所以夏天白天很熱,夜晚又冷;而水域,吸熱慢降溫也慢,所以夏天涼爽冬季溫暖。
3、大氣逆輻射:我們日常只會說氣溫,不會說地溫,直接影響我們感知的,是大氣的溫度。大氣擅長吸收長波輻射,而地面輻射作為長波輻射,大部分會被大氣吸收。大氣吸收地面輻射變熱之後,形成大氣輻射,大氣輻射一部分熱量會散逸到外太空,大部分熱量會射向地面作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和地面輻射強弱、雲層厚度等有關。所以前後兩天在白天氣溫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有云的夜晚會比晴朗的夜晚暖和,就是因為雲層使夜間的大氣逆輻射增強。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太陽照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返大地。
說完這三個概念,說回冬至後的氣溫問題。
冬至後,太陽直射點雖北移,但是北半球仍處在晝短夜長、太陽直射角小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下太陽輻射是弱的,大氣的升溫和降溫速度比較慢,這時候還在降溫。另外很重要一點,就是地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是滯後於太陽輻射的,北邊西伯利亞高壓不斷增強,冷空氣強不斷南下,也是氣溫降低的原因之一。
其實不止是冬至日不是最冷的時候,夏至日也不是最熱的時候,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也不是正午十二點。這些都跟大氣升溫降溫相對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