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
2 # 亮羽飛雲99
這是曾國藩屢敗屢戰的經驗總結。
過去為什麼屢敗呢?那是被太平軍擊敗了一路,合圍殲滅之勢就瓦解了。這也說明曾國藩李鴻章輩軍事能力平平。
曾國藩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兵多啊!’
結硬寨,打呆仗’。就是當太平軍進入一個特定地形(如淮河),利用地勢,’結硬寨’守住各要道口,逐步壓縮太平軍空間,然後是仗著人多’打呆仗’決戰。
-
3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大拙:硬結寨,打呆仗。乃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耍小聰明,打呆仗。在無大謀略之前,此種謀,對付一般將帥,如太平軍,足夠。但遇韓信,孔明之類高明人物,此戰法死板,不太靈活。
-
4 # 鑑鏡
《孫子兵法》中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結硬賽,打呆仗”,簡而言之,就是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慢慢獲得優勢,進而取得優勢。
曾國藩從來不與敵人硬碰硬地短兵相接,既是在勝算很大的情況下也從不主動發起攻擊,而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在城外紮營,然後挖戰壕,築高牆,把進攻變成防守,先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只要一有時間,湘軍就開始不停地挖溝,築高牆,一道又一道,直到讓這個城市水洩不通,糧草斷絕,守軍殺不出,援兵攻不入,等到城內糧盡援絕之後,再輕鬆克之。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挖溝,一座城接著一座城,一步步的往前拱,就把太平軍給拱沒了。
太平軍是非常驍勇善戰的,總是想跟湘軍野戰,而湘軍就是守著陣地不動,就算太平軍再能打,碰到這種路數,也是毫無辦法。
湘軍每打一個城市,很少是用一天兩天,而是用一年兩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圍困,除了少部分時間打仗,大部分時間都在挖壕溝,湘軍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工程隊,被湘軍攻打過的城市,比如安慶、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當時所挖的壕溝改變了。
湘軍與太平軍糾鬥13年,除了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3000人的傷亡,其他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得戰爭勝利。這就是靠曾國藩六字戰法:結硬賽,打呆仗。
曾國藩是一個儒將,不喜歡也不善於搞陰謀詭計,喜歡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歡取巧的東西,也不相信什麼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因為勝利果實從來不是強攻出來的,而是他熟透了,自己掉下來的。《孫子兵法》裡說,“勝可知,而不可為”就是這個道理。
-
5 # 張張藝術培訓
曾國藩在打太平天國的時候,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結硬寨,打呆仗。這句話聽上去很簡單,但是卻很難理解,那麼到底是什麼是結硬寨打呆仗呢?
首先得了解一下湘軍的基本組成,就是書生為將,另外加了一些農村計程車兵,書生基本上來自於湖南的那些讀書家庭。所以這些湘軍也是比較頑強的。而這些湘軍最重要的就是它們都來自於湖南,有這種地域性和思想的湘軍,十分團結,而在太平軍隊中也有廣西的老人。建立湘軍的時候思想控制做的非常好,所以他們敢於拼命敢於打仗,很少有看見湘軍會投降。
