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嘉靖年間,西北抗韃坦,西南抗土蠻,東南抗倭寇,百萬軍民同御外敵,保衛山河,由此可以看出嘉靖並沒有荒廢朝政,但是另一方面國庫空虛,官場腐敗,百姓賦稅沉重,以至民不聊生。我們到底該怎麼評價嘉靖皇帝呢?
10
回覆列表
  • 1 # 鳶記

    嘉靖是明代一個繞不過去的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5年,僅次於他的孫子萬曆。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蠢政,使朝政為之一新。嘉靖的資質被認為是非凡的。他愛學習,好動腦,博覽群書,聯對敏捷。稍懂事時,就參加王府的一切例行儀式和典禮,還被帶到北京的皇宮和朝廷去,熟悉了宮廷儀式和典禮的規矩。他是過早成熟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薰陶,使他逐漸養成了自我感覺良好、旁若無人、自命不凡的習性。他的父親1519年7月去世後,年僅13歲的他,就接手管理王府,表現出了極高的管理才能。他15歲進京登皇帝位時,其思想體系和世界觀已初具雛形。他的治國方略就是在這種思想體系的指導下,得到幾個所信賴的大臣的幫助而逐漸形成的。嘉靖皇帝的治國方略,可以從他一生的作為中梳理出以下幾條:用老臣,明孝綱,除舊弊,振朝堂等。他的治國方略,是採納解一貫條陳“十事”的結果,嘉靖本人也是身體力行的。正是這一治國方略才使得他年紀輕輕就站穩腳跟、掌穩政權。

    嘉靖皇帝好標新立異,較少保守思想,為強化君權、樹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1530)開始進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正祀典活動。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號,恢復“至聖先師”稱號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舉措陸續實施。雖然這些與政治、經濟改革關係極小,但卻是嘉靖皇帝敢於變更祖制的結果。嘉靖皇帝在改正祀典中,將朱元璋制定的關於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項規定改動了。這無疑動搖了祖制不得變動的陳腐觀念,一定程度上為改革活動的開始清除了思想障礙。同時,面對嚴重的財政危機,嘉靖皇帝也對社會弊端採取一些清理措施,以挽救王朝日漸明顯的頹勢。從這點出發,他對主要由地方官員發起的改革賦役的活動予以支援,准許在一定的地區內實施,這就為諸如“一條鞭法”等新的賦役徵收制度的出臺和在區域性地區的推行鋪平了道路。

    嘉靖皇帝為解決長期困擾明王朝的宗藩問題而頒佈實施的《宗藩條例》更是嘉靖朝改革的重要成果。明朝的宗藩制度始於建國初期,在這個制度下,宗室家族世代承襲,只享受優厚的待遇,但卻無所事事,成為由朝廷供養的一群寄生階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宗室生齒日繁,人數不斷擴大,朝廷的負擔也就日益加重。洪武時,山西惟封晉王一人,到世宗時劇增為兩萬餘人;朝廷所支付的祿米也由每年1萬石,增至87.2萬餘石。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越來越無法忍受。面對嚴重的“宗藩”問題,嘉靖皇帝採取一系列措施,企圖予以解決。其中收效較為顯著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頒佈實行的《宗藩條例》。它一方面限制諸王宗藩的請封活動,另一方面減少親王的祿米,規定了數十條具體條款。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貴族勢力的膨脹,略為減輕了朝廷的財政負擔。嘉靖皇帝實施的改革措施,為萬曆初期張居正全面推行改革進行了準備。

