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計職稱與實操
-
2 # 元財經
談談我與我媽的投資理財區別:
我媽是一個大字都不認識的農村婦女,每年回家過年,她總要我幫她把一年來賺的錢存銀行裡,這些錢賺得十分辛苦,是靠著體力勞動得來的,比如打掃衛生,擦盤子,平時撿撿塑膠瓶和紙殼去賣。
由於辛苦,賺的錢都往銀行存定期,由於不認識字,所以知道的投資理財渠道比較少,別人說有很高利潤的投資一般都不相信,覺得天底下沒這樣的好事,但是她自己買了泰康人壽保險,每年交一萬多,過了六十歲就能每月領幾百塊錢,她希望晚年不用花子女的錢。實在是樸實、勤勞、善良的老人。
我在一次講支付寶的問答裡提到過,我2013年也是存銀行,後來發現存支付寶利息更高,就全部放餘額寶,那時是餘額寶的巔峰,由於使用方便,吸引了一大批人存錢到支付寶。餘額寶其實就是一款貨幣基金。
後來餘額寶利息變低,我開始投資p2p,我記得是15年,那也是p2p最熱門的時候,只要不踩雷,利息還是很樂觀。後來聽到很多 p2p攜款潛逃,覺得放裡面不放心,就開始投資股票。
剛投資股票基本都虧,不熟悉,天天盯著看,有點跌就心痛得不行,趕緊賣掉,後來發現這樣不行,就改變投資策略,做長線,投資未來產業,科技類,鋰電池,醫藥行業,一買就放一兩年,運氣好,賺了點錢。
細看來,我與我媽投資方式區別蠻大的,我媽是很穩健的那種,寧願存銀行裡也不願被騙或者虧掉。我們這一代投資選擇更多,基金、股票、債券、銀行理財產品,p2p平臺,我們更願意高風險高收益的方式,覺得把錢放銀行就是虧錢,因為存銀行跑不過通貨膨脹,所以儘量選高收益的投資理財方式。理財觀念沒有對錯,個人看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去選擇合適的平臺。
-
3 # 投資者廷加
九零後一代和父母一代。在理財方面有什麼區別呢?
我想主要是有兩個區別。
第一是年齡導致的理財進取程度不同。90後最大的其實也只有30歲,最小的才只有20歲,這個階段正是人奮發圖強,奮勇向上的時間,理財不會那麼保守,他們更多的是追求未來的高收益,而不是偏重於穩健。而90後的父母一代多數為50後60後或者是70後,他們往往已經有40歲到60歲。他們在自己家庭的需求上更加偏重於穩定,不願意遭受損失,更加保守,穩健一些。
第二是時代的區別。我們九零後幾乎是伴隨著股市成長起來的,因為我們的股市至今有30年的歷史。股市基本上是和最大的90後算是同齡人了。所以在我們90後的成長曆史中,股市、期貨、基金這些是天經地義的。而我們父母的那一代人成長的過程中,中國沒有股市。因此股市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新生的事物。他們對於股市始終是抱著一個比較不信任的態度,和我們年輕人會差的比較多一些。這是時代的不同造就的。
-
4 # 大臉哥說
我和父母就有一定的差別。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會將錢傳統地寄存在銀行,而現在銀行的利息越來越少,錢卻在一點一點的貶值,完全跑不過通貨膨脹啊,就比如說:有一次家裡用錢,從銀行死期裡拿出10W,按活期算,利息只有70元,當時我爸就懵了。
對於我來說,我現在嘗試著買點基金,當然,前期買的不多,主要是用於學習這種理財方式的過程,學的還不錯,之後可以加大投入了。
-
5 # 一縷常春藤
差別太大了。
我爸媽只相信銀行定期儲蓄,連銀行理財都不做。
我自己,銀行裡就幾千塊。網際網路理財,股票,基金,保險,我都會配置,有新的投資品種,我也十分願意瞭解嘗試。
-
6 # 雨中同行一路陪伴
差別很大,60年代以前的父母,都是農村種田種菜的。後來徵用土地就進廠工作。他們都把辛苦上班的工資存在銀行裡,連銀行理財產品都不敢買。
現在有了智慧手機,各種投資都有,虛擬幣,期貨,股票,基金,等。大多數百姓主要以基金,股票為主。
-
7 # 2021一下
我的回答如下:
我的父母輩的人出生在舊社會,屬於無產階級一分子,他們現在均在80歲以上,我幾乎目睹了他們的一般理財方式。存錢到銀行是首選,一般是存款活期的多,只是為了錢財安全,幾乎沒有考慮利息收入;二是“做會”,民間借貸的方式一種,如果算理財的話,也就是出讓資金(很少)時間,便於得到相對大些的資金週轉或購置生活用品大件;三是小買賣,類似於理財與商販之間,能夠取得一些收益。
我們這一代人遇到國家對外開放,理財的方式和方法有漸進過程。我們這一代人,一開始的理財仍然是存款到銀行,不過多數選擇定期存款和存本取息型;有了孩子後,保險業務剛剛啟動,很多人選購了“少兒一生保險”,交納方式基本上採用一次性交齊;後來,有了股票和彩票,很多所謂“知識分子”要到大中城市開戶併到營業部交易,小縣城一開始從事這方面理財的,必須到大中城市或請求代理人及機構辦理。再後來,有了基金,有了銀行幫助理財,有些放高利貸的人幾乎均處於地下悄悄進行理財。
現在,銀行證券基金等等投資機構,會有專門的客戶經理及大客戶經理,有保本金型別的穩健理財方式,也有風險投資理財,還有貴金屬、期貨等等方案供我們選擇。
中國的理財出現的拐點,個人認為應該是00後出生的人群。良好的教育和專業的知識,將會使這一代人在理財方面得心應手如魚得水。
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
總之,個人認為:我的父母輩的投資理財,是保本性質的;我們這一代人投資理財類似“投機“;我們下一代人投資理財比我們這一代人理性;下下一代人,才是中國投資理財的主力軍。
-
8 # 小麥理財
