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開門說事

    和諧社會,共同和諧,共同存在,共同擁有,所以要共同構建。

    和諧,是一部真、善、美的交響樂,只有共同動作,音韻才能同音、同調。

    和諧社會環境的構建,人的自我和諧是先決條件。

    人的和諧,首先要有和諧之心。莊子曰:“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即一個人在社會上,每一個人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每一個人又都是社會的一分子,不能特立獨行,需要與外部世界相容,適應外部環境,放寬心態,展開胸懷,敞開包容,這樣自己就會自然和諧,自然對外就會和諧。

    孔子曾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坦蕩蕩的人會心平氣和,樂觀向上;常慼慼的人則會心裡失衡,情緒低沉,怨天尤人,踏步不前。只有具備和諧之心,走和諧之道,做人才會心穩、行穩,不為外界所亂擾,自己的路自然會走正。

    不斷提高自我控制和調適內心的能力,是達到內心和諧、進而實現自我和諧的主要途徑。儒家思想強調“正心”、“誠意、“修身”,心誠則意誠,意誠則身正,個人內省功夫自然會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自我的和諧心理就會自然形成。

    和諧社會,從個人角度來說,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經過日積月累的包容達觀,會自然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內心最高境界。“從心所欲”的自由暗合著社會道德規範和歷史必然。隋朝著名思想家王通在其專著《中說》裡提出:“自知者英,自知者雄”,意思是能自我瞭解、自我感知的人,才能是優異之人;能戰勝自己私心雜念的人,才能是出類拔萃、超眾之人。《呂氏春秋》裡也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要想超越他人,先要有自知之明,先看到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迎頭趕上。

    人的和諧有一個“度”。內心世界修養既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人經常處於兩極兩難之中,從命運說有順逆盛衰,從名利說有榮辱得失,從情感說有喜怒哀樂。一個人的修養,若能達到臨危不亂、而又居安思危;勝不驕而敗不餒;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做到像孔子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像老子說的“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則自然會心平氣和,心健神康,人的內心和諧自然會順其自然而至。

    一個人若每天必修,反思自我,調整自我,完整自我,自然就會和諧自我。在達到和諧自我的程序中,個人不能離世獨居、閉門自省,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要主動滲入到社會中去,主動參與,在社會里調整自我、塑造自己,這樣,和諧社會與和諧個人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會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合二為一的嶄新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鵬金翅雕本領高強,只有如來能降服,為何只能做三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