    嘉靖皇帝採用了以猛治國的方針,對大臣動輒予以廷杖,罰俸、罷官、下獄等方式的懲治。同時他又極喜聽阿諛奉承之言,凡善於拍馬的小人,往往得以升官晉級。這就使為國分憂的正直臣子時常遭受打擊,而勢利小人和姦佞官吏則飛黃騰達,雞犬升天,社會風氣愈加敗壞。為了牢牢控制朝廷大權,嘉靖皇帝還經常有意製造和利用朝臣之間的矛盾,使之相互爭鬥,他好居中操縱,掌握大權。這種惡劣作法,使朝臣的門戶之爭愈趨發展,開明代後期黨爭的先河。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朱厚熄病情加重,而這一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後一站。別了,居住二十四年的西苑,嘉靖帝已不能再看它一眼了,他極不情願地被抬到充滿恐怖和肅殺之氣的乾清官。上帝賜予他皇位,卻又僅賜予他一個普通人的體魄和智慧。當他對繁冗的朝政不堪擔荷時,他開始了逃遁,這是與其堂兄明武宗在實質上差別無幾的精神逃遁。他用齋醮焚修築起一道網,希冀把自己同整個社會隔離開來,在體會頌聖的道情樂聲中獲得靈感和歡娛,也獲得長生。但最後,他獲得的卻是孤獨。1567年,嘉靖帝去世,享年60歲,死後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諡“欽天履命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素皇帝”。

    總括其生命歷程,他從不足十六歲便入繼大統、伴隨他的是近半個世紀的朝廷大政,是蒙騎蹄下的煙塵,是兇險環生的宮廷,是爭強無盡的內閣,是邊卒的叛亂,饑民的造反。可以說嘉靖皇帝既不是“英主”,也不是“昏君”,如果用“中材之主”來評價還比較合適。

  • 2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嘉靖是一個天賦異稟的皇帝,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真實的嘉靖,是一個政治高手,同時也是一個修仙達人他優秀是因為他的政治手腕,縱然多年不上朝依然可以掌控群臣,時刻了解國家的一舉一動

    他不合格是因為他並非如他的先輩一樣勤政愛民,習慣了與群臣之間的權利遊戲,他似乎忘記了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應該負的責任

    在位時間第二久的嘉靖,是一個特別的人

    修仙達人——凌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元真君

    長到讀起來都費勁的這一串字,是嘉靖給自己的封號,一生之中他為自己的修仙大業一共起了三個藝名,這是第一個

    九天宏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 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

    以上兩個為後期取得

    由此可見,嘉靖對於修仙還是很認真負責的,光看這個藝名就可以看得出他的用心

    只是,一輩子沉迷修仙的嘉靖,並沒有飛昇成仙

    卻留下了太多的詬病

    比如,他修仙成癮,不僅老呆在煉丹房終日渾噩;再或者連皇帝的帽子也不戴了,改戴道士們的香葉冠

    更為奇葩的是,他還聽信國師術士所言“二龍不可相見”而多年不和自己的兒子見面

    荒唐如此,也算是少有

    所以,嚴嵩作為當朝首輔,把持朝政十餘年,正是嘉靖成就了這位明朝第一奸臣

    官場腐敗,國庫空虛,百姓賦稅加重都是嘉靖一朝的現象

    因而明朝之亡,始於萬曆,實始於嘉靖!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智商極高——天賦異稟的天才皇帝

    嘉靖是天生的政治家,而正是因為天意才坐上皇位

    要知道,他完全沒有機會做皇帝,甚至在他被通知要做皇帝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拒絕的。這一切要多虧了他那個貪玩的哥哥朱厚照,太過於貪玩連孩子都沒生

    輪來輪去,還是這個少年當皇帝吧,好管好控制!

    這是三朝不倒的楊廷和的內心想法,雖然有些陰謀的意思,但楊廷和是為大明江山考慮,並非僅為私慾

    只是,這個少年的本事出乎了楊廷和的預料,登臺的嘉靖迅速的表現出了自己優秀的政治手腕,並讓三朝元老楊廷和無計可施,連自己的兒子都受到牽連,終身流放

    嘉靖一朝,權相嚴嵩雖把持朝政十餘年,也有張璁這樣的投機之人一時當權,卻沒有任何人能逃得過嘉靖的眼睛

    對於嘉靖皇帝來說,控制群臣就是自己的目的,其他的無需考慮

    自負天才的嘉靖,從來都沒有放鬆過對於權力的把控,只是他聰明過頭,卻自始至終只為權力鬥爭而鬥爭,並非合格的好皇帝

    嘉靖皇帝朱厚熜自16歲榮登大寶之座,歷經將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並沒有將大明的發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但他絕對是一個有能力、有潛力的優質皇帝苗子

    只是,他自身之意並非在此,年輕之時他也曾勤政,只是在皇帝位子上坐久了也會感覺疲倦

    加之他曾差點被身邊內侍所害,故而更加神秘莫測,這件事對於他的心理應該留下了很大的陰影。畢竟,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做出了這種事情,凡人都會驚恐不已,何況是如坐針氈的皇帝呢?

