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視角看球
-
2 # 我行我素32239047
是這樣的,庫裡的投籃是投跳,因為庫裡經常超遠距離投籃,跳投的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跳投是在跳到空中最高點或者下落再出手不能借助下肢力量,全靠腰腹,距離超遠不適合,而投跳是跳起瞬間出手藉助下肢蹬地力量投球,可以投超遠三分,出手還快,這也是庫裡技術特點和絕技。
-
3 # 石氏觀察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想回答明白確實有點難度!我試著來回答一下,如有不妥之處請指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你們覺庫裡的投籃好不好?恕我直言,我認為庫裡的投籃很不合理,但偏偏就是能進。而且他之所以能帶領勇士隊拿到了3個總冠軍,靠的就是他的投籃,他那種不算常規的技術動作,好像看起來很容易,但其實學起來卻很非常難。
姚明說:“庫裡的投籃並不標準。”
其實姚明敢直接點評庫裡的技術,並不是代表庫裡不好,而是對他另類的讚美,因為任何人想在NBA站穩腳跟,就必須得有一技之長,而庫裡的這種投籃就是他的最大優點。
回到問題本身,庫裡的投籃是跳投還是投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庫裡的出手速度,很多時候球已經出手了,而他的跳躍動作才開始發動,所以就有了投完再跳的“視覺假象”。
這與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正好相反,例如麥迪的漂移跳投,常常在空中“飄蕩”了好一會,才選擇一個最佳點出手,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也是大部分人覺得更高階的一種跳投動作。
那麼庫裡為何要打破傳統,選擇另類的投跳呢?
1、因為庫裡的官方身高只有191釐米,他沒有納什那樣的組織力,也沒有威少那樣的爆發力,更沒有哈登那樣的綜合能力,所以只有另闢蹊徑!
2、選擇外線是最明智的做法,但雷阿倫、科沃爾那種定點投手太死板,並不符合庫裡的職業發展規劃,走出一條出其不意的道路,才能引領潮流。
3、擴大投射距離和投射速度,才能最有效地解決被蓋帽的問題,但這樣的做法要想達到效果,就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好處是一但成功就會名垂千古,所以庫裡願意選擇賭一把!
很顯然,庫裡已經做到了,他也如願以償地拿到了總冠軍,同時也引領了時代的潮流,NBA的歷史必然會書寫他的故事,但是庫裡投籃就只有這麼簡單麼?
當然不是!在面對不同的防守強度時,庫裡肯定會有不同的出手方式。
1、庫裡在三分線外時,一種情況是直接趕在對手迫近防守前就快速出手,第二種情況是已經遭遇到壓迫防守時,他會先利用運球製造空隙再進行快速投籃。
2、當庫裡有空間進行突破時,他多數情況會選擇拋投,只有丟擲的籃球足夠高才不會被蓋,另外當籃下沒有防守或者沒有高度時,正常規的上籃(舔籃)也是會優先使用。
3、在時間、防守等多重因素限制之下,庫裡也會使用極為少見的中距離投籃,不過效果一般,不如他三分線外或者籃下效率高。
除此之外,庫裡在進攻端的威脅遠不止如此,他的節奏感和組織能力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總之庫裡想得分的話,並不是件難事!
再次回到題目本身,庫裡的投籃是跳投還是投跳?
我認為他的投籃既可以兩者兼得,也能夠各取其一,因為每個球員都是綜合體,只不過在投籃技巧上有所取捨而已,而庫里正好是靠超遠距離而聞名,所以才會讓我們誤以為他的在投跳。
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同樣的道理,不管是跳投還是投跳,能得分的投籃就是好投籃!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投籃的技術動作的問題,庫裡的投籃究竟是不是跳投,這需要對常規的投籃動作進行一下分析。
標準跳投動作真正意義上的跳投,是運動員持球后跳起騰空,在身體離地的最高點,或者接近最高點,或者下落時,完成的投籃。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跳投,球員不會利用身體起跳時的慣性將力量傳導到手指手腕來增加出手的力度,跳投僅僅利用身體騰空的高度來避免防守封蓋,同時高度離籃筐更近,增加籃球入框時拋物線的角度。
跳投的技術動作中,在起跳最高點時,身體僅僅起到支撐高度的作用,籃球出手的力量,則幾乎完全來自手指手腕以及大臂帶動小臂產生的隨動力量。有些球員還會使用一下後仰(fade away)的方式,以躲避防守球員的封蓋,在身體下落時完成投籃,這對於小臂和手腕的力量則要求更高,對於身體的控制能力和出手時的穩定程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NBA實戰中,麥迪的幹拔跳投、雷阿倫的三分跳投,阿蘭休斯敦的中距離跳投都是教科書一般的動作,起跳高度充足,身體支撐穩定,在最高點出手柔和,力道精妙,能夠有效避免防守封蓋,且具有出色的命中率。邁克爾喬丹的fade away飄逸後仰跳投,科比布萊恩特的轉身後仰跳投,艾倫艾佛森的crossover後撤步跳投,都是在起跳後下落階段完成的投籃,難度更大,防守更加不容易封蓋。
類跳投、準跳投、半跳投、顛兒投跳投對於球員的身體素質是有一定要求的,在起跳後完成投籃動作,且要保持高穩定性,並不是所有球員都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
在實戰中很多選手選擇在起跳的同時,藉助身體上升的慣性,將力量傳到給手指手腕,以此來完成投籃。這種投籃方式更加省力,對身體控制能力和彈跳力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對於長射程的投籃,這種投籃方式可以增加出手的力度,同時也能夠提高投籃的穩定性。由於藉助了自下而上的身體慣性,對於上肢力量沒有那麼強的球員,是一種不錯的投籃方式。
這種投籃方式的技術特點是,身體在起跳的同時或者起跳後,且沒有達到最高起跳高度時,在身體上升期完成技術動作。我們管這種投籃方式叫做類跳投、準跳投、半跳投。央視著名解說“合理帝”張衛平張指導將這種投籃成為“顛兒投”,也比較形象的描述了這種投籃方式。顛兒投的出手高度雖然不及標準跳投,但由於技術動作週期短,出手速度也更加快。總之,有利也有弊吧。
在NBA的實戰中,庫裡就是顛兒投的代表人物,庫裡的出手是在腳離地的上升期完成了投籃,有效藉助了身體的慣性,透過起跳的向上隨動帶手臂完成投籃,這種出手雖然投籃高度不足,但是庫裡往往能夠透過騷花的運球擺脫防守,製造投籃空間,而顛兒投能夠彌補庫裡彈跳力不足的弱勢,保證他的出手穩定性和出手速度。
除了庫裡之外,哈登、吉諾比利、拉里伯德、安東尼沃克、馬里昂等也是這種投籃方式,這種方式省力而且高效。在NBA之外,中國球員李楠是顛兒投的集大成者,精準的半跳投三分,讓他成為中國籃球歷史上例無虛發的“小李飛刀”。
此外歷史上還有一個人也是這種投籃方法,他就是奧運會歷史得分王,籃球名人堂成員,巴西人施米特。
愛籃球,沒理由;青山不改,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