我想這裡的“你”就先按80和90後這一代來做參考吧,那麼,我們這代的父母輩基本就是60後的一輩人了。
他們可以說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一路奮鬥過來的一輩人。經濟的發展,企業體制變革,新事物的誕生,當然還有房地產迅猛發展的20年,這些都是在他們年富力強的時候所經歷的,自然也就和我們這代人人有了很大的差別。
那麼具體在理財方面會有什麼差別呢?我想有以下幾方面。
一 、房產投資的重視度
由於有很多父母一輩的人,他們的財富積累很大程度都是依託房地產升值帶來的。也有很多是在拆遷後一夜實現財富自由的。所以,他們非常認同透過房產投資能夠獲得大量 收益的投資模式。
二 、更重視實體金融
我想,這點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很顯然,在銀行網點中已經比較少能看見80.90後的身影了,更別提00後了,我們早已習慣了各種金融業務在網際網路上辦理,而且我們認為這是安全的方式和途徑。但父母一輩還有不少人還是青睞去實體銀行網點辦理業務。同時在購買理財產品上,特別認同同齡人的推薦。
三 、風險承擔能力
在這方面我覺得兩代人也是有明顯差距的,父母輩的投資者對風險的重視程度會更高,他們更願意接受收益不高但比較安全的理財方式。但我們這輩投資者,因為接觸的理財渠道和方式比較多,相對會追求高收益專案。
綜上所述,父母輩的投資觀念與我們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但雙方的最終目的還是相同的,那就是一致認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觀念,你說對不?
-
9 # 全球財經talk
肯定有差別。出了大家的見識不一樣,主要的是理財產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母輩的理財大多強調保本,現在的銀行理財大多發生成了不保本。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長期保本又高收益是不可能的。
-
10 # 暖心人社
隨著年輕人生活內容跟父母輩的不同,我們的投資理財方式也是差異巨大。
我的父母是50年代出生,他們經歷了中國最困難的時代,他們小的時候,可能家裡連一分錢的儲蓄都沒有。
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接觸到的可能是郵局的匯款單、銀行存單、銀行存摺,等到90年代才出現銀行卡、自助取款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新的理財方式再出現。
但是,父母們卻沒有多少精力和能力去學習了,他們主要青睞的是銀行。主要投資方式就是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偶爾還會排隊買買國債。對於那些投資理財產品,實際上他們可能並不瞭解,只是聽親朋好友說才會購買的,因此也有不少中老年人上當受騙。父母們只關注的是利息,繼而關注的才是安全性。一般來說,利率能達到百分之五六就相當不錯了。
年輕人,伴隨著遊戲機、電腦、智慧手機長大。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渠道獲取更多的金融知識。我們瞭解了股市,知道了基金,還有債券、保險、信託、期貨等等各種各樣的理財方式。年輕人,年輕就是資本,他們可以犯錯獲得更多的經驗。像股票、期貨等投資理財方式很多年輕人都直接殺進去,絕大多數是虧損而歸。
不過,慢慢的年輕人透過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知道了要合理搭配。比如說4321的投資策略、1/3的定律以及雙十定律等等。
年輕人和老年人,本身所處的年齡段就不一樣,確實投資理財的產品應當差別很大。年輕人應當著重於高成長性的投資產品,而退休後的老年人一定要確保本金安全。所以,還是建議年青人好好考慮自己的未來,一定為自己參加一份社會養老保險,才是最穩妥的保障。
-
11 # 大美子講財經
肯定有差別,身邊父母輩的人有錢第一選擇肯定是存銀行,真的就是放在銀行卡,讓他們買個銀行理財都不願意,生怕銀行騙他們的錢。我自己的首先選擇貨幣基金或者債券基金,可以承受一點風險。等錢存到一定量,父母輩就喜歡買固定資產,比如房子商鋪,這個和我們是差不多的,只是我們可能還會選擇基金、股票等風險投資品種。
-
12 # 小紅豆醬
有,而且非常大。我父母,他們很保守,只會而且只覺得銀行存款是安全可行的。
我比較偏向股票和基金,有在華泰證券、支付寶,金基窩購買投資。
都是跟接觸和認識有關啦
回覆列表
和父母輩的投資區別可大了~
父母輩認為錢都是辛苦賺來的,投資的話只能賺不能賠,都會選擇穩健型的投資,比如直接存銀行定期~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朋友那裡有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因為相信朋友的人品,從而相信能穩定經營而選擇投資~
年輕人的投資更多是股票,基金這些,喜歡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當然風險也會高一些,回報也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