    當然了,這不是他任意妄為的理由

    終明一朝,多位昏庸無為的皇帝出現,嘉靖並非能位列其中

    但他也不是如朱佑樘、朱棣一類的明君,甚至說他都不如自己的不著調孫子萬曆

    這是一個嚮往自由和灑脫的修仙達人,也是一個譭譽參半的皇帝

  • 3 # 坐古談今

    我回答的“明朝中期倭寇興起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已經說明了我的態度。即嘉靖皇帝稱不上昏君也稱不上明君。特別是“大禮議”之爭造成的君臣心理裂痕,進而使其“反傳統”“反正統”思想發揮到了病態地步。

    我僅舉兩例。

    (1)對朱元璋開始祭祀了180多年的忽必烈被移出,可以說時對明朝中前期的努力的一個反撲,只是證明其“一時的激憤”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做皇帝就該有做皇帝的責任。你既然憑你自己的能力消滅不了你的最大敵人,那就要採用各種措施穩住敵人。

    但嘉靖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已經祭祀了180多年的五大帝王(朱元璋建國時就開始祭祀,本來六位但楊堅被朱元璋剔除。劉邦、劉秀、李世民、趙匡胤、忽必烈)中的忽必烈給移除了,從而做出“對抗到底”的表態。

    (2)交趾(安南)問題同樣讓人們看到嘉靖皇帝的“短視”

    嘉靖時期的1527—1541年,交趾成立莫朝(篡位後黎朝),嘉靖得到交趾的後黎朝報告後,於1537年明朝就準備用武力推翻莫朝還政於後黎朝。

    但莫朝開國君主莫登庸連忙向嘉靖遞交了戶口田冊等說要內附。結果嘉靖皇帝立刻罷兵。哪知,還沒有一年,莫登庸病死,交趾大亂,後黎朝開始反攻。莫朝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交趾,他說的戶口田冊相當一部分都沒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為了這張空頭支票,嘉靖以及其他後世君主都給錢給物,其實1593年莫朝就只剩下高平一地了。

    在這件事兒,嘉靖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顯示大明的能力——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了朱棣都沒有成功的事情。然而,這對東南亞各國卻產生了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寮國、泰國、緬甸等國,嘉靖在得到顯示能力、威力的同時喪失了宗主國的責任——維護宗主秩序。

    目光短淺、因小失大。

  • 4 # 趣談國史

    嘉靖皇帝肯定不能算昏君,因為他相當聰明。但他絕對是一個古怪的皇帝,行事方式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可能心理有點問題。

    透過史書記載可以發現,嘉靖是個性情孤僻的人。他不愛上朝,不喜歡用常規的方式與朝臣們議事;他甚至不愛住在紫禁城,而是長期住在偏僻的西苑;他也不喜女色,長期與丹爐、天書為伍,神神叨叨的。

    但嘉靖從未失去對朝局的控制。用一個字來評價嘉靖的統治風格,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是什麼形成了嘉靖古怪的性情呢?

    第一件事,是“大禮議”事件。

    嘉靖皇帝是明孝宗的侄子。而明孝宗只有明武宗一個兒子。明武宗英年早逝,乾脆沒有留下兒子。於是,嘉靖皇帝才以皇室近支的身份繼承皇位。

    大臣們覺得,從輩份上來看,嘉靖皇帝繼承的是明孝宗的皇位,所以應該過繼給明孝宗。

    但是,嘉靖皇帝的爸爸只有嘉靖這麼一個兒子。如果嘉靖過繼給了明孝宗,那麼他的爸爸就無後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嘉靖皇帝怎麼可能讓自己的爸爸無後呢?於是,他就與大臣們據理力爭,宣稱自己是繼承了爺爺明憲宗的皇位。如此一來,就不必過繼給明孝宗了。同時,他要求追封他的爸爸為皇帝。

