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極12399
-
2 # 晨曦沐清風
1、古代科舉讀書人不是隨意就可以參加,參加高一級的考試首先要透過前一級的考試,比如,考上秀才,可以參與舉人考試,考上舉人可以參與進士考試。考上舉人就走了入仕途的機會。
2、古代科舉不少寒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其實潛在目的是政治平衡,尤其是隋唐時期,魏晉以來的門閥大族長期輪流盤踞,甚至左右朝廷政局,皇帝為平衡朝廷的局勢,很多時候會大力透過科舉提拔寒門人才。比如隋煬帝,但他失敗了。而女皇武則天則成功了。
3、現代人才選拔,面對中國這樣大的人口基數,比較看來是最為合理的。或學歷、專業符合,或自身綜合素質符合,或在某方面做出突出貢獻,都可以被考試和選拔為各行各業的人才。
-
3 # 阿吉心飛揚
相對來說,肯定是現代選拔人才的方法更好。
古代科舉太難,進士都是全能型的,一旦考上進士就是國家幹部,最小也是一縣之長。
現在考大學相對來太容易,職業五花八門,只要你有一技之長,總有一個行業適合你。
-
4 # 光能收集者
古時候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都是文盲,八成以上的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所以凡是識字的都不是窮人。比如著名的“布衣”有詩聖杜甫,人家爺爺杜審言是高宗、武周的名臣,只是他爸爸杜閒沒有當官。還有韓愈,他爸爸哥哥都是官員。蘇軾、蘇轍兄弟吧,他爺爺是大地主。這些人都是古時候典型的布衣出身。
古代科舉有縣試,考過了授童生。然後是州(府,就是現在的地級市)試,考過了授秀才。再後是全省的會試,考過了就是舉人。取得舉人的功名才有當官的資格。不過只能從沒有品級的小官當起,晉升的機會也很少。舉人才有資格參加全國三年一次的會試,會試合格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過了。還要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授進士。二甲一般十名,授進士及第。三甲二十到三十名,授同進士。所以正常年份全國三年才有四十多人考取進士,平均一年就十來個。
當然了,有時候國家有慶典。會開恩科,多錄取一次進士,但是也可能有不幸的時候,很多年都沒有考試。
總而言之,能考個舉人的,就是縣裡的名人了,種地不交稅,做生意不交稅,開礦稅率也極低,還可以見官不跪,已經很牛掰了。
現代普及教育,不識字的人很少見了,所以考試的規模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在古人看來就是不可思議的。迄今為止,現在我們實行的考試製度是目前為止可以實用的最好選擇了。如果你可以弄出來一個更好更公平的考試製度,你絕對就是一個偉人了,必將被載入史冊。
回覆列表
古代,就算富裕人家,也很少有讓子女走科舉道路。科舉道路,成功失敗,風險巨大。順其自然,孩子是讀書的料,就好好學,否則,別跟風。
古代,真正的窮人,飢寒交迫,怎麼去科舉。
不知道,真實的狀元哪個是窮人出生?至少家裡衣食無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