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黑幫電影,以真實的香港社會為依託,透過江湖恩怨情節,極大滿足了人們眼球慾望,同時充滿對人生、對宿命獨特的感受與思考。
很多電影中不需要刀刀見肉槍槍見血。而是透過沉著穩重的畫面,有條不紊的鏡頭語言,悲涼傷感的音樂,呈現出顛覆常規的美學訴求。
而說到暴力美學大師,往往逃不了這兩位——杜琪峰,吳宇森。
2006年的《放逐》是杜琪峰稍顯冷門的一部作品。
從影片的視聽語言來看,並不遜色於他的任何一部作品。
在電影開頭,何超儀開門時導演對光線的亮暗處理,和四位主角極具層次的站位,一左一右形成畫面構圖。
鏡頭慢慢推移掃過四位主角,最後停在了吳鎮宇手持雪茄的畫面上,以一個漂亮的彈菸灰動作結束。
配上冷清的音樂、緩慢的動作、漂亮的造型,一種冷酷獨特的氛圍被導演輕描淡寫營造出來。
張家輝飾演落魄的殺手,家裡破敗殘舊。
兄弟們幫他搬運、修理傢俱,試圖營造出一個溫馨的家庭。
最後他被殺害,眾人把修好的傢俱砸爛,放了把火把傢俱和他一併燒了。
殺手一生的追求就是家,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回家。
家有了,人卻死了,看著房子裡的熊熊烈火,讓人心生悲涼。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中,李子雄飾演的反派阿成最後說:
我現在出去自首,我不會有事,有事的是你。我有錢,兩三天之後就可以從法庭輕鬆的出來。
緊張的氛圍烘托著小人的奸詐,令觀眾無比氣憤,恨不得自己拿起槍親手解決了他。
而張國榮飾演的阿杰已經被哥哥和小馬的兄弟情義打動,他把手中的槍遞了過去。
正在得意的阿成瞬間由奸笑變為恐慌,子彈穿透了他的身體,正義得以彰顯。
也讓所有觀影者都大呼精彩過癮。
關於小馬哥最經典的一場戲,莫過於楓林閣復仇了。
這段至今依舊是香港黑幫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槍戰場面之一。
整個場面以兩段式情節,配合輕快的閩南小調《免失志》為背景:
一段以慢鏡頭描寫小馬在走廊閒庭信步,風流又淡定優雅的藏槍場面;
另一端以正常速度拍攝臺灣黑幫大吃大喝的場面。
隨後就出現了一段令人窒息的槍戰火拼,小馬哥舉槍四射,猶如天神下凡。
血花噴濺,既是剛烈的暴力,又是令人沉醉的美景。
三年後《喋血雙雄》中的教堂槍戰亦是值得追憶之作。
神聖的十字架,安詳的耶穌神像,微風吹拂的白紗和漫天起飛的白鴿,似乎與槍戰的畫面格格不入。
但卻是呈現出超強的對比性,不同以往的唯美感。是典型的吳宇森式暴力浪漫。
杜琪峰的《槍火》中,幾個保鏢與殺手間的對戰——以手槍還擊狙擊步槍。
透過場景的分割,光影的排程,鏡頭的快速剪輯,讓整個畫面看似誇張卻又不顯突兀。
透過固定大全景構建暴力場面和空間關係,是杜式暴力美學的特色。
香港黑幫電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透過暴力美學將片中人物性格刻畫的淋漓盡。
在詩情畫意般的暴力襯托下,顯現了這些黑幫人物的悲慘命運:他們義薄雲天,也願意用一切換取心靈的救贖。
他們不是“好人”,道德觀模糊,行為也不一定光明磊落。但在爆發時,觀眾就能看到英雄誕生。
他們打破了美國個人主義式的英雄不死,充滿著英雄的氣質與宿命感。