    但是,大臣們不同意。

    於是,就掀起了長達三年之久的“大禮議”,搞得君臣之間關係特別惡劣。最終,雖然嘉靖慘勝,但心裡留下了陰影,從此與朝臣們勢同水火。

    第二件事,是所謂的“二龍不相見”。

    嘉靖皇帝不僅與朝臣們關係惡劣,與自己的兒子們也是感情淡漠。但這並不是嘉靖的本心。他是不得不疏遠自己的兒子們。

    這源於一個所謂“二龍不相見”的魔咒。

    嘉靖的長子,出生當天被嘉靖看了一眼,就夭折了;嘉靖的次子,好不容易長到了十多歲,已經被嘉靖立為了太子,可是仍然早亡。

    這兩件事,對嘉靖皇帝的打擊是巨大的。這時候,他身邊的道士們便炮製出了“二龍不相見”的說法。從此,嘉靖對新生的兒子特別冷漠,長時間都不與他們見面,更不會關心他們。湊巧的是,後面的兒子果然不再夭折。

    既與大臣們關係緊張,又與兒子們感情淡漠,另外沒有父母,沒有兄弟。於是,嘉靖皇帝只好一頭扎進神仙夢,整天神神叨叨的,越來越古怪。

  • 5 # justing

    巜明史》是清代人修的,不要全信。嘉靖談不上昏君!其智商和手段一樣高明,雖不上朝控制國家能力很強!蕃王出身的他沒有正統概念沒有歷史重任觀念,自私自利心胸狹隘!但明朝的文官更是沒好東西,惡人自有惡人磨!總體評價:明朝在嘉靖年間四十多年裡沒丟失土地、沒有大規模災民流寇,沒有迫害讀書人,興道滅佛!就為自己努力多活千八百年而努力奮鬥!不算什麼還是基本稱職!迫害宮女云云在當時真不算什麼!不要用現代思維去解讀!

  • 6 # 論史

    說起嘉靖皇帝,我觀史書真是有些一言難盡的感覺,我並不覺得他是一個昏君,畢竟一個皇帝雖然藏在大內長期修玄,許多臣子甚至二十幾年都沒有與他見過面。但是,他仍然們確保大權不旁落,政由己出,可見他對朝政控制力之強,與歷史上那些沉溺聲色,不理朝政的純粹昏君比起來區別非常之大。可以說,嘉靖皇帝在馭人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相比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更勝一籌,畢竟明太祖和明成祖對朝政控制力強一定程度上是靠宵衣旰食的勤政換來的。

    儘管我不認為嘉靖皇帝是昏君。但是,他也絕對不是一個明君。嘉靖皇帝這個人是絕對有做“聖君”的天賦。如果,他能像明太祖朱元璋這樣勤勉的治國理政,他必然能跨入“聖君”之列。然而他卻將自己的天賦致力於鞏固自己的權力上,在他遠端控制朝政期間,蓄意製造黨爭,而用人幾乎皆是善柔之人,尤其是嚴嵩主政的15年,明朝國勢日益衰弱,民生、財政、國防均開始走下坡路,其對國家之破壞,與昏暴之君並無多大區別。

    說句公道話,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初重用輔臣楊廷和,還是有力圖更新氣象比如說減免天下田租半數,免除正德十五年前的逋賦,斬殺明武宗時代留下佞臣,革除錦衣衛冒濫軍校三萬餘人,真可謂是一時善政,為史家所美。

    世宗初所興除,靡不力也,革錦衣等諸衛內監局旗校工役至十四萬八千七百人,減粟百五十三萬二千餘石,是社稷之長利也。

    但是隨著自己地位的鞏固,嘉靖皇帝革新的勁頭越來越小。他還聽信宦官崔文等人的誘惑,迷信方術,日夜齋醮燒煉,以求長生成仙之道,而又聽不進逆耳之言。在朝堂上由於嘉靖皇帝的操作,爭鬥不斷,加之長期任用嚴嵩以至朝政日非,良可嘆也!

