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走來的一頭牛

    雍正在位時曾經發過一道聖諭:朕自即位以來,無不關心農民,但因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以來,戶口日繁,而土地只有那麼多,所以,除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加倍收穫...

    八品官銜在雍正年間相當於太醫院御醫,國子監學正等官,在地方上也是僅次於知縣。雍正皇帝為了鼓勵農耕生產,選擇給與勤勞苦幹的老農一個名譽官職,其實是重視農業的一種表現。

    雍正皇帝重農不同於其他皇帝空喊關心農業,體恤農民疾苦,他的舉措更加的實在、有效。雖然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戰爭破壞的農業有所恢復,但各地仍然有大量的荒地有待開墾,而一些地方官員經常藉機勒索墾荒農民,只是農民不肯墾荒耕種;另一個原因是農民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致使本地糧食短缺,只能依靠外進,而外地的地方官吏又是百般刁難,不肯將本地糧食外運,所以雍正皇帝極力倡導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勤勞耕種,其中授老農八品頂戴就是一項重要措施。

    雍正二年舉行“籍田禮”後,每年都會在春耕開始時候,在籍田親自開犁,以表態自己重視農業生產,同時他還要求各地官員備置籍田,藉此籍田活動,讓他們也體會農家耕種之艱辛,從而使他們更加關心民間疾苦,政績優異者升職,欺上瞞下者,降職革職,毫不寬貸。

    老農八品頂戴確實是一項很重要的重農措施,不過由於雍正皇帝自身的思想,錯誤的把重農和抑商合併對待,使得農和商對立起來,限制了農民種植帶有謀利性質的農作物,不允許農民兼職手工業等,對於歷史的發展來說無形的抑制了萌動的資本主義的萌芽。

  • 2 # 高小炮聊歷史

    雍正皇帝,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傳說呢中九子奪嫡上位,雍正四年,大學士朱軾上奏,東京一帶,坐靠高山,面對大海,山泉水有很多,比較容易開發溝渠,種植水稻,對民生有好處,雍正皇帝看了,即 批示日: “實慰朕懷,全賴卿同怡王協力,代朕成此美政也。朕實不勝欣喜,踴躍興舉,齊竭力,共勉之”。

    就這樣,雍正皇帝水利營天,試行水稻開始種植,由於北方農民不懂水田怎麼種植,雍正皇帝下令江浙兩省各選三十名熟悉水田耕種之人,每月給以工錢,給稻米,到東西教種植水稻,正有了雍正的水利營田政策,南方的稻穀到北方也可以種植了,並培育出京東稻,小站稻,京西稻,等優良品種,這不能不說是雍正皇帝的一大政績。

    那為什麼雍正皇帝要賞賜老農八品頂戴呢?此後各地開始出​優秀老農標杆,甚至表彰人數常常突破規定人數。到了雍正七年時,河南、山西兩省各州縣經過請示特別增加保舉兩名老農的名額。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擔任河南總督的是田文鏡,幾年來推行新政有功,且連年豐收,增加表彰名額,也含有肯定和推重田文鏡的特殊政治含義。此時由於雍正特別信奉“祥瑞”,山西巡撫石麟奏報多地出現“慶雲”,到了十二月又向雍正報告林晉縣“卿雲麗日”,當地布政使也補充奏報地方出現渠水。雍正收到奏摺非常高興,隨即下發諭旨保舉老農,因此這一年獲得八品頂戴的老農人數再度增多兩倍。由於各省地方官調動頻繁,甚至不能從高度上認識到保舉老農的重要政治內涵,因此遭到雍正嚴厲申飭。浙江巡撫法海頗知此項政務的重要性,對各地州縣官吏耽擱上報老農一事,以“事件延遲不結”罰俸三個月處理。甚至山區地帶想找個種地的人都不容易,讓貴州巡撫發出“黔屬漢少苗多,老農誠難多得”的感嘆。那麼老農搖身一變戴上了八品官帽後,出現了怎樣的現象呢?雖然這只是名譽性頭銜,但是老農能夠戴上朝廷頂戴,在歷史上絕對是罕見現象,甚至也只有雍正敢這麼設計。在官本位的年代,一個又貧又苦的老農行業,突然因為貢獻突出成為大清基層農業風向標人物,不得不說是“祖墳冒青煙”​的出人頭地。