除此之外,湘軍的獎勵也不錯,古代的軍功獎勵也就是搶糧搶娘們,湘軍的獎勵是很好的,簡直好的讓人嫉妒。
在湘軍集團中被保舉為總督的有11個人,巡撫的有13個人,至於其他的總兵什麼的有143個人,什麼參將副將的更多。所以湘軍在有了這些利益驅使之後,在打太平軍的時候非常用力。實際上湘軍的戰略層面上就是結硬寨,打呆仗,太平軍所向無敵,作戰兇猛,在佔據了天京之後就開始了防守。至古以來,打下南京的辦法就是從上游的湖北一舉攻破,歷代的南朝基本上都是這麼亡的。所以太平軍的策略很簡單,先把南昌,九江,安慶的地方打下來,然後順流而下直奔南京,太平軍的作戰能力還是非常強的。所以有幾次湘軍都倒在了太平軍的攻擊之下,而湘軍出身的將領也有很多人死在了其中。所以湘軍的防守策略就是先守住上游的軍事要地,然後再步步緊逼。
除此之外,左宗棠也分析過湘軍和太平軍的作戰特點,認為湘軍長於野戰,太平軍則恰恰相反。他認為長期防守以面對太平軍的戰鬥,而實際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因為太平軍非常善於防守,於是就圍城打援。
當年的安慶之圍就是這樣的,打了一年多,正是這樣的策略打掉了援軍,這才攻破安慶,而之後天京城就暴露在湘軍的視野之下。而天京之圍中,李秀成帶著20萬人支援,過來打曾國奎的3萬孤軍,不但沒有打破他的壁壘,反而傷亡了十幾萬。再加上曾國藩是個文人,領兵作戰就不是他的長處,所以他用的都是正兵。就是不管你怎麼搞,我就步步為營,而太平軍最差的就是紀律,正好碰上湘軍最擅長的。
-
6 # 行萬里路727
我看過羅振宇解讀這一篇,高明在於: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持久戰。
看似很容易,實則很難,普通人獲得一點利益後都會冒進。
剋制慾望,一次進步一點,會達到複利效應。
-
7 # 墨雪問心
1864年7月,隨著九帥曾國荃帶領“吉字營”殺進天京,把幼天王洪天貴福凌遲處死,這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徹底失敗。那麼,號稱百萬之眾的太平軍,在擁有名將陳玉成、李秀成和李世賢等的情況下,怎麼就被後起之秀湘軍給擊敗了呢?這主要歸功於曾國藩的六字真言——“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畫像)
什麼叫做“結硬寨,打呆仗”“結硬寨,打呆仗”的意思就是,面對敵人的堅固城池,咱不強攻,不打人海戰、攻堅戰、消耗戰,而是在城池周圍先安營紮寨,然後立起柵欄、修築堡壘,先把自己圍起來保證自己的安全,然後再挖掘戰壕,用壕溝將敵方城池團團圍住,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慢慢耗死對手。
曾國藩此計甚刁甚狠,在很多和太平軍的大戰中他都玩這一手,比如武昌戰役、九江戰役、安慶戰役以及天京攻防戰等等。透過這一絕招,曾國藩逐步蠶食了太平軍百萬雄師。那麼,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裡呢?
曾國藩不貪功冒進,穩紮穩打,他信奉老子“大工不巧”的道理曾國藩此人,不僅謙虛謹慎、奸詐狡猾,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並沒有大將之才,所以他行軍打仗奉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則,信奉老子“大工不巧”的道理,在他打仗時以務實為主,不搞花樣詭計。
湘軍但凡安營紮寨,必須馬上“結硬寨”,不管天氣怎樣,都要迅速找到一個背山依水的地點,用草坯土塊修築高八尺厚一尺的牆,然後挖最少一尺深的壕溝,在壕溝外還要佈置高五尺最少兩層的花籬,花籬埋入土中兩尺,露出三尺,好防備敵人的馬軍衝擊。
這樣的話,即使不能戰勝敵人,最起碼也能夠自保。
太平軍大都一將守一城,固守城池。一旦被湘軍圍住,支撐不了多長時間自從太平軍軍事統帥楊秀清死後,太平天國內部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百萬大軍一盤散沙,缺乏統一指揮官,被陳玉成、李秀成等王爺分割後駐守各個城池。
