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星一號
-
2 # 艾伯史密斯
要想了解自然對數的發現史,我們需要來到15世紀末,如果你還記得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應該記得第一集講的《海洋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
這時候,航海遇到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就是在海上如何確定所在經度(維度很容易測量,指南針指向和太陽昇起的夾角就能計算維度),英國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還專門成立了格林尼治天文臺,來專門研究海上的精度確認問題,如今這是本初子午線的劃分地。
幾個海洋國家,歷經100多年的研究,都沒有很好的辦法在海上確認經度,以致無數Nautilus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然後葬身海底。
最終,他們把希望寄託於天文學家,因為星空就是上帝創造的最佳路標,這使得天文學事業蓬勃發展,近代實驗科學奠基人——伽利略,也加入了其中,但天文學家都遇到了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天文學引出大量複雜計算,大多和指數相關,這耗盡了天文學家大量時間,有時候就為了一個結果,甚至會耗費幾個月的時間,以致伽利略說道:"給我空間、時間和對數,我就能創造宇宙"。
這激起了數學家們,對指數演算法的研究,演算法學家意識到,指數的逆運算有著奇特的性質,即對數運算:
loga^b=bloga,log(a*b)=loga+logb;
複雜的指數運算,居然可以轉化為相應對數的乘法,甚至乘法也可以轉化為加減法運算,這能大大降低計算的複雜度,也將產生一個重要的計算工具——對數表。
我們只需要編制一個對數表,就可以簡化實際中遇到的任何複雜運算,,比如我們需要計算1.1234^1.6789的值……
我們只需要編制一個對數表,就可以簡化實際中遇到的任何複雜運算,比如我們需要計算1.1234^1.6789的值(當然,現在有計算器,我們無需去做這種無意義的存計算);常規方法很難處理,如果我們有指數表的話,只需要查詢log1.1234=0.091491,計算log1.1234^1.6789=1.6789log1.1234=0.153604;
然後用對數表,反向查詢0.153604對應對數值,那麼1.4243就是我們需要的結果,即1.1234^1.6789=1.4243.
這樣就把十分複雜的指數運算,轉化成相對簡單的乘法運算,如果你還覺得複雜,你甚至可以進一步把乘法轉化成加法運算。
數學家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該對數表有兩個特點:
1、 我們運算的結果不依賴於對數表所取底數值,但是底數值的選取,決定了對數表的編制難度;
2、 任何指數和乘方運算,都可以轉化成0~1之間的對數運算,所以我們需要6位精度的運算,只需要編制0.000001~0.999999的對數表即可。
數學家首先想到的,當然就是10為底的對數,但這會遇到什麼問題呢?看下錶:
以10為底,在沒有計算器的年代編制對數表,計算的a值好像並不簡單,涉及10的非整數次方。
不過數學家有辦法解決,利用指數運算的性質,如果我們使用10^10000作為底數,就不會出現非整數次方了,如下表:
但另外的問題出現了,隨著對數值b的增大,我們得到a的值將以指數增加,相鄰值間的距離太大,比如b=0.2017時,a的值將達到10^2017,這是很糟糕的結果。
那有沒有處理辦法呢?
顯然對於底數為m^n,n取得越大,越利於後面的計算,要使得計算結果不要太大,就要減小m的取值,但m不能無限小,m要在1附近,這樣以(m^n)作為底數,才能使得對數值在合適範圍內,比如底數取0.999999或者1.000001。
那麼對底數的選取,就轉化成(1+m)^n,進一步研究還能發現,如果m和n互為倒數,可以進一步簡化計算,那麼對底數的選取,就成了這種形式:
其中n取得越大越,對數表的精度越高,比如計算底數為(1+0.00001)^10000值為0.2017的對數,就成了計算1.00001^2017的值,如果你記得指數運算的一個技巧的話,你可以很快知道,這個值大約為1+0.0001*2017=1.2017,實際上這個值是1.2235,兩者相對誤差是2%,我們僅憑心算就得到了如此高的精度。
而對於演算法學家來說,每增加一個誤差項就可以進一步提高精度,直到滿足自己需求為止,看來我們的路是走對了。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看出了自然對數的影子!