  • 3 # 蘭陵不算黑

    作為乾隆盛世的奠基人,雍正的治國方略的確好,眾所周知,雍正繼位康熙時,國庫空虛,入不敷出。一直深入一線的雍正,自然知道問題的所在,於是一條條新政大膽創新,這其中就有關於農耕制度的改革,雍正曾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雍正對農業的關心,正是佔據了改革的首要位置,於是衍生出“賞賜八品頂戴”的政治產物。

    這個八品老農獲頂戴官銜的事情,理解起來並不難,當時雍正寄希望於農業興國,為了激勵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雍正推出了農業改革中的其中一項,《聖訓卷二十五》中有記載:“恩詔農民有勤於耕種務本力作者,令地方官不時嘉獎,以示鼓勵。是歲又奉諭旨勸課農事,於每鄉中擇一、二老農之勤勞作苦者,優其獎勵。”

    次年,雍正又將此模式做了進一步改進。州縣每年薦舉一位勤勞儉樸,一生任勞任怨無悔耕種的老農,賜予其八品頂戴,作為該州縣的典型勞模標杆。注意,這裡只是榮譽性,並不是做官。但是到了後期,這些勞模中有一些人便以此身份開始招搖撞騙,滲透影響當地的政治環境,並在當地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決策權,間接開始參與當地朝政,於是產生了大規模的負面影響,雍正發現後開始整頓,並由原一年一薦改為三年一薦。並實行連帶責任制,若被保薦人出現問題,保薦人將會與之一併治罪。

    《耕織圖》中有雍正親自犁田播種記載,其實雍正的本意是不錯,不過指令傳至下面已被扭曲,這確也是雍正始料未及者。

  • 4 # 圖文繪歷史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這是每個華人都熟悉的俗語,所以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各朝統治者尤其重視農業和農民,在清朝,康熙皇帝數次下旨在江浙兩地反覆實驗新稻米的種植方法,到了康熙56年,正式在長江以南推廣雙季稻,康熙這麼熱心發展農業,他的兒子雍正以務實著稱,當然也十分關注民生了。

    圖為雍正版《耕織圖》,共46幅,每幅雍正親筆題詩。

    雍正是位傑出的實用主義帝王,有很多首創,建樹頗多,比如養廉銀製度,規避了以往官員收受陋規的現象,比如密摺制度,起到了上通下達的作用,比如攤丁入畝,減少了農民的經濟負擔,還有一個比較新奇的,就是本題所問的“八品農官”制度,雍正上臺後重視農業生產,為了鼓勵農耕,在全國各地選舉勤勞樸實的農民,授以八品頂戴的殊榮,以示獎勵。

    《平和縣誌》記載,雍正三年,縣裡有位叫林為章的70歲老農,被典舉為八品農官,現在還有他的墓。

    八品,雖為官職末流,但也是有品級,吃公糧,年俸40兩,戴鏤花金頂的身份人物,一般的縣丞、學正、御醫,也是八品,所以當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被朝廷授予了八品頂戴,那是多大的榮譽,天上掉餡餅,簡直了。當年的雍正為了大力發展農業,令各州縣每年舉報1、2名種地達人,樹以優秀老農標杆,享受八品待遇,在農民眼裡,一個世世代代又窮又苦的種地,也能種出名堂,那還不卯足了勁。