後來,為了防止哪個王爺做大做強出現變故,天王洪秀全又把轄地分成多份,讓王爺們各自守著自己的地盤,相互之間不得干擾,這樣一來,就等於把太平軍割裂開來,一旦湘軍來攻打,只能固守自己的地盤,因為你一旦離開,就失去了封地,無“家”可歸了。
這就迫使太平軍死守自己的城池,也讓曾國藩的圍城死耗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太平軍主要是陸地軍隊,沒有水師協調作戰,湘軍可以水陸協同作戰,機動性強,進攻和自保兩不耽誤太平軍沒有水師是他們失敗的很大原因,也是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六字真言建功的關鍵。
曾國藩一邊圍城,跟對手打消耗戰,自己的後方可以透過水師運送物資彈藥和兵員等補給,而太平軍只能坐吃山空,又不甘心放棄城池,長久下去,雙方誰勝誰負顯而易見。而且湘軍水師力量強大,還可以截斷太平軍物資補給。九江之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字真言的高明之處還藏在湘軍的裝備中湘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合的軍隊,而且冷熱兵器各佔一半,這個裝備在當時可是相當厲害。曾國藩深知太平軍身經百戰,並且受宗教信仰感召悍不畏死,所以在近身白刃肉搏戰方面湘軍肯定不及,想要打敗太平軍,那就必須用遠端火器,這也是曾國藩六字真言的使用原因之一。
曾國藩正是正視了自己軍隊的長處,抓住了太平軍的短處,充分發揮了“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字真言的功效,最終取得勝利。
清朝國力足以支撐曾國藩使用“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字真言打仗,朝廷也支援曾國藩打持久戰原本曾國藩是清朝政府派去進攻太平軍,鎮壓農民起義的,結果硬是被曾國藩把攻堅戰打成了防守戰,說起來挺滑稽,可是曾國藩也是無奈之舉。
因為對雙方軍隊的瞭解,曾國藩知道六字真言才是最有效的戰術,如果盲目進攻,肯定不是悍不畏死的太平軍的對手。幸好大清國力雄厚,有財力讓他使用“結硬寨,打呆仗”這個戰術和太平軍死耗。硬是支援了十多年,才把太平軍拖垮。
所以說,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這個戰術能夠成功,完全是建立在大清國力基礎和朝廷支援上。當然,不支援也不行,沒財力,大清借外債也得支援,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亡國奴。
綜上所述,就是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六字真言的高明之處。
本文參考文獻:《曾國藩全集》、《太平天國軍事史》、《清史》
-
8 # 雲端美
曾國藩被稱作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典範,廣受後人敬佩。他的做人、做事、教子、識人等方面的思想被深刻地挖掘了。在西方新思想湧入的時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說明他的思想能夠解決問題,管用。
結硬寨:把大營守牢(肯定有具體做法),不給太平軍奇襲的機會。
打呆仗:別想著投機取巧,該挖工事必須挖、該守株待兔必須守、該圍城必需圍、該殲滅的敵人必須殲滅不能趕走了事。一切行動聽指揮!
曾國藩的湘軍武器裝備是進口貨,太平軍大刀長矛火銃不是對手。只要不麻痺大意,投機取巧,曾國藩堅信自己穩贏。一旦被湘軍圍困,必死無疑。
曾國藩知道自己只有步兵,沒有速度優勢;閃電戰、偷襲難以做到。因此告誡屬下,別異想天開。
曾國藩深知太平軍數量龐大,嚇唬沒用,必須消滅它的有生力量,打殲滅戰,一塊一塊地吃掉。憑藉先進的步槍和為數不少的兵力,完全可以消滅太平天國,只是需要一些時間罷了。
曾國藩做為一個大儒,一生非常完美,值得反覆學習研究。你看他打仗都這麼厲害!