    在民生上由於朝政日非,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哪怕是在一向稱為繁榮的江浙地區也是如此。大家請看史料,取材於明工科給事中馮汝弼的《祐山雜說》。

    嘉靖十七年到嘉靖二十二年,嘉興各縣饑荒。達到了路邊餓殍不可勝數,為野狗所食的地步,而恰在此時地方官府急於催科,逼的百姓不得不拆家,變賣家產,甚者賣兒賣女,官府竟至視而不見,不能繳納逋負立威杖下之鬼。

    及途中飢殍,為鳶狗所食者,不可勝數。又官糧逋負,苦於催科,田無所售,則拆屋貨之蘇湖各邑,不足即鬻妻女於寧紹,寧紹人每以此為業,官府知而不禁。蓋鬻之則妻女去,而父與夫獲生,否則均為杖下鬼耳。

    而嘉靖皇帝在幹啥呢?依然就是固執的沉迷於修道,不可知拔。對嗷嗷待哺的饑民無動於衷,寧可將大把大把的財物花費在修真上,搞得國庫空虛,帑藏匱乏。請看嘉靖十九年工部尚書溫仁和的奏疏。

    二三歲間,內外大工,如宮如殿,如宇如壇,如廚庫,如陵墳,如碑,共費六百三十四萬七千有奇,而承天所請又一百七十餘萬,今尚工三十餘所,藏皆矣,請務其急者。

    而嘉靖對此根本就是漠然視之,不僅是溫仁和上言勸諫,太僕寺卿楊最指斥那些方士們乃專事欺騙的騙子,結果是啥?楊最被活活打死,所謂“上怒,杖之百,杖半,最死”。在這兒這位信仰虔誠的嘉靖皇帝完全是與一個暴君無異。

    賦役亦有必不可己者。救時急務,惟懲貪禁侈而已。俗侈起於京師,吏貪始於上官。……。自守令以上至於藩臬,又至於卿寺,皆遞相賄賂,以求遷補。

    更有甚者,地方官員對中央之詔令視若罔聞,有“得詔書,但掛壁”之稱。

    政治廢弛,在國防上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明朝“北虜”之禍就在嘉靖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韃靼之禍一度蔓延到北京城下,釀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庚戍之變”。當然這也是韃靼出了幾個較有才幹的領袖有關係,就如吉囊、俺答,尤其是俺答汗搞得邊防頭疼不已。但是歸根到底,還是政事不修的緣故,具體表現在將領怯戰,士兵素質低下。

    我就以“庚戍之變”舉例,由於戎政廢弛,京營的構成已多為“老弱疲憊,市井遊販之徒”,兵員素質非常之差,讓他們出征俺答軍,居然就嚎啕大哭,“泣下”。這樣的軍隊怎麼拿的出手。

    京營表現如此,邊軍的怯戰情況也是隨處可見,俺答於嘉靖二十九年八月飽掠西歸,“前後所掠男女驘畜蓄金帛財物既滿志,捆載去”。想從白羊口出塞,總兵仇鸞竟帶領數十萬軍隊只是遠遠尾隨,不敢放一箭,“凡十萬餘騎,相視莫敢前發一矢”。而俺答在白羊口遭遇明軍抵抗後,不得出,在昌平與尾隨的仇鸞軍遭遇,韃靼軍再次進攻,竟殺死殺傷明軍千餘人,差點擒獲仇鸞。

    九月,俺答軍全部處塞,由於連日作戰,又要照顧劫掠所獲輜重的俺答軍,明軍竟然不敢追擊。只是遠遠尾隨。“始盡出邊,人馬飢乏,皆不能軍。諸將不敢逼,尾送至古北口在而還”。

    我想,這些現象都足以突出嘉靖朝軍政腐敗的情況了。更加可氣的是導致俺答犯邊,並且一敗再敗,恇怯不已的仇鸞反而成了抗敵功臣,官秩一再升遷。

    而其死後,嘉靖皇帝丟給後世的完全是一個爛攤子,隆慶元年十二月,戶部尚書馬勝在核查太倉庫的儲備的時候,就核查到太倉所藏銀僅供政府三月開支得惡劣狀況,“今計僅足三月”,要是沒有隆萬之際,高拱、張居正等人的力挽狂瀾,明朝只恐怕就糜爛到底了。

    最後,我就以《明史》之贊作為結尾吧!

    贊曰:“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倖臣假託,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宮佳麗最多的皇帝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