    直到現在,地方為了鼓勵農耕,也效仿古人,圖為2019年磐安縣方前鎮舉辦“八品農官”開耕節。

    其實雍正的這個想法來源於西漢文帝的“孝悌力田”制度,當年的漢文帝也是全國選拔又孝順又勤勞務農的百姓,被選者有豐厚賞賜,還能免除徭役,此舉成了後來統治者親民愛民的表現,雍正借鑑此處,也是給八品官,雖是虛銜不任實職,也是莫大的榮譽,不過八品農官制搞了幾年後,各地就有冒充和濫舉的現象,雍正7年將一年一選改為三年一選,雍正去世後八品農官制就結束了。

  • 5 # 夏目歷史君

    在清朝的數10位帝王中,雍正算是比較務實的一個了。雍正也是中國曆代皇帝中數一數二的工作狂,每天都會加班到半夜。

    雖然說他表面冷酷無情,但對於國家朝政卻特別的熱情,將百姓的生活放在第1位。

    當年的中國還屬於農耕社會,雍正也明確的意識到農業生產才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基礎生產力,因此雍正對於農業生產這一塊非常的看重。

    當時雍正為了鼓勵老百姓種田,他還特意批准了一個官名叫“老農八品頂戴”。

    當時雍正為什麼要設定這樣的一個官職?這個官職具體有多大的權利呢?這個官職的具體工作是做什麼呢?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政府就明確意識到老百姓只有吃飽國家才能安定,國家有足夠的糧食國家才可以行兵打仗。

    比如康熙曾6次到江南地區考察,一半是在瞭解民情,另外一方面則是瞭解當地的糧食產量,結交當地的地主,讓他們勸農勸桑。

    而雍正作為一個皇帝之中的工作狂,自然明白這一點,所以在他上位之後對於農耕這一塊也特別的看重。

    當時雍正號召各地鄉紳對百姓勸農勸桑,並且給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當時雍正為了激勵老百姓種地,也就下了一條命令。

    “恩詔農民有勤於耕種務本力作者,令地方官不時嘉獎,以示鼓勵。是歲又奉諭旨勸課農事,於每鄉中擇一、二老農之勤勞作苦者,優其獎勵。”

    官員奉勸百姓種地之外,從那些種地比較務實任勞任怨的老百姓裡面選出一兩個代表進行嘉獎。

    後來雍正為了防止這個嘉獎被官員貪汙,於是就改命令將這些努力幹活的老百姓冊封為官。

    不過這個官職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也沒有任何的權利,所以直接就定為了八品。

    不過別看八品官小,實際權力也不多,但該有的福利仍舊都會有,比如說有一年四十兩的俸祿,當地官員在開會的時候有權參加。

    只不過不過在普通百姓面前並沒有任何的權力,比如百姓見到他也不必行跪拜之禮。

    通俗的來講,當時雍正冊封的這八品官員就像現在一些工廠裡評選出來的勞動模範一樣,其實目的就是讓當事者成為大家所學習的物件。

    有些老百姓可能連續好幾代都是務農出身,一輩子辛辛苦苦,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不會被冊封為官,所以能夠當上老農八品是對於一個老百姓來說最高無上的榮譽。

    如此的一個制度確實也促進了農業生產,不過隨即也出現了很多負面問題,有人開始打著這個老農八品的名號到處招搖撞騙。

    在後期評選的時候變得越來越黑暗化,暗箱操作的事情屢見不鮮,有很多人為了評上這個官職,甚至不惜重金賄賂官員。

    原本一個鼓勵老百姓好好種地的官職,卻變成了貪汙腐敗的一個入口。

    後來的雍正為了儘可能的減少負面影響,也就將原本每一年舉薦一名老農八品,改成了每三年舉薦一名老農八品。

    而且每一位被舉薦上的老百姓,必須有當地的最高官員做出擔保,如果要有虛假或者說暗箱操縱的話,則直接革職查辦。

    雍正如此行為,對於當年的農業生產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在雍正去世之後,隨即也就出現了很多負面的問題,後來更是失去了其實際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和蘋果哪個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