-
9 # 有得觀史
曾國藩是個文人,半路出家,投筆從戎,軍事水平不怎麼高,憑著一腔熱血,組建並練成了湘軍。第一次與太平軍交戰,自信滿滿,結果打了個大敗仗,感覺沒臉見人,於是投河自盡,被手下救了出來。
有了這次教訓,曾國藩學乖了,於是他總結出“結硬寨,打呆仗”作戰方針。中國有兩個半聖人,孔子和王陽明是兩個,曾國藩是半個。曾國藩不愧為半個聖人,孔子說的“不二過”,也就是不再犯同樣錯誤,他做到了。
曾國藩知道自己軍事水平不高,與太平軍鬥智鬥勇沒有優勢,於是就用笨辦法,對付太平軍。
“結硬寨,打呆仗”,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揚長避短。
其實類似的笨辦法,當年皇太極圍攻大淩河城和錦州城時用過,而且也很成功,曾國藩並不是首創。
寧錦之戰,皇太極進攻錦州和寧遠,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打敗,損失慘重。皇太極總結經驗教訓,在袁崇煥死後,他採取圍點打援策略,圍困大淩河城,在城外挖三道壕溝,把城圍起來,明軍來救援,他充分發揮清軍野戰優勢打擊援軍。城中祖大壽的部隊得不到救援,坐吃山空,吃完了糧食,最後人吃人,實在堅持不住了,於是開城投降。
大淩河城被皇太極拿下後,繼續攻打錦州,他採取的方法和圍攻大淩河城一樣。錦州城最後也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假裝投降被皇太極放回錦州的祖大壽再次開城投降。
皇太極圍困大淩河和錦州城,採取圍點打援,充分發揮了清軍野戰優勢,避開了明軍“憑堅城,用大炮”的守城優勢,非常成功。
皇太極的文化程度沒有曾國藩高,整不出“結硬寨,打呆仗”這樣的詞來,他“圍點打援”的方法是現代軍事術語。
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和皇太極的打法有極高的相似度,都是在揚長避短。
曾國藩有兩個短板:一是軍事指揮水平不高,他從來沒有打過可以讓人稱道的勝仗,這一點也是最讓左宗棠瞧不起的;二是湘軍不能傷亡太重,湘軍來自湖南農民,都是曾國藩的老鄉,死傷太多,他沒法向鄉親們交代。
曾國藩有一個優勢:為了對付太平軍,不斷向朝廷要資源,最後把各種權利集於一身,軍隊糧餉籌集相對容易。
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正好避開了以上兩個缺點,發揚了優點。
曾國藩每到一處,先結硬寨,把自己保護起來,結硬寨使湘軍損傷很小。
曾國藩圍城,築高牆挖壕溝,城內人出不來,城外救援的人也進不來。湘軍有糧餉足,就這樣呆呆地守住,圍武昌和九江用了一年時間,圍安慶時間更長。當被圍之城糧食耗沒了,士兵士氣低落,不用怎麼打就可以克城。既減少兵員傷亡,也不用軍事計謀。
老子說,“大巧若拙”,曾國藩的笨辦法好使,他最終用“結硬寨,打呆仗”打敗了太平軍,這就是它的高明只處。
-
10 # 房三多
“結硬寨,打呆仗”,平淡之中蘊含大智慧,孫子兵法以下章節通俗版: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堪稱異曲同工!
-
11 # 安多梵行
戰略的中心是:拖、等、變、擊。
拖,結硬寨。
等,大呆仗。
變,等敵瓦解。
擊,各各擊破。
-
12 # 江北陸遜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曾國藩的六字真言,“結硬寨,打呆仗”,其實就是《孫子兵法》的實踐罷了。
防守永遠比進攻容易的
回覆列表
所謂“結硬寨,打呆仗”,其實只是曾國藩根據湘軍、太平軍的作戰特點總結出來的特定打法,並不具備普遍性。
可是,今天,在企業界、文化界,許多人卻把這時效性極強的6字視為放之四海皆準的“箴言”,實在是有失偏頗。
讓我們看看曾國藩這套打法的高明之處,即它有效的原因,再看看自己和自己的組織是否直的適合這6個字!
對全域性的充分把握,以區域性被動強化全域性的主動除了“結硬寨,打呆仗”,曾國藩還說過一句話:“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較量中,儘管在區域性戰場,需要“打呆仗”,據壘死守,但在全域性戰場,曾國藩是掌握主動的一方。
以天京保衛戰中的雨花臺大戰為例。
當時,李秀成數十萬大軍(號稱60萬)在雨花臺猛攻曾國荃,但是,在東線,李鴻章、左宗棠正在進攻李秀成的蘇杭根據地(當時,曾國藩以任命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北線、南線,其他湘軍也在積極進取,合圍天京。
因此,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為全域性戰場的順利發展創造了條件!
