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弋歷史長河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朱元璋之孫,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早逝,就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帝,然而接過繁榮的大明江山的朱允炆,卻沒能穩穩地做在皇帝寶座上,短短四年就被自己的四叔朱棣篡位。

    而導致建文帝朱允炆丟掉皇帝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削藩之舉引發了四叔反叛的決心,那麼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非要削藩,初期中央佔據優勢的靖難之役為何以中央的失敗而告終呢?

    引發靖難之役的導火索——建文削藩

    削藩的必要性

    明朝打敗了蒙古才建立起全國的統一政權,但蒙古的勢力還很大,牢牢控制著蒙古高原,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穩定邊境,就在邊境分封自己的九個兒子為塞王,再加上分封在全國各地的藩王,這些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軍隊數量多,權力巨大。隨著明朝和蒙古部落的不斷衝突鬥爭,統兵作戰的藩王們的勢力也是越來越大。

    當年幼的建文帝朱允炆繼位,藩王們幾乎都是他的叔叔輩的,主少國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朱允炆就必然選擇削藩措施,限制藩王的權力。

    圖 九大塞王

    逼反燕王

    建文帝朱允炆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先後削周王朱橚、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這樣大刀闊斧的削藩之舉,自然引發實力最強的藩王朱棣的警覺,隨著藩王和朝廷的矛盾激化,燕王朱棣做好準備之後就踏上了造反的道路,靖難之役開始。

    圖 靖難之役

    但坐擁天下的中央卻在短短四年時間裡,反被燕王擊敗,這其中建文帝朱允炆的錯誤決策,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建文帝的錯誤決策

    操之過急

    這是很多年輕帝王犯的通病,非常積極的想做事,卻沒有考慮客觀因素的因素貿然行動。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但到了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就開始削藩之舉,首當其衝的就是周王朱橚,周王室燕王朱棣同母弟,此舉是想盡早剪除燕王朱棣的羽翼,為日後削燕王的權力早做準備。但也給燕王朱棣打了預防針,讓朱棣迅速開始為篡位做準備。接著削齊、湘、代三位親王時,湘王舉家自焚,其他藩王都被軟禁或者千到荒涼之地。

    圖 朱允炆

    建文帝的削藩舉措很迅速,但也早早的把朝廷和藩王們的關係搞得非常緊張,激化雙方的矛盾,要想徹底削藩就只能採取武力征服的辦法了。(被削藩王的下場歷歷在目,藩王們極為不滿。)

    用人失誤

    靖難之役開始的時候,朝廷派出耿炳文為將,此人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在多次戰爭中立下大功,但耿炳文是一位擅長防守不善於進攻的將軍,面對實力遠遠不如朝廷的燕王軍隊,耿炳文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防守作戰,但在滹沱河之戰中,燕王軍隊打敗了朝廷軍隊,建文帝知道了兵敗的訊息,就把耿炳文換了下來,用自己的表哥李景隆為將。

    但李景隆並不是位將才,率領大軍主動出擊燕王的軍隊,但哪是燕王的對手,朝廷和燕王的實力逐漸發生逆轉,導致靖難之役以朝廷的失敗而告終。

    建文帝生性軟弱

    建文帝朱允炆是位出身在和平年代的皇子,沒有經歷戰場的廝殺,也沒有經歷宮廷的爾虞我詐,又深受儒家文化教育,燕王朱棣是自己的四叔,在靖難之役初期,朝廷軍隊多次打敗燕王軍隊,但建文帝朱允炆怕擔殺叔罪名,不懂得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多次讓燕王朱棣死裡逃生,放虎歸山的後果就是自己丟掉了皇位。

    而在朝廷戰敗之時,建文帝也無法採取有效的措施,安穩朝局,穩定人心,為戰場局勢出謀劃策,最終只能接受失敗的命運。

    總結

    所以說,靖難之役的失敗,建文帝朱允炆要付主要的責任,操之過急削藩的是他,換掉主將的也是他,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很多理財投資1.1%回報率是否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