這些設定,讓觀眾對人情冷暖,命運起落有了更多的感受和體悟。
香港黑幫電影,以真實的香港社會為依託,透過江湖恩怨情節,極大滿足了人們眼球慾望,同時充滿對人生、對宿命獨特的感受與思考。
很多電影中不需要刀刀見肉槍槍見血。而是透過沉著穩重的畫面,有條不紊的鏡頭語言,悲涼傷感的音樂,呈現出顛覆常規的美學訴求。
而說到暴力美學大師,往往逃不了這兩位——杜琪峰,吳宇森。
2006年的《放逐》是杜琪峰稍顯冷門的一部作品。
從影片的視聽語言來看,並不遜色於他的任何一部作品。
在電影開頭,何超儀開門時導演對光線的亮暗處理,和四位主角極具層次的站位,一左一右形成畫面構圖。
鏡頭慢慢推移掃過四位主角,最後停在了吳鎮宇手持雪茄的畫面上,以一個漂亮的彈菸灰動作結束。
配上冷清的音樂、緩慢的動作、漂亮的造型,一種冷酷獨特的氛圍被導演輕描淡寫營造出來。
張家輝飾演落魄的殺手,家裡破敗殘舊。
兄弟們幫他搬運、修理傢俱,試圖營造出一個溫馨的家庭。
最後他被殺害,眾人把修好的傢俱砸爛,放了把火把傢俱和他一併燒了。
殺手一生的追求就是家,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回家。
家有了,人卻死了,看著房子裡的熊熊烈火,讓人心生悲涼。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中,李子雄飾演的反派阿成最後說:
我現在出去自首,我不會有事,有事的是你。我有錢,兩三天之後就可以從法庭輕鬆的出來。
緊張的氛圍烘托著小人的奸詐,令觀眾無比氣憤,恨不得自己拿起槍親手解決了他。
而張國榮飾演的阿杰已經被哥哥和小馬的兄弟情義打動,他把手中的槍遞了過去。
正在得意的阿成瞬間由奸笑變為恐慌,子彈穿透了他的身體,正義得以彰顯。
也讓所有觀影者都大呼精彩過癮。
關於小馬哥最經典的一場戲,莫過於楓林閣復仇了。
這段至今依舊是香港黑幫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槍戰場面之一。
整個場面以兩段式情節,配合輕快的閩南小調《免失志》為背景:
一段以慢鏡頭描寫小馬在走廊閒庭信步,風流又淡定優雅的藏槍場面;
另一端以正常速度拍攝臺灣黑幫大吃大喝的場面。
隨後就出現了一段令人窒息的槍戰火拼,小馬哥舉槍四射,猶如天神下凡。
血花噴濺,既是剛烈的暴力,又是令人沉醉的美景。
三年後《喋血雙雄》中的教堂槍戰亦是值得追憶之作。
神聖的十字架,安詳的耶穌神像,微風吹拂的白紗和漫天起飛的白鴿,似乎與槍戰的畫面格格不入。
但卻是呈現出超強的對比性,不同以往的唯美感。是典型的吳宇森式暴力浪漫。
杜琪峰的《槍火》中,幾個保鏢與殺手間的對戰——以手槍還擊狙擊步槍。
透過場景的分割,光影的排程,鏡頭的快速剪輯,讓整個畫面看似誇張卻又不顯突兀。
透過固定大全景構建暴力場面和空間關係,是杜式暴力美學的特色。
香港黑幫電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透過暴力美學將片中人物性格刻畫的淋漓盡。
在詩情畫意般的暴力襯托下,顯現了這些黑幫人物的悲慘命運:他們義薄雲天,也願意用一切換取心靈的救贖。
他們不是“好人”,道德觀模糊,行為也不一定光明磊落。但在爆發時,觀眾就能看到英雄誕生。
他們打破了美國個人主義式的英雄不死,充滿著英雄的氣質與宿命感。
這些設定,讓觀眾對人情冷暖,命運起落有了更多的感受和體悟。