所以說,“結硬寨,打呆仗”,絕不是心裡沒數,死打硬拼!
相反,他建立在對全域性的充分認識和把握!
所以,如果有人和你怒髮衝冠地講堅持,卻對發展沒有實際思路時,你就要小心了!
不擔心補給線被切斷,因而敢孤軍深入,威脅敵要害,把握主動打呆仗,最怕的就是後路被斷。一旦補給被切斷,那也許根本就不需要敵人來打,自己就垮掉了!
湘軍與太平軍作戰,主要是圍繞在長江沿線展開。武昌、九江、安慶、天京,無不是長江沿江城市,各類水網縱橫其間。
因此,擁有制水權的一方,即使遭到圍攻,也基本可以保障補給。
早在西征時期,太平軍就喪失了其短暫的水師之利,湘軍水師橫行江面!
因此,即便湘軍遭受到數倍之敵的進攻,他依然可以從水路通道獲得彈藥、糧食、物資。
曾國藩利用這一優勢,大膽突入,透過對敵要點的威脅,使本應拉琚的瞬間明朗!
同樣以雨花臺大戰為例:李秀成號稱60萬大軍圍攻曾國荃孤軍,儘管湘軍處境危險,但他依然能從三汊河道獲得到補給。最後,“主場作戰”的太平軍反倒糧食不夠了!
假如沒有辦法充分保護自己的後路和補給,“結硬寨,打呆仗”的想法就還是省省吧!
湘軍特有的組織形勢和文化,使其敢主動打“呆仗”結硬寨很辛苦,打呆仗很慘烈!
如果在這裡的待遇不比別處高,前景沒有什麼特別的,那麼,兄弟們為啥要苦哈哈地跟著你在這裡打呆仗呢?
湘軍,他是以宗族、師生等各種關係為基礎組建起來,以封建倫理觀念武裝起來的隊伍,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與湖南人特有的“霸蠻”氣質結合在一起,湘軍兄弟在戰場上死打硬拼,當然毫不含糊!
同時,湘軍在九江、安慶等各處作戰取勝後,將士們都“發財”了一把!嘗過一次甜頭,湘軍很清楚自己為何而戰:一旦取勝,就能發財致富!
有的老闆機械推崇“結硬寨,打呆仗”,越是困難,越是接髒活累活。
幾個月後再去時,人走了一半!
所以,當您狠下心打“呆仗”前,想想下面的兄弟願意跟你玩嗎?符合他們的利益嗎?
武器裝備的侷限性,使守方能獲得優勢。當然,“結硬寨,打呆仗”有一個基礎:守得住!
清末時期,即便是戰術水平更高,裝備更精良的日軍,西方軍隊,在面對構造良好的野戰防禦體系時,也顯得一籌莫展!
這是由當時的裝備特點的決定的。
一方面,槍、炮對錶面陣地的目標殺傷力已經極大,因此,進攻方逼近敵軍陣地時,往往暴露在極大的威脅下;
另一方面,當時的槍、炮對山體、塹壕等工事破壞力有限,因此,進攻方很難透過火力準備來預先清除進攻障礙!
因此,太平軍儘管擁有兵力優勢,往往最後仍然要用地道來尋找接敵之道!
因此,如果您想要“結硬寨,打呆仗”,還要看清楚競爭的實際特點!
假如您所在的行業具備網路效應,贏者通吃,那麼,“結硬寨,打呆仗”的結果很可能很慘!
總的來說,“結硬寨,打呆仗”是一種作戰方式,而不是一種用來“感動自己”的情懷。
曾國藩提出這套方法,很高明!
是因為:這套打法符合當時的裝備發展水平,符合當時敵我雙方的作戰特點。
可是,假如不認真分析實際情況,就漫談“結硬寨,打呆仗”,其結果將十分的慘!
祝君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