如果有人覺得,這時候提出自然對數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他肯定是把中學生的"理所當然"和嬰兒的"理所當然"弄混淆了。
1614年,英格蘭數學家納皮爾(John Napier,1550~1617)出版了《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書中他首次提出對數概念,並編制了史上第一張對數表,他使用的底數就是(1+1/10^7)^10^7。
過了2年(1616),倫敦的另外一位數學家布里格斯(Briggs Henry,1561-1630),特意來拜訪納皮爾,給他的對數表改進提了建議,可惜的是納皮爾第二年(1617)就去世了,不過布里格斯繼承了納皮爾的工作,他把納皮爾對數表的底數改成了10,並製作了精度達14位的對數表,這也耗費了他8年的時間。
到了這裡,其實我們離自然對數的提出,還差100多年呢!期間雖然有其他數學家看到了自然對數的影子,但沒有誰能抓住那影子。
比如牛頓在1665年對1/(1+x)的二項式展開中,首先得到了自然對數的級數;萊布尼茲在1690年給惠更斯的信中,也提到了這個常數,萊布尼茲用b表示;但他們對這個數的認識還不夠深。
直到17世紀,瑞士數學家尤拉,才看穿這個常數的秘密,1730年,尤拉正式定義了自然對數,指出指數運算和對數運算互為逆運算,並用e來表示自然對數,推廣了e的使用,所以自然對數也叫做"尤拉常數"。
至此,自然對數登上數學大舞臺!人們隨後才發現什麼複利計算,什麼自然增長……居然和這個常數密切相關,其地位也和圓周率不分上下。
好了,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內容取自我之前的兩篇文章《自然對數的發現史!e何稱尤拉常數?原來它的發現歷經200多年!》和《自然對數的發現史!伽利略:給我空間、時間和對數,我能創造宇宙》。
-
3 # 地質人愛文化
假設有一個數列,它的通項公式是(1+1/n)^n ,當n趨近整無窮大時,這時它的項就是e了。也可以寫成極限的形式,高等數學都可以查到。
-
4 # 日衝資訊 黃
五百年前,還沒有指數和對數的概念。人們發現兩個整數相乘時,乘數和積都可以在一個等比數列中找到相應的“原數”。比如16*128=2048在等比數列中:
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
的“原數關係”是4+7=11。也就是2^4+2^7=2^11。這個方法被用來簡化大數的乘法運算。後來,有數學家沿著這個思路,制定了整數次冪跟整數底數的速查表,這就是最早的對數表了。有趣的是當時還沒有指數的概念,人們也完全不清楚,分數指數該怎麼處理。
第一次提到自然對數的人是萊布尼茨(就是那個跟牛頓爭微積分發明權的大神)。後來,數學大神尤拉用e給自然對數命名,此後,也有人把自然對數叫尤拉數的。不過,尤拉的數學成就太多了,有很多其他常數也被叫做尤拉數。
那麼自然對數有什麼幾何意義呢?它是倒數函式(y=1/x)曲線跟兩個座標軸圍出的那一小片區域的面積。
-
5 # 環穀神道
e的最神奇之處在於對e^x求導還是它本身,其次就是尤拉發現的e^ix=cosx+isinx,解決了指數函式化和函式的問題,把訊號處理由時域向頻域的轉變。
-
6 # 大象形
(1+1/n)**n的極限就是e啊,也就是複利計算啊。這是高中課程裡的東西啊。你上了高中就自然知道了啊~所以叫自然對數的底啊(呵呵)。
你快去上高中啊。(呵呵呵)
-
7 # 奇妙小紅花S
e怎麼來的?與數學家思維有關,但是否是尤拉發明,還真說不清。當n為正自然數時,按現有認知,e<3,且n→無窮大時,趨近2<e<3,又因為e為無理數,具有波動性,根據極限定義,把e=limn→∞(1+1/n)^n,應是不嚴謹的說法。如果非要認定其極限,也是2,況且,當n等於正分數時,如n=1/2,e=3^1/2=√3,1<√3<2,若n=1/8,e=3^1/4^=1.3160,此時,1<e<2。實際上,n越小,e趨近於1,此時,e接近常數1,可為極限1。因此,n為正數時,e的極限也可為2。
回覆列表
自然常數由18世紀的大數學家尤拉推廣開來,所以這個數又被稱為尤拉數,用字母e表示。e在數學中非常重要,通常會用到以e為底的對數,所以這個數又被稱為自然底數。
自然常數e源自銀行對複利的計算。假如你有1元錢存在銀行裡,銀行的年利率為100%。那麼,在一年後,你的資產將變為(1+1)^1元=2元。如果銀行換一種利息計算方式,半年結算一次利息,並且半年利率為50%。那麼,在一年後,你的資產將變為(1+0.5)^2元=2.25元。如果是每個月結算一次利息,並且月利率為1/12。那麼,在一年後,你的資產將變為(1+1/12)^12元=2.61元。如果是每天結算一次利息,並且天利率為1/365。那麼,在一年後(不考慮閏年),你的資產將變為(1+1/365)^365元=2.71元。
可以看到,利息的結算週期越短,最終回報越多。觀察規律可得,這種利息的計算通式為(1+1/n)^n。既然利息結算週期越短收益越多,那麼,如果每時每刻都在結算利息,即n趨於無窮大,最終的收益會是多少?也會變得無窮大嗎?
事實上,當n趨於無窮大時,(1+1/n)^n等於一個常數,其大小為2.7182818284…。於是,人們就把這個常數定義為自然常數。數學家證明,自然常數是一個無理數,同時也是一個超越數(不能用整係數代數方程來表示的實數)。根據上述結果,e的表示式可寫成:
此外,e還可以用無窮級數表示:
項數取得越多,越接近e的真實數值。
雖然自然常數沒有圓周率廣為人知,但它實際也被應用於諸多問題,例如,生長或衰變速率、機率問題、質數分佈等等。很多自然變化規律都是遵循以自然常數為底的指數函式,正因為如此,這個數被冠之以“自然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